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鬱林州城外圖」顯示,西街(圈示)商鋪林立。
▲昔日繁華的西街,今朝老態盡顯。
?西街裡巷弄縱橫。
回望西街,歷經1000餘年的時光韜養,西街悉數收藏歲月的饋贈與印記,猶如一座會說話的博物館,將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一一刻畫。
西街裡的每一條巷弄,每一棟建築乃至每一面牆體、每一塊磚瓦,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跡,記載著城市曾經的繁華。
西街因方位得名
玉林市志記載,始建於宋至道二年(996年)的玉林城,當初城區面積不過「子城周2裡80步」。之後城區面積經過多次擴展,至明代,城區已發展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上下十字街,有安民、迎恩、梯雲、朝天、通濟、攀龍、叢桂、文明八坊巷。
「坊者,方也,言人所在裡為方。方者,正也」。「坊」是中國城市居民聚居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空間構成的基本單元。宋以後的坊巷布局即由不同民宅、店鋪、會館、廟宇等設施組成,而受地理、社會經濟的影響,玉林舊城內各街巷曲折變化又靈活自然。上下十字大街兩側配以胡同、小巷,形成「大街四、小街四、裡巷一十有六」的道路體系,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城市街坊布局。而溝通西門內外的西街,自此得名。
明清時期,玉林城區街道多次修繕。至1926年,西街拆除至聖廟(孔廟)拌池及前座(大成門),改建成騎樓馬路(今解放路西段)。後在1935年,西街修築拓寬至7米,挖掉原鋪路面的石板塊,鋪設石灰三合土路面,構成了如今的解放路格局。
從現存的清光緒年間「鬱林州城外圖」來看,西街商鋪林立,是玉林四個城門外最繁華的街道。
其實,解放路在清代東段稱忠孝街,西段謂之忠烈街,是橫貫鬱林州城中部的接東、西兩城門的主街。1949年11月29日解放鬱林縣城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東門口先進入此街,故取名解放路。
如今西街所在的解放路,為城區東西向要道。東接南城百貨,中經和平路、玉州路、內環路,西終西街口接大北路、大南路、大西路。路長800米,車行道寬12米,兩旁人行道各寬4米,混凝土路面。兩旁多為騎樓建築。
西街源於商而盛於商
隨著溝通合浦的南流江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明永曆初期福綿船埠興起,自那時起至民國時期,船埠便成為玉林商品集散地,而從船埠陸路入城的必經之道——西街,自發形成各種商鋪。
西街,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在眾多富貴人家、商賈大戶眼中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一大批鄉紳貴族在此購地置屋,譚屋寨、糖蔦林、吳屋寨、木屐陳、玉皇堂周等商賈大戶相繼落地生根,形成西街一帶主要的名門望族。
文丞相祠、文昌閣、文廟、地藏堂、玉皇堂,大成殿、粵東會館等多個玉林歷史代表性建築也都分布在西街一帶。
特別是地藏堂、玉皇堂,因其深厚的宗教文化吸引了無數人前來進香,鼎盛的煙火更是帶來了商賈雲集、百業俱興的場景。經昌、信昌、陳意隆等一大批商號,相繼誕生於西街,並發展成為玉林當時商號的旗幟。
1988年5月1日起,西街開設夜市,是玉林唯一的夜市露天市場,在那些年代,晚上的解放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西街口成為玉林夜生活的代名詞。
因其佔據老城區橫貫東、西兩城門的主街,並毗鄰十字街的地理優勢,西街終日車馬蕭蕭,人群川流不息,輻射力與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為了玉林人心中的繁華代表,引領玉林商業發展數百年。
西街鋪就老玉林的肌理和底色
西街,從東至西,玉帶莊、雁門莊、延凌莊等巷弄縱橫交錯,房前屋後低柳扶枝,石路舊弄花葉斑駁。這些巷弄不僅是交通的脈絡和老百姓的生活場所,更是玉林的歷史文化演變重要舞臺,它記載著歷史風貌、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名勝古蹟、人文軼事,蘊涵著濃鬱的玉林文化氣息。
北京大學韓光輝教授考證後認為,船埠就是明清至民國時期鬱林州南達合浦、北海的南流江大宗貨物水運起點。貨物溯江運至船埠,陸運至州城,而西街是從船埠陸路進城的必經之道,商貿的發展使鬱林在州域之內得到了突出而集中的發展,成長為五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玉林市博物館副館長李義凡也說,西街是玉林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走廊,是名副其實的「通州大道」,西街商貿的繁華不斷鞏固著玉林這個嶺南都會的地位。
西街作為玉林老城區的代表,在建築風格上博採眾長,兼容並蓄,反映出老玉林包容且開放的性格特徵,承載著玉林這座千年古州的歷史與文化。
西街在城市形態上「魚骨式」街坊布局緊緻密集,縱橫交錯,在整體上鋪就出老玉林的肌理和底色。在人居文化上這裡是數百年來玉林百姓生生息息、嶺南歷史文化傳承演變的生動場所,是玉林人生於斯長於斯的「根」之所在。
鬥轉星移,21世紀的西街顯然已經不是玉林城的中心,但是作為嶺南都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西街以其不可替代的人文意義依舊成為老玉林的地標性街區。
伴隨著玉林舊城改造工程不斷推進,西街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原標題:西街「木屐陳」百年老宅被拆,市民有不舍也有期盼。老宅雖然遠去,但抹不去西街的繁華印記。在塵封的時光中,西街與嶺南都會的玉林共榮共生 回望西街 收藏歲月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