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雜說》坤卦雜說

2021-02-19 生花之筆
坤卦的研究

現在回過來講《周易》的坤卦。

說到坤卦,一個很大很麻煩的問題又來了,本來我主張研究《易經》,該從《系傳》開始,為了使大家在卦上多了解以後,再迴轉來看《系傳》,也許會更深入一點。

乾卦還好研究,坤卦就比較討厭了。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要注意,這裡也是「元、亨、利、貞」,但「利、貞」不緊接在「元、亨」之後,而是「利牝馬之貞」,母馬之貞,公馬則不貞。換言之,假使卜卦,這句話只利太太,當丈夫的沒有份。何以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以卜卦而言,出門好不好?好!但是開始有艱難,弄得糊裡糊塗,最後卻有很好的成就,主利,大吉大利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出門如去西南,或在西南方作事業,一定成功,會有很多朋友幫忙,可是不利於東北,但本身沒有關係,得力的助手會失去,可是本身大利,所以要「安,貞,大吉。」這和籤詩一樣,不必解釋,都曉得了,可是認真研究起其中的道理來就討厭了。坤為地,地為什麼會有這些個說法?一般學者,專門讀書,不研究象數的人,不懂上古道家科學思想的,對於《易經》就覺得討厭。尤其五四運動以後,有多少學者罵《易經》,在那裡痛恨自己的文化到如此地步。

《參同契》透露了坤卦的秘密

現在我們來作深入的研究。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太陽,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這要注意到,自京房易的系統下來,漢朝有一部道家的書叫《參同契》,是丹經鼻祖。所謂「丹經」,是煉丹的,使一個人超凡入聖變成神仙,為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又名火龍真人,佛家稱佛,道家稱真人。所謂「參同」,是就《易經》、《老子》、《莊子》三本書的道理和方法,對於人修煉成神仙的科學性原則是相同相通的。在《參同契》裡,從天地宇宙的法則,然後講到生命的法則,自己養生的方法。他的方法中,用了京房易這一系統的《易經》思想,說明了乾坤兩卦,太陽月亮和地球及地球外面的金、木、水、火、土五星,與人類身體內部生命法則相通的地方,其中提到坤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說到這裡,報告大家自己認為很得意的一件事,這件事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是一件尚未被人發現的一個重大發現,對《易經》體認的一個獨家所有的一傳之秘:記得當年研究坤卦又研究《參同契》、《京房易》,幾條路不能相通,相當痛苦,尤其是看丹道方面的書,煉性、命方面的方法,簡直玄不可測,不可知,不可思議,感到奇怪。再退回來看一般學說上的、歷史上,乃至近代大學者如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等的說法,不但都是批駁,而且處處存懷疑。但是我有一個觀念,我還是非常崇拜自己的祖先,認為古人自有他的道理,經過很多年的研究,才把它弄通了。《參同契》中談到京房的納甲,為什麼乾卦納甲,坤卦納乙?甲乙本來在東方,把納甲的圓圖拿來看,位置都變了。看《參同契》就更奇怪了,其中說:「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炁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值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這在最初也不懂是怎麼個說法。道家所謂煉身體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然後變成神仙。依照道家的辦法,大約一共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我常說假如真有神仙,只需要十三年就可成功,真是合算。用求學來比,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一共費時十六年,大學畢業以後,找一個一萬元月薪的工作,還到處進不去,如果費十三年時間可以變成神仙,長生不死,該多舒服!這在西方文化是想都不敢想的,只有中國人有這種理想。

看《參同契》的這段文字,以後再看《易經》的坤卦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和《參同契》的「東北喪其朋」的話一對照,我把它貫通了。這裡坤卦是指月亮。我們中國幾千年來,天文曆法,都是用太陰曆,以月亮的盈虧作標準,與潮水的升降有關係,與土地的地質變化也有關係,氣候的變化,就是用這一套方法推測出來的,這比現在的天文臺、氣象所還要準確。太陰曆月亮每到十五滿月從東方出來,每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候一節,都是根據月亮現象看出來的。可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的經驗,最後把這個法則拿出來,成為全民的科學,人人都懂,天文、人事,都能把握,所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月亮盈虧的階段分為六個,先說十五的月亮最圓的,十六最圓滿了,到了十七開始缺,二十三虧了一半,二十八沒有了。真正的黑夜是二十八以後到下月初二,這期間假使帶兵走夜路,要特別小心,到了初三的眉毛月就出來了,是早晨看西方,掛在天上面,所以月出於西,到了初七、初八,夜中看到半月在正南方,到了十五又看到滿月在東方的位置,也是乾卦的位置,因圓滿光明,所以是乾卦。這月亮是真陽,我們老祖宗就知道月亮本身不發光,是吸收太陽的光,到了十五月亮的光代表了陰中之陽,所以納甲納在這裡,再到了二十七八,月亮在東北方下去就沒有了,後天為艮卦,先天為乾卦現象,把這《參同契》的那段話和月亮的現象了解後,就知道這裡坤卦不是「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而應該是「西南得明,東北喪明」。那麼從此知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套科學。

