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上香求得上籤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在東山島銅陵鎮岵嶁山東麓,倚山臨水建有一座關帝廟,隔海直望臺灣。
這座面積只有680多平方米的關帝廟(右圖)為大陸四大關帝廟之一,歷史可以上溯至唐朝。「關帝信仰在東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東山關帝廟理事會廟務負責人林定傑說。
據史料記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大唐將領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領64姓將士開拓閩南,建置漳州,駐軍東山島。為安撫將士,從家鄉引來關聖帝君香火。
關帝信仰在東山的廣泛傳播則起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其時江夏侯周德興率兵來東山建銅山城設水寨以防倭寇,為安撫官兵情緒,在東山建關公祠,「刻像祀之,以護官兵,官兵賴之」。後幾經改建修葺,於今香火漸盛。
肅穆莊嚴的大殿正中供奉關帝金身神像,神龕金漆木雕,光輝奪目。座前兩邊奉立跟隨關帝左右的周倉、關平、趙累、王甫四將雕像。上懸清鹹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鎏金大匾。祀案上置放一隻清光緒年間,由臺灣宜蘭礁溪信眾敬送祖庭的雙耳獸頭雞血石雕大香爐。
民族英雄鄭成功駐守銅山時,曾到關帝廟進香。相傳,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在東山關帝廟上香求得了上籤,因此更加堅定了他收復臺灣的決心。不到一年時間,鄭成功便如願收復臺灣。此後,東山島子弟也踴躍隨軍赴臺,為日後開發臺灣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道周對聯解謎
東山舊稱銅山,這座面積194平方公裡的海島,是大陸第六大島,福建第二大島。歷史上東山既是海峽西岸的兵戍重鎮,又是東南沿海對臺對外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它與臺灣一水相隔,距澎湖僅98海裡,是大陸靠澎湖最近的地方,因此,東山關帝廟歷史上一直是「澎湖善信之宗教生活重地」。
據兩岸地方史志資料及民間所載,明嘉靖年間,朝廷復設澎湖巡檢司,東山關帝廟的香火就隨之傳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明寧靖王朱術桂從銅山東渡入臺後,又在臺南王府中仿造東山關帝廟,供官員祭祀,稱為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這是全臺灣關帝宮廟的「龍頭老大」,是南明政權最後在臺灣建祀的「皇家武廟」,為全臺灣十六處一級文物之一。此外,高雄文衡殿、臺中聖壽宮、宜蘭礁溪協天廟等臺灣「老字號」關帝宮廟,也都是閩南百姓和銅山軍民從銅山關帝廟分靈過海,或為銅山軍民入臺所建。
在東山關帝廟主殿的石柱上懸掛一副明武殿大學士黃道周題寫的對聯,上聯是「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下聯是「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1990年7月,臺灣宗教諮詢委員李炳南教授到東山關帝廟考察,當他看到黃道周為關帝撰寫的長聯真跡時,恍然大悟道:「臺灣關帝信仰文化正源於此!」原來,臺灣許多關帝廟「克隆」黃道周撰寫的這副關帝聯,原先不知出於何時何地何人所撰,李炳南教授東山島之行終於覓到了謎底。這副對聯也是東山關帝廟是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的歷史明證。
大陸神像訪臺首例
在東山關帝廟,供奉著兩尊關帝神像。前面一尊稱「鎮廟神」,面如重棗,眉似臥蠶,是按《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形象雕成。後面一尊則坐在轎子裡,是可以搬動的,每逢關帝壽誕期間,轎子裡的關帝君就會被信眾請出來,在東山的大街小巷巡遊,以示恩澤百姓。
1995年1月11日,銅陵關聖帝君應臺灣基隆普化警善堂邀請首次赴臺巡遊。當時,東山關帝神像抵臺,奉祀在基隆警善堂關帝廟。臺北信徒關勇雄攜夫人和兒子前往朝拜,跪在關帝面前叩求祈一對聖杯,結果有一個杯直立著,稱作豎杯,全臺轟動,認為這是出侯入相的聖杯,感戴關聖神靈。訪問團在臺灣臺中聖壽宮、宜蘭礁溪協天廟、嘉義鎮天宮等多個宮廟參拜時,都出現發爐祥光(即僅一支香的香爐升起一團聖火,俗稱發爐,寓吉祥之意),全臺媒體爭相報導。
東山關帝先後巡護了基隆、宜蘭、臺中、高雄、臺南、桃園和澎湖等地;原定在臺灣駐蹕1個月,由於廣大信眾一再請留,關帝金身在臺灣巡安長達半年之久。東山關帝赴臺鑑醮與巡境,是大陸神像訪臺首例,開啟了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後宗教直航首舉。
林定傑告訴記者,在2010年和今年的9月,東山關帝神像又先後赴臺巡遊。而自1991年起,東山每年都舉辦關帝文化節,是大陸舉辦屆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涉臺文化節慶活動,吸引了眾多臺灣信眾前來進香朝聖。東山關帝廟和關帝文化成為溝通兩岸民間往來的情感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