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浸式自由式技術,很久以前介紹過,一起再來回味下

2020-08-27 遊泳愛好者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全浸遊泳訓練方法,是拉夫林·特裡在TI工作室的研究成果,這個訓練方法適合所有的遊泳者,但並不是為了培養世界冠軍,而是為了讓所有喜歡遊泳的人能夠達到如下的目的:

1. 長遊不累

2. 划水平滑有效從而遊得更快

3. 在任何水域中都能從容自信地遊泳

4. 享受你遊的每一下



雖然全浸(Total Immersion)俱樂部尚未進駐中國大陸,但它的粉絲卻遍布神州。有人津津樂道全浸的理念,有人細心模仿全浸的泳姿;當然,也有人認為都是些常規訓練,不以為然。那麼,全浸究竟有哪些特點?為何令泳者如此迷戀呢?



1、全浸的特點

遊泳有「指紋」之說,也就是說,若細分起來,每個人的泳姿都是不同的。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式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式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前邊無浪】,說明減少了【興波阻力】;【後邊無花】,說明雙腿前踢後擺,都在推進水流,卻沒有踢空破水;而身體側位滑行,會使一側沉浸在阻力較小的深水處,這樣可以滑行得更遠。

【前無浪,後無花】,平靜的水面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移臂拉鏈】,這也是全浸泳姿最顯著的特點。要說【移臂拉鏈】,就不得不說一說全浸的理念。


2、全浸的理念

全浸要求學員要做出標準的移臂動作,上臂要划過長軸所在的垂面,前臂及手需儘量靠近垂面,手指好像在水面上拉開【拉鏈】一般,靠肩頭來引導手臂移動向前。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嚴格的移臂訓練呢?

有人對這項【拉鏈】訓練不理解,以為是為了賞心悅目,但如果了解了【拉鏈】所遵從的【表象模型】,就知道,這項訓練不過是整個訓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水上做的是【拉鏈】,水下是泳姿的內涵。

Bill Boomer的Vessel模型可以譯成【筒倉】,意思是在遊自由式時,要想像在細長的【筒倉】中遊進(見下圖),身體稍有鬆懈,划水打腿的橫向幅度略有誇張,就有可能碰在筒壁上。以此意念來規範身體的流線型,克服整體擺動等毛病。


試想,若在這樣狹窄的筒倉中遊進,移臂該當如何呢?顯然,有了筒倉的意識,什麼【通體要剛,腰腹緊張,圓木滾動,臍望兩旁;伸臂入袖,轉肩進框,近體直劃,拉柔推剛】等諸多要點,都會有所體現。而移臂唯一的選擇,也許是隨著整體的滾動,把肘部提到最高點,方可順利地通過【筒倉】。

由此可見,全浸確有一些思想理念,並由【表象模型】來體現,因為有了【筒倉】這樣的【變相模型】,故有了一系列比如【移臂拉鏈】這樣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而所有的遊泳練習,尚沒有一項是為了【看著好看】而設計的;如果僅從水上動作的表面來解讀,訓練的目的就都成為虛幻了。



3、全浸的方針

全浸擅長超長距離,需要考慮如何分配體力,沒人敢拼頻率,所以全浸的特點還包括【劃頻比較慢】。而業餘愛好者喜歡全浸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它的泳姿和劃頻,符合了業餘愛好者例如:關節靈活性不夠,【快肌肉】長年不被調動等特點。

我們知道,人的身高與動作頻率是成反比的,這是運動學的規律。波波夫、孫楊身高在兩米上下,波波夫50米僅用33劃次,孫楊26~27劃次50米,頻率在短衝、中長距離裡都是最低的,這與身高臂長不無關係。孫楊在劃頻慢的時候,還有節省能量準備衝刺的考慮,而業餘愛好者的劃頻慢,往往是無奈之舉。


全浸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量體裁衣,將業餘愛好者的短板,壓縮到了最低。肩軸不是老化了麼?可以通過大角度轉體來幫助移臂;角度一大,自然節奏就慢,剛好符合【動作遲緩】的特點。而沒有將常規訓練,比如【扶板打腿】等內容,納入到全浸的訓練課程中。



4、全浸的無奈

全浸的夢想是,只要你的遺傳基因沒有問題,就能教你遊得像我一樣。為了將學員帶入夢幻,全浸的特裡和竹內教練,還作了【同步】全浸的遊泳示範。

是呀,如果泳姿當真可遊得像團體操一般,那倒好辦了,發明一種機器,把人綁在機器上,模仿各種泳姿,然後扔到水裡去實踐。但遊泳是人與水的互動,最終定型泳姿的,是每個人的水感。試想,同樣一池水,誰也不缺胳膊少腿,為何有人就能抓住水,嗖嗖地前進,而有人打得水花四濺,就是不走呢?在陸地上,大家能做出整齊劃一的團體操,但在水裡,動於不動,取決於是否能掌控住水。

