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鹹餅和金門貢糖與祖地東山的關帝緣
(從祖地東山(銅山)分靈過海的澎湖銅山關帝廟)
福建東山關帝廟為中國五大關廟之一、東南沿海關廟首著,建廟600餘年來,香火綿綿不斷延播海峽兩岸,影響遍及閩、粵、浙、臺及南洋海外。東山人最為敬奉關帝,入清之後,全島百姓共奉關帝為「祖」,尊稱「帝祖爺」,即為最高家長神,故凡遇生死、禍福、功名、利祿、升學、考試、婚姻、生育、建宅、遷移、置業、訴訟諸等要事,必到關帝廟求籤問卜,請「帝祖爺」主意決斷或點撥消解。因此,歷史上從東山傳承過海的澎湖鹹餅和金門貢糖,也都與祖地東山的關帝老祖爺締有不解之緣——
(澎湖馬公島盛興制餅廠)
一、得靈籤澎湖開餅鋪
明中期以後,即有不少銅山(東山)人渡海移居澎湖。入清後,銅山人先後在澎湖開辦了「雲珍」、「亦發」、「幹利」、「合利」、「興盛」、「清心」、「泉利」等多家糕餅店。其中,有一家店號叫「盛興」的鹹餅鋪,坐落於離澎湖馬公島銅山關帝廟不遠處的頂街(廟與銅山祖家同名,街也與銅山祖家同名,即今馬公島仁愛路拐彎處),店鋪門前有棵老榕樹,店面雖然不大,卻是門庭若市。澎湖的餅產很多,有梅乾菜、冬瓜糕、花生酥、海苔酥等等,但首推要算令人垂涎的「盛興鹹餅」。盛興餅鋪擁有百年老店的信譽與獨特風味,名聞全臺灣及東南亞各地。
這餅鋪即是閩南東山(舊稱銅山)人朱盛於同治三年(1864年)渡海到澎湖所開設。朱盛出身於銅山城內朱氏望族(銅山城內有頂街朱氏和下街朱氏兩大望族),據說頂街朱氏為明末舟山總兵而後駐守銅山的朱壽將軍一族,下街朱氏因在康乾年間出了「叔侄三侍衛」而聞名邑裡。此後朱氏家族後裔多有人參加銅山營班兵入臺戍守,或經商販海,就此移居臺澎。年輕的朱盛考中秀才後無意繼續讀書,就在銅山城內開設「遊鼎盛興」商號,製作糕餅也兼賣南北雜貨。不久因太平天國之亂,便將商鋪轉與他人經營,渡海去了澎湖,起初在媽宮(馬公)北甲開個雜貨店,賣米賣茶,生意也算一般。據說,那年朱盛思想改行做別業,改做什麼好呢,一直猶豫不定。反正生意不是很好,便回到銅山探親走走。臨回澎湖的那天早上,到原來餅鋪看望新的陳姓頭家,臨別,新頭家送給一大包鹹餅,說:「帶回嘗嘗新吧,這鹹餅很好銷,試試看。」
從原來老家餅鋪出來,朱盛又想起改行的事,就特意轉到關帝廟問籤請示關老祖爺拿主意。敬香過了,卜了三個筊杯,抽得第二十九籤《司馬溫公嗟困》,籤詩云:
祖宗積德幾多年,源遠流長慶自然;
若更操守無倦已,天須還汝舊青氈。
解籤人問明來意,說道:這支籤嘛,籤序為「丙壬」,屬「上上」好籤。你回去後若決意改行,事當如意,終有發達。但要修心積善,方得源遠流長,不可更失祖德。籤詩中有「舊青氈」者,暗喻舊行。你還舊行來做最好。運乃失而復得,否而復泰也。你看,這「丙壬」的「壬」字,你改回原來的一橫,不就成了「丙王」(餅王)嗎?
