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皋印人吳彬(1765—1815),雖然落選黃楚橋《東皋印人傳》,但是出生書香門第,受到吳經元等族人的影響,工畫善印,所繪《幕天席地圖》《尋詩圖》為眾多名家題跋,所刻印章,受徽派、東皋派等的影響,印面布局均勻,印文字體多樣,刀法老練凝重,佳作頻現。
【關鍵詞】 東皋 吳彬 吳經元 圖章歌
明清以降,江蘇如皋(舊稱「東皋」)、南通地區,文風昌盛,印人輩出,故有黃楚橋《東皋印人傳》傳世。此書僅錄東皋印人28名。《隨山印稿》著者吳彬就未曾入選,遂鮮有人知。幸有「東皋印學史」專家劉聰泉,於私人藏家處發現《隨山印稿》,又據《白蒲鎮志》挖掘出部分史料,撰有《清雋存樸吳隨山》,錄入《東皋印學》。[1]《清雋存樸吳隨山》主述《隨山印稿》,至於吳彬家世、生平、畫作等,未有深入鉤沉,殊為可惜。近日,筆者翻閱《巢雲閣詩鈔》《快園詩話》、如皋白蒲《吳氏家乘》《沈氏宗譜》諸書,其中涉及吳彬家學、傳記、遺畫等,《東皋印學》均未提及。有鑑於此,通過整理爬梳上述古籍,筆者略述吳彬的家族、生平及其繪畫與金石作品,一補鄉史,二惠印林。
01
吳經元史料補綴
吳彬家族中,文人雅士頗多,其中吳經元不可不說。鹹豐年間,白蒲《吳氏家乘》完成第六次續修編印工作。吳彬乃白蒲吳氏第十六世,吳經元乃白蒲吳氏第十四世,兩人均是景高公後裔,同任五刻家乘事,[2]參與編撰乾隆版《吳氏家乘》。論輩分也好,論學問也好,吳彬都十分敬重吳經元。究其主因,吳經元在書法金石方面,修養頗高,他為《黃楚橋印稿》作序[3],還為南通印人朱逸題詞《於中好·題朱竹裡印譜》(圖1)。[4]此作《東皋印學》未錄,茲抄如下:
填虛運實靈於彖,笑何處擬秦模漢。爛銅破玉皆陳款,略其跡存其典。 晴絲一縷連還斷,煞時間水犀酣戰。淵渟嶽峙風雲卷,恐人世知音罕。
◎圖1 吳經元《題朱竹裡印譜》
吳經元又為再從侄吳彬《隨山印稿》作序。為此《清雋存樸吳隨山》一文闢有專節介紹吳經元生平,可惜只注重宦遊履歷。至於其生卒年、文藝才華,筆者補綴如下:
吳經元(1720—1804),字引皋,號漁門,附監生,考授州吏目,善書畫,著有《漁門遊草》,生三子、三女,次女適沈猷。[5]白蒲《沈氏宗譜》也記:沈猷(1752—1843),配經元公女,生有沈岱、沈岐等四子。沈岐(1774—1862),字鳴周,嘉慶戊辰科進士,累遷左都御史,配吳桂輪女。[6]沈岐、沈錫慶父子,均工書法。[7]沈岐自幼接受外祖庭訓,方能成才,他還在《漁門公列傳》中有敘:吳經元寓京,以詩文書翰傾動諸巨公,幸名宦鄂爾泰盛讚為「經世之才」。傳中還記:吳經元精繪畫,墨梅得楊補之法,書摹魯公,時出入蘇黃間,還重視家學傳承,其子皆成才。[8]
除去吳經元之外,又查知吳彬直系親屬,祖父吳四詩為國學生,伯父吳班爵為文學生,父親吳高爵為候選主簿,堂叔父吳金爵為附監生,考取四庫館謄錄,當工書。[9]總之,吳彬出身的家族,充滿濃鬱的文化氛圍,為其痴迷金石,打下基礎。
02
吳彬傳記辨析
