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通快遞在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這是其繼2016年在紐交所上市後的第二次上市。
信息顯示,中通快遞在港股發行價為218港元/每股,比招股價上限268元低約18.7%。開盤價為244,較發行價上漲11.93%,最新總市值2070億港元。據披露,中通快遞本次發行4500萬股,發售價已確定為每股發售股份218港元,低於每股268港元的最高公開發售定價,所得款項淨額約為96.745億港元。
萬聯網記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10月27日中通快遞成功登陸紐交所,成為首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快遞企業,創當年美國證券市場最大規模IPO。隨著今日港股成功上市,中通快遞也由此成為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同時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國快遞公司,也是港股物流板塊市值最大的企業。
後起之秀中通的「逆襲」之路
中通快遞於2002年5月8日在上海成立,在如今的快遞頭部企業中「三通一達」中,中通快遞成立的最晚。申通快遞於1993年成立,韻達快遞成立於1999年,2000年圓通快遞成立。萬聯網記者注意到,在中通入場時,快遞市場幾乎已經被瓜分殆盡。
但沒想到的是,「後來者」中通卻成了其中成長最快的一個。
2016年,中通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5%,正式成為了快遞行業的龍頭企業;2019年,中通快遞年業務量突破100億件;同年10月27日,中通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在當年創下「繼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後規模最大的美股IPO」的記錄。
從其年報數據可以看到,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中通快遞分別實現營收人民幣130.6億元、176.04元億和221.10億元,淨利潤人民幣31.59億元、43.88億元和56.71億元。雖然有著疫情的影響,在2020年上半年,中通快遞也基本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營收人民幣103.18億元,去年同期為99.98億元;淨利潤人民幣18.25億元,去年同期為20.47億;非公認會計準則下的經調整淨利潤人民幣20.89億元,去年同期為23.42億元。
萬聯網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中通快遞所佔市場份額由19.1%提升至20.6%,持續領跑。
4年時間,中通的市值已經由在美股上市之初的121億美元上漲到了250億美元,成功實現翻倍。萬聯網記者注意到,中通在發展過程中,就獲得了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高瓴資本、阿里巴巴等投資青睞。
如今,中通已經發展成一家以快遞為核心業務,集跨境、快運、商業、雲倉、航空、金融、智能、傳媒等生態版塊於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企業。
快遞江湖風雲將起
受香港二次上市利好刺激,中通快遞美股周一大漲4.82%,最新股價為31.97美元/股,總市值265億美元(1802億元人民幣),為繼順豐後第二家市值超千億元的企業。
從最新市值來看,中通快遞已經穩居通達系首位,而早在幾年前,通達系的「帶頭大哥」還是申通。
申通比中通早成立9年,那時候的申通是所有民營快遞的領頭羊,在當時無論是配送的訂單量還是盈利能力,申通都在行業內首屈一指,國內每三件快遞中就有一件是由申通配送的。
如今,過去的老大哥申通已經逐漸「沒落」。數據顯示,申通快遞上半年完成業務量約35.17億件,同比增長16.48%;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2.58億元,同比下降6.21%;實現利潤總額9615.47萬元,同比下降91.2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067.78萬元,同比下降91.51%。雖然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企業的利潤下滑情有可原。但相比順豐和中通,同樣疫情環境下,卻仍然有著不俗的成就。曾經的高市場份額也逐漸被其他通達系分食,甚至阿里巴巴的增資都沒能讓市場對其有更多的信心,記者注意到,在近來阿里每次增持申通之後,申通股價都會迎來下跌。
不過,對於中通來說,此次成功港股上市並不代表一勞永逸,曾經的「老大哥」申通的經驗就是前車之鑑。事實上,「通達系」都是依靠電商紅利發展起來的,對於通達系來說,電商紅利消退、自身業務缺乏稀缺性、過度依賴渠道等問題均是懸在它們頭上的利刃。
此外,萬聯網記者注意到,將至雙十一,今年的快遞漲價的消息也已經傳出已久,雖然年年都有通達系要漲價的各種消息出現,但快遞單票價格卻在逐年下降。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0年8月,快遞行業綜合單價達到10.05元/票,同比去年跌1.53元/票,環比上月跌0.38元/票。具體到公司,8月份,順豐、韻達、圓通、申通的單票收入分別為每票17.11元、2.12元、2.11元和2.11元,同比分別下降20.97%、33.75%、22.57%、23.55%。而各家快遞公司上半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韻達、圓通、申通的單票毛利分別為0.18元、0.22元、0.11元,單票價格已經十分接近成本。而通達系還在進行價格戰,似乎已經走入了囚徒困境。
毫無疑問,快遞單票盈利已經在逐漸下降,快遞企業們未來單想依靠快遞業務實現加速發展的道路已經不通。加之如今快遞行業的份額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不管是哪一家獲得成功贏得更多市場份額也就代表著另一個的份額在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快遞企業探尋其他的發展道路已是大勢所趨。
萬聯網記者注意到,如今供應鏈成為了新的市場風口,眾多快遞企業在拓寬經營範圍的同時,供應鏈這個新賽道已經成為首選。順豐、中通、德邦、百世等快遞企業接連成立供應鏈子公司;疫情期間同樣表現優異的京東物流,在2020年5月,劉強東在一封員工內部信中表示,京東的戰略定位已更新為一家「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而剛剛實現二次上市的中通快遞,其董事長賴梅松在不久前的一場路演中也曾提及中通正在向供應鏈一體化服務商轉型。
隨著本次成功在港二次上市,屬於中通快遞的新徵程已經開啟。
來源:萬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