(澎湖馬公島盛興鹹餅創始人朱盛紀念館)
回到澎湖,仔細想想關帝爺開示的籤意,看著從銅山老家帶回的鹹餅,朱盛忽然悟到什麼,就想利用自己原來所操技藝,改舊行重開餅鋪。意猶未決,又到澎湖銅山關帝廟問關帝爺,竟然連得三對祥杯。於是決定重操舊行改開餅鋪,並用銅山老家「遊鼎盛興」舊店號的後二字「盛興」為新店號,寓意「遊鼎」在東山「盛興」在澎湖,以寄心念並祈發達。
朱盛拿出從銅山老家帶來的鹹餅,嘗嘗試試,細細研究配料和做法,著意再作創新,於是動手研磨,製作出與眾不同品味的「盛興」鹹餅——這餅以麵粉、胡椒粉、豬油與芝麻、蔥花烘焙而成,薄薄的,選料精細、做工實在,吃起來香脆無比,入口即化,且口留餘香;餅又分葷、素兩種,供不同口味的人選擇。
盛興餅鋪開張後,其鹹餅一出爐上市,就大受澎湖的閩南人,特別是銅山人的青睞,名噪一方,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餅名傳遍澎湖,餅香飄過臺灣……
朱盛以研製鹹餅成功而發跡,同時也兼營一些甜式糕餅。此後,朱家餅鋪堅持以銅山餅食傳統手工製作方法,配以自家精製的餡料,經別樣烘焙,生產出獨一無二的盛興餅食,而且堅持每天現做現賣,並依季節改變配方比例,以適應當季口味。盛興朱氏餅業一代傳承一代,自朱盛之後,又歷經朱鼠、朱耀、朱文杰等四代經營,迄今傳至第五代,已有140多年歷史,愈加興盛發達。據說,這盛興鹹餅還深受臺灣當局老蔣先生的肯定和垂青呢。
話說當年朱盛在澎湖成就「餅王」事業之後,為了報答祖家關帝恩德,曾經特意回到銅山拜謝關帝祖爺。道光年間銅山關帝廟重修,盛興朱氏也虔心捐資題緣。澎湖銅山關帝廟每年五月十三給關帝做生日,盛興朱氏後裔必到廟裡給關老爺敬香祝壽,同時,盛興餅食也成為關老爺喜愛的一道供品。
如今盛興鹹餅已成為澎湖島的觀光名產。澎湖馬公市的盛興餅鋪旁邊建有「朱盛文物紀念館」——朱氏餅鋪第五代傳人朱宏釮先生為紀念祖先朱盛從銅山入澎經營糕餅業,將歷代祖先留下的制餅器具、版模及制餅相關資料等文物,加上自己收集的古玩珍品,興建了一座紀念館。人們來到這裡,即可從中看到海峽兩岸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
(名聞遐邇的澎湖鹹餅)
二、遵聖意貢糖入金門
與東山一葦可渡的金門島,自古有「海上仙洲」之美稱。人們來到金門島上旅遊,在觀賞了島上美麗風光之後,無不爭先購買金門的「三件寶」——貢糖、高粱酒和菜刀。這著名的「金門三寶」當中,高粱酒和菜刀自是金門地地道道的土特名優工藝產品,而貢糖有人說是由廈門的師傅所傳入,其實,這貢糖祖家就在東山,至今金門最著名的名記貢糖老闆就是東山人。
話說閩南東山島銅陵城的石筍池邊,自清代以來居住著張姓一大望族,世代以行醫出名。誰知這張氏傳到第九世,第三大房五房有個張澤,卻另闢蹊徑,於民國初年在銅山后街尾開張了一家「泰利發」糕餅行,其製作的貢糖,因香、酥、松、脆而很快聞名遐邇。與當時東山的「瑞珍」一品糕、「建昌」花生管、「禮記」豆沙餅、「源興隆」梅乾菜、「壽全堂」宋金棗等,成為一方土特優名吃,馳譽海內外。
(從祖家東山傳入金門的名記貢糖,金牌老字號)
這貢糖為古時候朝廷貢品,是皇帝喜愛的茶料零食,所以稱「貢糖」。人們最喜歡用它做「茶配」、「酒配」。東山人祭拜關帝神明,供品裡免不了有貢糖之類,每逢關帝老祖爺的聖誕節慶和紀念日,供桌上擺放著一包包這張氏貢糖,香噴噴的叫人聞之饞涎欲滴。
