莊小威團隊最新論文:發現YTHDF蛋白促進應激顆粒的形成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5月25日,《自然—化學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美國哈佛大學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m6A修飾結合蛋白YTHDF促進應激顆粒的形成。

RNA-蛋白質(RNP)顆粒是無膜的細胞器,在表觀遺傳和轉錄後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應力顆粒(SG)是RNP顆粒,在各種細胞應激條件下組裝,例如氧化、滲透壓或熱激脅迫等情況,並調節信使RNA(mRNA)翻譯和降解。

SG的動態缺陷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

RNA與RNA相互作用蛋白是SG的重要組成部分。

N6-甲基腺苷(m6A)是最豐富的mRNA修飾,而YTHDF1-3是三種主要的m6A結合蛋白。

這兩者都在SG中被發現,並且與某些SG組分蛋白存在相互作用。

但是,一些關鍵的SG組分,包括SG核心蛋白G3BP1/2及其結合伴侶,優先結合未修飾的RNA,而不是m6A修飾的RNA。

因此,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是:是否m6A修飾的RNA以及m6A結合蛋白在SG形成中起作用。

首先,研究人員發現m6A修飾的mRNA富集在SG中,並且結合m6A的YTHDF蛋白對於SG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圖1. 在氧化應激下,m6A修飾的mRNA在U2OS細胞的應激顆粒中富集。

進而,研究人員證明,YTHDF1/3的敲低能夠抑制SG的形成以及SG中mRNA的招募。

此外,位於YTHDF蛋白N端的固有無序區域以及C端的m6A結合域(YTH)對SG的形成很重要。

圖2. N端固有無序區域以及C端YTH結構域在YTHDF促進SG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利用超解析度成像,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出YTHDF蛋白似乎處於超飽和狀態,因此成簇聚集在SG核心簇的外圍或交界處,並可能通過減少活化能壘和臨界尺寸來促進SG的形成。

因此,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m6A修飾結合蛋白YTHDF在調控SG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小柯生命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0-0524-y

相關焦點

  • 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2020年1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就像人一樣,細胞也會遭受應激。突然的氧氣下降、過熱或毒素都會引發一連串的分子變化,導致細胞停止生長,產生應激保護因子,並形成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蛋白和RNA分子擠在一起而形成的無膜細胞器。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在疾病狀態下,TDP-43在胞漿中形成異常蛋白聚集被認為與ALS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近期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LPS)介導了無膜、液滴狀的應激顆粒的生成,而其異常相變被認為是導致胞漿形成TDP-43蛋白聚集並引發ALS的關鍵致病機制之一。細胞應激時部分TDP-43蛋白被招募到胞漿中參與應激顆粒的組裝,但絕大部分的TDP-43依然駐留在細胞核內。
  • 腦科學日報|應激顆粒的錯誤加工是漸凍症致病的重要因素
    5月1日,貝勒醫學院徐勇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研究論文: Estrogen receptor-α expressing neurons in the ventrolateral VMH regulate glucose balance。
  • 核糖蛋白顆粒失調促進了RBM20基因編輯豬的心肌病
    核糖蛋白顆粒失調促進了RBM20基因編輯豬的心肌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5:56:17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Jay W.
  • 中山大學張輝團隊開發新冠病毒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為提供更多強力有效的備用疫苗,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團隊基於自組裝的幽門螺旋桿菌鐵蛋白(Ferritin)二十四聚體,開發了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該納米顆粒疫苗可以將新冠病毒S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和七肽重複域(HR)通過SpyTag/SpyCatcher系統共價結合於鐵蛋白二十四聚體的表面。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Cell:揭示蛋白促進囊泡形成機制
    10月12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來自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稱作內體蛋白分選轉運裝置(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s)的細胞膜塑形(membrane-sculpting)蛋白促進囊泡(vesicles)形成的機制,自十多年前發現ESCRTs以來這一過程一直是一個待解的謎題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
  • Cancer Cell:揭示促進癌症擴散到大腦中的關鍵基因YTHDF3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梅西癌症中心科學家Suyun Huang博士及其團隊通過展示一種鮮為人知的稱為YTHDF3的基因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在未來開發新的療法帶來了希望。
  •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05:09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發現,液液相轉換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
  • 科學家揭示NK細胞顆粒蛋白NKG7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NK細胞顆粒蛋白NKG7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5 14:33:13 澳大利亞 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Christian R.
  • 來看山大基礎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最新的研究成果。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Cell論文詳解!揭示鍛鍊期間肌肉細胞釋放琥珀酸促進肌肉重塑機制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通過導液管在股動脈和靜脈中獲得的血液樣本,發現從肌肉中流出的靜脈血中琥珀酸水平大幅上升,並在恢復過程中迅速下降。此時,這些研究人員確信,肌肉細胞釋放琥珀酸是為了應對鍛鍊造成的應激(stress),但是他們想知道是如何釋放的,最重要的是為什麼。
  • 張宏團隊總結「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膜細胞器的相互作用
    近年來,人們發現細胞內還存在著一類無膜細胞器,如P小體(processing body)、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旁斑(paraspeckles)等。這些無膜細胞器通過液-液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形成(Protein & Cell | 文波組發現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7A相分離形成新型核體)。
  • 生物醫學研究院黃鑫欣團隊合作研究發現激活一氧化氮通路可以促進...
    研究團隊先從臍帶血中分離得到富含造血幹細胞和前體細胞的CD34陽性細胞,預處理SNP(一氧化氮供體)和Riociguat(sGC激動劑),再通過免疫缺陷小鼠的移植模型分析不同處理組之間在體移植的效果差異。研究發現預處理SNP和Riociguat相比對照組能夠增加造血幹細胞的在體移植效率,促進幹細胞的長期植入。
  • 亮點|中山大學宋爾衛院士團隊發現腫瘤肝轉移的原因
    責編丨兮中性粒細胞在各種細胞因子、病原微生物或PMA、LPS等化合物刺激下,會將自身的核酸以及蛋白等物質釋放出來,形成以DNA為骨架,鑲嵌著彈性蛋白酶、髓過氧化物酶等顆粒蛋白的網狀樣結構,稱為中性粒細胞胞外捕獲網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胞質中的待降解組分,隨即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細胞自噬對於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並且能夠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