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裡賣粉條,教村民做「網紅」!這個書記火了!

2020-12-12 澎湃新聞

來源:10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桂娟、史林靜

他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電商直播成為農民的「新農技」,打開了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一開始,他覺得「粉條書記」的稱呼有點土,可了解粉條製作的過程後,他有了新的認識。粉條製作過程不簡單,只有經過開水燙、大力揉、沸水煮、冷水冰、風吹日曬後,才能真正成為一道美味。這就跟青年幹部成長的過程一樣,經歷過磨礪和鍛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幹部。

視頻記者:袁月明

3年前的冬天,河南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牛橫嶺村南頭的小賣部來了個年輕人。

他一副城裡人模樣,自稱是村裡新來的第一書記。他不買東西,就愛往人堆裡扎,跟人閒嘮嗑,接連幾天都是這樣。

小夥名叫田昕,一米八三的個頭在人群中很顯眼。他圓圓的臉上掛著一副眼鏡,斯文中透著股精神氣兒,話音爽朗,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線。

「瞧瞧他,來了也不去村部,天天擱這湊熱鬧,淨聽些家長裡短,能扶啥貧。」大家議論紛紛,並不看好這個第一書記。

這是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牛橫嶺村一隅(10月12日無人機照片)。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愛湊熱鬧」的小田書記

35歲的田昕是共青團鶴壁市委的一名幹部,2017年,他主動請纓來到鶴壁市淇濱區大河澗鄉牛橫嶺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一名駐村幹部。

牛橫嶺村是太行山東麓的一個省級貧困村,237戶人家,105戶是貧困戶。

雖然駐村之前田昕已經有過5年的鄉鎮工作經歷,但深入農村直面貧困還是頭一回。「扶貧工作關鍵是要真正融入群眾,他們才跟你掏心窩子,才能避免工作浮於表面。」田昕說。

為此,一駐村田昕就琢磨:除了村幹部介紹和入戶走訪,還有什麼途徑能夠了解到村裡的實情?

田昕注意到,小賣部開在進村的三岔路口處,門前有個大大的場面,農閒的時候,村裡人喜歡聚在一起曬太陽聊天。所以,他一有空就跑去「蹭話題」。去的次數多了,田昕就成了村民口中那個「啥事不幹,光湊熱鬧」的第一書記。

其實,他心裡很清楚,要想下好脫貧攻堅這盤「棋」,摸清村情是第一步。

田昕(左)在與牛橫嶺村村民牛天保交流(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正是通過「打入」這個信息「集散地」,他了解到:70多歲的低保戶牛天保,獨自照顧90多歲的母親,平時要去得更勤一點;47歲的脫貧戶張記香,家裡有學生需要花錢,注意不能因學返貧;76歲的貧困戶劉振龍和老伴兒兩人都有慢性病,這要盯緊點,不能因病加重貧困……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田昕就把全村的五保戶、低保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全都摸清楚了,甚至連每一家在村裡的具體位置,他都說得上來。

這讓61歲的村幹部牛路平大感意外。「一進村就每家每戶調研,解決了不少難事,看著是個陽光大男孩,心可細著呢,不能小看了年輕人啊。」牛路平說。

去貧困戶牛和平家串門時,田昕發現,牛和平的妻子高位截癱,可家門前的臺子高,每次推她進出都很不方便,田昕就幫他修了一條無障礙通道;村裡的路燈年久失修,一到晚上大家都不敢出門,去的第一年,田昕就給村裡裝了121盞太陽能路燈;一些貧困戶家的房子破舊,保暖性差,在田昕的協調下,找來愛心企業幫助大家改善居住條件。

田昕湊的「熱鬧」還不止這些。

知道村裡老百姓愛聽戲,為了更好地融入群眾,田昕特地學了幾段豫劇。那段時間他車上聽,路上唱,時間久了,手機樂庫從流行音樂全變成了戲。

「第一首學的是現代戲《吃虧歌》,唱給村幹部聽的;第二首《幸福歌》,唱給老百姓聽的。」田昕說。這個辦法果然很奏效,把村民逗得前仰後合的同時,也拉近了與老鄉心的距離。

如今,村民聚在一起時,大傢伙熱鬧了就會起鬨,「田書記,唱一段吧。」

「中!」

就這樣,愛「湊熱鬧」的小田書記跟村民們打成了一片。走在村裡,遠遠看到鄉親,田昕都會「嬸兒」「叔呀」的熱情打招呼。而村民只要兩天不見田昕,就會互相打聽,這小田書記去哪了?