坤為什麼獨利母馬

「元亨,利牝馬之貞。」對母馬就好,對公馬不好,為什麼呢?讀《易經》,對中國文化的物理常識要豐富。我們到西北,看到野馬群,馬是喜歡合群的,一群上千匹的馬中,有一個頭子出來,一定是一匹公馬,這匹公馬領頭往哪裡,這一群馬,無論公的母的都跟著它,非常擁護領袖。牛群也是如此,牛群夜晚睡覺,母牛一定睡在靠裡面的安全地帶,公牛則一定睡在外面的地帶,以保護母牛。所以男人照顧女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打仗的時候,公馬也一定衝在前面,所以牝馬(母馬)是追隨牡馬(公馬)的,這是第一個觀念。其次,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愛,每一個宗教,到最後都是崇拜女性的,天主教的聖母,佛教的觀世音,都是女性,因為母愛最慈悲、最仁慈、最偉大,所以中國文化上認為女性「為母者強」。不但人如此,各種動物也如此,當母親的時候最堅強。試看母雞,平常非常軟弱,可是當它翼護小雞的時候,遇到了老鷹等等侵略者時,則會拼命保護小雞,精誠抵抗,這就是母愛的精神,犧牲自我的精神,所以母馬不但有跟公馬,跟乾卦,順陽性的功能,同時本身還能發揮群愛、仁慈的精神,所以坤卦的象是牝馬,這是炒得很的。第三個觀念,我們知道在中國文學上「牧馬嘶風」的話,馬是喜歡走逆風,牛喜歡走順水,所以研究《易經》的象,要懂得中國古代這一套物理學。如中國的文化的物理,冬天在郊野,欲知風向,看鳥棲息在樹上的位置就知道,如棲息東邊的枝上,即有東風來,棲在西邊的枝上,即有西風來,因為烏喜歡面對逆風,假如順風,它的羽毛被吹翻起來,可就要凍死了,這是當然的道理。馬喜歡逆風,因奔走時有更大量的空氣吸入,毛也是順著吹,當然更舒服。

坤卦又代表月亮,月亮的發光是從太陽來的,也代表大地,地球的運動,也是跟著太陽作相反的運動。這些了解以後,就知道坤卦的卦辭,是非常含有科學道理的。中國文化的好處在把科學、物理、天文歸納到人事法則上來,因為天地人,總是人的文化,缺點則在我們科學思想的進步比任何民族更早,而不願意向唯物方面發展,只拉到人文方面來。這是就目前而言,究竟將來的歷史,是我們吃虧或是人家吃虧,那就很難講了,我們應該有自信,我想我們是不會吃虧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坤卦的卦辭,就容易懂了。「坤,元亨。」元代表了後天的開始,亨通的,同大地一樣,月亮一樣,是光明的。「利牝馬之貞」,有利的像母馬那麼順,順天而行,也可以說是順乾卦而行,也可以說順陽而行,這樣產生的中國的人生哲學,同時也可以講男女夫婦的夫唱婦隨,和順家庭才興旺,事業才發展,社會才繁榮。並不是說夫唱婦隨即是打倒女權,這個思想是最尊重女權的,如前面說的馬群、牛群,到了夜間在曠野中休息,自然會讓母馬母牛到中間安全地帶去睡,公馬公牛都在外圍擔任保衛的責任,男性的偉大也在此自我犧牲的精神。所以夫唱婦隨的順道,並不是壓迫女性,因為女性的許多先天性條件是需要保護的,所以這裡教我們要有效法坤卦的精神,順大眾的精神。古代坤卦為皇后之卦,如以卜卦而言,以這個現象問吉兇禍福,則「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像月亮一樣,先有一度是黑暗的,後面一直是光明。可是到了圓滿的時候要注意了,接著是下坡路,主利是指中間有月圓之日,大好的前途,因是月亮的情形。「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如照我前面的解釋,就像古人一樣把這兩句改為「西南得明,東北喪明」。不過我也認為懂了這個道理,也不必要改。「安貞吉」是安詳的,講人生哲學,要效法坤卦的精神,坤卦永遠是平安的,等於地球,永遠是安詳,儘管汽車去碾壓它,開山去爆炸它、挖它,它也不生氣,人要學到這樣包容、大度、安詳,就公正,結果大吉大利。

