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秀女每三年一選,後宮如果放不下是怎麼解決的?這類人要受益

2021-01-19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清朝入關以後,皇帝的后妃主要來源於八旗秀女,與關外時期顯然不同。清制規定,每三年在八旗內部選一次秀女,其目的在於「或備內廷主位,或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郡王及親、郡王之子指婚。」(《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也就是說,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旗籍女子中挑選,被選中的秀女,有的還要配給皇帝的近支宗室。

一、清代各朝選秀女規定變化

清宮挑選秀女的制度非常嚴格,僅就挑選秀女的範圍,各朝就有許多規定。

清入關之初,八旗人口較少,順治朝規定:

凡滿、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年至13歲時,都要參加每三年一屆的挑選秀女,到十七歲以後謂之「逾歲」,就不再參加挑選了。康熙時又規定:後族近支或母族系宗室覺羅之女者,均可免選秀女。到乾隆朝時,清朝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也增多了,這給挑選秀女提出了新的問題。

為此,乾隆八年皇帝的諭旨規定:選秀女時,外任旗員之女,若一律都送京閱看,路途遙遠,不免往返跋涉之勞,嗣後外任文官同知以下,武官遊擊以下之女,停其送選。這條規定的結果,使一些下級官員的女兒,不再參加挑選秀女了,這就大大縮小了挑選秀女的範圍。

嘉慶朝對挑選秀女的範圍又做了一些新的規定。首先,皇帝覺得自己后妃的親姊妹和其他人一起參加備選秀女,選中後有的還可能被指給皇子、皇孫或賜給近支宗室做福晉,這有些不合輩分,為此,嘉慶五年規定:嗣後自嬪以上後如的親姊妹可免選秀女。

可是,在執行這條規定以後、嬪以上后妃家族與皇族新的親緣關係被割斷了,使后妃家族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另外,皇帝也不願意使一些美貌的女子被排斥在秀女之外,所以,事隔七年,到嘉慶十二年時,對這條規定又做了修改,當時的上諭中說:

「朕恭閱皇考高宗純皇帝(乾隆帝)聖訓內載上諭,內務府嗣後挑選秀女,遇有皇太后、皇后親弟兄之女、親姊妹之女記名者,著戶部奏聞,撤去記名。至妃嬪等姊妹、親弟兄之女、親姊妹之女,有記名者,著內務府告知首領太監奏聞』。仰見我皇考聖諭詳明,至為周備。前於嘉慶五年間,曾經降旨,令自嬪以上親姊妹,俱加恩不必備選,其親弟兄、親姊妹之女,則不在此例。辦理尚未劃一,自應恭繹聖訓,酌定章程。嗣後皇后、妃、嬪之親姊妹及親弟兄、親姊妹之女,於挑選秀女時,仍一併備選,著戶部、內務府聲明另為一班,不必拘定年歲,作為各本旗頭起帶領,著為令。」(《清會典事例》)

從此以後,皇后、妃、嬪的親姊妹及親弟兄、親姊妹之女,不僅要參加挑選秀女,而且還要優先挑選,與眾不同了。

過去,挑選秀女時,連皇帝自己的外甥女,也就是皇帝的女兒——公主下嫁後生的女兒,也一樣備挑選,選中後入宮再做皇帝的后妃或配給近支宗室,這種落後的婚姻制度,在封建制已經有了相當發展的社會裡,從人倫和血緣關係上都實在說不過去,為此嘉慶六年又規定,嗣後挑選秀女,公主之女著加恩毋庸入選,從此才結束了這種不合情理的現象。

嘉慶十一年,挑選秀女的範圍又有了一些新的規定,其上諭曰:

「制後選秀女時,八旗漢軍文職筆帖式、武職驍騎校以上之女著備選,其兵丁之女,毋庸入選,著為例。

這裡只對八旗中的漢軍應選秀女的範圍做了新的規定,而八旗滿洲和蒙古應選秀女的範圍問題,嘉慶十八年也規定:

「八旗滿洲、蒙古應行挑選女子,人數漸多;下屆挑選時,除八旗滿洲、蒙古女子,自護軍領催以上女子,仍照舊備選外,其各項拜唐阿、馬甲以下女子,著不必備選,著為令。」

從此以後,八旗應選秀女的範圍,直到清末光緒朝再沒有多大的變化,並載入了光緒《大清會典》。

二、清代選秀女的流程

清宮挑選秀女制度,除應選範圍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規定。即適齡應選女子,在挑選秀女之年,必須造冊送選,因故未能入選的,下屆必須補選。

乾降五年議準:

「八旗秀女,例應三年一次,戶部請旨閱選,移諮八旗造冊送部,照內務府選秀女(指選宮女)之例,俟選後再行聘嫁。遇有事故,不得閱選,俟下次閱選。其未經閱選者,雖至二十餘歲,亦不準私行聘嫁,有違例不待閱選即行聘嫁者,該旗都統查參,照例治罪。

乾隆十二年又補充規定:

「應閱秀女,於未閱之前,私與宗室王公結姻者,將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或雖經王等奏請,而母家未曾許字者免議。」

第一次選中的秀女稱記名秀女,秀女在記名期內(一般為五年)不許私相聘嫁,違者上至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下至族長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處分。不在被選範圍內的女子、或入選後未被選中、或記名後複選時落選的女子,才可以自由嫁娶。如果應選女子17歲「逾歲」以前,因某種原因從未入選,或選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複選,而記名期已過,那麼,這樣的女子只好終身不嫁了。乾隆六年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兩廣總督瑪爾泰的女兒已過17歲,但從未入選,為此瑪爾泰曾專摺奏請為女完婚,結果遭到乾隆皇帝的申斥。

在報名閱選秀女時,如果確實是殘疾不堪入選者,需要由族長、領催、驍騎校、佐領等的層層具結,呈報到各旗都統,聲明原因,由都統諮行戶部,再由戶部奏報皇帝,經皇帝批准後才可兔選。

清宮挑選秀女由戶部主辦,每逢挑選秀女之年,先由戶部奏準皇帝後行文到八旗各都統衙門、直隸各省駐防八旗及外任旗員,將適齡備選女子,由族長、領催、驍騎校、佐領、參領等逐一具結呈報本旗都統,各旗再匯齊諮送戶部備案。

每屆應選的日期,也先由戶部奏準於皇帝,再行文諮照各旗,各具清冊,準備應選。外任宮員的女子,在挑選之前要先期送到京城,與在京城應選女子一起送閱。備選秀女嚴禁「時俗服飾」。

所謂「時俗服飾」就是滿、漢兩族長期居住在一起,由於民族融合的緣故,許多滿族女子學習和穿戴了漢族姑娘的裝束。嘉慶朝以後,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所以,嘉慶十一年選閱秀女時特發了一道上諭「九年二月間送閱秀女,見其衣袖寬大過甚,且竟有纏足者,變俗根本,莫此為甚,當經明降諭旨飭知,八旗嚴加禁止。」(《清富述聞》)

鹹豐以後,每次挑選秀女時差不多都要發一條諭旨強調這個問題;同時,還要派專人逐車按名查看,如有「濫行裝飾者」,即將該女子家屬從重懲辦。

送選的秀女都備有騾車,每車1人,每人由宮中付給車費銀1兩。乾隆六年規定:

「引看八旗、內務府女子,在大臣官員家中,尚有車輛,兵丁女子,俱僱車乘坐。嗣後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僱車之需。今年引看過的女子,俱著補行賞給。此項銀兩,如系八旗,著動用戶部庫銀,如系內務府,著動用廣儲司庫銀。」(《清會典事例》)

被選看的秀女在皇宮的神武門外下車,按次序由太監從神武門領入,在神武門內的小廣場上齊集,再按事先排好的排單順序,進順貞門,備帝後們選看。選看秀女的具體地點,各朝不盡相同,靜怡軒、延暉閣、體元殿在清末同治、光緒兩朝都是選閱秀女的地方。

清官選秀女的經過,在清人吳振械著《養吉齋叢錄》上是這樣記載的: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每旗分滿、蒙、漢為先後。滿、蒙、漢之中,以女子之年歲長幼為先後,造冊分諮各旗。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例,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始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既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直至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洲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於歲。」