傳記是重要的人物生平史料。《白蒲鎮志》錄有《吳彬傳》。只是此志有道光、鹹豐年間抄本版,1992年《中國地方志》版,1979年油印版三種印本。第二種實為道光版、鹹豐抄本版影印本,與第一種相同,均為南京圖書館所藏著者姚鵬春抄本。第三種來源於南京圖書館另一種抄本。通過比對文字,《清雋存樸吳隨山》所錄《吳彬傳》,出自油印本,但是標註為《中國地方志》版。兩種《吳彬傳》文字多有出入。筆者又查閱《吳氏家乘》,錄有一篇《隨山公列傳》[10],史料更為翔實,茲錄如下,提供比較,並加辨析,用作補充:
公諱九敘,監名彬,字湧岑,一字擁城,號隨山,又號厜珊,鋤月公季子也。十齡失怙,旋失恃。早棄舉業,專精八法,善真行篆隸各書,尤工鐵筆,雅不喜臨摹舊印,恐亂前人之真也。遨遊越東西,風雅士悉倒屣迎。浙中何小山學博綸錦,為作《吳厜珊竹根圖章歌》。倦遊隱居,學耨山莊,凍石芝泥藉以消磨歲月,撰《醉石閣印譜》。南徐茅耕亭先生元銘,序以行世。又嘗作《尋詩圖》,名流投贈成帙。公歿後,江東詩人凌芝泉明經霄客蒲上,公示夢友人姜琴南,索凌句。凌為賦二律,其警句云:「新詩待唱秋墳鬼,異事爭談春夢婆。」同人繪《幽夢乞詩圖》,題詠紀異。籲!才人愛身後名,結習至死不除,如隨山公者,其用心良苦矣。
首先,吳彬生卒年,《吳彬傳》《隨山公列傳》均未記述。查閱《吳氏家乘》,吳彬生於乾隆乙酉年(1765),卒於嘉慶乙亥年(1815),年五十而終。
其次,吳彬字號,《白蒲鎮志》《清雋存樸吳隨山》均錄「字隨山,亦字厜珊,號湧岑,又號擁城」[11],與《隨山公列傳》所記正好相反。《白蒲鎮志·自序》作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吳彬傳》此時已錄志中。[12]《隨山公列傳》作者為十七世吳章煥。他比吳彬晚一輩,於鹹豐己未年(1859)刻印《吳氏家乘》,錄入《隨山公列傳》。[13]《吳彬傳》早於《隨山公列傳》面世,相對有理。若是再閱家譜,鹹豐己未本六修《吳氏家乘》錄入乾隆癸丑本五修《吳氏家乘》。吳彬參修乾隆癸丑本,書中留下兩條線索:(一)《世表中》記有「九敘,字勇成,一字擁城,號隨山,一號厜珊」,[14]勇成即湧岑;(二)《五刻家乘任事紀名》寫有「十六世九敘擁城甫」[15]。甫即字,說明「擁城」為字非號。一是家譜,二是吳彬親修,應當不會編錯自己字號。又乾隆癸丑年早於道光二十一年,遂吳彬,字湧岑、擁城,號隨山、厜珊。
最後,關於吳彬死因,《隨山公列傳》未有記及。《吳彬傳》記為「遘暴疾卒」[16],死於暴病。何種疾病?吳廷瑞撰文有述。吳廷瑞(1758—1827),吳經元次子,字晉城,號玉田,廩貢生,為《黃楚橋印稿》作跋。[17]他於《幽夢乞詩圖記》寫道:「從侄隨山,風雅士也。……乙亥夏五,忽得瘵疾以歿。」[18]吳彬死於瘵疾(多指癆病),即肺結核病。
03
吳彬畫作史料鉤沉