大地的文化

以上是我對坤卦的另一個專利的看法。下面是《彖辭》,看法又不同了,又把坤卦拿來完全作大地--地球的解釋,所謂乾為天,坤為地。

「象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乾卦有一句話「至哉乾元」,是孔子讚嘆的話,現在孔子又轉過來讚嘆坤元,孔孟的儒家思想走這個路子,道家也走這個路子,老子教我們效法天地」。我們做人為什麼要效法地球?「萬物資生」,萬物的生命靠地球才能夠生出來,它可沒有向我們要報酬,所以人要效法這種道德的精神,只知付出不要收回去。大地為什麼有這種功能和精神,因為大地永遠像天一樣,給你光明,給你生命的能,它沒有想要破壞你,所以是承受了這種天道的法則,而構成了這個大地的精神,這是孔子第一個在抽象方面,讚嘆坤卦--大地的功能。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第二個觀念,又讚嘆這個大地,教我們人要效法大地那麼偉大,月亮那麼光明。古人對一個胸襟偉大、了不起的大人物形容為「光風霽月」,同月亮那麼光明磊落多好,地有多厚,厚到可以載萬物,所以它的德性之大是沒有邊界的。中國人以前都講天圓地方,而被指為不科學,其實中國人科學得很,只是把「天圓地方」的意思解釋錯了。中國古人並沒有認為地是一個方塊,而是說地是有方位的,分東、西、南、北方。試看孔子的學生曾子就說地是圓的,漢朝也說宇宙如雞蛋,地球如蛋黃,沒有錯,只怪後世的人自己讀書不夠,亂解釋中國文化。現在這裡也說「德合無疆」,地哪裡有疆界?地是圓的,哪裡有起點?經緯度是人替它假設的,站在中國立場,中原是起點,站在英國立場,又另外假設一個起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效法大地的精神,德要養得厚,而且要圓融廣大,含蓄偉大的光明,萬有的東西都靠大地生長。

「北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這裡又把科學精神,拿到人文文化上來解釋。母馬和大地一樣,逆風而行,就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地球是反太陽的方向運轉,行地無疆,地球永遠是運轉的,馬也是不休息的,馬睡覺是站著的,懂得物理,這書中的味道就讀出來了。像廟裡為什麼敲木魚,因為魚的眼睛不會閉上的,魚是不睡覺的,所以敲木魚是教學道的人,要像魚一樣,要時刻警醒。行地無疆,也就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有一分一秒的鬆懈,求學、做人、為道、為德,都應如此,還要「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效法乾坤一樣,天地一樣的胸襟,包容萬象,自強不息。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及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這裡證明了這兩個「朋」字是「明」字,孔子這裡也說,開始迷住了找不到路,後來順天體而行,自然反目正常,西南為什麼得朋,東北為什麼喪朋,那便是指它必須要與同類合群共行,結果終歸會有吉慶。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這是解釋文王卦辭,何謂「安貞吉」?人先要安、要貞--正派,能夠安,能夠正,自然大吉大利,就像大地一樣,那麼平靜。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裡明白地說明,坤卦的現象如大地一樣,大地是坤卦,要懂得坤卦這個符號是大地的代表,講人文文化,做人要效法大地一樣,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尤其當領袖的人要包容,要能負擔,別人的痛苦都能承擔起來,「厚德載物」是中國文化儒家道家的最高的學問。

研究《易經》,應該發揮每人自己的智慧,做學問是很難的,我今日認為對的意見,到明天有了新的發現,說不定又把頭一天自己的意見推翻了,所以我所講的,只是提供大家做一個參考,告訴大家一個研究《易經》的方法而已,千萬不要過分相信,有時候連對古人都要懷疑,可是懷疑歸懷疑,印證又是另一回事,不可因有一點懷疑,就作全盤的推翻,這就太狂妄了。

現在講坤卦的爻辭。

邵康節的寶瓶子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這裡就和乾卦不同了,我們過去的天文科學,是用十二闢卦來代表十二個月,十二闢卦是乾坤兩卦的變化,坤卦是十月,為純陰之卦,坤卦是在上古,也許更上古形成的。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產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我們知道了坤卦是代表十月,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有一個霜降節氣,這時候夜間會結霜,當早上打開大門,踏到地上有霜的時候,就知道跟著天氣要冷,準備衣服過冬了。跟著來是立冬、小雪、大雪,就要下雪了,黃河要冰凍了。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如果講哲學,一個學過《易經》的人,就會知道前因後果。一件事情一做的時候,一定曉得後果,對這件事結論如何,自己的智慧應該知道,因為履霜堅冰至,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前因和後果。

那麼《彖辭》的解釋,引用爻辭的履霜堅冰,是冬天陰氣開始凝結起來,開始是前因,至於後果,則「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順著這個時間下去,就天寒地凍,地下要結冰的。如果卜卦,得到坤卦初爻,就知道以後還更艱難,但是假如作戰,在北方碰到這情形,就知黃河要結冰了,不需幾天就可渡河而過。在抗戰期間,我們國運昌隆,連續八年黃河沒有結冰,假使結了冰,的確有問題,日本人的馬隊一下子就過來了,日本人一直在等這個機會,可是上天保佑,抗戰八年中黃河就沒有結過冰。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同一個卦,看情形如何?可有利也可不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要迷信,這是智慧的事情,全靠心靈偶然的判斷,如果加上主觀就不行了。

以前有一位善卜的人,佔卜到他自己的一隻寶瓶在某月某日正午時會破碎得四分五裂,他就不信,在這一天把這隻寶瓶,安安穩穩放在桌子中間,自己則坐在桌旁守著,看這隻寶瓶如何破法。到了中午他的太太把飯做好了,叫他吃飯,叫了幾次他都不理,太太見他不聲不響不動,老盯著一個瓶子發呆,就故意開玩笑,欲驚醒他,拿了一條雞毛撣子向瓶上一敲:「你看這寶瓶幹什麼?」不小心把這寶瓶敲破了,於是他哦了一聲悟了,悟了什麼?忘記把自己算進去,就是沒有把主觀算進去,這是關於算卦的有名故事。但這故事中含有很高深的哲理,人處理任何事情,往往不是忘記了自己,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這是做人的修養、事情的處理要千萬注意的道理。所以懂《易經》的道理,就是懂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知道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莊思想,都是從《易經》出來的,諸子百家也都是淵源於《易經》。

