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懷袖雅物—扇子

2021-02-08 阿白小白白

說起扇子大概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特殊。家家戶戶皆有之,夏天乘涼必備物。

這麼普通的東西有什麼好說的呢?恰恰可能是因為太過尋常,所以才想和各位小夥伴說道說道。

最近讓我把關注點放在扇子上的原因是前幾日的香道課。日本的傳統文化中,扇子絕對佔有一席之位。茶道和香道基本上沒有扇子就可以退到和室外面把門關上面壁思過去了。行禮時需要扇子,之後要把扇子放於自己的右邊來表示這一個區域屬於自己。我當時把筆記本放在了扇子左邊,老師特意點名叫我告訴我這樣不可以。要把筆記本放在扇子的右邊,靠近自己。大家以自己的扇子為界劃出自己的區域。也還記得第一節課的時候其他前輩有特意和我強調過這把扇子可是絕對不可以用來扇風乘涼哦!

扇子不用於扇風乘涼,何以為扇!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廣袤的土地上,扇子作為禮器而使用的實例數不勝數。不要說宋以來的文人墨客偏愛摺扇,還起了懷袖雅物這一名字;日本在現今仍保存著扇子作為禮器的傳統;歐洲的貴族小姐們精緻的羽毛扇和寬大的蓬蓬裙也定能隨著我的描述浮現在各位小夥伴的眼前。

日本的扇子

扇子一詞在日語中,專指摺扇。日語中的發音,子一字取的是唐朝時的發音(日本國語大辭典)。所以有時候用輸入法去打扇子一詞反而根本出不來對應的漢字。日語中團扇也有專門的單詞,漢字專門寫作團扇。所以使用的時候要注意區分。

除了上文中介紹到的在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扇子的使用。熟悉歷史的小夥伴想必也一定知道平安貴族的女性們以扇掩面。其效果如圖。

我一直以為是因為當時男女有別,女性不能輕易露臉。因無具體考證所以也無法說對說錯。姑且算是一種原由。據坊間傳聞,平安貴族的女性之所以以扇掩面是因為臉上塗有厚厚的白粉,如果表情用力過度,臉上的粉會掉下來(這得是有多厚啊),所以貴族女性不會大笑,只會發出『吼吼吼』的笑聲,並且為了以防萬一,用扇子遮擋。

在現代生活中,神道的樂舞有時會使用扇子進行表演;落語(日本的單口相聲)中也會使用扇子進行擬物,這一點和我們的相聲非常像。作為禮器現在依然延續的則是穿著和服禮裝(將在後面的文章中介紹)時,需持祝儀扇。男性多拿在手裡,而女性則如圖所示基本上會插在和服的帶的左邊。

所以大概對於日本人來說,比起扇風,更多地作為禮器使用。

中國的扇子

說起中國的扇子。我的眼前浮現了各種各樣的扇子。孔明拿著的白羽扇,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羽扇綸巾」,閻立本《步輦圖》中的障扇,風流倜儻的才子拿著扇子調戲小姑娘,民國的名伶們穿著旗袍拿著的精緻的小扇子,我媽媽自己用毛筆寫字做的摺扇,奶奶家的可以扇風也可以用來驅趕蚊蟲的大蒲扇,精緻的帶有絲絲香氣的絲質的小摺扇。

太多太多,數不勝數。

這裡就不過多介紹了。

畢竟誰年幼的時候沒有學過如何帥氣的打開摺扇呢?一隻手背在後面,一隻手「唰」的一聲打開扇子,在自己胸前扇一扇,是不是就有當時才子那味道了呢。

摺扇說

摺扇到底時哪個國家在哪個時間發明的一直存在爭議。

日本製造說

日本早期製造的摺扇叫做檜扇,使用檜木製成。據《世界大百科全書》中記載,《西宮記》中有明確記載,平安時代初期,承和年間(834-848),有朝廷賜予侍臣們扇子的記事。這種扇子並不是用來扇風乘涼的,是專門用於裝飾的。在一定的時期內甚至可以代替上朝時所持的笏板。

據說摺扇是平安時期末期傳入中國,後經中國傳入歐洲各地。

「團扇起源於中國,摺扇起源於日本」這一說法在一些網站中也可以查到。

中國製造說

(摘自百度百科)

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鑑》注云:「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摺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摺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摺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

朝鮮進貢這一說,在日本的《太平記》中也有記載:「太平記〔14C後〕三九・高麗人來朝事「只來獻の報酬とて、鞍馬十匹・鎧二領〈略〉扇子(センス)三百本、國々の奉送使を副(そへ)て、高麗へぞ送り被著ける」。」

眾說紛紜,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自行取證,歡迎留言討論。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習以為常的小事物,往往也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保持一顆好奇心,對常識提出疑問吧!

