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生活

2021-02-13 時間背後

雞蛋 6-7分一隻
老母雞 1.30一斤
大閘蟹 0.70一斤

南京到上海火車
慢車 5.40元
直快 6.50元
南京到蕪湖慢車2.40元
買連票便宜:蕪湖到上海慢車 7.10元
京滬特快硬臥下鋪 44.10元(1982.11)

四管半導體收音機 32元(面板上有「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字樣)


上海牌全鋼手錶 120元(憑手錶票購買)
鳳凰牌18型自行車168.50元(1982.5)憑自行車票購買
蝴蝶牌縫紉機 175.40元(1986.12)憑縫紉機票購買
雙缸洗衣機 357元(1986.6)
香雪海單門冰箱 125升685元(1984.10)憑票供應
雙鹿牌雙門冰箱 1260元(1986.12)憑票供應。
臺扇 85元
電視機(12吋黑白) 440元(1982)憑票供應
金星牌電視機(14吋彩色) 998元(1984.8)憑票供應
海鷗牌DF相機 453元(1982)
閃光燈 46.70元
攝影暗袋 15元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0巨冊) 156元(1986.9)

三洋牌四喇叭收錄機 530元(1982.7)另需僑匯券若干張


先鋒牌音響 2112.84元(1986)憑出國人員指標
聶耳牌鋼琴 2292.50元(1987.5)憑票供應
琴凳 57元
286桌上型電腦 12吋彩顯 1M內存 6200元(1992.5)
東芝牌二手24針印表機 1600元
方正三型漢卡 1200元(即WPS)(1993)
結婚證書 1元(1982)
電話初裝費 150元(1986.9,上海浦東優惠價)
正版CD 歌劇全劇 360元(三片)

下面這些照片記載了改革開放前,阿拉上海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滿載著老上海人兒時的回憶。相信你看了這些照片後,和我有一樣的感慨,時代的變遷,抹不去的記憶。上海人的住房

「老底子」上海人開門幾件事生爐子

男人生爐子一般都這樣,放在風頭裡讓依吹。

一早起來生煤球爐

一早有生爐子的,弄堂裡煙霧騰騰。

倒馬桶拎痰盂一般家裡人不多,二三個人、或新婚二個人都用痰盂比較多,倒起來方便。男人倒也不像拎馬桶那麼尷尬。

牛奶攤

最早買牛奶要憑卡還不是天天有,隔天有。還要排隊。後來有了牛奶供應點,方便多了。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統一的。大餅油條攤

大餅油條是老上海小百姓最實惠和廉價的早餐。 鹹大餅三分,甜大餅四分,油酥大餅,油條四分,淡漿三分,鹹漿四分,甜漿五分。

油墩子電話間

那時家裡沒電話,更沒手機,聯繫親朋好友都靠公用電話傳呼。你要聯繫的人不但要有電話號,還要有詳細的門牌號。

那時公用電話費用:專門傳呼3分,接聽免費,主撥話費每三分鐘/4分。煙紙店

弄堂口額煙紙店還記得伐

那時的糖果店老弄堂裡故事多

弄堂裡一排洗衣機,天好家家洗東西。

弄堂裡:上面掛著五顏六色晾曬的衣褲床單,風吹過時譁譁作響,當時大家調侃稱其為「萬國旗」。擰床單

沒衣裳機,要想快點幹,就要擰的幹。

彈格路

那時老弄堂彈格路很多的剃頭攤

這樣的理髮攤上海很多,很受老年人青睞,嘎嘎三胡順便剃個頭。發大水

上海時常發大水,一落雨水漫金山。

許多老弄堂的家庭裡沒有水龍頭,所以洗刷的水鬥一字排列在弄堂居室的一側,也形成了老弄堂特有風景。

  老弄堂的居民空餘時間喜歡或坐或站在家門口,來訪者都會被大家留在了記憶之中,那時候流動人口寥寥,所以治安出奇的好。

搬場

築漏

弄堂裡的井露天小便池

這樣的小便池在上海是老多額,現在來看不可思議。
電線木頭

老上海風景線

弄堂裡吃飯夏天乘風涼上海個舊城區格老城廂嘸沒改造之前,大多數個上海人軋勒一道——一條十幾隻門牌號頭個弄堂裡可以住進幾十甚至上百家人家。住個面積小、住個人頭多,碰上三伏天,大家熱煞。於是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個人家一到吃夜飯前後就儕情願到大弄堂裡、到小馬路上去乘乘風涼。

晚飯後,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齊上陣,佔據好的位子。拿把扇子帶壺涼茶,開始吹牛嘎三胡。所謂好位子:一是有穿堂風,二是有路燈。

