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讀《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2020-12-26 初衣勝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蓼峩》

初衣解詩:今天初衣解讀的是詩經的《蓼莪》。由於漫長的文字演變,許多人對於《詩經》望而生畏,那像謎語一樣的簡單的字句,究竟蘊含怎樣的秘密?

「蓼」是茂盛的意思。這首詩的主體在於「莪」。

那麼「莪」是怎樣的一種草呢?「莪」就是「莪蒿」。這是一種長在江邊水澤的野生植物,它們抱根叢生,在荒涼的地方安家,無論是草的形態,還是它們開花的樣子,都是抱團的,仿佛母親帶著孩子,在荒野的地方安家。那開出的小黃花,一團團一簇簇,像極了荒寒中的笑臉。

所以「莪蒿」又叫做「抱母蒿」。中國是一個傳統的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國家,繁榮意味著每個家庭的興旺。而平凡的家庭,像「莪蒿」一樣,父母是主幹,團結著子女,付出著的最樸素的愛和溫馨。在當代的家庭,雖然由於子女的成長,往往在現實中和父母分開,但精神上的依戀貫穿了始終。所謂一日有父母,心靈有家園。

遠方的遊子心裡牽掛的是父母,父母同樣牽掛孩子。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是遊子在江邊看到了野草,卻回憶起莪蒿。我看見江邊的野草,想像著那繁茂的莪蒿,我思念我那父母,我悲傷他養我一生的辛勞。

再連續兩段的感嘆後,詩文轉折到自己現實的處境。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沒有父母在身邊,就像那沒有了水的瓶子,那瓶子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一個人孤獨的生存,如同死了一樣。沒有父母,就像是失去了抱母蒿的孤草,含悲茫然,四處漂泊。真是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轉下來寫到現實中回憶父母,情緒達到了頂點。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父親生下了我,母親你餵養我,撫育我,疼愛我,看我成長,照顧我,出門回家把我抱在懷裡。想要報答你們的恩德,可是老天不容許。

而作者又從回憶轉到了現實。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我現在南山的崇山峻岭裡,狂風凜冽。大家都有父母,為什麼我不能在你的身邊?

這首詩有強烈的感情震撼。寫的是遊子離開父母,不能贍養終老自己的親人,感情的濃烈,真切而悲愴。那麼為什么子女會不在身邊呢?古代和當代一樣,因為生存,因為各種不得不的原因,父母和子女並不能團圓。而這種不能團圓,尤其以父母老邁病死,而自己不能在旁,尤為牽心。

有父母在或者陪伴在父母旁邊,如同莪蒿平凡繁茂,抱母而生,享受天倫之樂,在中國,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就是大團圓,在團圓的氣氛中,感受著血脈延續,親情溫馨,家庭興旺的正能量。有很多人說討厭一些傳統劇本式的大團圓,那是沒有經過生活磨礪的孩子。只有經過了生活的苦難,才知道團圓對於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那是短暫的休憩,身心獲得完整的能量,那是回顧與延續,那是信心與未來。

之所以在這樣一個節點上解讀這樣的一首詩,是因為很多人並不清楚,在這一次武漢的戰疫中,有多少父母面臨著生命的枯竭,又有多少兒女們面臨失去父母的沉痛。有多少子女奔赴一線,有多少父母牽心守望。

願意小離別,換取每家的大團圓。願意每家的父母都得救,對於每一個家庭在劫難以後,依然如同抱母蒿一樣繁榮興旺!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相關焦點

  • 詩經 | 《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莪先秦 佚名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 《詩經•蓼莪》賞析
    《詩經 ·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可嘆我的父和母,生兒養女太辛  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莪蒿生長高又肥,不是莪蒿是牡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可憐我的父和母,生兒養女身憔悴。 瓶之罄矣,維罍(léi)之恥。小小瓶兒空蕩蕩,酒罈由此愧難當。鮮(xiǎn)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先秦佚名的《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詩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罈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餵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
  • 用麥蒿寫的詩:《詩經 小雅 蓼莪》
    此詩第一、二章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起興,詩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聯想到父母的劬勞、勞瘁,就把一個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現出來;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維螬之恥」開頭,講述自己不得終養父母的原因,將自己不能終養父母的悲恨絕望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第四章詩人悲訴父母養育恩澤難報,連下九「我」字,體念至深,無限哀痛,有血有淚。全詩以充沛情感表現孝敬父母之美德,對後世影響很大。
  • 《詩經》誦讀、賞析—小雅•小旻之什•蓼莪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先秦:佚名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 古詩鑑賞:《詩經·小雅·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 古詩鑑賞:《詩經· 小雅 · 蓼莪》
    古詩鑑賞:詩經·小雅·蓼莪《詩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遠望那高高的蒿草,我以為那是美味的莪蒿,然而它並不是莪蒿,只是普通的蒿草。✦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蒿草,即莪蒿。俗稱抱娘蒿,嫩時可食,味道鮮美。✦匪:同「非」。✦伊: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誦讀經典」孫洋洋:《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此詩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層意思:首兩章是第一層,寫父母生養「我」辛苦勞累。頭兩句以比引出,詩人見蒿與蔚,卻錯當莪,於是心有所動,遂以為比。莪香美可食用,並且環根叢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順;而蒿與蔚,皆散生,蒿粗惡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結子,故稱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盡孝。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
  • 【詩經解讀】《蓼莪》:子欲養而親不待
    《蓼莪》:子欲養而親不待 【原文】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1)。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2)。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3)。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4)。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5)。
  •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致敬母親節,感悟古詩中濃濃的母愛
    ②《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 成語故事:哀哀父母
    《詩經·小雅·蓼莪》:「蓼蓼(lù)者莪(é),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這讓我想起我可憐的爹和娘,為了生我養我受盡勞累!看那莪蒿又高又大,原來不是抱娘蒿只是牡蒿。這讓我想起我可憐的爹與娘,為了撫養我竟積勞成疾!汲水瓶兒空了底,是裝水罈子的恥辱。剩下我孤苦伶仃的活著,不如早些死去的好。沒有父親我依靠誰?沒有母親我我依賴誰?出門在外,心懷憂傷;踏進家門,也是茫然不止。父親呀!您生養我。母親呀!您餵養我。你們撫慰我、疼愛我,餵養我、教育我,照顧我、庇護我,出入家門懷抱我。
  • 【吟唱教學】詩經·小雅·蓼莪
    《蓼莪》選自《詩經》,是一篇悼念父母恩德,抒發失去父母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遺憾的文章,全文沉痛悲愴,悽惻動人。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將其稱為「千古孝思絕作」。  自2008年第一屆「古韻新妍」兩岸青年古典詩詞聯吟大會以來,《蓼莪》被確定為歷屆古韻新妍活動的保留曲目,在每屆聯吟大會結束時,由參會的所有詩社共同獻唱。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
  • 一天一首古詩詞——小雅·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 最早出現在詩經裡追憶母親的詩,母親節這天讀起來更讓人淚眼婆娑
    從古代的《詩經》到現在的歌曲,都表達了我們對媽媽們的無限眷戀。我們很少把對媽媽的愛掛在嘴邊,也幾乎不記得上一次的擁抱是什麼時候,但是,隨著年齡大了、閱歷多了,總不會忘記媽媽的肩膀永遠都是能讓我們安心停靠的港灣。
  • 【視頻】《群書治要•詩經》蓼莪——蕭祥劍老師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