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關帝廟:一炷清香佑兩岸

2021-02-17 關公

鄭成功上香求得上籤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在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水建有一座關帝廟,隔海直望臺灣。


這座面積只有680多平方米的關帝廟(右圖)為大陸四大關帝廟之一,歷史可以上溯至唐朝。「關帝信仰在東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東山關帝廟理事會廟務負責人林定傑說。


據史料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大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64姓將士開拓閩南,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為安撫將士,從家鄉引來關聖帝君香火。


關帝信仰在東山的廣泛傳播則起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其時江夏侯周德興率兵來東山建銅山城設水寨以防倭寇,為安撫官兵情緒,在東山建關公祠,「刻像祀之,以護官兵,官兵賴之」。後幾經改建修葺,於今香火漸盛。


肅穆莊嚴的大殿正中供奉關帝金身神像,神龕金漆木雕,光輝奪目。座前兩邊奉立跟隨關帝左右的周倉、關平、趙累、王甫四將雕像。上懸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鎏金大匾。祀案上置放一隻清光緒年間,由臺灣宜蘭礁溪信眾敬送祖庭的雙耳獸頭雞血石雕大香爐。


民族英雄鄭成功駐守銅山時,曾到關帝廟進香。相傳,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在東山關帝廟上香求得了上籤,因此更加堅定了他收復臺灣的決心。不到一年時間,鄭成功便如願收復臺灣。此後,東山島子弟也踴躍隨軍赴臺,為日後開發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道周對聯解謎


東山舊稱銅山,這座面積194平方公裡的海島,是大陸第六大島,福建第二大島。歷史上東山既是海峽西岸的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它與臺灣一水相隔,距澎湖僅98海裡,是大陸靠澎湖最近的地方,因此,東山關帝廟歷史上一直是「澎湖善信之宗教生活重地」。


據兩岸地方史志資料及民間所載,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就隨之傳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寧靖王朱術桂從銅山東渡入臺後,又在臺南王府中仿造東山關帝廟,供官員祭祀,稱為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這是全臺灣關帝宮廟的「龍頭老大」,是南明政權最後在臺灣建祀的「皇家武廟」,為全臺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此外,高雄文衡殿、臺中聖壽宮、宜蘭礁溪協天廟等臺灣「老字號」關帝宮廟,也都是閩南百姓和銅山軍民從銅山關帝廟分靈過海,或為銅山軍民入臺所建。


在東山關帝廟主殿的石柱上懸掛一副明武殿大學士黃道周題寫的對聯,上聯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下聯是「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1990年7月,臺灣宗教諮詢委員李炳南教授到東山關帝廟考察,當他看到黃道周為關帝撰寫的長聯真跡時,恍然大悟道:「臺灣關帝信仰文化正源於此!」原來,臺灣許多關帝廟「克隆」黃道周撰寫的這副關帝聯,原先不知出於何時何地何人所撰,李炳南教授東山島之行終於覓到了謎底。這副對聯也是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的歷史明證。


  大陸神像訪臺首例


在東山關帝廟,供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面如重棗,眉似臥蠶,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後面一尊則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君就會被信眾請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


1995年1月11日,銅陵關聖帝君應臺灣基隆普化警善堂邀請首次赴臺巡遊。當時,東山關帝神像抵臺,奉祀在基隆警善堂關帝廟。臺北信徒關勇雄攜夫人和兒子前往朝拜,跪在關帝面前叩求祈一對聖杯,結果有一個杯直立著,稱作豎杯,全臺轟動,認為這是出侯入相的聖杯,感戴關聖神靈。訪問團在臺灣臺中聖壽宮、宜蘭礁溪協天廟、嘉義鎮天宮等多個宮廟參拜時,都出現發爐祥光(即僅一支香的香爐升起一團聖火,俗稱發爐,寓吉祥之意),全臺媒體爭相報導。


東山關帝先後巡護了基隆、宜蘭、臺中、高雄、臺南、桃園和澎湖等地;原定在臺灣駐蹕1個月,由於廣大信眾一再請留,關帝金身在臺灣巡安長達半年之久。東山關帝赴臺鑑醮與巡境,是大陸神像訪臺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