在這方面,全浸的教練們沒少花心思,幾乎是手把手地教學員。但無論陸上多麼逼真的模仿,都代替不了水的阻力對人體運動的影響。因為水的阻力來自各個人體運動的反方向,只要運動,就會有一阻力等著你,這就是水場的特點。

所以說,遊泳訓練關鍵是找準發力的起點,有了出發點,才可憑手上的感覺,決定發力的時機和划動的軌跡。而這種關鍵的關鍵,是對水場變化的即時判斷,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划水路線。

結束語:

遊泳的理念或思維架構,離不開【生物運動學】和【流體動力學】的規律,如果僅憑水上看到的細枝末節,就對全浸過分渲染,顯然了解得不夠全面。全浸為常規訓練和遊泳理念的普及做出了貢獻,但我們對遊泳的認知理解,不能僅憑全浸的訓練和理念。

相關焦點

  • 全浸式自由式,完整的手臂划水動作
    全浸式自由式已經講了兩期了,我覺得全浸自由式的精髓主要在「滑行」上面。很多優秀的全浸遊泳運動員之所以看上去遊的很優雅很省力就是因為他們能最大限度的減少阻力,滑的很順暢。但是光靠滑行也不行,總要有一個推動力的嘛。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手臂的划水動作」!在全浸式自由式裡有一個動作位置稱之為「甜點」。那麼什麼叫「甜點」位置?
  • 全浸式自由式,無打腿式的滑行練習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全浸式自由式第一課:「無打腿式的滑行練習」。掌握平衡和學會減小水阻力的滑行是最重要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練習的幾個步驟吧!(練習的時候最好是兩個人哦!)放開手後,應該保持最輕的移動,讓雙腿通過身體曾經通過的地方,花時間練習,知道兩側均能輕鬆愜意地做此動作,直到進入下一練習。
  • 中遊體育:全浸自由式為什麼速度效率都不及競技自由式
    一、全浸自由式前交叉技術特點自由式的前交叉技術阻力小是公認的事實,這點對於競技或者全浸自由式都是適用的,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全浸自由式的前交叉技術與競技自由式的前交叉技術存在明顯區別。儘管如此,不管是全浸自由式還是競技自由式都是要積極進行轉體轉髖。全浸自由式的偽效率我們都覺得全浸自由式的划水效率更高,一次劃手可以遊進很遠,但其實這是一種偽效率。因為上文提高的向斜下方伸臂所造成的弊端,所以水下做一次單臂划水絕不會比向前伸直手臂後再開始做高肘動作划水效率更高。
  • 中遊體育:全浸自由式為什麼速度效率都不及競技自由式
    這兩項技術是全浸自由式最明顯的特徵,對於一些遊泳愛好者來說「前交叉、兩次腿就是全浸」,(雖然它有很多技術細節與競技自由式略有區別,這個一會講)。一、全浸自由式前交叉技術特點自由式的前交叉技術阻力小是公認的事實,這點對於競技或者全浸自由式都是適用的,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全浸自由式的前交叉技術與競技自由式的前交叉技術存在明顯區別。
  • 全浸式自由式不能失守的戰略要點,理解前伸與肩髖側轉
    前文已經講述了全浸式自由式的理念和動作原則,具體見全浸式自由式時腿為什麼不下沉?全浸式理念詳細分析兩篇文章。此篇文章可以作為前文的續集。和傳統自由式的動作理念不同,全浸式更加注重利用身體的重力來遊泳,而不僅僅是划水和打腿。對於身體的整體運用關鍵在於核心力量,外在表現是身體側轉。
  • 全浸式自由式入水錨定練習,輕鬆遊泳的秘密
    在全浸式自由式練習中,入水動作很重要,和傳統自由式教學中的入水動作有所區別。在這裡,並不是說哪一種入水動作更好,而是在不同的遊泳理念下,設計的遊泳練習自然不同,當遊泳技術熟練到一定程度後,可以根據遊泳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動作技術。​
  • 全浸式自由式為何長遊不累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式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式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
  • 從抱水時機遲早到全浸自由式技術提升方向的分析
    從抱水時機遲早到全浸自由式技術提升方向的分析 之前我專門分享過手臂入水前伸動作分析,講述了入水動作和入水後前伸動作的重要性
  • 遊泳的你,喝過全浸(魚式)的毒魚湯嗎?
    我們來深挖所謂的全浸大師背景和「技術」起源 在實地走訪美國/日本和查閱這兩個地區的網上論壇,基本看不到全浸(魚式)在這些地區的發展壯大,也鮮有討論。而關於Laughlin哥是如何自創這些理論和方法,也很難找到資料。終於,在朋友推送的一篇文章中,筆者終於找到提及到創始人特裡(後文用Laughlin哥)的技術起源,部分內容是他自述。
  • 魚式遊泳-長遊不累-全浸式自由式教學