不習無不利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這句爻辭很難解釋了,現在有兩個觀念,坤卦是代表地,地面有三個情形,直、方、大,這是毫不考慮的;但這還不夠的,坤卦也代表了月亮,剛才初爻的月亮,《參同契》說過在南方,是上弦月,而二爻這個時候的月亮,出來的時候,是直的上弦月。方是方位在南方,大是光大。「不習無不利」,習字古人說像飛鳥形,上面兩個翅膀,下面的太陽,也是一幅圖案畫,是練習的習。當初七、初八時的上弦月亮,在南方出來時候的直、方、大,用不著隨時看見是無不習,無不利是好的,因為有一半的光明。不習不利在卜卦而言是好的,在修養而言又不同了。另有一種解釋,《論語》上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是人剛生下來的本性是近於道的,習是後來的教育與習慣,人加上了後天的環境教育,越加得多,本性就離道越遠,用這個觀念來看「不習無不利」這句話,就可以看通了,即不加上後天的習氣,則大吉大利,是光明的。而《彖辭》的解釋,六二爻的動爻,是正對南方的方位,「不習無不利」則是因為「地道光也」,月亮已經出來了,大地是光明的現象。

無成有終的哲學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如果我們了解月亮是坤卦,《參同契》上提到:「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月亮全滿,自東方出來,這時候是「含章」。含章有兩種說法,古代在文學上始終把月亮和太陽,稱作金烏、玉兔,元曲乃至京劇中常有「玉兔升金烏墮」的句子。太陽為金烏,月亮為玉兔。神話的解釋,月亮中的黑影就是一個兔子,但古書上並不是說月亮裡有個兔子,而是黑影的形態勾出來像一隻兔子,太陽裡的黑點勾畫出來,則像一隻烏鴉一樣,所以名金烏。昆明的金馬、碧雞坊的那條街,每隔若干時間會發生一個現象,就是當太陽還沒有下去的時候,滿月已經出來了,站在這條街的中間,向一端看可以看到太陽,同一時間向另一端看,可以看到月亮,這是含章的第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我國古代對於月亮,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月亮本身不能發光,是吸收了太陽的真光再放射出來的光明,所以說它裡面含章,章代表了光明和美麗。可貞是很正,六三為陰爻,不算得其中,是內卦的高峰,所以含章可貞,有光明現象。以卜卦來說,「或從王事」,如果一人為前途而卜,這個人將來可能很有前途,事業很大,乃至輔助一個人創業,如韓信、張良輔助漢高祖千古留名,但是無成,自己本身不會成功的,雖然不會成功,可有結果。這到底是怎麼的說法?假如在中學裡作文,學生寫了這種句子,老師一定批他不通,又無成,又有終,多矛盾。如果我們知道坤卦是代表月亮,由這個譬喻去看人事,就會很清楚。等年紀大了看《易經》很清楚,孔子的經驗,四十九歲再學《易》,加上許多人生經驗與知識,才能夠學通。像劉伯溫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天下,最後他被同事毒死了,這是無成,可是千古留名,有終。推開了這些不談,今日為了國家民族,這八個字很可以拿來效法,要有「或從王事,無成有終」的精神,革命不一定要自己看到成功,成功不必在我。人生有兩條路,一條是現在的事業成就,一個是千秋的事業,像宋朝的三個大儒,朱熹、程頤、程顥等,官做得並不大,他們在學說上留名萬古,永遠有地位;反之,人若有房子,有鈔票財產,不見得是成功。由《彖辭》的解釋,也可以了解:「含章可貞,以時發也。」為什麼說它含章可貞,內在有光明呢?因為得其時,月亮到了每個月的十五得時了,所以卜卦算命,時不對,時間不屬於自己,不要強做,或從王事,是了解月亮是靠太陽的反映而發光的。

括囊無咎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古書上常有的文字,歷史上許多人,地位很高,諸如宰相、大臣,年紀大了,告老歸鄉以後,自稱「括囊無咎」,這並不是說括一批鈔票,自己口袋裡裝起來,不出毛病。中國有兩個字「囊」與「橐」,古代有口的布袋為囊,中間向兩頭都開口的布袋,背在肩上的為橐。括囊是口袋的口收緊,不是裝滿口袋,這是下半月二十三、四日的月亮,半個口袋,袋口收緊了,「無咎」不會出毛病,但是亦「無譽」,沒有人恭維,既不被人毀謗,亦得不到別人恭維。所以中國文化古代一般讀書人,講修養,講人生,自己做一輩子事業,最後退休了,晚年還鄉,檢討一下自己,沒有毛病,平安退回來了,往事不講,「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將還山不論兵。」這個現象就是把自己嘴巴閉起來了--括囊,既無咎,亦無譽,那麼這樣括囊無咎,慎重到了極點,沒有害處。