林定傑告訴記者,在2010年和今年的9月,東山關帝神像又先後赴臺巡遊。而自1991年起,東山每年都舉辦關帝文化節,是大陸舉辦屆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涉臺文化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臺灣信眾前來進香朝聖。東山關帝廟和關帝文化成為溝通兩岸民間往來的情感橋梁。

相關焦點

  • 漳州東山關帝廟→臺南祀典武廟:一楹聯牽起兩岸關帝緣
    早在明代中晚期,關帝廟的聖靈香火即隨打魚的討海人、出戍的將士和開發寶島的軍民傳播到臺灣各地。據兩岸地方史志資料及民間所載,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就隨之傳入澎湖。東山島民向臺灣移居時,大都遵循著一個習俗,離開前到「銅陵關帝廟進香朝拜,請求聖帝庇佑或祈賜香火,分靈崇祀」,並將「銅陵關聖帝君」的香火袋掛在胸前或奉在船上,祈帝庇佑。到臺灣後,就在當地建廟奉祀。
  • 【史跡】東山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銅陵鎮東邊的岵嶁山下,在風動石景區內依山臨海,氣派巍然、金碧輝煌。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價道:「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東山關帝廟是中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東山關帝廟
    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洪亮,整座廟宇布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臺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
  • 福建漳州:東山關帝廟攬勝
    福建東山關帝廟位於東山銅陵鎮東邊的岵嶁山下,在風動石景區內依山臨海,氣派巍然、金碧輝煌。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評價道:「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東山關帝廟是中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東山關帝文化緣系臺灣香傳海外
    ——福建東山關帝廟。(臺灣澎湖銅山館關帝廟。劉小龍圖)據兩岸地方文獻資料和民間口碑所載,早在南宋末年,東山軍民抗元失敗,即有部分人奪舟入海逃徙澎湖、臺灣及南洋群島,最初的關帝香火由此而播入臺澎。新時期海峽兩岸開放旅遊探親後,因兩岸文化經濟往來和兩地婚娶遷徙而從東山攜帶關帝香火分靈入臺者更是綿綿不絕……東山關帝文化與臺灣的關係,多年以來專家學者與本人多有詳盡的撰述,這裡主要簡述東山關帝文化與南洋海外的香火神緣——
  • 畫說東山關帝廟——金木雕藝術
    插圖/文字 蔡力傑 導言東山關帝廟的裝飾藝術有「四絕」,即剪瓷雕、金木雕、石雕和黃金漆畫
  • 【關注】東山關帝神像巡遊高雄
    東山關帝神像由此開始歷時77天的金身巡臺活動。        「這次關帝神像金身到臺灣巡遊是一次突破。」福建東山關帝廟理事會主任委員施朝暉表示,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之前,東山與臺灣的宮廟交流只是人員往來,並沒有神尊往來。他說:「臺灣信眾非常希望我們過來,現在終於實現了。」
  • 福建泉州關帝廟
    在福建泉州,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關帝廟(另一座:東山銅陵關帝廟),位於塗門街,與清淨寺毗鄰,每年前去進香的都有數十萬人,其中不少是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
  • 王建民:全國各地關帝廟楹聯面面觀
    1、4其他關帝廟關帝廟在中國很多,幾乎每個省份都會有關帝廟,中國四大關帝廟:一是東山關帝廟,二是河南洛陽關林廟,三是湖北當陽關帝廟(關陵),四是山西運城關帝廟。東山關帝廟位於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下,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築藝術價值。東山關帝廟是臺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臺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當陽關帝廟亦稱關公廟。
  • 清香一炷表虔誠,您知道一炷香的功夫是多久嗎?