田昕在馬橫嶺村的大棚內直播(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有辦法的「粉條書記」

賣粉條,是田昕上任第一書記後,牛橫嶺鄉親們向他提出的第一個請求。

駐村的第一個農曆新年臨近,田昕去貧困戶牛莊成家走訪。臨走時,牛莊成拉著田昕的手欲言又止,最後才開口說:也沒啥別的難事兒,就是老伴兒癱瘓住院後花了很多錢,家裡800斤粉條沒銷路,要是能想辦法賣出去,過年也就有了活錢。

田昕聽完,絲毫沒猶豫便應了下來,自己先買了10斤。

隨後,他抱著一捆粉條,讓牛莊成給他拍了一張照片,配上文字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我是第一書記,我為牛橫嶺粉條代言。各位需要的親,你下單扶貧,我給你送到家。農家自產純紅薯粉條,絕對零添加。」

讓田昕沒想到的是,在回村部的路上,他就收到了兩個訂單。那一下午時間,朋友圈裡全是轉發他賣粉條的信息。

牛橫嶺粉條在朋友圈刷屏了,「訂單」不斷湧來,村裡其他的貧困戶也找了過來。

與大多數貧困村情況一樣,牛橫嶺村年輕人外出打工,留守在村子裡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山裡地薄,家家戶戶都會種紅薯這種好生長、不挑地塊的作物。吃不完的紅薯冬天就加工成粉條,一部分自己留著吃、一部分出售。

令村民發愁的是,牛橫嶺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也閉塞,大量的粉條只能囤積在手裡,始終打不開銷路。

朋友圈賣粉條成功後,田昕做了一個決定,先解決貧困戶的粉條銷量問題。「一戶一百斤,應該問題不大。」田昕說。

然而,當6000斤粉條堆滿整整一個屋子的時候,田昕傻了眼。

「量太大,朋友圈已經使不上勁了。」田昕一宿沒睡好,不能只在網上賣。隨後,田昕跑了市裡很多家酒店、商鋪,說服他們作為牛橫嶺粉條的義賣點,這得到了不少商家響應。

訂單上來了,送貨的任務也落到了田昕的頭上,他的私家車成了送貨車。

那段時間,田昕和淇濱區園林局駐牛橫嶺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們每晚都開著滿載粉條的車到城裡送貨。「最多的一天晚上,我連續送了360斤粉條,送完最後一單回到村裡時,已經夜裡12點多了。」田昕說。

春節前,田昕累計賣出了一萬六千斤粉條。一時間,他成了鄉親們口中的「粉條書記」。

田昕記得,粉條款發放的當天,很多貧困戶都在抹眼淚。他們沒想到,多少年困擾的問題,被這個年輕的後生給解決了。

到了第二年冬天,眼瞅著地裡的紅薯都刨了出來,田昕升級了「打法」,搞起了直播帶貨。「既然抖音上聚集了這麼多人,那能不能利用這個平臺,為村子做點事?」田昕想。

2018年,他註冊了抖音號@戴草帽的85後,開通了直播功能,還去參加了字節跳動組織的扶貧達人培訓,學習新媒體運營技巧。

一條手拿A4紙求關注賣粉條的視頻發布後不到24小時,播放量就達到上千萬次,獲得50多萬人點讚。

他在牛橫嶺村給全國網友直播做粉條製作、晾曬、打包的全過程。通過直播分享,第二年他為牛橫嶺村賣出近兩萬斤粉條。

如今,田昕已是擁有3萬多粉絲、抖音官方認證的「抖音扶貧達人」。他還與鶴壁市180多名第一書記一起,組成了「第一書記聯盟」,幫助農副產品上線,為鄉村代言。

田昕在馬橫嶺村的大棚內直播介紹種植的仙人掌(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教村民做「網紅」的「田老師」