不久,銅陵石筍池張氏十世孫、第三大房二房的張命,承父(叔)輩之業,在銅山另外開張一家「名記」糕餅店(寓意家族所傳之聞名店號),其製作的貢糖、酥糖、口酥等名噪一時。民國年間,時值抗戰前夕,國勢動蕩,百業維艱,名記糕餅雖好,但畢竟島內市場小,生意平淡。據說一日張命的母親備了好多貢糖和糕餅,來到關帝廟進供上香,卜問家業前途,抽得一支靈籤,關帝爺聖意點明:眼下百般不濟,若有圖謀,宜向他鄉,雖有波折,但日後可見輝煌。
東山人自古都奉關帝為祖,最是崇信關帝爺,既然聖意如此,於是,為謀取更好的發展,張命遂告別父母,去到廈門,憑自己的好手藝受僱於廈門「伍豐」糕餅行。由於他製作的貢糖一炮打響,大為利市,一時享譽一方,深受老闆器重。誰知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張命被徵調去金門修飛機場。也是命中緣份所定,修完機場,張命落居於金門;因隻身漂泊他鄉無倚無靠,遂過繼金沙鎮鬥門陳氏為子,改姓名為「陳世命」。之後便在金門開起糕餅行,掛用東山老家「名記」糕餅的老招牌;其生產的貢糖、酥糖和酥糖碎等很快聲名鵲起,生意蒸蒸日上。於是,這東山「名貢」在金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漸漸名聞遐邇,香飄四海了。
(「陳金福號」金門貢糖大店一角)
金門「名記」糕餅經過幾十年不斷打拼進取,現已發展為「名記」貢糖食品大公司。張命(陳世命)在年老之後把事業交由大兒子陳(張)奇作掌管經營,繼之由三子金慶接手經營,至今仍保持最初的老字號——「名記」貢糖第一老店。「名記」貢糖傳到第二代花開多枝,不斷發揚光大,尤其由四子陳金福創建經營的「陳金福號」「名記」貢糖更是頗具規模獨具風騷而冠壓群芳。「名記」貢糖在保留傳統口味的工藝上,又創新出鹹貢糖、椒鹽貢糖、豬腳貢糖、芝麻貢糖,還有豬腳酥、竹葉酥、地瓜酥、花生酥、香芋口酥、海苔酥、芝麻酥、子彈餅等幾十個優質品種。這金門貢糖口感細膩,質酥味香,地道純正,作為金門名優特產之一,與高粱酒一併被列為「臺灣一百大食品」,成為廣受海峽兩岸四面八方遊客青睞的綠色食品和健康茶點,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金門「名記」貢糖傳人不忘祖地東山關帝老祖爺的福佑恩德,按祖家風俗,在家中和老店都供奉著從東山分香的關帝老祖爺聖像,每日晨昏香火侍奉,並在平時用最好最新鮮的貢糖糕餅進貢給關帝老祖爺品嘗。2002年以來,陳(張)金慶、金福兄弟多次攜家人跨海回東山祖地朝聖謁祖,與東山銅陵石筍池張氏族親一起到關帝廟隆祭關老祖爺。
【本文原發表於2012年《東山·金門·澎湖三島論壇論文集》,個別文字今作小修。主要參考資料來源:《東山島文史》(東山縣政協編)、《銅陵石筍池張氏家史探源》(銅陵石筍池張氏族譜)和石筍池張氏裔孫張永楚、金門名記貢糖傳人陳(張)金慶、金福兄弟訪談實錄,與臺灣「澎湖盛興鹹餅·朱盛文物紀念館」實地採訪考察。】
(金門名記貢糖傳人陳金福兄弟與來自祖家東山的鄉親們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