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代吳彬用十個角度畫出米萬鐘的「石癖」與非非石

2021-01-15 澎湃新聞

晚明畫家吳彬的

《十面靈璧圖》畫卷1989年在紐約蘇富比以121萬美元高價成交,打破了此前中國古代繪畫拍賣的最高紀錄。時隔近三十年,它又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裡。美國洛杉磯州立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簡稱LACMA)新展「吳彬:十面靈璧圖」這些天正在展出,該展覽首次完整展出《十面靈璧圖》的全部十面,由LACMA中國部主任利特爾博士(Stephen Little)主要策劃。這幅長卷是晚明畫家吳彬所繪,並由明代文人書畫家米萬鍾題字,畫作突破了傳統繪畫中一圖最多表現石頭三面的局限,在中國繪畫史上非常罕見。將「奇石」作為藝術展覽的主題對於西方觀眾來說非常新鮮。雖然石頭在西方文化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將石頭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對於西方人來說比較陌生。然而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中,奇石是現形的微觀山水,是文人書房與園林裡不可或缺之物。

吳彬《十面靈璧圖》紙本水墨

古人對石頭情有獨鍾,賞石之風盛行,這些天地精氣結成的奇石也經常成為畫家描繪的對象,被畫入圖中,以便主人作長久的賞玩或向親朋知交們炫示。在中國,奇石的收藏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喜愛太湖石,並撰文《太湖石記》,此文章成為了研究太湖石收藏、鑑賞重要的文獻。到了北宋,米萬鐘的先祖米芾愛石如痴如癲,見到奇石竟跪倒下拜。宋徽宗的皇家園林艮嶽裡陳列了各樣異石,他對其中一塊名為「祥龍石」尤為迷戀,繪有《祥龍石圖卷》以留念。祥龍石今日已不得見,但畫卷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時,也開始流行為石配圖,製成石譜,如杜綰《雲林石譜》、漁陽公《漁陽石譜》、常懋《宣和石譜》等,到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最稱完備。

宋 趙佶《祥龍石圖卷》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代書畫家、收藏家、官至太僕寺少卿的米萬鍾,時與董其昌齊名,人稱「南董北米」。米萬鍾以「好石」著稱,並將這種愛好追溯到自己的先祖米芾。在他的一生中收藏了奇石珍品無數, 有一枚構造奇峻的靈璧石是其中當之無愧的珍寶,令其痴迷不已。石上脈絡蜿蜒,峰壑顯現,看似一片高山風景。他特邀友人吳彬繪製一幅長卷,不止為一面圖,而有十面圖,分別從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等十個角度表現非非石。靈石的主人米萬鍾愛石深切,每幅圖右邊都有他的題識跋文,滿懷激情地詳細記錄此卷的創作過程,並且邀請書法家陳繼儒、董其昌、李維楨、葉向高等人的題跋,合力成就這幅長卷。圖文相配,奇石的形態和精神呼之欲出。非非石是米家藏石中的上品,這件長卷也是一幅特出之作。這幅長達九米的長卷畫,以二維平面的方式表現這枚充滿生機的三維立體奇石,雄渾又如幻似真,成為明代繪畫中前衛創新的代表,也是最受推崇、具有傳奇性的明代巔峰畫作之一。

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一圖:前正面

彬《十面靈璧圖》第二圖:後正面

圖中吳彬運用了唐人孫位畫火的手法,奇石筋脈勾連,宛如升騰的火焰,極富動感。吳彬突破了傳統繪畫表現山石和揮筆運墨的常規,將所繪之物精確地呈現在觀者面前,非非石的姿態輪廓、質地紋理都歷歷在目,使觀者幾乎忘其為圖,可以毫無距離地進行把玩與品賞。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三圖:左正面。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四圖:右正面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五圖:前左側。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七圖:後右側

卷首第一幅是非非石的正面。此石共有九峰,如《春明夢餘錄》所說「非非石,數峰高聳,儼然小九子也」。兩座中峰最高,居中聳立;左邊五峰,右邊兩峰,形成拱衛之勢。前中峰高一尺七寸,山間突起十餘座小峰,形態最豐富;中部最高最大者為主幹,側向又分出三枝:左前方較低處的一座山巒,後面對著後中峰矗立一根天柱,左側還有一枝傾斜的小峰。後中峰高一尺九寸,巋然立於其後,宛然眾峰之主。左前方的一座小峰,高僅六寸八分,頂端分為三岔。諸峰中最神奇的是左邊那座峭峰,高一尺六寸,頂部尖銳如錐,姿態欹斜若醉,細瘦宛轉的腰部,不堪盈盈一握,米萬鍾將其比喻為「如西子出浴,弱不勝衣;又如飛燕舞掌,狂不自定」。其左山峰分為前後兩股,前峰高一尺三寸五分,後峰高一尺一寸五分,微微斜向左側,但頂部則拱中而立,呼應著主峰。最左邊以一座更低的山峰收束。右側僅有兩峰,一小一大,最右側的大峰上部有一處孔洞,露出後面的山尖,令米氏嘖嘖稱奇。非非石以瘦、皺為主,有此一孔,又可添一「透」字。此外,作為靈璧石中的上品,這尊非非石在音效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大小九個峰頭,「各具一響,扣則八音迭奏」,與奇異的姿態結合,使觀者得以盡享耳目之歡。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五圖:前左側。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七圖:後右側