閘北區中興裡

汏浴老虎灶

泡開水到老虎灶,一分錢一熱水瓶,二分錢一銅吊。爆米花

爆米花,爆一壺8分錢,加粒糖精片2分錢。一般爆的都是珍珠米(玉米),年糕片,山芋幹,「赤屁豆(蠶豆)」。釘碗

補...壞碗呃,砂鍋(鋦釘或叫鋦瓷),俗語叫釘碗,如今這手藝已後繼無人了。麥芽糖&棉花糖

麥芽糖又叫「勁糖「、「搞搞糖」閹雞

閹雞又叫「頓雞」鉛皮匠

搪鍋底,火烙鐵焊補搪瓷臉盆漏洞等,當時的搪瓷顏料現在市場上已經絕跡,是一種裝在長條塑料小口袋裡的,顏色有多樣。磨剪刀

吆喝:削...刀磨剪刀銅匠

修筆匠&秤匠

篾匠&桶匠

1)吆喝:編掏蘿,魚簍……修竹籃,竹塌……2)吆喝:箍...桶噢

1)吆喝:啊有壞呃棕綁修啊...藤綁修啊...2)彈舊棉花吊罐

「吊罐」,以前酒,醬油,醋等散裝貨都是從甏裡吊出來的,吊罐有大小計量——二兩、半斤、一斤。修鞋&傘攤

1)吆喝:壞套鞋修...啊

2)吆喝:修...陽傘呃

3)修油布傘

棒冰四分一根,斷棒三分。吆喝:「赤豆...棒冰,奶油...雪糕」文化生活圖書館裡

那時業餘學習的人很多,都為一張文憑而努力。閱報欄

9吋電視機

晚飯後,一家人圍著9吋黑白電視機看。

賣電視機的商店,人頭攢動。

最早女人做頭髮個個都這樣。

這時的服裝式樣已經多起來了。票證時代那時物質匱乏,吃、穿商品都要憑票配結供應。那時有購糧證,煤球卡,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香菸票、雞蛋票,還有腳踏車縫紉機購買券等。

一切都要憑票供應

那個年代憑票商品的價格:

秈米14.3元/100斤,普通粳米16.4元/100斤

特等粳米17.1元/100斤

(粳米每人每月定量8斤)

標準粉0.17元/斤,精白粉0.22元/斤

標準切面0.21元/斤,精白切面0.27元/斤

煤球2.40一擔,煤餅2.60一擔(100斤)

菜場

買點魚真不容易

那時精肉0.98元;後腿0.90元;夾心0.78元;小排0.56元;板油0.35元;

骨頭0.15元一斤是要憑醫院骨科醫生證明購買的,與豬肝屬營養菜。

肉票吃光,只能看看。

排隊買盆菜雞蛋塑料盆換糧票

那時在馬路邊弄堂口,新村裡都能看到。十六鋪、大達碼頭是集散地。

當時黑市上海糧票可換到0.12元/斤,黑市全國糧票可換到0.35元/斤。

蔥姜攤與販外煙是一個模式——籮筐反扣。兒童時代的課餘生話那時的小孩都是散養,上學放學都是自己走,那怕是一年級。放學回來就是和小朋友們玩。

放學了一起走吧!

散養的小孩就這樣皮

上海很多桌球世界冠軍,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滾鋼圈(腳踏車,黃魚車鋼圈),竹,藤,鐵製(馬桶、腳桶換下來的舊箍為多)。

「鬥雞」

跳橡皮筋

造房子

打陀螺---「抽賤骨頭」

刮「四角片」

拾麻將牌

人民廣場,那時的人民廣場成了培養足球運動員的搖籃。

著棋(軍棋,還要另外一人做裁判)

康樂球

觀「鬥雞」,在那時是經常看到的事。

小人書攤

那時只有兒童用品商店門口有專門供兒童玩的小小班

那時學校規定了「小小班」。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學一起做作業。

為了小孩能出人頭地「老底子」馬路上街景

那時上下班這樣的情況很多的。

鐵路道口
自行車當時最熱門交通工具是自行車,阿拉上海人出行靠它。當時上海自行車有永久和鳳凰兩種牌子,但它需要憑票供應。

   黑市自行車券:花式150一張,平式100一張。

1)那時第一百貨公司門口,是可以騎自行車的。2)上下班靠它

3)一家三口在車上其樂融融

三輪車有軌電車&公交車

在浙江路橋上行駛的5路有軌電車(駕駛員是站著開車的)

那時的電車

那時公交車相當擠。有時車門都關不上,需要後面有人推。

一般終點站都有退休工人維護次序。輪渡船

輪渡船,那時黃浦江上的唯一們交道工具。輪渡牌子,來回過江6分,浦西投籌,浦東不投。

公交月票,汽車票,電車票烏具殼

三卡,「烏具殼」一一那時常見的機功車上海火車站

老北站警察崗亭

那時的紅綠燈轉換都是手動人工操作的。
那時的外灘

那時的外灘防浪堤。

老上海的生活,您還記得嗎?