參考文獻

《日本國語大辭典》扇子條

《世界大百科全書》扇子條

百度百科—扇子條

上文中圖片均源於網絡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懷袖生清風 咫尺話風流——蘇扇
    扇,這一夏日好物,作為納涼的必備,它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物件,不過在古人的手裡,它可是文人雅士的玩賞雅物。 所以小編今天就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蘇扇文化 ↓(別問為什麼!問就是不走尋常路!) 扇,古稱「懷袖雅物」,意為揣在懷裡的文物。
  • 扇子淵源與流變
    東晉王嘉《拾遺記》謂,扇子由周昭王創始。傳有姓孟名夏者,取鵲翅羽毛製成扇子,以遮陽擋風,非拂涼驅暑。扇子稱「霎」,與羽毛關切也。今考古家見之最遠者,當屬戰國實物,出湖北江陵馬山磚廠楚墓,竹編,扇柄位一側,宛如單扇門。單扇門於古代稱「戶」,扇子作儀仗出行,左右開合,亦同門戶。扇字之所以從「羽」、從「戶」,由此生也。
  • 中國扇子簡史
    成扇,俗稱扇子,古亦有「箑(shà,音霎)」、「便面」等稱,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相關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虞舜時期。早期流行的長柄扇主要是貴族出行的用具,自持的短柄扇才具有今日扇子的含義。秦漢時期團扇的出現,成為扇的基本樣式。摺扇在南宋時期逐漸流行,因其開合自如,在明代出現廣泛的製造和使用,成為與團扇平分秋色的扇型。
  •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趣話「扇子詩」
    這則謎語說的是扇子。扇子起源於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它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裡有個「羽」字,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自漢代之後,扇子才開始用來取涼。炎炎夏日,人們搖動著手中一把把「懷袖雅物」,搖來縷縷清風、絲絲涼爽,搖來世俗百態、風流韻事,也搖來了那麼詩情畫意、雅歌俚曲。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
  • 傳統文化 | 中國扇子文化的三千多年歷史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扇子文化。扇子,在我國有非常古老的歷史。出於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 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明了扇子。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 從儀仗到納涼,夏天必備的扇子,是如何發展到被眾人遺忘的?
    扇子扇子的起源扇子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扇子最開始被稱作「翣」,它起初並不是被用來當作取涼的工具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製長柄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扇,由奴僕執掌,用來障塵蔽日,彰顯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子稱為「翣」,也被叫作障扇。扇子是一種實用品,因為其輕薄面積大,所以漸漸成為納涼取涼的工具。最早用來納涼的扇子叫羽扇,晉代陸機的《羽扇賦》中有記載:「昔楚襄王會於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
  • 扇子除了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漫談古代扇文化
    在古代夏季,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納涼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扇子了。根據相關的歷史記錄,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但實際上古人使用扇子肯定是早於文獻中的記錄。本期我們就來談談古人和扇子的哪些事。
  • 關於扇子的古詩詞擷拾賞析
    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詩詞賞析枯木《賦得福州白竹扇子》(探得輕字)【唐】張祜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扇子如今很少有人用了,由於空調和電扇的普及,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夏令必備之物,逐漸變成了工藝品,僅僅在一些戲曲相聲舞蹈等傳統行當還能看見扇子,不過也不是乘涼的工具,而是作為演出道具了。
  • 自豪了一千多年的京扇子
    引風的夏令必備之物扇子,並不只是我們的專屬,也是日本風情文化的代表物。
  • 手繪扇子DIY,給夏天一點顏色看看!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在炎炎夏日裡,輕撥手中扇帶來徐徐微風,消去夏暑中國傳統扇文化有著深厚底蘊與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係它是中國民族文化之集成體現了中國藝術文化的發展2020年8月27日遮浪街道社工站