左:吳彬《十面靈璧圖》第九圖:前底。右:吳彬《十面靈璧圖》第十圖:後底

事實上,明代張鼐回憶當年眾人一起在米家玩石賞圖時,這套靈石圖開始只有八面,楊嗣昌(1588-1641)提議應當畫十面,龍膺(1560-1622)則為之題名曰:非非石[28]。正像古時文人雅集常有的那樣,此名一出,便贏得滿座嗟嘆,認為貼切之至。米萬鍾從非非石裡看到了錐戟鉤劍、古雪凍泉、出浴的西施、起舞的飛燕……這些是靈石之形;董其昌從中看到了水之蜿蜒、金之鋒銳、木之鬱秀、土之起伏,則可謂靈石之神。但實際上此石非鉤非劍、非雪非泉、非水非金、非木非土;就像麒麟和龍一樣,雖然似牛似鹿、似蛇似虎,卻又非牛非鹿、非蛇非虎;而恰恰是這種似是而非,使這兩種動物成為人們心中的靈獸。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包羅眾相而不拘一形的非非石獲得了極高的讚譽,成為米氏藏石中的鎮館之寶。

梁巨廷《Zan Zak Zen》,2007,絹本水墨

同時,此次展覽還囊括了太湖石、墨石,包括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家以奇石為主題的作品,不僅使觀眾能夠欣賞吳彬這件史詩般的巨著,也能夠使外國觀眾更多了解中國賞石文化傳統。

展覽現場,從左到右:木雕太湖石,紫檀木雕刻石,太湖石,清代奇石,墨石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2018年6月24日。