吳彬工畫。《隨山公列傳》中已有記載,吳彬示夢姜琴南,凌芝泉為吳彬《尋詩圖》題句一事。凌霄,江寧人,字芝泉,號快園居士,文武雙全,幼時隨張雪鴻學畫,隨胡石耕學篆刻,詩書、繪畫、篆刻、音律、騎射,均有涉足。[19]凌芝泉自憶「兩遊蒲塘,一陳柯山、吳香湖,客於紫薇道院;一姜小琴,客於柯珊書屋」[20]。蒲塘,乃白蒲舊名。接待者吳香湖,即吳世傑(1780—1820),吳經元孫、吳廷瑞子、吳彬族弟,字香湖,邑廩生。[21]《香湖先生列傳》也錄,凌芝泉明經客居蒲上紫薇道院,吳香湖招同姜琴南諸君結詩社。[22]其間,吳廷瑞、沈岱也參與唱和。凌芝泉有《嘉慶乙亥夏由邗上之雉皋,秋客蠙山,冬遊茗海,十二月朔至蒲塘,僑寓紫薇道院,越五日,吳丈玉田招同吟社諸子集海棠精廬,即席分韻各賦二律》[23], 沈岱作《丙子元旦凌子芝泉,集同人於紫薇道院,賦仙館迎年詩,分得灰蒸韻》[24]。由題所示,凌芝泉於1815年末、1816年初寓居白蒲紫薇道院。其間還發生一件趣事,他才兩次為吳彬畫作題字。
吳廷瑞《幽夢乞詩圖記》有錄[25],吳彬遊覽武林、金華,山水,詠歌自適,嘗繪兩幅畫作《幕天席地圖》《尋詩圖》。一時間,名流紛紛題詠。吳彬小心珍藏,唯有遇到風雅同好,才示畫共賞。他逝世那年底(1815年末),凌芝泉過白蒲,寓居紫薇道院,隨後為畫作題詠…… 有關此事前緣後因,姚鵬春《蒲塘幽夢乞詩圖記》的記述,錄入《快園詩話》,[26]更為翔實:吳彬生前將《幕天席地圖》《尋詩圖》分別饋贈密友陳柯山、朱八(即朱漱坪)。嘉慶乙亥(1815)冬,即吳彬離世半年後,凌芝泉暫居白蒲。吳二泉攜帶其父吳彬遺像來見凌芝泉,懇請題字。陳柯山也委託二泉,將《幕天席地圖》呈示凌芝泉。於是,凌芝泉一一題詠。翌年正月初五,姜琴南夜有入夢:吳彬身著裘衣,大聲重複「朱八負我」——吳彬生前叮囑朱八,代求名士為《尋詩圖》題詠。《幕天席地圖》已請凌芝泉題字,但是朱八已忘此事。吳彬逝前數日,才將《尋詩圖》交由朱八秘藏。姜琴南夢前毫不知情,醒後告示諸人。朱八聽後,心悔不已。於是朱八取出《尋詩圖》,在姜琴南、陳柯山、姚鵬春的陪同下,一起前往紫薇道院,向凌芝泉求字。凌芝泉感觸極深,不僅為《尋詩圖》題詠,而且又請白蒲畫家季標作《蒲塘幽夢乞詩圖》,姚鵬春作記,自定畫名,紀念吳彬託夢雅事。凌芝泉於《快園詩話》有錄,眾多如皋、白蒲地方名流,紛紛為《蒲塘幽夢乞詩圖》題詩作文:吳廷瑞、冒耔田作文,姜琴南作四言,朱漱坪作五十韻,吳竹亭作五古,黃楚橋、江立亭、喬雲客、孫蔚原、鄭茗仙、吳世傑、楊蓉仙均賦七古……[27]由於《快園詩話》未錄諸作,且《蒲塘幽夢乞詩圖》不知所蹤,但凌芝泉並非虛言。所記喬雲客正是東皋印人喬林次子喬普,嘉慶辛酉優貢,江陰學博[28],亦工篆刻[29]。《吳氏家乘》即錄有喬普七古《題吳厜珊幽夢乞詩圖》[30]:
月暈模糊風蕭索,豆綠光寒燈穗落。
負負聲呼轉索題,吟床夢斷霜天角。
九泉才鬼愛仙才,歷劫名心死未灰。
遊仙句脫生花筆,付與秋墳鬼唱哀。
04
吳彬印作論述賞析
吳彬畫作遺落世間,不知所蹤。幸運的是,他的印作尚有《隨山印稿》傳世。為賞析《隨山印稿》諸印,熟稔吳彬印章創作的理念與風格,筆者需要先介紹一下《吳厜珊竹根圖章歌》。此作版本有多種,分別錄於:
一、嘉慶刻本《巢雲閣詩鈔》,
二、鹹豐印書《吳氏家乘》,
三、道光、鹹豐抄本《白蒲鎮志》,