除了帶貨,田昕也開始「帶徒弟」了。

深秋的山裡,充滿寒意。在一個火龍果種植大棚裡,43歲的村民田利華正在直播給火龍果修枝。這是田昕帶出的第一個「徒弟」。

田昕準備進入馬橫嶺村的火龍果種植大棚內,進行直播(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田利華去年承包了6個大棚種植火龍果。兩個多月前,她給田昕打電話,詢問直播架在哪裡買。

沒想到,兩天後田昕來到她的大棚,不僅幫她買來了直播架,還教她怎麼用。

田昕(右)在馬橫嶺村的大棚內與承包戶田利華一同直播介紹種植的火龍果(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一開始是田昕在播,播到一半,讓我試試,我結結巴巴不知道說啥好,練了好幾天才成。」田利華說,第一次抖音直播當天,就有兩個人城裡人買了她的火龍果。

今年的盛果期,田利華一個棚就賣了15萬元,還帶動了周邊49個貧困戶就業。

田昕(左)在馬橫嶺村的大棚內與承包戶田利華交流火龍果種植經驗(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什麼樣的老師帶出什麼樣的徒弟,今年最後一批果子也快熟了,我都不敢播了,怕不夠賣。」田利華樂呵呵地說。

在田昕看來,直播帶貨是網際網路經濟下的創新舉措,對助力脫貧攻堅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如今更多的牛橫嶺村農民拿起手機當作「新農具」,直播帶貨也成了他們的「新農技」。

又一年冬天要來了,但曾經靠抖音直播出名的「粉條書記」今年可能要「失業」了——牛橫嶺已經沒有太多粉條可賣了。

「地都不種了還哪來的粉條。」47歲的脫貧戶張記香笑呵呵地說,把家裡的2畝多地流轉出去後,她來到村裡的果木種植基地上班。今年冬天,她不用再為粉條的事情發愁了。

脫貧攻堅以來,牛橫嶺根據村內實際,逐漸找到發展的支點——發展特色果木種植。村裡引入仙果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栽植獼猴桃、葡萄、草莓等特色水果,發展休閒農業。「前期流轉了280畝地,今年又增加了80畝。」田昕說。

「土地流轉的租金,再加上每月1500元的工資,一年能收入近2萬元。」能在家門口實現這樣的收入,張記香很知足。

田昕(左)在與牛橫嶺村村民張記香交流獼猴桃種植經驗(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果樹開始掛果時,田昕就帶著大夥在網上推廣「快樂農夫」「果樹認領」等網絡銷售模式。「消費者認領一棵果樹,不僅樹上的果實全歸樹主,還可以在微信群裡實時了解果樹的生長狀況、灌溉情況等,果子成熟後可以到果園親自採摘。」田昕說。

看著網上「秒殺瘋搶」果樹,村民紛紛說,田書記的點子真是多。

田昕在牛橫嶺村查看獼猴桃生長情況(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在田昕和駐村幹部的帶領下村子還發展起鄉村旅遊,新建了小雜糧倉儲生產基地。村幹部牛路平說,現在依託特色果木種植,牛橫嶺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215萬元的突破。

2019年底,牛橫嶺村所有的貧困戶全部摘帽,貧困發生率為零。

瞧著越來越好的牛橫嶺,田昕忍不住編了一個順口溜:土地流轉拿租金,就地務工賺酬薪,產業分紅髮股金,外出打工能放心。

如今,「失業」的「粉條書記」反倒更忙碌了。

在短視頻平臺上,田昕利用自己熟悉短視頻傳播的優勢,宣傳山村風光,推介鄉村旅遊和特色農產品,同時也記錄鄉親們的美好生活。滿園的陽光玫瑰青提,枝頭搖曳的甜杏,熟透了的沙瓤西紅柿……田昕的抖音帳號裡,拍的都是鄉親們致富的希望。

