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慾遠比知識水平重要
一位朋友問我,如何看待媒體曝光的一位官員戴名表的事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人對奢侈品的依賴與他的精神空虛是成正比的。
後來,這位朋友嘲笑道:「以後,這些官員只能回到家裡,戴上手錶了。」哈哈,真是太棒了。對於大多數人,特別是那些低學歷的林地官員來說,戴表是為了讓別人看到;但是對於那些在家裡戴表的人,我能看到誰?
有一次,我的一個在軍隊裡出生的朋友坐在餐桌上,滿腔熱情,吹噓他剩下的軍隊同志怎麼能用公款在這麼豪華的旅館裡招待他們。我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我已經不屑發表任何評論,所以我默默地用手機刷屏。但其中一人說:「青濤對這類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然後,青濤說我羨慕嫉妒恨,還嘲笑我的學究:「這么正常,你不喜歡什麼?」
我想起去年自己的微博:「當一個不合理的現象被認為是正常的時候,大多數正常人的正常大腦都出了問題。精英們看一件事,首先要看它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而平庸者看一件事,首先要看它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優秀的人總是努力改造社會,平庸的人努力適應社會;當然,我不是精英,我沒有能力改造社會,但至少我不會主動去適應,我也不會為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感到驕傲。我知道他們會取笑我的「自大狂」或「假高」。是的,我錯了。看來我要改變我的「虛高」,學習他們的「真渾低」。我應該從屬於庸俗,做一個「假惡棍」,「吃得更自由」。我忍不住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看到他們還不明白我「傲慢」的原因,我不得不解釋:我看不起的不僅是這些人本身的糜爛和腐敗,還有這些人精神上的空虛和你的榮辱觀!
那些精神空虛的人更容易把奢侈與「面子」聯繫在一起,把「面子」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這樣他們就可以為此感到自豪,並沾沾自喜地告訴別人,他們想被人羨慕。諷刺的是,一個人對面子的關心往往與他的失敗成正比。(比如,房地產大亨嚴潔和曾經說過:「我們做大事的人從來不在乎所謂的面子。」)那些有好面子的人也容易被嘲笑。白楊說:「面子,就是用傲慢來彌補自卑。」。我認為這句話不準確。如何彌補自卑?應該改成「面子,是傲慢和虛榮掩蓋自卑」?
一個人對物質享受的迷戀和對奢侈、糜爛生活的驕傲,與他的精神空虛是成正比的。靈魂越是貧瘠,物質在他追求生活和榮辱觀中的比重就越高。(請注意,我指的是比重,而不是絕對的)最好的例子是那些把自己的「臉」放在巨額公款宴會上的人——最受鄙視的不是奢侈品本身,而是暴露智慧缺陷的「榮譽感」。的確,精神生活豐富、思想水平高的人偶爾也會過上「奢侈生活」。然而,他們的物質消費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它,只是「展示給自己」,而不是給別人看。他們永遠不會把這些物質的東西和「身份」聯繫起來,更不用說驕傲了。對於以「表哥」導演楊達才為代表的前一個群體來說,炫耀奢侈品是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他們過著貧窮可憐的生活——他們沒有真正的精神需求,沒有物質,就找不到存在感和認同感;對於後一個群體來說,物質就是物質,肉慾是物質的肉體欲望,無論它有多高,都與精神無關。他們不必從物質消費中尋找所謂的歸屬感、存在感和認同感——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足夠豐富。對於楊導演、周九根和郭美美來說,如果沒有奢侈品給別人看,他們會很自卑,很痛苦;但是對於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奢侈品,他們不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不會減少生活的樂趣,而物質的缺乏也不會使他們「我不如別人」「屈辱感」——正如孔子對他深愛的顏回所說,「一勺食物,一勺飲料,能讓人在崎嶇的小路上感到不安和快樂。先宰,回去另外,據說蘇格拉底去了一家奢侈品商店,說:「我不需要很多東西。」
那麼,什麼是精神生活?如何擺脫精神空虛?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不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表達我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精神生活就是專注於你喜歡的東西,而沒有任何功利,也就是說,即使它不能給你帶來任何金錢、社會地位或名譽利益,你仍然願意為它付出極大的熱情。精神生活包括但不限於沉迷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堅持任何「無用」的學術工作。孩子沉迷於象棋或遊戲中的一些技巧的學習,這是精神生活。