相關焦點

  • 老上海弄堂的生活竟是這樣,灶臺和水龍頭都上鎖!
    / 網絡配圖 /上海的老式弄堂房子是沒有衛生設備的,每天清晨,隨著運糞車阿姨的一聲吶喊,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沒有拎馬桶出來的人家趕緊拎出來,在弄堂裡一字排開,其場面猶如威風鑼鼓,開啟了老弄堂每天的「共享」生活。
  • 最小幹預「精修」九旬老樓,接駁摩登上海生活
    建於1931年的淮海大樓是典型裝飾藝術派風格公寓大樓,也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最高級的公寓樓之一。 均記者 邢千裡攝 製圖:馮曉瑜成片的銀杏葉下,不到200米長的常熟路(淮海中路、延慶路段)特別好看。老房吐故納新,舒展的不只是內裡的日常生活,也提亮了街區品質。項目預計將於明年完工,在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放大一點一滴間的匠心與品質。據悉,「十三五」時期,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實施修繕各類歷史建築67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3511戶。
  • 上海老品牌:永久自行車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永久自行車自行車曾佔據上海的大街小巷,是人們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 從「魯迅菜單」看老上海階級生活差距
    【想入非非】並不是魯迅吃得奢侈,而是那個年代的勞工階層與中產階級生活水準差距過大。1928年底正好是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租房同居的時候,當時小兩口尚未孕育下一代,也不想花時間自己做飯,於是乾脆每頓點外賣,所以菜單上顯示的就是當時上海外賣的價格。從菜單內容可以判斷,當時魯迅家每天在飲食花費約為5角~8角錢,即使加上水果和零食也不超過1元。每月在飲食方面花費是20元~25元左右。
  • 滬上復古酒店打卡|私人遊艇+勞斯萊斯接機,體驗老上海名媛生活
    由於昔日的「洋派」風情,上海一直被人們譽為「東方巴黎」。酒店作為七十年來外灘第一座新落成的建築物,與周圍老建築和諧並存,共享黃浦江的美麗風景。上來就是勞斯萊斯幻影接機服務,夠奢華。酒店整體和上世紀2、30年代老上海風情類似。
  • 在臺北感受老上海風情 宋美齡讓旗袍風靡臺北
    中新社臺北10月8日電 題: 在臺北感受老上海的風情中新社記者 韓勝寶 陳立宇上海旗袍、 上海菜、上海店鋪、上海老電影、上海懷舊老歌、上海老照片、摩登上海夜生活……記者在上海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倘徉在繁華的臺北街頭,竟然看到不少上海的畫面,感受到老上海的獨特風情。曾在上海《申報》當過記者的原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李子弋,今年86歲,是個老上海。
  • 找不到的老上海天鵝閣
    老上海都知道,若真要以名氣和菜式論,老早底上海西菜館的前三把交椅自然應該歸德大、紅房子和天鵝閣了。天鵝閣呢,當年就在淮海路東湖路的轉彎角子。天鵝閣基本上是一個傳說,今天我們就聊聊它的故事。天鵝閣(圖片來自@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上海開埠以來,外國人多,上海人又作興洋派,西菜生意一直是不錯的。
  • 上海這座長滿青藤的老建築 曾是在上海的猶太人最喜歡的地方
    一棟建築,也在默默地訴說著一段無聲的歷史我喜歡旅行,也熱愛攝影,也特別喜歡參觀老建築。只要有時間,就喜歡背著相機到處打卡拍照。對我來說,行萬裡路,在遊玩中學習,是另一種學習了解歷史的方式。參觀一棟老建築,就是如此,每一棟老建築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
  • 上海一城中村,老上海最後的倖存之地,曾是上海人的根
    尤其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之一——上海。上海這座城市在歷史的流逝中被不斷的演變、進化、更新,現在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了國際大都市。但是現代化的東西越多,反而有韻味東西就少了。儘管現在的上海高樓築起,但是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以前的痕跡。
  • 老上海:流光逝影(特)
    老上海有許多熟悉的生活場景,歷經時代的變遷,大多已漸行漸遠。
  • 宅家掌上魔都遊,老上海戲院知多少
