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扇子大概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特殊。家家戶戶皆有之,夏天乘涼必備物。
這麼普通的東西有什麼好說的呢?恰恰可能是因為太過尋常,所以才想和各位小夥伴說道說道。
最近讓我把關注點放在扇子上的原因是前幾日的香道課。日本的傳統文化中,扇子絕對佔有一席之位。茶道和香道基本上沒有扇子就可以退到和室外面把門關上面壁思過去了。行禮時需要扇子,之後要把扇子放於自己的右邊來表示這一個區域屬於自己。我當時把筆記本放在了扇子左邊,老師特意點名叫我告訴我這樣不可以。要把筆記本放在扇子的右邊,靠近自己。大家以自己的扇子為界劃出自己的區域。也還記得第一節課的時候其他前輩有特意和我強調過這把扇子可是絕對不可以用來扇風乘涼哦!
扇子不用於扇風乘涼,何以為扇!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廣袤的土地上,扇子作為禮器而使用的實例數不勝數。不要說宋以來的文人墨客偏愛摺扇,還起了懷袖雅物這一名字;日本在現今仍保存著扇子作為禮器的傳統;歐洲的貴族小姐們精緻的羽毛扇和寬大的蓬蓬裙也定能隨著我的描述浮現在各位小夥伴的眼前。
日本的扇子
扇子一詞在日語中,專指摺扇。日語中的發音,子一字取的是唐朝時的發音(日本國語大辭典)。所以有時候用輸入法去打扇子一詞反而根本出不來對應的漢字。日語中團扇也有專門的單詞,漢字專門寫作團扇。所以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區分。
除了上文中介紹到的在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扇子的使用。熟悉歷史的小夥伴想必也一定知道平安貴族的女性們以扇掩面。其效果如圖。
我一直以為是因為當時男女有別,女性不能輕易露臉。因無具體考證所以也無法說對說錯。姑且算是一種原由。據坊間傳聞,平安貴族的女性之所以以扇掩面是因為臉上塗有厚厚的白粉,如果表情用力過度,臉上的粉會掉下來(這得是有多厚啊),所以貴族女性不會大笑,只會發出『吼吼吼』的笑聲,並且為了以防萬一,用扇子遮擋。
在現代生活中,神道的樂舞有時會使用扇子進行表演;落語(日本的單口相聲)中也會使用扇子進行擬物,這一點和我們的相聲非常像。作為禮器現在依然延續的則是穿著和服禮裝(將在後面的文章中介紹)時,需持祝儀扇。男性多拿在手裡,而女性則如圖所示基本上會插在和服的帶的左邊。
所以大概對於日本人來說,比起扇風,更多地作為禮器使用。
中國的扇子
說起中國的扇子。我的眼前浮現了各種各樣的扇子。孔明拿著的白羽扇,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羽扇綸巾」,閻立本《步輦圖》中的障扇,風流倜儻的才子拿著扇子調戲小姑娘,民國的名伶們穿著旗袍拿著的精緻的小扇子,我媽媽自己用毛筆寫字做的摺扇,奶奶家的可以扇風也可以用來驅趕蚊蟲的大蒲扇,精緻的帶有絲絲香氣的絲質的小摺扇。
太多太多,數不勝數。
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
畢竟誰年幼的時候沒有學過如何帥氣的打開摺扇呢?一隻手背在後面,一隻手「唰」的一聲打開扇子,在自己胸前扇一扇,是不是就有當時才子那味道了呢。
摺扇說
摺扇到底時哪個國家在哪個時間發明的一直存在爭議。
日本製造說
日本早期製造的摺扇叫做檜扇,使用檜木製成。據《世界大百科全書》中記載,《西宮記》中有明確記載,平安時代初期,承和年間(834-848),有朝廷賜予侍臣們扇子的記事。這種扇子並不是用來扇風乘涼的,是專門用於裝飾的。在一定的時期內甚至可以代替上朝時所持的笏板。
據說摺扇是平安時期末期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傳入歐洲各地。
「團扇起源於中國,摺扇起源於日本」這一說法在一些網站中也可以查到。
中國製造說
(摘自百度百科)
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鑑》注云:「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摺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摺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摺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
朝鮮進貢這一說,在日本的《太平記》中也有記載:「太平記〔14C後〕三九・高麗人來朝事「只來獻の報酬とて、鞍馬十匹・鎧二領〈略〉扇子(センス)三百本、國々の奉送使を副(そへ)て、高麗へぞ送り被著ける」。」
眾說紛紜,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行取證,歡迎留言討論。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習以為常的小事物,往往也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保持一顆好奇心,對常識提出疑問吧!
參考文獻
《日本國語大辭典》扇子條
《世界大百科全書》扇子條
百度百科—扇子條
上文中圖片均源於網絡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