    清香一炷表虔誠,「上香」是道教溝通人神之間的基本方法和禮儀。所謂「一炷清香透蒼穹,萬道祥光照大千」,香在道教法物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道教上香禮儀,敬三炷清香,供奉祖師,以傳內心之尊崇和虔敬。隨著道教走入民間,「香」也被民眾所接受,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寄託感情不可或缺的一樣工具。香雲繚繞,騰空而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嶽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諸神。
  •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現場籤約20個項目
    張金川 攝   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旅遊節開幕 現場籤約20個項目總投資40多億元  中新網福建東山6月15日電 (記者 張金川)第十一屆海峽論壇·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15日在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開幕。
  • 東照山上:兩岸信眾共書一幅「忠義仁勇」
    兩岸同仁在關帝大殿展示書法作品兩岸信眾共同書寫的關帝文化條幅隆重熱烈的開幕式結束後,大陸四省朝聖團來到東照山關帝廟參訪。殿堂主鳴禮炮21響,熱烈歡迎來自海峽對岸的嘉賓。東照山關帝廟主委吳進財、堂主吳貴榮、宣教組長謝艾辰一行陪同嘉賓參拜關帝,交流兩岸關帝文化,情意融融。東照山關帝廟,鄰近佛光山,這裡山明水清,祥光繚繞。
  • 澎湖鹹餅和金門貢糖與祖地東山的關帝緣
    (銅山)分靈過海的澎湖銅山關帝廟) 福建東山關帝廟為中國五大關廟之一、東南沿海關廟首著,建廟600餘年來,香火綿綿不斷延播海峽兩岸,影響遍及閩、粵、浙、臺及南洋海外。意猶未決,又到澎湖銅山關帝廟問關帝爺,竟然連得三對祥杯。於是決定重操舊行改開餅鋪,並用銅山老家「遊鼎盛興」舊店號的後二字「盛興」為新店號,寓意「遊鼎」在東山「盛興」在澎湖,以寄心念並祈發達。
  • 關帝廟匾額賞析
    現擇選部分關帝廟匾額,歡迎欣賞:  靈佑:乾隆三十三年,加封靈佑。 忠義: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因編修四庫全書,詔諭改關帝諡號為忠義。 仁勇:嘉慶十九年加封仁勇。 威顯:道光八年正月十三日加封威顯,聖帝封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護國:鹹豐二年加封護國。
  • 關帝廟匾額經典賞析
    遍布神州各處的關帝廟,既懸掛有歷代帝王封賜的匾額,也有歷任官員、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信眾敬贈、祈福或還願的匾額,這些匾額跨越時空,被很好地傳承和保留下來,成為關帝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帝廟匾額歷史悠久,寓意深遠,雖歷盡歲月滄桑,至今仍從題匾中感受到關帝正氣浩然、威靈顯赫的英武神韻,充分體現了關帝信仰習俗影響的深遠。
  • 當陽關公成紐帶 海峽兩岸交流忙
    關公文化已成為聯結海峽兩岸的一種精神紐帶,關公文化交流在海峽兩岸十分熱絡,叫人振奮。筆者所在的宜昌市有禮葬關公的關陵,每年接待祭拜關公的臺灣同胞數千人,高峰年份逾萬人。 臺灣明道大學文學院院長魏世萍說,「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朝拜關帝廟時,如何轉化關公信仰成為創新民族文化、教育啟發世人、強化社會安定的動力,這才是我們推崇關公文化的重要課題。」
  • 臺灣最大的關帝廟竟然起源於荊州!
    這個初步結論的發布是海峽兩岸歷史學家、關公文化學者尋根臺灣關公祖源25年的一大新發現,而這項新發現源於古籍《荊州府志》(明·嘉靖)的「荊州藩封圖」。12月20日,按照宗教禮儀,林炳男、何錦榮等臺灣專家學者將來自祀典武廟的香火灰與荊州關羽祠的香火灰融合,這標誌著臺灣祀典武廟歷經350餘年實現認祖歸宗,跨越海峽兩岸的關公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融合。
  • 遊海島選東山 遊東山必賞奇石
    東山島雖然不大,卻有不少風景名勝:風動石景區、銅山古城關帝廟、馬鑾灣景區、金鑾灣景區、蘇峰山、巖雅村、南門灣……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到了閩南,不到東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東山,不到風動石,更是一件憾事。由此可見,風動石在東山島的重要地位。
  • 臺灣高雄: 兩岸關帝祈福大會隆重熱烈盛況空前
    現場,搭建著來自中國大陸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福建東山武聖殿、福建泉州通淮關帝廟的關帝行宮,供奉著大陸各家關帝聖像。  寬敞巨大的各路神靈總壇,寬200尺,高43尺,在祈福現場格外醒目。  開幕式前,中華兩岸自行車運動發展協會赤兔鐵馬車隊,以單車環臺的方式,將全臺關帝神尊迎駕至建醮現場會師,揭開氣勢磅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