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入雲的千丈巖上,
風雪漫天飛揚,
艱苦的戰鬥生活啊!
把我們鍛鍊得志堅如鋼。」
這是50多年前青年敢闖隊鵝毛大雪中爬上千丈巖,面對著一片白茫茫的山,精神振奮地寫下的壯語。
1968年11月底,一支由八名知識青年組成的青年敢闖隊,登上了千丈巖,向荒山進軍……
提起千丈巖,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是奉化溪口的著名景點千丈巖瀑布。事實上,在武義也有「崇巖壁立,高千仞」的千丈巖。半個世紀前,武義千丈巖是響應毛澤東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號召的全國典型,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慕名而來,會聚武義千丈巖頂紮寨墾荒。「千丈巖上煉紅心」紅極一時,人民日報、浙江日報等主流媒體都曾以大篇幅進行報導,他們的事跡還被編入1973年12月印刷的浙江省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教材。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的千丈巖頂,當年知識青年們用山鋤一耙耙開墾出來的茶園、果園,至今鬱鬱蔥蔥。
1
近日,記者找到了「千丈巖上煉紅心」領頭人、武義第一個全國人大代表林關根,憶往昔中,年近八旬的他仿佛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當時不叫泉溪,叫項店公社。1967年夏,大隊革命領導小組組長李正多同志從山西大寨參觀回來,就提出了開發千丈巖的計劃,這個計劃當時還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些人怕苦,有些人怕開墾不好,有些人怕攤子大、擔子重,也有個別人反對這個計劃。於是組長向大家介紹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大寨人,在七溝八壠的虎頭山上,用雙手疊起梯田,種出了很好的莊稼的先進事跡。」時任村民兵連連長、團支部書記的高中畢業生、知識青年林關根站起來支持組長的開荒計劃,他說:「事在人闖,人定勝天。大寨人用雙手改造了虎頭山,我們也有一雙手,也一定能建設好千丈巖。」就這樣經過爭論,1968年11月,由林關根任隊長,八個知識青年組成了一支青年敢闖隊,上千丈巖,向荒山進軍!
「1968年12月,毛澤東主席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我們的開荒決定沒想到無意中走在全國前列。」林關根高興地說,這一來,隊員們幹勁更足了。
開墾荒山
上山後,青年敢闖隊以巖石做灶頭、以竹片做睡塌,大家過上了「以天為蓋地為廬」的日子。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千丈巖上一片冰霜,大家冒嚴寒、踏冰雪,天天開荒,清晨起來沒有水,他們只好敲冰化水煮飯;山上荊棘叢生,樹根纏著巖石,四公斤重的山鋤,使勁一撬就斷成兩半;樹根沒有挖出多少,踩在雪上的腳卻凍壞了……幹了一陣又一陣,一大片一大片的荒山被開墾出來了。
「嚴寒對我們這些很少吃過苦的知識青年來說,畢竟是嚴峻的考驗。十七歲的隊員李加有,因為衣單被薄,經不住寒凍而下山了,小李的下山,影響了其他人。」林關根回憶著,「李天法就是其中一個,為此,大隊革命領導小組為了幫助山上青年堅定革命意志,召開了憶苦思甜大會。此次大會堅定了李天法開發千丈巖的決心,憶苦思甜大會後,我們回到了千丈巖上,天下著鵝毛大雪……」
鑿養豬洞
經過四年奮戰,知識青年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這山腰白雲繚繞、腳下峭壁陡立的千丈巖上削平16個山頭,開墾荒地300多畝,在巖石上鑿了5個養豬洞和1個飼料貯藏洞,既發展了生豬生產,又積起了大量肥料。昔日荒涼的千丈巖,如今是層層梯田,茶叢新綠,果樹成林,展現出一幅又新又美的畫圖。他們栽種的大豆、茶、番薯、蕎麥、藥材等都獲得豐收……
林關根回憶說,那時候的勞動、生活雖然艱苦,但很有樂趣。白天開荒種地,晚上就著煤油燈談天說地、寫詩作畫。山上野獸多,他們親眼看到過老虎、野豬、貓頭鷹、猴子等。「最漂亮的是山鳳凰,羽毛白白的,像天鵝一樣,很可愛」。千丈巖名氣大了以後,在全國各大媒體紛至沓來的同時,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也慕名而來,開荒隊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30多人,隊伍不斷壯大。
寫詩作畫
半個世紀以來,許多人從全國各地來千丈巖故地重遊,重溫知青們紮寨墾荒的感人故事。30多位千丈巖開荒隊的知識青年在結束鍛鍊回到各自崗位後,都以各種方式「展宏圖」,在廣闊天地各有作為。千丈巖知青開荒隊被評為浙江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先進集體。開荒隊最早的8名隊員,除林關根和當年的骨幹隊員、退休教師賴耀卿在城裡工作退休外,其餘均在家務農。
如今,千丈巖正在開發旅遊,當年的知青屋保護完好。同時,為弘揚當年千丈巖知青以汗水和熱血鑄就的奮發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在旅遊開發中,千丈巖景區以得天獨厚的萬畝竹海森林資源為基礎,當年知青文化為背景,特地保留了當年知青住過的房屋,並蓋起了一座座小竹房,拉起了索橋和滑雪場,青山環繞、碧水漣漪,遊客紛至沓來。知青們開墾的茶園、果園,命名為人民公社景點,彰顯敢闖敢拼、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讓前來遊玩的遊客在萬畝竹海、知青文化薰陶體驗中鍛鍊膽量和魄力。
記者丨項玲慧
編輯|呂奕婷
本文內容及圖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0579-87673902。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