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妍後的第一首吟唱教學,送給剛剛吟唱過的古韻新妍經典保留曲目,詩經·小雅·蓼莪。
《蓼莪》選自《詩經》,是一篇悼念父母恩德,抒發失去父母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遺憾的文章,全文沉痛悲愴,悽惻動人。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將其稱為「千古孝思絕作」。
自2008年第一屆「古韻新妍」兩岸青年古典詩詞聯吟大會以來,《蓼莪》被確定為歷屆古韻新妍活動的保留曲目,在每屆聯吟大會結束時,由參會的所有詩社共同獻唱。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全詩分為四章,皆是從自然景觀的比較,談到自己對父母回報的慚愧。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本身是大的意思,兩個蓼疊在一起,即很大很茂盛,長得很大很茂盛的,是莪,莪是一種野菜,長在田邊草叢,據說味道不錯。在古時候,如果走在路邊看到莪,大概值得高興,今天可以加菜了。
很可惜,「匪莪伊蒿」,這並不是莪,而是蒿。大家也會想到茼蒿,茼蒿似乎蠻好吃的,但這裡講的蒿特別講的是青蒿。青蒿跟莪不一樣,資料顯示,莪是十字花科,吃起來味道比較美。青蒿屬於菊科,雖然可以入藥,而且是鹿很喜歡吃的食物,但是人吃起來,就沒有莪的味道那麼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一叢很茂密的植物,欣喜地以為是莪,或者我們期望它是莪吧。但實際上不是莪,只是蒿,因而產生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帶出的是父母生育子女時對子女的期望,但是子女長大之後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期望,父母希望我是莪,但是我只是蒿。父母會不會真的失望,這裡沒有說,但是作為子女,心裡,是會有一種慚愧的。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生養子女非常辛苦,作為子女我們知道,哀哀並不是是父母的情緒,而是自己的情緒,作為子女,常常覺得歉疚,讓他們操心操勞。按照現代語言的順序,應該是父母親生我劬勞,讓我感到哀哀。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蔚其實也是蒿的一種,但相比起來也不如莪理想,所以作者會說這並不是莪而是蔚,劬勞兩個字換成了勞瘁。表達的同樣是父母辛苦的意思。 到了第二章,第二個比喻出來了,瓶之罄矣,維罍之恥。罍是比較大的酒罈,瓶是比較小的容器。小瓶裡沒水了,那是大瓶的責任,理論上大瓶應該源源不斷支援小瓶。父母好比小瓶子,我們作為子女應當是大瓶子,供養父母。小的時候我們是小瓶子,父母像大瓶子一樣不斷給予我們機會,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成就。那麼我們反過來是要對父母盡孝,但現實是小瓶子空了,大瓶子沒有跟上,這是子女的責任。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寫到這一句時,實際上反映出,作者現在已經是孤子,父母已經過世。那麼,作為這樣的孤兒,沒有為父母盡孝,只有自己一個人苟活於世,不如死了好吧。當然,這是一句情緒比較強烈的自責之語,悲哀的情緒化表達。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怙與恃表達的都是依靠的意思,父親不在了,母親不在了,我有誰可以依靠呢?每個人在任何時候,心裡都會有無奈的感情,需要有個人依靠一下,必要的時候跟父母親撒嬌賴皮什麼的吧。
我一直記得當年在部隊服役的時候,我是個軍官,要帶著100多部屬,要照顧他們。其實我那時候也才21、22歲,有時候也會有自己很多的困擾,無奈。有一次我打電話回家,非常的傷感,很多情緒鬱積在心中。長途電話打回家,父親接起來,我說餵我是永忠,然後就說不下去了,父親說什麼事呢?我說沒事,就打個電話問候一下,聊了幾句。雖然沒有說太多,但是聽到父親聲音之後,感受到很多情緒,都得到了安撫。
因而作者寫到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母都已經沒有了,他在這個時候開始傷感起來了,隨後說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恤是一種傷感情緒,出去哀哀傷傷的,回到家,悵然若失,一種魂不守舍的感覺。這也就是前兩句表達的,無父無母之後的失落感。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這話顯然不能分開說,應該和在一起說,即父母生育養育了我。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撫指的是撫摸,畜指的是愛,長值得是成長,育指的是養育,顧指的是照顧,復指的是保護,腹指的是懷抱。多年以來,父母親對我們有非常多的忍耐,非常多的付出,也有非常多的犧牲。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前一句說的是我想要回報父母的恩情,後一句昊天指的是蒼天,罔極這兩個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蒼天為何無邊無際,沒有定律,沒有規則,我才想報答他們,他們就過世了,不肯給我這個機會。還有一種解釋是,罔極指的是沒有極限,沒有邊界,父母從生我養我,撫我畜我到現在,直到他們過世,我們應該報答的恩情,應該是比蒼天還要大的,父母給我的東西是無法去衡量的,報答當然也報答不過來。更遑論作者說想要報答,但是父母已經過世,沒有機會了。個人更喜歡後一種解釋,感覺每次唱到這裡,也就感受到了平時常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吧。 進入到第四章,仍然是由自然景觀的引入,情景搭配。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南山不一定指的是具體哪座山,高聳的南山,「烈烈」指的是路徑難走,強風吹過,「發發」指的是風吹的聲音。民莫不穀,我獨何害!穀指的是好的意思,民莫不穀,我獨何害!每個人都是好的(不能不好),想要報答父母的恩情,為什麼只有我這樣呢,只有我這樣慘呢?
下一句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律律」和「弗弗」和前一句一樣,也是山的高大和風的猛烈。民莫不穀,我獨不卒!卒指的是不能終了,為什麼我的狀況卻不好呢?上天對我為何不公平呢?當然,責怪上天的時候,我們也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自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呢? 對於蓼莪這首詩,有些學者解釋的會更多一些,比如為政者派遣作者或者與作者同齡之人去打仗,去服役等等,作者在服役的途中思念自己的父母,而趕回家時父母已經不在人世,故而有這般感嘆等等。這些詮釋同樣可以作為參考。
《蓼莪》這首作品的作曲者始終沒有確定,因而在東籬詩社的樂譜上寫的是孫永忠整理,系本人在聆聽音頻過程中整理記錄而成。
從1994年開始,輔仁大學在每年清明節前夕,舉行敬天祭祖感恩大典,全校集合大一的學生,舉行這場重大的儀式,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由中文系全體大一的學生,共同吟唱《詩經·蓼莪》。 在「敬天祭祖感恩大典」以及歷屆「古韻新妍」活動中,唱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我們會從100多位學生中挑一位女生來唱,呈現感情細膩的表達。而「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是整首曲子的高點,會指定給男生來唱,需要男生以比較雄壯、滄桑,甚至沙啞的感情來表達。以求實現不同的情感呈現。
至於「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的吟這一部分,100多個學生在齊唱的過程中,會跟隨鼓點,用不同的速度反覆三次,這在一開始大家或許不太習慣,甚至會有一點口齒不清的感覺。但是隨著速度越來越快,一切的聲音都在「我」上面,這樣帶來的心靈撞擊聲音會表現的非常強烈,產生很強的情感共鳴。
在過去2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唱到這首詩中的一些高潮點,比如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比如南山烈烈,因為情緒的變化,特別是有單獨solo的環節,可能在後面的幾句中出現升高調位的情況。希望各詩社在排練《蓼莪》的過程中,引起一定的注意,並由此做一些針對性的設計。
本文節選自孫永忠教授主講《古韻新妍:中國古典詩詞吟唱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