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春天,浙東海面戰火再起。
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會同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一起,率領一支艦隊從香港出發,又一次北上。當年8月,英軍艦隊抵達舟山海面。在經過一番激戰後,英軍先後攻陷了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乍浦等地。清軍將領裕謙、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海齡等或戰死沙場,或自殺殉國。
英軍在鎮海登陸,並沒給道光皇帝帶來更大的恐慌。據《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道光皇帝此前曾經斷定:「寧波的陷落說起來或許並非不幸之事。夷兵目前已經陷入陸上作戰,而陸戰正是中國的長處,大批帝國軍隊在浙江發動有組織的戰鬥也許能一舉把他們消滅乾淨。」
我們現在不太明白,為什麼道光皇帝會如此樂觀。其實,這與清朝官場報喜不報憂的「優良傳統」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以來,已經一年多,雖然清軍屢戰屢敗,傷亡慘重,但在各級官員的奏報裡,幾乎看不到敗仗的字眼。相反,全是形勢一片大好。道光皇帝有理由相信,只要他的將軍們認真負責,一定會把洋人趕下海裡餵魚。
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名認真負責的將軍。
要在滿朝文武裡選出一名認真負責的將軍,似乎並不容易。林則徐、鄧廷楨早已被流放到新疆,琦善、奕山等更是不堪大用。選來選去,道光皇帝看中了奕經,將他任命為揚威將軍,前往杭州抵抗英軍。
奕經屬於清朝宗室子弟,是乾隆皇帝的曾孫,從輩分上來看,道光皇帝與他是叔侄關係。《劍橋中國晚清史》把他們寫成是堂兄弟關係,這是不對的。奕經生於1791年,1841年時正好50歲。年齡還不算太大。
奕經是侍衛出身,歷任內閣學士、都統、吏部侍郎、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兼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兼理藩院尚書等職。與琦善、伊里布等紙上談兵的官員相比,奕經算得上是一名武官了,因為他畢竟統率過一支皇室禁軍,負責保衛北京內城9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
果然,奕經走馬上任之後,立即體現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制訂了一份詳實的作戰計劃,並組織了2萬多名士兵。奕經還表現出「不恥下問」的風格,向當地士紳詢問克敵制勝的良策。為此,他還設置了一個木箱,放在揚威將軍大營外面,讓當地士紳往裡面投放建議。此外,在奕經的協調下,各路援軍也源源不斷地奔赴浙東前線。
現在,萬事俱備,就欠向英軍發起致命一擊了。
對於奕經來說,向英軍發起進攻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1842年2月,奕經路過杭州西湖關帝廟時,靈機一動,進去求了一籤。籤上寫著一句話:「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
這是什麼意思呢?奕經百思不得其解。過了幾天,一支藏族援軍抵達浙東前線。奕經看到藏軍戴著虎皮帽,大喜:我們贏定了!
原來,在奕經看來,藏軍的出現,正好與籤中的「虎」字相呼應。洋人的諧音是「羊」。以虎攻羊,豈不是正好相剋?
隨後,奕經將進攻的時間定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正好是虎年虎月虎日虎時。為了確保戰鬥的勝利,奕經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於是,就湊足了五虎。五虎撲羊,這洋人還有活路嗎?
到了預定時間,奕經指揮3萬餘人,兵分三路,分別進攻定海、鎮海、寧波。
進攻寧波的清軍最初進展順利。他們在城內內應的配合下,殺掉英軍哨兵,湧入城內,向英軍寧波指揮官居住的府署發起進攻。由於府署門堅牆高,清軍又缺乏重型武器,被阻攔在府署前面。當英軍調集來榴彈炮後,清軍就成了一排排的肉靶子,現場十分慘烈。
進攻鎮海的清軍也大致相同,他們一度進攻到招寶山炮臺下面,與英軍展開一場激戰。這時候,英軍增援部隊乘坐一艘軍艦從江上而來,使用艦船上的大炮向清軍發起攻擊,迫使清軍敗下陣來。
進攻定海的清軍,乘坐海船往定海出發。這些清軍中的大部分,從來沒有渡海作戰的經驗,甚至剛剛從港口出發,就暈船了。奕經還仿造「火燒赤壁」的經典戰役,準備用火船去燒夷船。然而,英軍發現了後,將這些火船盡數劫走,反將清軍沿江的營寨縱火燒毀。
聲勢浩大的浙東反擊戰,就這樣一潰千裡。清朝失去了最後一次讓第一次鴉片戰爭體面收場的機會。
1842年,隨著《南京條約》籤訂,奕經被道光皇帝革除職務,灰溜溜地回到了京城。
【參考資料:《清史稿》《劍橋中國晚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