黃裳元吉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所謂「裳」,古代的服裝,長袍是外罩,上面長過膝蓋的是衣,下面所穿,和西藏人一樣,穿裙子稱作裳,後來才變成褲,那是自北方來的,因為北方天氣寒冷,穿裙不能保溫,受不了。黃裳,裳是下半截,那麼每月的下半,早晨起來看下弦月亮,是淡黃的,說的就是這個現象,並不必要多加解釋,可是中國古書上的解釋多了,中央戊己土為黃等等多得很,都有理由,都是了不起的解釋,但還是把它推開,還是從原書本身來解釋較妥當。乾卦九五爻時是好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坤卦到了六五爻亦好得很,黃裳元吉,《彖辭》的解釋,「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是文字的光華現象。

物極則反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乾卦六爻,都用龍來代表,坤卦都沒有用龍作代表。坤卦開始說卦的本身是用母馬作代表,接下來以大地的現象,在六爻中是說月亮的現象。但現在到了上六,最後一爻,引用到乾卦來了,把龍用進來了。我們知道坤卦是沒有綜卦的,而它的錯卦,六支都是陽爻,其次陰極就陽生,這一爻要變了,坤卦到這裡非變不可,於是陽爻要進來了。而龍戰於野,一戰爭就要流血,流下的血為玄--青色,黃是黃的顏色,以天象來解釋非常通,不需要套用那麼多東西,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每月二十八九日,尤其早晨起來,天蒼蒼,野茫茫,有玄黃之色。如果確定《易經》是根據天象來談人事的,而去觀察天象自然界的現象,《易經》本身是很好解釋的,不必討論到那麼多東西。《彖辭》解說龍戰於野,是說坤卦到極點,可引用「窮則變,變則通」這兩句話。戰爭對人類並不一定是一種禍害,也許是一種革新,因為窮則變,變則通。時代到了某一個情況非變不可,非革命不可,因為「其道窮也」,窮則要求變,變的時候自然有龍戰於野之象,這是一定的。

用六永貞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這是講整個坤卦,要注意的,六十四卦,只有乾卦講到用九和這裡坤卦的用六,其它六十二卦,都沒有「用九」、「用六」的。所謂「用六」,也是和乾卦解釋用九一樣,就是不被六用,用全體的卦,而本身並不加入在某一爻裡,這就高了,大吉大利,永遠是好的,《彖辭》解釋,用六能永貞,是因為有偉大的結果。

這裡講完了坤的爻辭,再提起請大家注意的,我研究《易經》的方法,是不管各家的註解,尤其《周易集注》的註解是不能看的,這是朱熹當年把各家的註解,亂七八糟集攏來,便利初學的人參考用,有許多錯誤的註解也用進來了;這一本是明朝國子監的監本,等於現在國立大學的課本,有許多不能看。我們現在是用天象的觀察來研究《易經》,這是較原始的路子,比較正確的,但是今天我們若迴轉來研究自己傳統文化的天文學,又是要新開路子了,現在國內能懂得中國自己原始的天文學,而把現代西方天文學同時合併治理的人,已不多見了。

婦唱夫隨 陰陽顛倒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現在所要談的是思想問題,講孔子的《文言》,《文言》很重要,研究中國文化,儒家的孔孟思想,道家的老莊思想,都從《易經》的原理來。現在推開了每卦的卜卦關聯,只看《文言》;所謂「文言」,就是以文化的觀念研究《易經》。這裡孔子提出來講坤卦的德性:坤是純陰卦,是至柔的,至柔是坤卦的體,如果動起來就剛強,老子引用了這個觀念,所以他說「柔能克剛」。世界上最柔的是水,老子引用了水,水是沒有骨頭的,再加熱就幹了、化了、連影子都沒有了,這是天下之至柔,能克天下之至剛,就是不管多厚的鋼板,在不斷的滴水之下,最後也必被水滴得穿洞。又如工業用的「水刀」,把水加速也真的把鋼板給切開了。所以儒家、道家都教人不要過剛,過剛易折,一個人太剛強了,容易斷折。所以坤卦的本身是至柔,不動則已,一動就是剛,像練太極拳,在練的時候,慢慢摸,非常柔,但是到了用的時候,就非常快,非常剛。「至靜而德方」,坤卦是至靜的,但並不是死寂的,沒有骨頭的,外圓內方的,內在永遠是方正的,一個人假使把自己的精神、人格、修養做好了,自然是外圓內方,形成了至靜而德方,還加一個條件「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就是月亮的道理,有一定的常軌,有如大地,包容一切而化成光明,這是說人的修養,是怎樣的人有如此修養?乾卦是君道,是領導人修養,坤卦則是臣道,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小則裡長行君道,裡幹事行臣道,就「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要柔順,要承上啟下,承天,承乾卦的功能而行,這就教我們做人要站在坤道的立場,坤道是臣道,又是妻道,所以中國講婦女的德性,是夫唱婦隨,但現代相反了,乾坤顛倒,要婦唱夫隨,我們知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從這個理由來的。