牛橫嶺村村民牛天保(右)將自家門框內的橫梁掰成拱形並用布條包住,以防田昕進門時碰到頭(10月12日攝)。本報記者李嘉南攝

俺們的田書記

自從田昕來到牛橫嶺,牛天保大爺家的門欄改了三次。

75歲的牛天保是村裡的低保戶,家住村部旁邊,上個坡就到了。這是田昕最常去的一戶人家之一。這座老房子院門低矮,一米八三的田昕每次進屋都會碰一下頭。

「沒事,碰一下是為了讓我加深印象。」田昕把一旁不好意思的天保大爺逗樂了。

隔幾天再去的時候,田昕發現,天保大爺家原來的木門框拆了,換成了更高的鐵絲門框,而且中間的橫梁還被掰成了拱形。結果還是不夠高。再隔幾天,田昕發現門框又變了,中間拱起來的部分用布條包了起來。

「不用問也知道,天保大爺怕我再撞上疼。」田昕說,村民的這些小心思總能讓他心頭一暖。

田昕就住在村部,和村民熟了之後,今天這個嬸子送來剛蒸的豆包,明天那個大娘送點新醃的鹹菜,後天老牛叔喊他去家裡喝碗小米粥。有時下班回到村部,房間的門把手上還會掛著一兜洗乾淨的青菜,都是鄉親們自己種的……

「我一個外地人,與他們過成了一家人。很多駐村書記都累瘦了,我倒好,吃胖了20多斤。」一說起這些,田昕笑得像個孩子。

採訪中,記者聽鄉親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俺們的田書記」。而田昕的朋友圈,幾乎所有的狀態都與牛橫嶺有關。

「駐村快三年了,媽媽說我成熟了,媳婦說我曬黑了,村民說我長大了,我覺得自己捨不得了。」田昕的駐村任期快要結束了,他一直沒想好該怎麼跟牛橫嶺告別。

最近,田昕又去了趟天保大爺家,把自己吃不完的小米雜糧也捎去了。誰知,天保大爺一看這些東西,立馬抓著田昕的手警覺地問:「你給我帶這些東西幹嗎?是不是要走了?」

被識穿心事的田昕慌忙說「不是不是」,給圓了過去。可回到住處,想起像家人一樣的鄉親,鼻子一酸。田昕再次打量這個住了三年的地方,看到牆上還掛著他剛來時找人寫的那幅字:

「待入塵寰,與眾悲歡,始信叢中另有天」。

原標題:《直播間裡賣粉條,教村民做「網紅」!這個書記火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雲端直播間」裡的「網紅」第一書記
    一手持自拍杆,一手拿著咬了一口的蘋果,張飛正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賣力吆喝,向天南地北的網友推銷。他的臉頰上還帶著像蘋果一樣的「高原紅」。張飛是小金縣美興鎮甘家溝村扶貧第一書記,目前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擁有82.5萬粉絲。不過,和普通的「帶貨網紅」不太一樣,這名「網紅」第一書記的直播間裡是小金縣的藍天白雲雪山,是阿壩藏區的脫貧攻堅一線。
  • 許昌一家幾口都是網紅,來看看這個家庭的幸福「網事」
    「牛不啦」是這個家庭成員共同的「網名」,錢美鴿和嫂子程麗娜共同「經營」著這個「品牌」,一家人都成了網紅主播。「3年前是抱著『玩』的心態,以農民的身份拍一些鄉村勞動與生活的視頻,不曾想漸漸『拍』出了名堂。」錢美鴿說,當初註冊網名時,因為老公的暱稱叫「二牛」,她就起名「牛不啦」。
  • 90後網紅賣火觀賞鴿
    這個是2019年的『白色圓環』,體型和頭型都很不錯,也是現在比較火的一款觀賞鴿,喜歡的老鐵加個關注……」4月8日,石冬冬一手拿手機一手舉鴿子,在他的鴿棚裡開起了直播。說話間,他的直播間就引來了數百人觀看。在他的一處養殖基地,樓上樓下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鴿籠,每個鴿籠裡都養著一公一母兩隻鴿子。
  • 他曾因拍攝「年畫華南虎」走紅,如今成店主在村裡直播賣網紅蜂蜜
    ——《左傳·宣公二年》在現在這個電子產品鋪天蓋地,網絡神通廣大的年代,一個新興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日漸成熟,也衍生了很多網紅,有的是因為奇葩的言論,如早年間的芙蓉姐姐,鳳姐。有的是因為姣好的面容,如奶茶妹妹——晚晚。還有的是因為搞笑的本領和滿滿的正能量,如papi醬,傅首爾。
  • 挑起「金扁擔」的「網紅書記」
    聽了兩年多曲子的諳源村黨支部書記李立新感嘆,周重軍讓千年古村飛出「金鳳凰」、建成蔬菜大棚基地……他是村裡產業的創始人;77歲諳源村村民李國同,經常看到周重軍在基地直播帶貨,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書記」,他是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在脫貧戶李華同的二女兒李雯婷眼裡,周重軍經常幫家裡做事
  • 網紅直播間賣衛星冠名權,售價150萬,上架秒賣光
    7月23日晚上,網紅晁然在電商平臺中發起"天問一號,火星計劃"的直播,這次活動為晁然直播間與航天專家首次聯合推出航天文創直播,當晚直播間異常火爆。直播中將有航天專家對航天知識的科普,還有航天領導與海南省領導參與直播。
  • 「懶漢」變「網紅」!直播賣蜂蜜 他的生活比「蜜」甜
    轉眼間已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脫貧攻堅迎來了決戰決勝的收官之年。在這場偉大的徵程中,扶貧幹部用心用情幫扶,貧困群眾自強不息奮進,共同書寫了戰勝貧困,創造美好生活的畫卷。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懶漢」如何蛻變成「網紅」的脫貧致富故事。吳連成是保山市昌寧縣耈街鄉阿幹村上阿幹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戶,也曾是當地人眼中的「懶漢」。
  • 「最美新區人」候選人:膠南街道李家窪子紅薯粉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3日訊  「咱們純手工製作的粉條,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裡面是有氣泡的,這是粉條吸收湯汁的關鍵,而機器加工的粉條雖然產量高、好看,但都是抽空空氣的,粉條味道自然就不夠近日,在膠南街道李家窪子紅薯粉條專業合作社一間裝飾古樸的工作室中,記者見到了如今已是合作社負責人的李省,他正在三臺聚光燈下,面對三臺手機進行直播帶貨。   「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就睡不著覺,擔心受疫情影響,村民的粉條不好賣。」放下手中的粉條,李省跟直播間的粉絲們短暫告別。「早就知道可以直播帶貨,但是從來沒嘗試過。」
  • 網紅主播直播間賣假貨當場被抓 每場收入可達3至4萬元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網紅最新資訊 > 正文 網紅主播直播間賣假貨當場被抓 每場收入可達3至4萬元
  • 營口老邊「網紅小鎮」:幹部騰出辦公樓 讓給網紅做直播
    騰出政府辦公樓,免費提供給網紅做直播。明確提出打造「中國網紅經濟之都」的遼寧營口,正用深刻的思想解放實踐,以全要素「網紅營商環境」匯聚東北振興新動能。作為東北網紅經濟先行者的老邊區「網紅小鎮」,更是直接讓「幹部辦公樓」成為「網紅創業營」。