在精神生活方面,有兩個關鍵點:好奇心和好奇心。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孿生兄弟。如果只有好奇心而沒有求知慾,就沒有什麼好好奇的。充其量只是「偽好奇心」;如果沒有好奇心,就根本沒有求知慾。
我們經常發現,有兩種「不可思議」的情況:一種是智商高,知識多,整體知識水平相當高,但仍然追求庸俗、低息,缺乏正確的榮辱觀,為自己的錯誤感到驕傲;另一種是可能不那麼聰明,既不深淵,也不瘦,而他們的知識水平並不突出,也不是很一般,但他們志向遠大,精神純潔可愛。這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的精神生活質量與知識水平雖然有一定的關係,但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正比例關係。事實上,決定一個人精神生活質量的,是他求知的動機和求知慾的強烈程度,而不是他的知識水平。總之,如果一個人求知的動機過於功利,那麼無論他的知識水平有多高,他的精神狀態都不能同步提升——很多官員都有詩書方面的知識和才能,相當一部分官員精通書法。在這個人人都用電腦打字而不是用手打字的時代,這群官員甚至可能成為「中國最後一個書法藝術的傳遞者」,但他們的精神狀態與其學習水平並不成正比,反而可能低於社會平均水平;這是他們求知的「不純動機」造成的,而這一點也與他們的求知慾有關尋求知識的目的與淨化靈魂無關。另外,如果一個人過去在文藝哲學領域付出了很多努力,積累了很多知識,現在雄心壯志變了,不再追求這些無用的東西,那麼即使他的知識水平仍然很高,他的精神生活質量仍然可以是一團糟;相反,如果一個人,儘管他有普通的資歷,有文化基礎,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特別強。他把那些非物質的東西作為最重要的價值追求。那麼,即使經過他的努力,他的水平也沒有那麼高,他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比較高。
故而,我們可以說:就一個人精神生活的層次而言,毫無功利性的求知慾遠比知識水平重要。持續不斷的求知慾(非功利性),可以持續不斷地進化人的靈魂;而一個知識總量很大卻不再有精神方面追求的人,則仍然可以是一個庸俗不堪的傢伙。這便是為什麼我的某幾個朋友,雖則學歷和知識水平都不咋地,卻還能成為我尊敬的對象甚或崇拜的偶像;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官員一方面水平相當高,在記者招待會上的妙語連珠總是能夠贏得我們的頂禮膜拜,而在為官道德方面,卻競相攀比誰更不要臉並以缺德感到光榮——「劣幣驅逐良幣」只是次要原因,沒有深入貫徹「八榮八恥」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根源。
在人際交往方面,近幾年來,我一直崇拜那些技能獨特、知識淵博的人,更喜歡和這樣的「高層人士」交往。然而,近年來,我越來越多地發現,雖然有些人消息靈通,生活富裕,但他們離開學校後並沒有讀多少書。他們只需要讀一些成功的學習或管理書籍,或商業雜誌,或快餐小說。在私人聚會上,他們從不討論無用的形上學,也不討論他們的收入或他們做什麼,我們可以談論誰開什麼車,誰買房,他在哪裡嫖娼,他嫖娼的經歷等等。。。這時,我很疑惑:你是在過去的兩年裡墮落了,還是他只是找到了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環境?無論如何,我越來越努力避免這些「高層人士」的聚會邀請。相反,像我這樣的人很多,他們的知識水平很一般,甚至比我低一點。他們對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渴求,他們的動機並不功利。當他們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喜歡提出他們在精神生活領域的困惑,和我討論。我越來越喜歡和這種人交朋友,雖然他們的知識水平不一定高。與這種人交流可以讓我避免各種低級趣味,追求更多有趣的東西。
在過去的幾年裡,「求知慾而無功利遠比知識本身的水平重要」逐漸影響了我的愛情觀和擇偶觀。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幾乎只喜歡有特殊想法的女孩。現在,我認為一個女孩對思想的熱愛,對知識和抱負的渴望遠比她的思維水平重要。她真正的可愛不在於她讀了多少書,寫了多少詩,也不在於她在音樂、象棋、書法和繪畫方面的造詣,而在於她對詩書和詩畫的熱愛。最讓我著迷的不是她的思想水平,她對我的默契已經達到了「沒有自我交流」的境界,與其說是她激勵了我什麼,給我帶來了多少「創作靈感」,倒不如說是因為她對知識的強烈渴望的培養,不管所謂的「人」是什麼「世界」是,她的靈魂一直保持清醒——她的精神狀態給我造成了巨大的無形壓力,我總是擔心,如果我一不小心摔倒,我會被她看不起。
不食煙火的女人真的很可愛。只有不食煙花,才能不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汙染。
P.S
______
一位朋友問道:「精神上的快樂比物質上的快樂更高尚。似乎不言而喻,求知慾比名利慾更高尚。但為什麼呢?」其實,我認為這裡的兩個「貴族」未必不言而喻。我們之所以認為「不言而喻」,是因為「哪個更高貴」問題的話語權一般掌握在那些對知識有強烈欲望、把精神追求放在首位的人手中。那些對名利慾望較強,更注重物質追求的人,往往理論水平較差,在理論上無法證明,使別人認為自己的追求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