現在繼續講坤卦的《文言》。

孔老夫子的因果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是中國文化四句話的原則,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中國文化,東方文化,最喜歡講因果報應。如果過去沒有研究過《易經》,都以為這是佛家的思想,來自印度的,事實上中國、印度、東方文化都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由此我們了解,中國過去五千年文化思想的教育、政治、道德等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因果基礎上,所以大家都怕不好的報應,乃至做官的人,要為子孫培養後福,都是怕因果。不過因果的問題是宗教哲學的大問題,在研究起來也是很好的一本書,一篇很好的博士學位的論文。佛家的因果,是講本身的三世,即前生、現在及後世。中國儒家的因果講祖宗、本身、子孫三代,就是根據《易經》這裡來的。這也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尤其這幾句話,我們都曉得用,知道是孔子的話,這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不變的,現在當然社會道德已變動了,但是據我個人仔細靜靜的觀察研究,我們中國人年輕一代儘管怎麼變,這個觀念還是有,這是我們民族血統中的觀念。

我們要注意「餘慶」、「餘殃」的「餘」字,餘是剩下來的,餘是有變化的,並不是一定本身就報,這是中國人對因果報應的定理,中國文化一切都建立在這因果報應上。由此看來,劉備在臨死的時候,吩咐他兒子兩句話:「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以劉備這樣一位嫋雄,對自己的兒子作這樣的教育,都是從中國舊文化來的觀念。我們看歷史傳記,常常提到某某人的上代,做了如何如何的好事,所以某某人有此好結果。將來中西文化匯合以後如何演變?還不知道。現在據我所知,最近在美國,宗教的活動,自哈佛大學開始,已經變了,提出「宗教一家」的口號,主張宗教不能分家;其次,美國的一般學者、知識青年,也非常相信三世因果,所以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要注意,尤其現在為父母的人,教育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文化,這個觀念還是絕對不可變的。

下面孔子對於這個觀念作了演繹,從此,也可以知道孔子為什麼作《春秋》,寫歷史,歷史的法則就在這裡。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看到社會多麼亂,孔子看見當時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所以提倡孝、提倡仁。社會文化,像人吃的藥一樣,哪一種病流行,就倡用醫哪一種病的藥,假如這兩天感冒流行,藥店的感冒藥就賣得多。大學裡開課,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學校就開什麼課程,教育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看了四書五經很傷感,可見中國這個民族,可怕的一面是不孝、不仁、不義的太多,所以孔子提倡仁呀!義呀!孝呀!到了幾千年來,有幾個真孝、真仁、真義的?孔子這裡就講出了這另一面:「臣弒其君」,部下叛變幹了主管的,「子弒其父」,兒子殺父親的,春秋戰國這類例子太多了,尤其是利害之間,兄弟妹妹之間,都是殺、搶。「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突變來的,一個社會文化演變不是突然而來的。「其所由來者漸矣」,是漸進的,也是《易經》的法則,一爻一爻,慢慢變來的。根據《易經》孔子這個道理,我們看近六十多年的歷史,乃至推到近百年歷史,或遠推到清朝中葉,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對於今天的這個社會現象,有許多人看不慣,很難過,我覺得沒有什麼,這都是漸漸來的,不要怕,有時一個變動就變好了。「其道窮也」,現在已經差不多到這地步了,非回頭不可。「由辯之不早辯也」,這是辯論的辯,也是辨別的辨,在家庭教育來講,就是對一個孩子變壞,沒有早看清楚;以歷史來講,就是不好好領導,不早辨別清楚,所以發生動亂,這也是講歷史哲學,也是社會史,也是文化發展史。譬如中國文化,為什麼發展到現在一直要提倡自然科學?「其所由來者漸矣」,也是慢慢變來的,不要以為現在這個科學時代已到了頂點,但還是要變的,當然還有更新的科學時代出來。「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這就解釋引用初六爻的話說,學了《易經》,腳踏在地上發現降霜了,就知道冷天快要來了。到了春天,立春以後,氣候一暖,夏天的衣服也要準備拿出來了,都有前因後果,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精神所在。

直內方外 四海一家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這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把《易經》天文的法則拿來講人事,做人修養的道理。所謂直就代表正,方代表義。中國人看相,以這個原則也蠻通的,說人的臉型,長的主仁,方的主義。

「君子敬以直內」,內心修養絕對公正,自己內心得直,沒有彎曲,不在肚子裡要鬼。

「義以方外」,對外面,對人對事,一言為定,到處合宜,言而有信,規規矩矩,所以「敬義立而德不孤」,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倒黴,自然有自己的道理。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孔子用這兩句話解釋這句爻辭,一個人只要有直、方、大三個字,公正、義氣、仁愛,內方外圓,胸襟偉大,像大地一樣,包涵一切,「則不疑其所行也」,天下人同心一德了。

抬轎子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講到第三受「含章可貞」,剛才我的解釋,也是根據孔子這個觀念來的。「陰」就是太陰,月亮,「雖有美含之」,月亮的光明很美麗。人文方面「以從王事」就是臣道,為人臣的「弗敢成也」,成功不必在我,真正的大臣要做到「成功不在我」,這是臣道,是地道,是天地的法則。譬如抬轎子,也要好好抬,否則坐轎的倒下來,把抬轎的也壓倒,坐轎的人也要坐好,坐轎的翻起筋鬥來,抬轎的也抬不好了,所以在什麼地位,就幹什麼事,這是大地的法則。「妻道也」,等於當太太的,一定要管好丈夫,讓丈夫都聽話,這太太做得就太沒有味道了,做太太聽丈夫的才有味道。「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地道本身無成,但是不要以為本身無成就沒有結果,成功不必在我,別人的成功,也即是自己的成功。讀歷史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成功的人物,所有幫忙的、幫閒的也都留名了,老實說,如果旁邊幫忙幫閒的人來幹,恐怕成不了功,大家也沒有名了,都淘汰下去了,所以要找一個人坐轎子,慢慢抬他,蠻有意思的,抬到最後大家都成功了。