    既然能像區分指紋那樣來區分泳姿,鑑定全浸和傳統自由式的不同,也就不那麼困難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自由式訓練,要求頭部的三分之一要露出水面,腳下要踢出水花;但全浸訓練要求頭部要完全浸沒於水中,雙腳幾乎像魚尾似的側向搬動。所以,識別是否是全浸,看看是否【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前邊無浪,後邊無花】,就可以作出判斷。那麼,【前無浪,後無花】這種遊法有何優勢呢?
  • 初學自由式三大錯誤動作,全浸式遊泳練習誤區
    在泳池見到過很多埋頭苦練的人,錯誤動作非常多,這些錯誤憑自身感覺難以發現,練習過程成了強化錯誤的過程,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積重難返。因此,在學習遊泳過程中一定要有自拍視頻,特別是在基礎練習階段。本文羅列自由式初學者的一些常見錯誤動作。1、錯誤一:手臂動作在水中劃拉一下就完事自學自由式最好是從漂浮和單側遊進等基礎練起,儘量不要一下子就進入到完整的遊進練習。
  • 初學自由式三大錯誤動作,全浸式遊泳練習誤區
    在泳池見到過很多埋頭苦練的人,錯誤動作非常多,這些錯誤憑自身感覺難以發現,練習過程成了強化錯誤的過程,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積重難返。因此,在學習遊泳過程中一定要有自拍視頻,特別是在基礎練習階段。本文羅列自由式初學者的一些常見錯誤動作。
  • 全浸自由式理念解讀,解析遊泳動作與發力的要點
    全浸自由式的遊進過程可以用三個字概括:鑽、轉、推。其實,自由式的遊進過程也可以用這三個字來概括,不過由於兩者的力量運用技巧和目標追求不同,在具體的遊泳動作上,動作發力與順序並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說區別不小。
  • 全浸自由式受到爭議的動作詳細分析
    寬軌動作是全浸自由式下一個典型的動作,這個動作與傳統自由式下要求完全相反,也不符合遊泳時強調流線型的原則。眾所周知,拉長身形,讓身體變得更為狹窄,呈流線型是大大減少水阻的根本原則。所以,寬軌動作受到了不少非議,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動作。
  • 髖驅自由式不存在 全浸的髖驅理論是錯誤的
    但是筆者認為髖驅是不存在的,所以謹以此文給大家理性分析一下其中的技術原理。什麼是「髖驅」「肩驅」從字面意義理解上,髖驅代表著在遊自由式時力量的提供源來自於髖部的發力,而肩驅則代表其力量的提供源來自肩部。
  • 全浸式自由式的超人滑行,遊起來安靜優雅
    全浸式遊泳已經講了第一課:無打腿的滑行練習。說實話,我也是最近才開始琢磨全浸式遊泳的,發現全浸式遊泳,不需要過多的手臂與腿部的姿勢技巧,整體遊下來之所以這麼安靜,這麼優雅,就是因為滑行滑的非常順暢。所以,今天要教給大家一招「超人滑行」。想當初剛學遊泳的時候,教練一直說要使勁打腿才會前進。水花麼打的老大大,和噴泉差不多,力氣一下子就用完了,可也沒前進多少米。
  • 這3種自由式遊法,終於來了!(髖驅,肩驅,全驅)
    沒進過專業體校或遊泳隊;   只參加過大眾培訓班;   平時根本不找教練,也不進培訓班,就只知道一個人傻傻蒙頭瞎練。   實際上,要回答上述問題,非常不容易! 因為,你問的都是專業遊泳運動員,才會關心的問題   目前世界上,存在3種不同的自由式遊法!若再算上全浸式的遊法,那共有4種!
  • 自由式打腿技術,你也可以學會
    ;右手入水,同時左腿下打;2次打腿不單是6次打腿的基礎,在早期的自由式比賽中也被廣泛應用,現在這種技術已經很少有用到,而運用更多頻次的打腿。不過2次打腿對於遊泳愛好者,在長距離自由式中也是不錯的選擇。練習方法手臂入水和打腿的配合時機是練習2次打腿,要克服的第一個難點。依靠打腿來協助身體轉動,利用向下打腿來加速身體轉動。將打腿理解成一個支點,來轉動髖部。過早打腿在配合練習中錯誤頻發。
  • 全浸式遊泳理念實踐心得,讓身體成為烤鴨,輕鬆遊進的核心
    全浸式遊泳理念的原則是優雅、高效地遊泳,像魚一樣不起波瀾,悄無聲息。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肢體的巧妙配合,以自由式為例,移臂和二拍打水成為一種經典形象,引起許多泳者的學習和模仿,然而,全浸式遊泳的真正內在講究順勢借力,自然而然,所以才有了重力轉移,不發力推水的動作要求。
  • 讓我們一起翻滾吧——自由式轉身技術講解
    自由式轉身採用滾翻模式,這種「高大上」的技術以前都是在遊泳比賽中常見,但是,現在在遊泳池中不乏經常看見一些愛好者也在採用。微頭條上略微講解了一下,很多愛好者留言「轉身嗆水」、「無法順暢的翻滾」、「轉身偏離軌道」等一些列問題,那麼今天我們就集中的講解一下,並奉上練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