    >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戲院作為舊中國的電影之都,上海自然也少不了電影院。新中國成立前,上海的電影院數量居全國之首,有些電影院裝修豪華,設施完善,具有國際水準。1908年,西班牙人雷馬斯在海寧路和乍浦路的路口用鉛皮修建了上海第一座電影院,放映他的朋友加倫白帶來的一些破舊膠片,設施雖然簡陋,但電影就此進入了上海人的生活。西班牙人雷馬斯在海寧路和乍浦路的路口修建的虹口大戲院。圖片攝於1932年。
  • 37臺古董級收音機上海展出 穿越歷史聆聽「老上海」
    原標題:37臺古董級收音機上海展出 穿越歷史聆聽「老上海」  分享到:   37臺古董級收音機上海展出 穿越歷史聆聽「老上海」【解說】作為2015上海廣播節的系列活動之一,「無限電?上海廣播藝術展」於日前在上海K11正式開展。
  • 老上海糕團
    上海老底子對於成長在糕點甜蜜氛圍裡的上海寧來說,傳統的糕點是感情的寄託,更是童年的美好回憶。那種又軟又糯的口感,還經常被和滬語的「嗲」聯繫起來,形成食物和語言互通的說法。
  • 老上海:老飯店(壹)
    上海輪軌交通,總轄中外,商賈雲集,文化薈萃,便產生了許多旅館,既有聳入雲際的大飯店,也有滿庭芳,寧波路,南洋橋等處的白鴿籠。上海之有旅館,最早被稱為客棧,那時候客棧數目在千家以上,據滬遊雜記所記載,房屋以天保棧為第一,其次老椿記,凡輪船到埠,各棧登舟接客,紛紛擾擾。查天保棧在大馬路集賢裡,老椿記在寶善街公順裡,鋪排闊綽,一寓可容百人。此外,如三馬路的泰興棧,洋涇浜邊的長發棧,長春棧,吉星棧等也頗為有名。
  • 當德國女婿遇見上海老丈人
    今天(4月25日)20:00-21:00,澎湃新聞將直播「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活動。主題:當德國女婿遇見上海老丈人嘉賓簡介:阿福(Thomas Derksen)中德文化交流友人,知名自媒體人。活動主辦方:同濟大學出版社活動簡介:生活在上海的德國小夥阿福愛上了中國姑娘莉萍,卻沒想到他將要面對的嶽父大人是一名嚴苛的「老虎爸爸」!4月25日,同濟大學出版社《阿福拜見老虎嶽父》新書雲首發活動中,阿福將向大家揭秘書中的歡樂內容。「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於2月22日20時正式啟動,至上海疫情緩解結束。
  • 夜上海·影音|穿越時空,帶你重溫老上海的流金歲月
    華燈初上,漫步在上海的街頭,也許不經意推開一扇門,就能穿越時空,徘徊在老上海的流金歲月中,然而現代的燈光音響,舞臺效果,又讓人有些恍惚,究竟是老瓶裝新酒,還是新瓶裝老酒。(吳翔)圖說:重溫流金歲月 官方圖申之魅如果想回味老上海的味道,恐怕還是需要感受一下百樂門的風情、海派生活的精緻,從而深入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再走進一次和平飯店。
  • 老上海風情:化妝品廣告
    上海老底子鴉片戰爭後,中國大門被打開,19世紀60年代以後,西洋的大量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讓古老的中國有了自己的時尚風潮。它們先流行於上流社會,並漸漸向普通市民階層蔓延,對中國人的日常與審美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其中化妝品,就是備受關注的時尚洋貨之一。
  • 老上海的記憶:陳英士紀念塔
    老上海人大都記得,幾十年前在老西門曾經矗立一座巍峨的碑塔。
  • 上海街頭電線密如蜘蛛網,雜亂無章卻並不違和,正是老上海特色
    這個元旦假期我來上海旅行,每天都會去街上走一走,體驗老上海的味道,假期天公作美,每天都是陽光明媚。上海街頭數量眾多的老建築在藍天下格外漂亮,滿滿的年代感,韻味十足。密集的電線也是上海歷史發展的重要部分,近百年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點油燈的時候,上海已經是享譽國際的大都市了,霓虹閃爍,燈紅酒綠,夜上海曾領先全球。
  • 【* * 老上海的經典味道——辣醬油 * *】
    老早曾經試著用外面買的辣椒粉代替原料中的辣椒,結果發現,做出來味道完全不對,所以後來,所有的粉狀材料都是用原材料自己磨,看不到原來形狀的,不能保證質量的,都不用!」「不過後來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都不在乎這幾個錢了,藍牌就逐漸取消了,所以現在市場上,只有黃牌辣醬油了。」辣醬油絕對不只可以配炸豬排哦!辣醬油配炸豬排,這是大家腦海裡早就形成的「官配」。其實不然,在北方城市,辣醬油一樣賣得很好。「不要以為只有上海人喜歡,其實辣醬油也可以配水餃、配各種麵食,在北京和天津,辣醬油照樣賣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