謹言慎行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這是第四爻的解釋,宋朝的理學家們拼命說孔子是反對道家、反對隱士,我認為孔子不但不反對,而且還贊成隱士,在《論語》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證據,在這裡更可以看出來。孔子這裡說:「天地變化,草木蓄。」春天到了,氣候調和,時運來了,草木都欣欣向榮;秋天來了,天地閉塞,萬物凋零。那麼,賢人、達人、君子碰到這樣的時代,看看不對了,沒有辦法了,挽不回了,只好退下來,於是隱了,所以第四爻的爻辭「括囊無咎無譽」,自己把自己收起來,放在口袋裡,就是黃石公的《素書》第二章最後的那句話:「沒身而已」的意思。時代不屬於自己,機會不是自己的,自己一溜,同草木一樣,大家都是如此,變成泥巴,到這個時候就是「括囊」;儘管一肚子學問,收起來放進口袋裡,把袋口一收緊,「無咎無譽」,與世無幹。為什麼這樣?講話小心一點,古人的詩:「美人絕色原妖物,亂世多財是禍胎。」世界人闖的禍胎都在這兩個字上--財、色,歷史上批評人,總不外這兩個字。但是亂世多「才」也是禍根,那就要「括囊」,不然則趕緊找個老闆抬抬轎子,不要亂闖,亂問對社會國家都沒有貢獻的。

黃中通理──至高的人生境界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對六五爻的解釋,這是後來的中庸思想,我曾經說過,《大學》思想出在乾卦,《中庸》思想就出在這裡,這是我的專利。「黃中通理,正位居體。」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第一章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孟子所說的養氣,「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充塞於天地之間」就是這裡來的。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功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

嫌於無陽

「陰凝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上六爻的解釋,是倒裝的文法,分析的註解,坤卦是陰,為什麼到了上爻是「龍戰於野」?陰極於陽必戰,等於一群女孩漂流到一個孤島,幾年不見男人,見到一個男人必搶。而戰有爭鬥之象,因為坤卦一點陽都沒有,到了第六爻陰極陽生,陽要來了,於是這時就戰了。陰陽爻戰,所以稱龍。龍是看不見的東西,隱隱約約來了,隱現變化無常,猶未離其類,因坤與乾是天地同類,所以變稱血,是血脈相承,天玄地黃,是指天地的顏色交雜起來了。

