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篆刻:劍鳴珍藏書畫
▴齊白石篆刻邊款
劉少白,號樂水山房主人,1983年生。自幼習書畫,啟蒙於梁永卓先生、齊白石四子齊良遲先生,先後就讀於中國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崔志強先生、吳悅石先生、劉紹剛先生入室弟子。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印社社員。
書畫篆刻作品多次在中國書協、中國美協、西泠印社主辦的全國展覽中獲獎。2019年初,在北京榮寶齋舉辦個人書畫印展。曾先後出版《少白刻畫》、《澄懷觀道》等多部作品集。
壹|賞印
從印章歷史到印家流派
三法論為賞析重要標準
▴戰國兵器印章,全國目前僅發現兩枚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篆刻是與書法、繪畫等聯繫緊密的藝術,您認為掌握篆刻技藝需要有哪些方面的功底?
劉少白:篆刻是一門門檻較高的藝術,需掌握以下幾個方面要義:一,古文字學。篆刻涉及大量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文等,篆刻者須了解字體的源流、文字的結構規律,才能將文字正確地組合;二,文學性。因篆刻內容涉及文學,不能陷入粗鄙之道;三,書法、篆刻印章須有一定的書法修養;四,美學。清人陳克恕在《篆刻針度》中曾言:「篆故有體,而丰神流動,莊重典雅俱在筆法。」篆刻的文字亦講求動態美和線條美;五,雕刻技巧。衝刀、切刀,線條生動或穩健皆有諸般講究。
▴漢印藏品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篆刻在歷史中有怎樣的傳承與發展呢?
劉少白:從殷商時期至今的三千多年來,篆刻首先是文明的展現,其次是身份的展現:從帝王的金印、玉印、銅印、鎏金印,到普通的石質,再到後來的牙質等,從古至今,篆刻在歷史長河中涵蓋了各種材質。而材質正彰顯了主人身份與職權,在古代,印章一直是身份的象徵。
到了宋代,其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催生了一些「奇人」,如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畫家米芾,因不入凡俗、舉止癲狂而被稱為「米顛」。當時宋朝流行的大多是銅印,米芾自己刻不動,就轉而親寫印文稿交付刻匠製作和篆刻。刻完以後,他再告訴刻匠怎麼修,最後達成他想要的效果。此後,一些文人、書畫家紛紛效仿,這種設計篆刻文稿的行為也蔚然成風。
宋末元初,書畫家趙孟頫也作了諸多嘗試。趙孟頫痛感當時流行的印章毫無生氣,不願使用這些低俗粗劣的印章,便把當時宋朝流行的篆書書寫模式改成印章的格式,一改先朝人的風格。他所愛用的朱文印章也被後人稱作「元朱文」,其風格靜雅秀逸、工致雋美,強調篆刻的工穩。這種風格到元朝後期得以傳承和創新,而傳承的人便是以畫荷聞名的王冕。王冕把花乳石剖開磨平,作為文人第一次真正地拿起刀來刻印章。
到了明朝,迎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高潮,篆刻藝術同樣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文徵明之子文彭對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他尤精篆刻,對六書有深入研究,和並稱「文何」的何震主張篆刻必須精通六書才能入印。
由於文彭身世顯赫,乃名門之後,後人追溯篆刻歷史時就將文彭作為中國文人篆刻的創始人。文彭的篆刻影響了後來的眾多文人,江浙一帶出現了各種流派。
■清代鄧石如「書從印出,印從書出」、趙之謙「印外求印」等觀念一直對篆刻藝術有很大影響,應如何深入理解?
劉少白:及至清代,鄧派篆刻創始人鄧石如的出現,使篆刻藝術繼續發展。鄧石如以自己雄厚的書法為基礎,提出了「書從印出,印從書出」的觀點,提出在印章中刻的字不應是描摹的工藝美術字,而是書法裡的字,強調將書法概念變成藝術。鄧石如的這個觀點也一直影響到今天,其中受影響的人包括大才子趙之謙。
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家」,擅長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趙之謙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認為,篆刻印章如果永遠在印章體系裡參考之前的內容,無論參考的是東晉的、三國的還是秦朝的,都不會有太高的提升。而印外求印,除了篆刻之外,還會把與篆刻同時期的秦磚、漢瓦、詔版、碑刻、漢鏡銘文,甚至山上的摩崖石刻都拿來參考入印。隨著用來入印的內容越來越多,趙之謙也逐漸創立了自己的風格。
這融會貫通的風格也啟發了齊白石。齊白石在自己印譜的序裡寫道: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略得其皮毛。齊白石為學習趙之謙的篆刻,曾下過大功夫,其「大刀闊斧,衝刀直入」的鮮明個人風格,便是受趙之謙的啟發而來。
趙之謙還影響了晚清印壇四大家之一的黃牧甫,讓後者不拘泥於古銅印斑駁之貌而追求自然健爽的刀意,不拘泥於漢印模式而廣泛地走向「印外求印」。另外,趙之謙從秦磚漢瓦中得來的篆刻風格也影響了吳昌碩,形成了吳昌碩抱殘守缺、蒼茫古樸的風格。再加上齊白石操縱橫溢的風格、黃牧甫光潔挺立的風格,這三種風格就是一剛一柔一中,基本成了印壇的鼎足之勢。自晚清和民國以來,這三人的印風一直影響到今天,也是當今篆刻三大流派的基本雛形。
▴齊白石篆刻:淺歡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如果說篆刻藝術是從古至今一代代藝術家相互影響而向前發展的,那麼當代頂尖的大篆刻家各有什麼藝術特色?