在光緒《清會典事例》上又有記載說,「嗣後於選看秀女之日,令該旗帶牌章京等,按照秀女原牌次序領進神武門外東柵欄,準跟隨一人,其領牌太監等,仍照秀女原牌次序,由宮門送出,令戶部及該旗帶牌章京等,共同看視,在雨道之西上車,再從西柵欄放出。將北上門兩柵欄,,令步軍營嚴行管理,毋許閒雜人等出入擁擠。是日王以下大臣官員進內時,皆由東華門、西華門行走,不準出入神武門。」

當然,秀女乘車行走的具體路線,隨著時間的變化,是有所改變的,但秀女入宮備選必從神武門出入,這一直沒有變化。另外,挑選八旗秀女時,每天只選兩個旗,誰先誰後的具體排法,並不按原八旗固定順序,而是根據各旗備選秀女人數的多少平均搭配。

在間日備選的兩旗中,再按原八旗固定順序分出先後。每旗之中,又先滿洲,後蒙古,再後才選漢軍旗的秀女。在滿、蒙、漢之中,前一日,分三處由各旗的參領、領催負貴先排車。排車的原則是先后妃的親姊妹,及親弟兄、親姊妹之女和複選的女子,以下根據秀女的年歲,由小向大排列。備選的秀女規定六人一排,但有時也有五人、四人、三人,甚至二人,一人一排的。

許多被選中的秀女將被皇帝指配給皇族的近支宗室子弟為福晉。這些規定,使清宮選秀女充實後宮的后妃制度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被選中的秀女,應召入宮給以封號成為皇帝的嬪妃,雖然地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這些少女,有時是被幾十歲的皇帝一人佔有終身,畢竟是不近人情的事,更何況她們與家人的正常關係從此被割斷,這對秀女和她們父母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痛苦,所以,一般人都不願意中選。

據記載,鹹豐三年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挑選秀女之時,因太平天國軍報緊急,鹹豐皇帝急召軍機大臣議事,使一些應召入宮的秀女在坤寧富外從早到晚等候了一日,又飢又渴,多痛哭失聲,看守太監非但不能體諒,還大聲訓斥她們。秀女內有一個姓端的女子,其父為武職驍騎校,60餘歲,母已喪,父、女相依為命,她帶著生死離別的痛苦心情入宮應選。

這時,她不顧太監的阻撓和恫嚇,奮然而起,走上前去,大聲說道:

「予等離家而至官中若被選中,即同幽禁,不能再與家人相見,稍有人心者,能不痛乎?今南京失陷,天下已失其半,皇上不於此時瘠寐選求良將,以平禍亂,荷反荒於女色,使一群無罪之女子永別其父母,而幽禁宮中,以供一人之娛樂,不僱祖宗創業之艱難。予恐粵(太平天國軍隊)將入宮廷,宗廟不血食矣。予死尚不畏,豈懼鞭貴哉。」(《清室外紀》)

太監聽她的言語毫無顧忌,正欲堵她嘴時,鹹豐皇帝的轎子來到了跟前,太監將此女的手縛上,領到皇帝面前,她立面不跪,皇帝問明原因,非但不怒,還誇獎她說:「汝可謂巾幗中之英雄矣。」馬上命太監去其縛,引至皇后處見禮,並令悉放所選諸秀女各還其家。後來,皇帝又親自為此女指婚於一宗室貴爵,使其年邁的父親日後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此外,《清稗類鈔》上也有類似的記載。

這件事情的情節可能有些誇張,時間也不一定準確,但它充分反映出一般秀女不願當選的真切心情,這一點從其他材料中也可得到證實。但是也有的八旗世家希望自家的姑娘當選入宮為妃,以此來改變自己的政治地位。