四、當代油印本《白蒲鎮志》,
五、《東皋印學·論印詩詞》。
一、二兩種基本相似,三、四兩種基本相似,四、五兩種一樣。由於最後兩種流傳較廣,且與第一、二兩種出入較多,故而錄入《巢雲閣詩鈔》版為底本,進行分析。
先說題目和作者,最後三種均記為《為吳厜珊彬竹根圖章歌》,作者何綸,字小山,山陰舉人,金華教諭。[31]《巢雲閣詩鈔》記為《厜珊竹根圖章歌》,作者何綸錦。[32]《吳氏家乘》記為《吳厜珊竹根圖章歌》,作者為何綸錦。三種題目,略有差別,但是意思相同。但是作者「何綸」當為訛誤,因為《吳氏家乘》記載《吳厜珊竹根圖章歌》錄自《巢雲閣詩鈔》,[33]《巢雲閣詩鈔》則記著者為「山陰何綸錦子襄甫」,即何綸錦,字子襄,山陰人,又作《尋詩圖為吳四厜珊彬題》。[34]此詩作者應為「何綸錦」。
再移錄《巢雲閣詩鈔》所錄《厜珊竹根圖章歌》:
清天一片月,雲是七寶裝。何人修月倚桂樹,吳質或又名吳剛。踏天隆隆,手磨(後三種作「摩」)白玉斧,揮斤(後兩種作「斥」)八極,削出團欒萬古之清光。一朝摘墜向塵世,鬚眉落落(後三種作「鬚眉落」),精神強。讀書不讀秦漢下,識字乃與恆河沙數相較量。鐘王所作瑣細(後四種作「屑」)不入眼,卻問金匱玉簡探秘藏。禹碑訪岣嶁,宣鼓摹(後三種作「摩」)陳倉。尊彝鐘鼎考核詳,旁及未央長樂諸瓦當。鼠須兔穎柔脆苦無力,手持一寸鐵,中有百鍊之純鋼。乃謂古人殺青,汗簡作字皆用竹(第二種無「作字」),抉剔山谷搜篔簹。根株礌砢互(後三種作「丘」)盤錯,長鑱取盈篚筐。節解村剖擇妍好,磨(第五種誤作我「甃」)以巨石聲雷硠。圓者中規方者矩,各隨材質殊短長。有時天然形制去圭角,特開生面非尋常。大書深刻,我自用我法,闢易史頡愁軒皇。蟲書屈曲蚯蚓轉(後四種作「結」),鳥跡(第三種誤作「結」)夭矯鸞鳳翔。大者如錐劃(第二、四、五種作「畫」)沙礫,細或(後三種作「可」)如發分微茫。此君性情(第三種作「情形」)本不俗,況復銀鉤鐵畫追琢成文章。我家雪漁善篆刻,三橋精妙與頡頏。竹根之作未曾有,薄今愛古何荒唐。昨朝貽我兩小印,珍重直比珊瑚玉樹球琳琅。摩挲拂拭發光彩,但覺芸窗翰墨冉冉生幽香。誰謂雕蟲小技壯夫恥,絕勝玉牒鏤白金塗黃。為君長歌愧瓊報,有斐君子銘泐毋相忘。
這首《厜珊竹根圖章歌》,主觀上的確不乏溢美之詞,如將吳彬與文彭(號三橋)、何震(號雪漁)兩位篆刻巨擘相提並論等;客觀上如實地記述吳彬篆刻藝術的特色。一、詩題一清二楚:吳彬繼承東皋印人慣用竹根治印的技藝。泰州、如皋、南通地區,不出印石,多種竹子,於是許多東皋印人,都用竹根代替石頭,取材方便,廉價實用。無論竹根是圓是方,或長或短,吳彬皆可刻印。二、吳彬小學素養深厚,學字治印尚古。其學《禹碑》蚼螻文(後人附會夏禹治水刻錄)、陳倉《石鼓》(篆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前後的歷史)、尊彝鐘鼎(商周青銅器銘文)、「長樂未央」瓦當(西漢瓦當),皆為商周秦漢時期的古物。三、吳彬篆刻,印文善用蟲書(鳥蟲篆),技藝為大書深刻(刻字大,入刀深),細字如發。