劉少白:今天受到吳昌碩、齊白石、黃牧甫影響的著名篆刻家遍布全國,比如受黃牧甫影響的大篆刻家,便有上海的徐正濂先生;受齊白石影響的有王鏞先生;受吳昌碩影響則有石開先生。這三位是當代中國篆刻藝術最高級的頂尖高手,皆受到「印外求印」的綜合之風影響。
徐正濂先生學黃牧甫,也是印外求印,不拘泥於表面形式的擬古,而是追求大道至簡,以靈性與恬淡的風格返璞歸真。
王鏞先生以齊白石為基本點,往歷史上追溯融入了東晉西晉時期的磚刻文字、晉磚上接近楷書的那種半篆刻、半楷書文本,還將民間文字和石刻文字「挪用」到自己的書法裡,形成自己古樸蒼茫的書法體系,這種書法體系再移至篆刻中,形成他自身的篆刻體系。
石開先生則以秦詔版恣肆縱橫的意態為印之篆法,他的篆刻風格奇峭冷逸,開張自如。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今天我們考證和賞析印章的重要標準是什麼呢?
劉少白:考證和賞析印章有三法論,指的便是字法、章法和刀法。
字法指印章文字的選用、配置和結體方法。一個篆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字體系和獨立的風格體系,因為書法必然形成個人的文字風格,這時候篆刻家的文字風格放到印章裡才能形成印章風格。
而在章法上,歷朝歷代的印章都有自己獨立的章法體系,如大篆文字的跌宕起伏、天真爛漫,漢印文字的整潔方正,元朝文字的自然雋永,都有自己獨立的章法。
而刀法則有多種講究,比方齊白石是單刀直衝的刀法。齊白石講過,「世間事,貴痛快,更何況篆刻風雅事」。一刀下去,無須回刀,橫衝斜插,痛快淋漓。吳昌碩用的是披刀法,他認為一根線只用一筆或一刀,不足以完整,要用三刀四刀、五刀六刀,用各種角度把一根線修得非常有味道、有造型,使之富有動態美。吳昌碩使用碎刀法的同時也使用披刀法。
貳|藏印
藝術價值為先 堅守收藏美學
▴手把件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您如何看待篆刻印章在藝術市場上的現狀和未來價值?
劉少白:近年在藝術市場上,資本的介入攪動了市場,抬高了價格,令真正熱愛藝術品的人往往難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心頭愛,印章收藏市場目前也有這種情況。
近十年印章在藝術市場中升幅也比較大,但相對於書畫這類熱門藝術品,還是相對小眾。以齊白石的印章為例,一方齊白石印章出版過十幾次,大概售價100萬元,但如果一張齊白石的畫,在拍賣場上一般也要賣1000多萬元,故印章相對便宜。印章還有一好處,就是當人們把印章買回來後,這方印章是可以不停地鈐蓋,這張鈐蓋的印拓也是能賣錢的,齊白石的印章鈐蓋目前市面價位是1000塊錢。鈐印的市場還是比較大的,我自己也經常買來研究。
▴崔志強篆刻:不負如來不負卿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對印章收藏的愛好者,您有什麼收藏方面的建議嗎?收藏印章的熱潮中是否存在誤區?
劉少白:印章收藏最簡單的方法是,第一,入藏當代篆刻家的作品,通過入藏作品,你會跟這個篆刻家相識相知,令你在收藏之路上收穫良多。
第二,多看精品,多去博物館,跟業內頂尖藏家、學者切磋交流。
第三,一定要見高人,由一個懂行的高人在邊上指導收藏。在書法、繪畫、篆刻、家具、瓷雜等收藏品中,篆刻是門檻和段位最高的。
目前收藏印章的一大誤區就是只關注材質,人們更看重石頭的品級,買雞血石、買田黃等,而忽略了印章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您的「治印之道」中,如何把握傳承古人、前人與自身創新之間的平衡呢?
劉少白:不學古人,就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光有古人沒有自己,我們就稱之為食古不化。一個藝術家,一定要經歷從古人慢慢蛻變成自己的過程。我一直都跟古人學習,向古人致敬,跟古人對話、問道,商榷,樂此不疲地沿著傳統這條路摸索前行。
如何上追古人?可從我的篆刻談起。我16歲就臨摹白石老人的印,曾幾可亂真,但刻到十八九歲我覺得無趣了,腦子裡幾乎全是標準的齊派印章風格。後來我在思考,齊白石是學誰的?他是學趙之謙的,而趙之謙是學漢印的……就這樣一點點上追古人。現在我把趙之謙的印刻了,再把吳昌碩的印也刻了,再往上我開始學漢印,然後開始接觸石鼓文,後來又跟著劉紹剛老師學古文字學,跟他研究戰國漢簡。
回過頭看,齊白石對印章的空間管理、篆法、刀法等,對古人的字法以及「全在膽敢獨造」的思想都非常絕妙,我追求的並非形似,而是學習他的風格和審美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融入到我的篆刻裡。
樂水山房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本文或商業合作,請聯繫工作微信:leshui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