入宮後的秀女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寵愛,生上一男半女,特別是生了繼承皇位的皇子,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清末同治、光緒兩朝顯赫一世的、秀女出身的慈禧皇太后就是最好的一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清朝真實的秀女,讓人羨慕的後宮佳麗,原來是這樣的
    清朝真實的秀女,大家以為清朝的女子能被皇帝選上每個都像電視劇裡的婷婷玉立、濃眉大眼、櫻桃小嘴、瓜子臉、鵝蛋臉嗎?看到當時流傳下來的照片,你會大吃一驚,實際上她們都是是「小女孩」,虛歲在13-16歲,體型嬌小、穿著樸素,完全不是影視劇的那些選秀片段。你會非常驚訝當時選美的標準為什麼是這樣子?
  • 皇帝後宮每三年一次選秀,首輪由太監把關,他們是怎麼檢查的?
    像在清朝就有著自己完善的選秀制度,即使最勤政的雍正帝也逃不了這一環節,一起來了解一下清宮秀女都是怎麼選出來的,都有什麼標準呢?經常看清宮劇的人應該都很清楚,清朝秀女大選每三年一次,而且一開始只有滿洲八旗女子可參加選拔,漢族女子是沒資格的,後來為了兩族的融合,也允許漢族女子參加選秀,而每年戶部都得更新滿十三到十七歲女子的名單,所以說這也是參加選秀女子的年齡要求,所以每次大選的時候,參加的人數也會很多。
  • 清朝的選秀制度有多繁瑣?沒被選上的秀女又該何去何從?
    我們今天來詳細了解一下清朝的選秀制度。圖片:女子入宮選秀劇照一、清朝選秀制度每到選秀之際,秀女們就會坐著騾車趕到神武門下聚集,接著,由太監帶頭按順序從旁門進入,集中到順貞門。此時,皇帝身旁的太監手中已經有了所有秀女的名單,她們會按照名單上的順序,一個個進入順貞門,供帝後挑選。選秀期間,皇帝只看旗女子,等到將所有旗人女子都看完後,才會開始看漢人女子,選秀女子需要站成一排,每排六人,只有外表清秀、行為舉止端莊的方可進入下輪。
  • 清朝每3年選1次秀女,皇帝用不完怎麼辦,有的人特地等著撿漏
    清朝的旗人是每三年選一次秀女,沒選秀女之前是不能自行結婚的,這自打順治朝就有了這個規定,所以旗人如果想擅自結婚而不經過選秀是不可能的。得到皇帝的寵幸當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是歷史上一聽說選秀大家是紛紛嫁女兒,所以到了清朝才有了強制的制度,在古代的陪葬制度是非常殘忍的惡習。
  • 清朝首創的選秀女制度,到底是怎麼選的?
    在選秀的實際操作中,一般是按旗為單位分開挑選,當天臨到哪一旗了,就由這一旗的參領將自己所在旗的待選秀女,按照滿族、蒙古族、漢族進行分成組,再將每一組按照年齡大小排好順序,按照規制,排在第一位的是滿族,其次是蒙古族,最後是漢族。
  • 秀女:大清都要亡了,還選秀!皇帝:奇女子你回家吧,不選了
    看過清宮劇的,肯定對裡面選秀的場面不陌生。清朝選秀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八旗家庭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女,尤其是八旗勳貴家的女兒,更不能無辜逃避選秀。適齡女子,如果不參加選秀,那麼以後就不能出嫁,直到老死。
  • 清朝后妃的八個等級
    對清朝後宮的等級,普通觀眾已有基本認知,不過總體仍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們一併了解清楚。清朝後宮分為八個等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大一級壓死人,等級不同,待遇就不同,比如冊封:冊封皇貴妃和貴妃用金冊;冊封妃用鍍金銀冊;冊封嬪用銀冊;貴人、常在及答應無冊。至於每個月的用度,上下尊卑的禮儀,尤其是周邊奴才的尊上踩下,我們在劇中也能窺見一二。
  • 她進宮選秀卻意外落選,之後改嫁親王,成了當時最能生的落選秀女
    在清朝時期我們都知道每三年就會有一次選秀,參見選秀的女子要麼進宮當皇帝的后妃或者宮女,最慘的無非就是落選回家了。可就有這麼一位女子本來能進宮成為皇帝的妃子,卻因為皇帝駕崩去世落選了。最後自己嫁給了親王,成為了最能生的落選秀女。
  • 穿越回清朝當后妃,真的那麼好麼?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清朝趣聞》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最近這些年,宮鬥題材的電視劇十分火熱,這讓當代很多女青年時常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如果能穿越到清朝當后妃,肯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但是電視劇的功能其實主要在於娛樂,不要當真,因為在清朝,后妃的日子,主流是不大好過的。在清朝,女子想要入宮。一般需要參加選秀女。