相關焦點

  • 《十面靈璧圖卷》背後的明代賞石風潮
    十個角度,十種樣貌,諸多歌詠題跋,只是為了說明這張繪有奇石的圖畫多麼重要。這就是明代畫家吳彬所繪《十面靈璧圖卷》背後的故事。日前,保利藝術博物館特別舉行「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在這場由保利藝術研究院、在藝、棲雲文化和佳作書局協辦的學術研討會上,20餘位教授、學者、藝術家、作家及賞石家,圍繞著這幅傳世之作,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會。
  • 吳彬—寶象獻蓮花圖
    2009年11月22日北京保利中國繪畫夜場中,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拍出1.6912億元,當時創下了中國書畫的最高價格。 >成交價:RMB44,800,000 吳彬一生畫佛像眾多,然流傳至今的卻不過百餘件而已,而他所繪的《五百羅漢圖》更是稀少,有記載的寥寥數件中,有的收藏國內外,有的供奉於佛寺中,有的始終不知所蹤,有的為私人收藏未曾流通於藝術市場……最近亮相的與這一題材相近的吳彬作品,乃是嘉德2009年春拍中亮相的吳彬《臨李公麟畫羅漢卷》(紙本白描淡設色),拍出了4480萬元的天價。
  • 吳彬:五百羅漢在我心
    吳彬繪製的《五百羅漢》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個奇特怪異,不同流俗的人物形象。2009年11月22日北京保利中國繪畫夜場中,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拍出1.6912億元,當時創下了中國書畫的最高價格。吳彬 十二尊者相手卷 設色紙本萬曆辛亥(1611年)作畫:38.5×644.5 cm  題跋:39×230 cm明代博物學家謝肇淛在論及明中葉以來人物畫時認為
  • 他曾畫了一幅十面靈璧圖,如今這幅畫拍出了5.12億的高價
    今日,我給大伙兒詳細介紹的「名畫」,卻一些不同尋常,它是由著名畫家吳彬所畫,但這幅畫就因為一道不同尋常之處,竟被拍出來5.12億的高價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首先介紹一下作者,吳彬是明朝著名畫家,平民出身,自小在莆田長大。青年時,吳彬作出一個關鍵決策,他決定離開故鄉學習畫畫,也正是如此,才讓吳彬成為了那時畫界的一位具備創造力的畫家。
  • 【談古說今】晚明瓷上寫石多
    關於米萬鐘的生卒年月,尤其是生年,原來一直以訛傳訛,直到最近,有學者考證米萬鍾大致生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賀宏亮《破解米萬鍾生年之謎》)。如此算來,米萬鍾訂製此件瓷器,大致是在六十歲左右(米萬鍾卒於崇禎四年—1631年),這件花器,或許可能是他為了慶賀自己花甲之年而訂製的。
  • 蒙塵遺珠印光爍——篆刻家吳彬傳記及其畫印作品考證與賞析
    【關鍵詞】 東皋 吳彬 吳經元 圖章歌明清以降,江蘇如皋(舊稱「東皋」)、南通地區,文風昌盛,印人輩出,故有黃楚橋《東皋印人傳》傳世。此書僅錄東皋印人28名。《隨山印稿》著者吳彬就未曾入選,遂鮮有人知。幸有「東皋印學史」專家劉聰泉,於私人藏家處發現《隨山印稿》,又據《白蒲鎮志》挖掘出部分史料,撰有《清雋存樸吳隨山》,錄入《東皋印學》。
  • 明代傑作十面靈璧圖卷亮相 系明代巔峰畫作之一
    明代傑作十面靈璧圖卷亮相 系明代巔峰畫作之一 2020-10-10 11:49:37  來源: 新華網客戶端
  • 王幼敏|故宮藏米萬鍾三札,還原一個真實的米萬鍾
    此外,對於《米友石墓誌》記載「公遂不敢居京師」,著名學者洪業先生在其所著《勺園圖錄考》一書中,以傳世米萬鍾書畫作品的落款為依據,認為其在閹黨覆滅之前就已經返回北京:《紅豆樹館書畫記》有萬鍾畫石,自題「天啟丁卯(即七年)夏日寫於勺園」,則魏忠賢未誅,萬鍾已返北京也。似當雲「不敢久居京師」。《紅豆樹館書畫記》所載米氏畫作未見流傳,是否為其真跡尚無法判斷。
  • 吳彬:北京武術的歷史與精神
    《呂氏春秋》有言:「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 明代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成最貴單件中國藝術品...
    明代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成最貴單件中國藝術品10月18日晚,在北京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暨十面靈璧山居藏書畫賞石專場」上,經過激烈的競拍,《十面靈璧圖卷》以5.129億元成交,刷新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成交世界紀錄,也刷新了中國藝術品單件拍賣成交世界紀錄。
  • 神怪異相:吳彬《十六羅漢圖》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7世紀時,福建畫家吳彬遷入南京,以擅長山水和佛教題材畫供奉內廷。吳彬終生信奉佛教,是南京棲霞寺在冊的俗家弟子。在中國人的民間想像中,託缽僧、術士和神秘的隱士往往是「活羅漢」(佛教聖僧)的化身,他們會法術,有神力。
  • 吳彬的十面靈璧
    明 吳彬 十面靈璧圖明代晚期,著名書畫家米萬鐘邀請畫家吳彬為他收藏的一塊供石繪製一幅長卷。吳彬以創新的風格從十個不同的角度描繪了這塊供石,米萬鐘為其分別寫了題識,並邀請一眾文人好友撰寫跋文。緣此,齋頭之石日益眾,而實又不知來之何從,獨念家南宮易宅一石竟無流落所。歲丁未,餘投簪為五湖遊,渡江南下,將從宇內諸藏石家冥搜之。經吳浙不及閩廣而還,得石雖夥,奇未甚也,然愛石之聲漸徹人耳。戊申,起家棠令,棠故多文石,䎹餘至,若爭相依者,輒得如幹頭,而愛石之聲益逺。無何,此石渡江向餘矣。石至,出三十年所藏,莫不闢易退舍。其崢嶸嶻嶭,直將淩轢三山,吐吞十嶽。
  • 「青藤白陽」對明代及後世花鳥畫發展的影響
    從 唐代開始萌芽到了宋代達到一個發展的高峰期,元代時期文人畫繼續向前發展。那麼明代花鳥畫開創了一個新的風格,並延續至今。明代的花鳥畫體制比較多,也就是風格比較多變。其實在明代的山水畫中表現得也是非常明顯的。花鳥畫在明代大體上也是分成了三個系統。第一種,是以邊文進和呂紀為代表的傳統的工筆花鳥。第二種,是以林良、陳淳和徐渭為代表的寫意花鳥。這也是明代產生的花鳥畫的新的類型。
  • 科學角度看「中國山水畫」,能否用大數據分析這幅畫好不好?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14日報導:一個是當下最熱門科技產業,一個是中國傳統藝術,如何運用晶片、人工智慧等科學視角,重新梳理中國十至十七世紀的山水畫發展脈絡。近日,講座《「芯」與山水——從科學視角看中國山水畫史中的紋理再現與創新》在上海圖書館舉行。  楊崇和是中國第一個從矽谷海歸的晶片設計專家,同時也一直致力於對中國古代書畫古籍的研究收藏。楊崇和提出「視覺紋理」這一全新概念,他認為,十世紀前後的中國山水畫已經發展相當成熟,很多畫家側重再現山林和樹石表面的「紋理」。為呈現出「紋理」的最佳效果,山巖往往被畫成平面。
  • 明代曠世傑作《十面靈璧圖卷》將亮相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主題為「致敬·收藏」,旨在傳遞三個核心價值觀:開放、責任與融合。「開放」代表不斷開拓國際資源與服務;「責任」代表不斷深耕學術,搭建學術界及收藏界的橋梁;「融合」代表聯動各界力量,打造超級公共文化平臺。服務收藏家與實現社會責任,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