  • 夏日炎炎 就來說一說中國的扇子
    在中國傳統社會,扇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烈日炎炎似火燒,熱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誠能納涼降暑。每當夏日,無論王公,黎庶,必備扇子。又因古代中國人極具審美情思,即令對普通器物亦加意營造,這就使扇子具有審美色彩,顯出藝術特質。所以,除了實用,扇子又有禮儀、審美、身份認同、文化表徵等多重功能。帝王出行的儀仗扇,諸葛亮的羽扇,撲流螢的輕羅小扇,《西遊記》裡的芭蕉扇,孔尚任的「桃花扇」,文人手持的摺扇,百姓用的蒲葵扇……大家都耳熟能詳。中國的扇子,可謂異彩紛呈、淵源深厚。
  • 網絡流行語科普 伊物降依物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伊物降依物是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7-08 19:48   來源:天暢手機遊戲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伊物降依物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想必很多小夥伴都有看到最近比較熱門的一個詞吧,這個詞就是伊物降依物那麼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
  • 仁風、便面、圓輕、涼友:中國文化中扇子的風雅雜談
    炎炎夏日,扇子一度是夏日必不可少的手中之物。扇子不僅有實用價值還有裝飾用途,在很多場合它也成為了一種飾品。說起扇子,我們可以想到很多種扇子,比如摺扇、團扇、蒲扇、羽扇等等。從兩漢到北宋的詩詞中,我們看到的扇子都非常清晰地表明是團扇。一直到蘇軾的時候,團扇仍舊是主流。文人騷客的扇子——摺扇關於摺扇的淵源,至今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說法。普遍的說法是摺扇是經過高麗到中原的東瀛之物。
  • 閒談扇子:小扇子,大文化
    現在,扇子出現最多的地方就是影視作品中了,現在很多小孩子甚至沒有見過蒲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扇子的二三事。就這樣,扇子出現並流傳下來。因為扇子能擋住太陽產生風,所以有了「障日」的稱呼。02扇子升職記後來國家產生後,出現了階級分化。
  • 扇子中的古代歷史密碼
    「腰扇」之名東漢已見,寫作「要扇」,其物則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氾論》:「周人牆置翣。」這裡的牆指出殯時柩車上覆蓋棺材的帷幔;翣是一種屏扇,插在柩車的車邊作為裝飾。東漢高誘解釋說:「周人兼用棺槨,故牆設翣,狀如今要扇,畫文,插置棺車箱以為飾。」《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三國吳韋昭注云:「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別尊卑,為祭祀之位。」
  • 扇子與文學——當扇子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關鍵詞
    扇子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形象,在雕刻、書法、繪畫甚至舞臺形象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以扇子為關鍵詞,重新看中國古代文學,會找到非常有趣的一類「扇子」文學。作為定情信物,侯方域留下了一把扇子,這把扇子也成為貫穿整部戲的道具。在《守樓》這齣戲中,當李香君被南宋大臣阮大鋮逼婚時,李香君以頭撞地,血染詩扇,表現了李香君對於愛情的堅貞不屈,也成就了本作「桃花扇」的美名。最後,李香君在道場毅然撕毀扇子,表示她不再纏綿於兒女情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把紙扇,貫穿整部劇,連綴劇情,緊扣主題。
  • 這樣的扇子才最美!
    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柄不長。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臺、草蟲花鳥等。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團扇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 小小的扇子,如何成了區分階層與雅俗的符號?
    扇為鑌鐵所鑄,中空,藏閥門機括如人之經絡血脈,狀若無物,實則冀此欺矇忠厚。……另有粗如腿筋之軟管二條自須彌座下出之,長二十丈,通至別室之怪異鐵箱內,一虯髯綠睛之夷酋守之,手起,則箱案忽作雷鳴虎吼之聲,且四周鬼火不止,則彼室之太極混元扇轉動如旋風矣。此風之疾,千百倍於校場齊眉棍演習舞動,受之則氣塞,陰森逼人,直透丹田骨髓。英夷之用心洞見,不察自明矣。實阿芙蓉一案後又一毒計也。」
  • 輕羅小扇撲流螢 中國文化——扇子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傳統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其中,英國在1859年,就從上海和廣州進口了約267萬把扇子。雖然,中國扇子是在清朝才大量出口至國外,但在16世紀的海上貿易過程中,它已被作為「海外稀奇之物」運回了歐洲,使得這種東方文化風靡至歐洲。只可惜這款「時尚單品」在當時來說是昂貴的進口商品,一開始只是皇室專享,所以當時歐洲的宮廷貴婦們,都以擁有一柄散發迷人東方氣息的精美扇子為炫耀攀比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