文章來自書名:《易經雜說》       作者:南懷瑾

往期推薦 點擊閱讀

周易——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易經雜說》易經入門基礎知識1

《易經雜說》易經入門基礎知識2

《易經雜說》易經入門基礎知識3

《易經雜說》易經入門基礎知識4

相關焦點

  • 引人入勝的《易經雜說》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淺介南著《易經雜說
  • 《易經》坤卦:8個字凝練月球運行規律,是地球與月亮運行的符號
    《易經》坤卦:8個字凝練月球運行規律,是地球與月亮運行的符號對於熟讀《周易》的人來說,乾卦是天,坤卦是地,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於乾卦如何代表太陽,坤卦如何代表月亮,卻不是眾所周知。我曾寫過一篇關於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的文章論述坤卦與月相之間的關係,被自媒體平臺以「內容真實性」存疑,限制推薦。由此可見,至今為止我們對於坤卦與月亮之間關係,並不明確。南懷瑾先生首先明確提出了坤卦與月球運行規律的關係,支持並讚賞近代研究易學的大家中,對此首先提出明確確認的,應該是南懷瑾先生,雖然這也並非老先生的新發明,而是從《參同契》中悟出的道理。
  • 唐巍:易經雜說之錯卦與綜卦
    另外有八個卦是絕對的,無論單方面看或相對地看,都是同一個樣子,這八個卦是乾卦,天,怎樣去看都是天,坤卦,地,總歸是地,亦是絕對的,坎卦是絕對的,離卦亦是絕對的,其他大過、小過、頤、中孚也都是絕對的,除此之外,其餘五十六卦都是相對的,這表明宇宙間事物都是相對的,這就是綜卦的道理。錯卦,是陰陽爻錯的意思,錯卦的理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了。
  • 本草雜說:赤小豆、赤豆、相思子、腐婢
    本草雜說:赤小豆、赤豆、相思子、腐婢 赤小豆入藥首見於《神農本草經》,載「主下水,
  • 易經第二卦:坤卦
    2、坤卦異於乾卦之處,是「利牝馬之貞」,而不是普遍的利貞。牝馬是母馬,柔順而健行,所以取為象徵。在此,牝馬象徵坤道有如大地,順著天的法則健行不已,又能養育萬物。3、「君子有攸(所)往」時,要參考坤卦的隨順,而不能率先帶頭。隨順在後,則會找到主人,亦即以乾卦為其依歸。《易經》有陽先陰從的觀念。
  • 【詩詞微塾】填詞雜說
    詩詞微塾 填詞雜說
  • 「2021雜說」大秦賦之義大利留學行當
    前篇:義大利留學的江湖世界雜說:義大利留學,同行相輕義大利留學,專注,專業,專一,細品人生「秦用10年統一六國,卻在14年後被覆滅,何因何故」中意兩國關於互相承認高等教育學位的協議2020·中國教育部認可義大利院校名單(標準版)2009,2010,歲末年初,那時候,圖蘭朵計劃立項。
  • 易經「入門」卦象乾卦、坤卦意義和念法
    對易經感興趣的讀者朋友,一般都知道「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乾卦六爻皆陽,坤卦六爻皆陰,這就有意思了,這兩卦是六十四卦中最標準的、最基本的、最對稱的卦象。其他的六十二卦都是陰陽交錯或者陰陽分配在特定的位置。
  • 《易經》科普前言
    然而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中間也零星有所瀏覽,只是蜻蜓點水,沒能深刻感悟《易經》中蘊含的智慧基因。十年前在我心底埋下學習《易經》的種子又重新煥發生機,近三年,我又系統的閱讀了幾遍《易經》全文及相關的著作。《易經》有猶如源頭活水,每次閱讀都能帶給我新的感悟和體會。我打算繼續長期的學習下去,以期望能更多的發現《易經》這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藏。
  • 女子雖弱,為母則強,慈故能勇,乾卦坤卦是整部《易經》精華
    女子雖弱,為母則強,慈故能勇,乾卦坤卦是整部《易經》精華嵇山行文旅嵇山今天女子雖弱,為母則強,慈故能勇,乾卦坤卦是整部《易經》精華坤卦配合順從古道情懷「乾坤」是一組不能分離的詞,正如天地、君臣、夫妻等。
  • 易經中,坤卦代表著靜柔與包容,屬牛人遇鼠年,需要注意哪些?
    易經中,坤卦代表著靜柔與包容,屬牛人在鼠年,需要注意哪些?在陰陽五行分布的12地支屬相中,代表土的屬相有4個,分別是:醜牛、辰龍、未羊,戌狗。李時珍對五行土德的論述,與傳統文化《易經》中對五行土的描述相似。《周易》五行八卦,用乾坤二卦,來代表天地陰陽,其中乾天為陽,五行為金,表現為剛健的特性,代表的動物是馬……坤地屬陰,表現為靜柔的特性,代表的動物是牛。同時,在易經八卦裡,代表著五行土的一卦,還有東北方位的「艮卦」。
  • 南懷瑾老師:《易經》與領導學!
    思想領導行為,所以「變化云為,吉事有祥」,一個真正好的領導人,懂了《易經》「變化云為」的原則,就到處有吉祥,萬事順利。「吉事有祥」,好事就有吉祥、有感應。感應是由哪裡來的?是上天作主嗎?菩薩作主嗎?都不是。是由我們人為來的。我們學過《易經》,就知道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由心物交感而來的。中國的政治哲學,人心就是天心。
  • 吳雪「病書」雜說
    吳雪「病書」雜說作 者:長安居昨天同一位書法界朋友聊天時,他說:「當下的書法界連一潭』死水』都不如,往』死水』中扔一粒石子,還能看見幾圈泛起的漣漪,而今之書壇呢?今之書壇簡直是一塊巨大的』瀝青』,即便向之砸上一塊巨石,也不會有絲毫反應。」
  • 《易經》坤卦的人生義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大地寬廣無邊,承載萬物而不爭,不爭而其德自彰。承載萬物之重,何其大德?君子應學習大地的這種美德,胸懷寬廣、包容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坤卦六爻都是陰,我們用女子來代替,此爻就好比女子挑選丈夫,你的眼光一定要放長遠,挑選丈夫時要選擇自強不息、懂得上進的男人(乾卦的品德)。爻辭中有「冰、霜」,就是你要要像踩在冰霜上一樣小心翼翼,慎重選擇。若是選錯了,那就馬上糾正,當斷則斷,如卦辭中所說:「君子有攸往,先迷而後得主」。「迷」無所謂,但最後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主」。
  • 「夜讀」「客我們家行」——方言、地名雜說
    客我們家行(ke wo men jie hang )——方言、地名雜說偶有閒暇,不由自主就會想起家鄉——熟悉的方言、地名,就會盤算半天,從字面猜由來,追歷史,然後,人就樂了。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就想到那些穿著八卦道袍的道士,或者跟算命先生聯繫起來。大家也有一種觀念(吹出來的),好像學了《易經》後,便可以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的樣子。可現實情況是: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什麼是《易經》?
  • 王躍文:康熙君臣雜說
    康熙君臣雜說 作者 王躍文 一
  • 影子雜說:從英雄聯盟女性選手登陸賽場,看奇怪關注點背後的鏈條
    藥影子雜說隨著巴西《英雄聯盟》職業擂臺女性選手登場,不僅讓人暢想LPL何時會有女性職業選手加入?在此之前,還希望各位遊戲玩家,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來區別對待不同性別的隊友,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玩家都有其閃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