若想印證《厜珊竹根圖章歌》,不妨從《隨山印稿》(部分錄於《東皋印學》)中尋印追蹤,略加分析,便可瞭然。縱看《東皋印學》選錄20餘方印作,吳彬尤擅白文印,私淑何震、許容諸名家。其作尚古,尤其多字白文印,水平頗高,具有濃鬱的漢印風格,布局合理,用刀純熟,凝練厚重,堪比許容。如「雅俗共賞」(圖2):「雅、共」於上,互為對稱,相對稍小;「俗、賞」於下,互為對稱,相對稍大:留紅自然,白文疏朗有度,秀雅安詳。又如「書破萬卷」(圖3),師法何震,布局疏密均勻,用刀老辣奔放,氣息蒼渾古樸,平直拙厚,堪稱佳作。還有「抱樸藏真」(圖4),採用《厜珊竹根圖章歌》提及的繆篆:「抱」字之「包」中間採用「屈曲回筆」,以便填紅,儘管在文字上未必規範,但在布局上,虛實呼應,恰到好處。又如「我用我法」(圖5,《厜珊竹根圖章歌》中即有此語),尤顯吳彬自信,「我用我」三字大小相同,間距均勻,排於右列,「法」為繆篆,一字拉長,列於左側。兩個「我」字,刻法截然不同,穩中求變,布局工美。另有「寸心千古」(圖6),正是「柳葉遊絲鳥蟲文」,私淑許容刀法,印文真是《厜珊竹根圖章歌》所贊「細或如發分微茫」,非篆刻老手不能為。通觀上述白文印,吳彬雖未入選《東皋印人》,但其治印水準,足以名列其中,毫不遜色,可謂蒙塵遺珠。
吳彬朱文印,私淑東皋派諸名師童昌齡、程邃、許容,刀法老到,衝切自如;又受文彭、何震的影響,布局追求工整,明清印人習氣頗重。吳彬朱文印不及白文印,相形見絀。尤以一方朱文印「身畫凌煙之閣,名藏太室之庭」為最,漢篆反刻,筆意零散,取法不高。朱文印中,也有稍好的作品,如一方「道義乘千古」(圖7),極似童昌齡所刻「高山流水有知音」「唐詩晉字漢文章」,又似許容所篆「大雅久不作」「醫俗莫如書」,均是寬框格式的仿璽印章,印文較細,字距較大,古樸疏朗。其用字冷僻,均為古文奇字,時有大小篆混用,追求獵奇心理,標新立異。又有「有志者事竟成」「夕陽簫鼓幾船歸」兩方,近似程邃璽印風格,印文多取大小篆,章法如一,印風渾穆。只惜「有志者事竟成」一方,「者」為大篆,餘字用小篆。儘管吳經元為《隨山印稿》作序寫道:「大小篆並混……為識者所訕笑也」[35],且吳彬本人也不苟同大小篆混用,但時人所見文字有限,故而兩種篆體一時並用,洵屬難免。總體來說,吳彬刻印,朱白皆工,多字白文印尤佳。
東皋印人吳彬,雖然落選黃楚橋《東皋印人傳》,但是出生書香門第,家學淵源。吳彬受吳經元等族人的影響,工畫善印,所繪《幕天席地圖》《尋詩圖》為眾多名家題跋,所刻印章,受徽派、東皋派等的影響,印面布局均勻,印文字體多樣,刀法老練凝重,佳作頻現。無論是文字造詣,還是刀法運用,吳彬可謂蒙塵遺珠,實為東皋印人中的創新者與佼佼者。
[1]劉聰泉:《清雋存樸吳隨山》,《東皋印學》,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第164—166頁。
[2]吳章煥等:《任事紀名》,《吳氏家乘·卷首》,1859年私印本。
[3]吳經元:《黃楚橋印稿序》,《東皋印學》,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 ,第346頁。