  • 市長賣芒果,書記賣鳳梨,這場海南水果直播火了!
    淘寶直播賣水果,不僅效率高,投入少,銷售情況也不錯。「為文昌打call,快點來拔草!」這個熱情卻略顯生疏的聲音來自文昌市委書記鐘鳴明。此刻,他正坐在文昌一個鳳梨倉儲中心大棚下,在淘寶直播鏡頭前推介文昌本地特色水果金鑽鳳梨。短短15分鐘的直播,80000多斤鳳梨被全國吃貨們預定。
  • 李佳琦曾直播賣鍋卻遭翻車尷尬不已,一年直播380次堪稱網紅勞模
    現如今有很多的人都喜歡在一些短視頻上面看那些網紅直播,帶南線網紅直播的時候他們總會去賣一些商品,然後讓我們大家去買那件商品,有的質量特別好,但是有的質量特別不好,所以說大家在購買哪些商品的時候都需要把商品提前看好,不要今天只是因為你喜歡這個網紅就毫不思考的購買這個商品,從而買到手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這個商品質量特別難
  • 一夜百萬,一擲千金,網紅直播間裡的「土豪」,究竟是什麼來路?
    多年以來,網紅直播間,禮物榜上排行第一的「土豪」身份,一直是個謎。 猶記得,兩年前的一個夜晚,在某個直播間裡,格子親眼見證了,一個「土豪」短短半小時裡,為一個女主播打賞10多萬人民幣,萬人圍觀,千人高呼,引爆全場。 我徹底震驚了,差點顛覆三觀。
  • 「網紅直播村」創業者「奇遇記」:地下室直播照做 創業靠一部手機
    最近來浙江義烏做生意的人,除了大名鼎鼎的國際商貿城外,又多了一個熱門的目的地——「網紅直播村」江北下朱村(以下簡稱「北下朱」)。 「義烏人精明、能幹、低調,我喜歡這個地方。」李雲香謙虛地說自己很幸運,每每都恰好「趕上點」:北下朱主打庫存生意的時候,她發現「原來大家對圍巾、帽子的款式並不是特別講究,庫存也可以賣得很好」;北下朱變身「微商第一村」的時候,她開始自學拍照、圖像處理;如今,北下朱打響了「網紅第一村」的名號,她也開通直播間,有模有樣地當起了主播。
  • 山村裡的「千萬網紅」於新偉:直播兩年賺了50多萬
    11月6日,於新偉告訴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雖然成為網紅,但自己不會「飄」。粉絲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是一個與眾不同的農民。如果他不是農民,就沒有人會聽他唱歌、朗誦。既然知道自己是農民,那就不能忘本,不能忘卻勞作。
  • 網紅直播基地(網紅直播示範基地)樣板思路分享
    我們先看一下常規的「網紅直播基地」設置規劃(常規做法):①找個「行業厲害的」機構成立一個培訓(孵化)中心,培訓企業怎麼做直播(教老闆轉型做直播)。以及給員工做培訓,全員做直播!③找些直播機構、網紅主播入駐,在這設個辦公室。告訴外界,這裡有很多網紅,可以幫你賣貨,想吸引更多的企業來入駐!作為一個網紅直播基地,配套的設施是必然的,但這個基地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哪個作為突破口?網紅主播是核心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們為什麼要入駐?他們會不會常駐在基地?以及能否吸引更多本地的網紅來,為什麼來?
  • 「網紅」喚醒一座城——吉林松原發展「網紅經濟」新觀察
    在全民網際網路的當下,這座小城藉助「網紅經濟」煥發生機,重新定義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  農特產品有了新賣法  胡凱曾是個廚師,入行直播3年。去年「網紅吉地大廈」啟動,他受邀入駐,享受房租減免等優惠。  唱歌、聊天、拍段子……每晚8點,胡凱在「快手」平臺直播。
  • 網紅教壞孩子?吳迪姑娘「九兒」直播爆粗口,高迪帶兒子參加活動
    所謂的大網紅,在早期的時候都曾標榜「社會人」,紋龍畫虎暫且可以說是個人愛好,「線下約架」更是司空見慣。就是這樣的一批人,卻趕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成為了今天的公眾人物。吳迪是ks上的一個大網紅,如今擁有3000多萬的粉絲。前幾年和現在的妻子文靜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為九兒。和所有的大網紅一樣,後來的文靜也成為了網紅,近年來加入了直播帶貨的隊伍。
  • 仙遊這裡匯聚三大網紅直播基地!一出道就火了
    仙遊這裡匯聚三大網紅直播基地!走進藝雕智慧產業園的天貓(仙遊)直播基地,在聚光燈映襯下,十餘名網紅主播通過淘寶平臺賣力吆喝,現場向全國網友推介紅木工藝品,線上反響熱烈、互動連連,接到不少的訂單。
  • 陝西佛坪縣:「網紅村」的「紅火」事
    發展旅遊產業,帶來了新希望;觸網直播賣貨,增加了新出路。生態旅遊直播、助農帶貨直播……「直播電商+精準扶貧」讓這個秦嶺小山村的農產品「線上+線下」雙雙走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引進了秦農年華直播間,採用「內容+網紅KOL+電商」的發展模式,促進了特色農產品「賣得好」「賣好價」,一次網紅直播中村裡農產品的銷售額超過了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