  • 古代「秀女」選拔有多嚴?精確到拿尺子量,其中一項讓人臉紅
    ,切實感受皇帝後宮的那些事情,但是從數以萬計的古裝電視劇中,我們也算是見識到了古代皇帝的家事,那麼古代「秀女」選拔到底有多嚴呢?想不到他們精確到要拿尺子量,其中一項還讓人臉紅,一起來看看吧。就拿明朝選妃來講,首先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海選,大概挑選5000名民間女孩,由官府發放路費,父母陪同前往京城備選,這一步可以說是「秀女」選拔的第一關。而進入京城以後,女孩們的外貌、身高等會由太監進行初選比較,其中長得矮的,醜的,自然就要遭到淘汰,這一步大約有1000人會被篩掉。
  • 如果奧林匹克是後宮,那麼冷宮真的有點擁擠
    如果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後宮大氣的國際奧委會:我覺得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彼此有一些距離……卑微的競賽項目:你看看我,看看我……其實我可以……在奧運會早期的時候,如果奧林匹克奧運會是一個後宮不同的國王審美標準不一樣,所以當它對於某項運動的喜惡、是否擅長該項運動,常常會影響該競賽項目能否進入後宮選秀。
  • 古代選秀女並不都是美女,相反,更重要的是側重這兩點
    說起秀女,很多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對這個詞絕對熟悉。說白了就是海選給皇帝選老婆,確切的說不能叫老婆,應該是給皇帝選後宮。既然是給皇帝當後宮,很多人首先想的是這些人非常漂亮,應該都有傾國傾城的容貌。其實,古代的秀女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非常漂亮,相反,更重要的是這兩點。
  • 清朝後宮真實生活
    清朝後宮真實生活..◎王璞嬪妃:選秀時要低調,叫人時要謹慎看過《甄嬛傳》的人一定還記得甄嬛選秀時的出色表現,一句蔡伸的「嬛嬛一嫋楚宮腰」討得皇帝龍顏大悅,留了牌子進了宮。但真實的狀況是,如果你有幸過了海選進入第二輪面聖環節,不用準備三分鐘自我介紹,更不用毛遂自薦,因為根據清朝的規定,選秀時不下跪、不請安,最重要的是基本不說話。如果被皇帝留了牌子,那麼恭喜你,後宮「升職記」正式開始。你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後宮的複雜稱呼。如果見到皇上的女兒,千萬別像《還珠格格》裡那樣稱「格格」。
  • 【科普】古代的後宮嬪妃級別
    從八品:御女、採女、淑女、黛女   側八品:小主、秀女   末九品:更衣   無品級:秀女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帳、司寢、司儀、司門。
  • 她是落選秀女,生四個兒子,只有一個成活,此子後來成為大清皇帝
    清朝皇帝納娶妃嬪的途徑主要是選秀女,在選秀女的過程中,有些人被皇帝撂了牌子,成為落選秀女。
  • 清朝選妃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導致妃子越來越醜,子嗣也越來越少
    清朝選妃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導致妃子越來越醜,子嗣也越來越少在所有電視題材中古裝劇一定是非常受大家歡迎的,其中清宮劇更是其中翹楚,不僅僅是因為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也是因為其中蘊含了多種文化元素,所以不少人都非常的喜愛觀看類似的電視劇。
  • 《甄嬛傳》秀女眾多,沈眉莊為何能第一個受寵?
    沈眉莊的父親,濟州協領沈自山,雖然官位只比甄嬛的父親甄遠道高出一點,然而且不論官高一級壓死人,最重要的是沈自山是個地方武官,重要性不言而喻。  秀女大選,甄嬛替安陵容出頭,得罪夏冬春,一旁的沈眉莊雖然家世更高於夏冬春,但卻並不想出頭,畢竟皇宮之中一切都要小心謹慎。
  • 古代後宮妃嬪的等級
    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採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 清朝後宮最幸福的女人
    根據歷史記載,熹妃在雍正八年被封為熹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雍正九年,皇后病逝,熹貴妃一躍成為後宮中的一把手,成為後宮之主。  雍正駕崩後,熹貴妃做了42年的皇太后,活到了86歲的高齡,享盡榮華富貴,是清朝後宮最幸福的女人。但是,熹妃出身一般,父親僅是四品官員,相貌平平的她,是憑藉什麼從格格一躍成為熹妃,再晉升為貴妃,最終成為正宮太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