[4]吳經元:《題朱竹裡印譜》,《吳氏家乘》卷七十八,1859年私印本,第73頁。
[5]吳章煥等:《景高公支世表》,《吳氏家乘》卷二十六,1859年私印本。
[6]沈岐、沈成林等:《季立公世系考》,《沈氏宗譜》卷二,1860年私印本。
[7]彭偉:《沈錫慶小楷大美》,《江海晚報》2018年10月25日第12版。
[8]沈岐:《漁門公列傳》,《吳氏家乘》卷七十一,1859年私印本,第44頁。
[9]同[5]。
[10]吳章煥等:《隨山公列傳》,《吳氏家乘》七十一, 1859年私印本,第118頁。
[11]姚鵬春:《吳彬傳》,《白蒲鎮志》卷六,道光、鹹豐抄本,第20—21頁。
[12]姚鵬春:《白蒲鎮志序》,《白蒲鎮志》,道光、鹹豐抄本,第1頁。
[13]吳章煥等:《吳氏家乘卷首·總目》,1859年私印本,第 1頁。
[14]同[5]。
[15]同[2]。
[16]同[10]。
[17]同[5]。
[18]吳廷瑞:《幽夢乞詩圖記》,《吳氏家乘》卷七十七,1859年私印本,第37頁。
[19]凌霄:《快園詩話》卷一,嘉慶刻本,第8頁。
[20]凌霄:《快園詩話》卷二,嘉慶刻本,第2—4頁。
[21]同[5]。
[22]吳章煥:《香湖先生列傳》,《吳氏家乘》卷七十一,1859年私印本,第124頁。
[23]凌霄:《嘉慶乙亥夏由邗上之雉皋,秋客蠙山,冬遊茗海,十二月朔至蒲塘,僑寓紫微道院,越五日,吳丈玉田招同吟社諸子集海棠精廬,即席分韻各賦二律》,《吳氏家乘》卷七十九,1859年私印本,第50頁。
[24]沈岱:《丙子元旦凌子芝泉,集同人於紫薇道院,賦仙館迎年詩,分得灰蒸韻》,《沈氏宗譜》卷十,1860年私印本。
[25]同[18]。
[26]姚鵬春:《蒲塘幽夢乞詩圖記》,《快園詩話》卷七,嘉慶刻本,第1—2頁。
[27]同[20]。
[28]喬普:《仙館論詩圖引》,《吳氏家乘》卷七十九,1859年私印本,第16頁。
[29]劉聰泉:《喬林 喬普 喬昱》,《東皋印學》,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第249頁。
[30]喬普:《題吳厜珊幽夢乞詩圖》,《吳氏家乘》卷七十九,1859年私印本,第52頁。
[31]何綸錦《為吳厜珊彬竹根圖章歌》,《白蒲鎮志》卷八,道光、鹹豐抄本,第32頁。
[32]何綸錦:《厜珊竹根圖章歌》,《巢雲閣詩鈔》卷下,嘉慶刻本,第46—47頁。
[33]何綸錦:《吳厜珊竹根圖章歌》,《吳氏家乘》卷七十九,1859年私印本,第51頁。
[34]同[32]。
[35]吳經元:《隨山印稿序》,《東皋印學》,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8年版,第335頁。
文/彭 偉,江蘇省作協會員,江海文化研究會理事
文/李夏榮,西泠印社社員,南通印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