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巴林召開的第42屆世界自然遺產大會傳來消息,貴州梵淨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至此,貴州憑藉「中國南方喀斯特」荔波、施秉,「中國丹霞」赤水和銅仁「梵淨山」四大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數量最多的省份。貴州,中國山地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以梵淨山為代表,山山有美景,處處是公園。同時,這裡又是中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的區域,生態環境脆弱,在生態和發展「雙重壓力」下的貴州,是如何走出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相融的「綠色之路」的呢?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貴州在生態環境質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體系建設推進、資金投入等方面發力,今年1-4月,貴州9個中心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99.3%,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達到國家下達我省的「十三五」約束性目標要求;今年1-4月,55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2%,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水體,達到國家下達我省的「十三五」目標要求;「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已完成367家;完成油氣回收治理加油站2336家;全省「千噸萬人」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已累計完成240個,「千噸萬人」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改和182個縣城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治提升正在推進;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量較2019年累計下降17%,基本實現國家明確的下降目標;全省2019年核發966家排汙許可證,完成年度任務。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綠色GDP」成為貴州發展的關鍵詞。貴州的綠色生態家底,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貴州各族人民久久為功的保護成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這在十大汙染源治理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2017年貴州省列出環境保護的十大汙染源治理清單,並制定治理的工作目標及具體工作措施,全力實施重點行業治汙減排專項行動,推進貴州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這十大汙染源的主要治理要素為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等。截止2020年5月31日,十大汙染源中,仁懷市赤水河流域白酒企業廢水實施工程中的安龍汙水處理廠已完成投資約4.6億元,完成工程總進度約86%。凱裡市貴州凱晟鋁業有限公司歷史遺留廢渣綜合治理工程採取原位就地處置方式,對歷史遺留廢渣造成的鹼、氟化物和等汙染物質汙染進行治理,共治理廢渣70萬立方米。其他汙染源的治理也在有效推進中。
貴州用實際行動證明,把生態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不是說說而已,當下貴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狠抓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綠色,本就是貴州的底色,也是貴州發展的底氣,我們相信,只要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總製片:陳麟
總監製:張雲泓 胡濤
策劃:白熒
編導:柴睿
主持人:饒娜
攝像:李明皓
後期編輯: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