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畫家吳彬的
《十面靈璧圖》畫卷1989年在紐約蘇富比以121萬美元高價成交,打破了此前中國古代繪畫拍賣的最高紀錄。時隔近三十年,它又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裡。美國洛杉磯州立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簡稱LACMA)新展「吳彬:十面靈璧圖」這些天正在展出,該展覽首次完整展出《十面靈璧圖》的全部十面,由LACMA中國部主任利特爾博士(Stephen Little)主要策劃。這幅長卷是晚明畫家吳彬所繪,並由明代文人書畫家米萬鍾題字,畫作突破了傳統繪畫中一圖最多表現石頭三面的局限,在中國繪畫史上非常罕見。將「奇石」作為藝術展覽的主題對於西方觀眾來說非常新鮮。雖然石頭在西方文化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將石頭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對於西方人來說比較陌生。然而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中,奇石是現形的微觀山水,是文人書房與園林裡不可或缺之物。
吳彬《十面靈璧圖》紙本水墨
古人對石頭情有獨鍾,賞石之風盛行,這些天地精氣結成的奇石也經常成為畫家描繪的對象,被畫入圖中,以便主人作長久的賞玩或向親朋知交們炫示。在中國,奇石的收藏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喜愛太湖石,並撰文《太湖石記》,此文章成為了研究太湖石收藏、鑑賞重要的文獻。到了北宋,米萬鐘的先祖米芾愛石如痴如癲,見到奇石竟跪倒下拜。宋徽宗的皇家園林艮嶽裡陳列了各樣異石,他對其中一塊名為「祥龍石」尤為迷戀,繪有《祥龍石圖卷》以留念。祥龍石今日已不得見,但畫卷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時,也開始流行為石配圖,製成石譜,如杜綰《雲林石譜》、漁陽公《漁陽石譜》、常懋《宣和石譜》等,到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最稱完備。
宋 趙佶《祥龍石圖卷》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書畫家、收藏家、官至太僕寺少卿的米萬鍾,時與董其昌齊名,人稱「南董北米」。米萬鍾以「好石」著稱,並將這種愛好追溯到自己的先祖米芾。在他的一生中收藏了奇石珍品無數, 有一枚構造奇峻的靈璧石是其中當之無愧的珍寶,令其痴迷不已。石上脈絡蜿蜒,峰壑顯現,看似一片高山風景。他特邀友人吳彬繪製一幅長卷,不止為一面圖,而有十面圖,分別從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等十個角度表現非非石。靈石的主人米萬鍾愛石深切,每幅圖右邊都有他的題識跋文,滿懷激情地詳細記錄此卷的創作過程,並且邀請書法家陳繼儒、董其昌、李維楨、葉向高等人的題跋,合力成就這幅長卷。圖文相配,奇石的形態和精神呼之欲出。非非石是米家藏石中的上品,這件長卷也是一幅特出之作。這幅長達九米的長卷畫,以二維平面的方式表現這枚充滿生機的三維立體奇石,雄渾又如幻似真,成為明代繪畫中前衛創新的代表,也是最受推崇、具有傳奇性的明代巔峰畫作之一。
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一圖:前正面
吳
彬《十面靈璧圖》第二圖:後正面
圖中吳彬運用了唐人孫位畫火的手法,奇石筋脈勾連,宛如升騰的火焰,極富動感。吳彬突破了傳統繪畫表現山石和揮筆運墨的常規,將所繪之物精確地呈現在觀者面前,非非石的姿態輪廓、質地紋理都歷歷在目,使觀者幾乎忘其為圖,可以毫無距離地進行把玩與品賞。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三圖:左正面。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四圖:右正面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五圖:前左側。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七圖:後右側
卷首第一幅是非非石的正面。此石共有九峰,如《春明夢餘錄》所說「非非石,數峰高聳,儼然小九子也」。兩座中峰最高,居中聳立;左邊五峰,右邊兩峰,形成拱衛之勢。前中峰高一尺七寸,山間突起十餘座小峰,形態最豐富;中部最高最大者為主幹,側向又分出三枝:左前方較低處的一座山巒,後面對著後中峰矗立一根天柱,左側還有一枝傾斜的小峰。後中峰高一尺九寸,巋然立於其後,宛然眾峰之主。左前方的一座小峰,高僅六寸八分,頂端分為三岔。諸峰中最神奇的是左邊那座峭峰,高一尺六寸,頂部尖銳如錐,姿態欹斜若醉,細瘦宛轉的腰部,不堪盈盈一握,米萬鍾將其比喻為「如西子出浴,弱不勝衣;又如飛燕舞掌,狂不自定」。其左山峰分為前後兩股,前峰高一尺三寸五分,後峰高一尺一寸五分,微微斜向左側,但頂部則拱中而立,呼應著主峰。最左邊以一座更低的山峰收束。右側僅有兩峰,一小一大,最右側的大峰上部有一處孔洞,露出後面的山尖,令米氏嘖嘖稱奇。非非石以瘦、皺為主,有此一孔,又可添一「透」字。此外,作為靈璧石中的上品,這尊非非石在音效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大小九個峰頭,「各具一響,扣則八音迭奏」,與奇異的姿態結合,使觀者得以盡享耳目之歡。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五圖:前左側。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七圖:後右側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九圖:前底。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十圖:後底
事實上,明代張鼐回憶當年眾人一起在米家玩石賞圖時,這套靈石圖開始只有八面,楊嗣昌(1588-1641)提議應當畫十面,龍膺(1560-1622)則為之題名曰:非非石[28]。正像古時文人雅集常有的那樣,此名一出,便贏得滿座嗟嘆,認為貼切之至。米萬鍾從非非石裡看到了錐戟鉤劍、古雪凍泉、出浴的西施、起舞的飛燕……這些是靈石之形;董其昌從中看到了水之蜿蜒、金之鋒銳、木之鬱秀、土之起伏,則可謂靈石之神。但實際上此石非鉤非劍、非雪非泉、非水非金、非木非土;就像麒麟和龍一樣,雖然似牛似鹿、似蛇似虎,卻又非牛非鹿、非蛇非虎;而恰恰是這種似是而非,使這兩種動物成為人們心中的靈獸。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包羅眾相而不拘一形的非非石獲得了極高的讚譽,成為米氏藏石中的鎮館之寶。
梁巨廷《Zan Zak Zen》,2007,絹本水墨
同時,此次展覽還囊括了太湖石、墨石,包括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以奇石為主題的作品,不僅使觀眾能夠欣賞吳彬這件史詩般的巨著,也能夠使外國觀眾更多了解中國賞石文化傳統。
展覽現場,從左到右:木雕太湖石,紫檀木雕刻石,太湖石,清代奇石,墨石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2018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