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教學】詩經·小雅·蓼莪

2021-03-01 古韻新妍

古韻新妍後的第一首吟唱教學,送給剛剛吟唱過的古韻新妍經典保留曲目,詩經·小雅·蓼莪。

  《蓼莪》選自《詩經》,是一篇悼念父母恩德,抒發失去父母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遺憾的文章,全文沉痛悲愴,悽惻動人。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將其稱為「千古孝思絕作」。
  自2008年第一屆「古韻新妍」兩岸青年古典詩詞聯吟大會以來,《蓼莪》被確定為歷屆古韻新妍活動的保留曲目,在每屆聯吟大會結束時,由參會的所有詩社共同獻唱。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全詩分為四章,皆是從自然景觀的比較,談到自己對父母回報的慚愧。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本身是大的意思,兩個蓼疊在一起,即很大很茂盛,長得很大很茂盛的,是莪,莪是一種野菜,長在田邊草叢,據說味道不錯。在古時候,如果走在路邊看到莪,大概值得高興,今天可以加菜了。
  很可惜,「匪莪伊蒿」,這並不是莪,而是蒿。大家也會想到茼蒿,茼蒿似乎蠻好吃的,但這裡講的蒿特別講的是青蒿。青蒿跟莪不一樣,資料顯示,莪是十字花科,吃起來味道比較美。青蒿屬於菊科,雖然可以入藥,而且是鹿很喜歡吃的食物,但是人吃起來,就沒有莪的味道那麼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一叢很茂密的植物,欣喜地以為是莪,或者我們期望它是莪吧。但實際上不是莪,只是蒿,因而產生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帶出的是父母生育子女時對子女的期望,但是子女長大之後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期望,父母希望我是莪,但是我只是蒿。父母會不會真的失望,這裡沒有說,但是作為子女,心裡,是會有一種慚愧的。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生養子女非常辛苦,作為子女我們知道,哀哀並不是是父母的情緒,而是自己的情緒,作為子女,常常覺得歉疚,讓他們操心操勞。按照現代語言的順序,應該是父母親生我劬勞,讓我感到哀哀。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蔚其實也是蒿的一種,但相比起來也不如莪理想,所以作者會說這並不是莪而是蔚,劬勞兩個字換成了勞瘁。表達的同樣是父母辛苦的意思。  到了第二章,第二個比喻出來了,瓶之罄矣,維罍之恥。罍是比較大的酒罈,瓶是比較小的容器。小瓶裡沒水了,那是大瓶的責任,理論上大瓶應該源源不斷支援小瓶。父母好比小瓶子,我們作為子女應當是大瓶子,供養父母。小的時候我們是小瓶子,父母像大瓶子一樣不斷給予我們機會,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成就。那麼我們反過來是要對父母盡孝,但現實是小瓶子空了,大瓶子沒有跟上,這是子女的責任。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寫到這一句時,實際上反映出,作者現在已經是孤子,父母已經過世。那麼,作為這樣的孤兒,沒有為父母盡孝,只有自己一個人苟活於世,不如死了好吧。當然,這是一句情緒比較強烈的自責之語,悲哀的情緒化表達。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怙與恃表達的都是依靠的意思,父親不在了,母親不在了,我有誰可以依靠呢?每個人在任何時候,心裡都會有無奈的感情,需要有個人依靠一下,必要的時候跟父母親撒嬌賴皮什麼的吧。
  我一直記得當年在部隊服役的時候,我是個軍官,要帶著100多部屬,要照顧他們。其實我那時候也才21、22歲,有時候也會有自己很多的困擾,無奈。有一次我打電話回家,非常的傷感,很多情緒鬱積在心中。長途電話打回家,父親接起來,我說餵我是永忠,然後就說不下去了,父親說什麼事呢?我說沒事,就打個電話問候一下,聊了幾句。雖然沒有說太多,但是聽到父親聲音之後,感受到很多情緒,都得到了安撫。
  因而作者寫到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父母都已經沒有了,他在這個時候開始傷感起來了,隨後說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恤是一種傷感情緒,出去哀哀傷傷的,回到家,悵然若失,一種魂不守舍的感覺。這也就是前兩句表達的,無父無母之後的失落感。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這話顯然不能分開說,應該和在一起說,即父母生育養育了我。
  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撫指的是撫摸,畜指的是愛,長值得是成長,育指的是養育,顧指的是照顧,復指的是保護,腹指的是懷抱。多年以來,父母親對我們有非常多的忍耐,非常多的付出,也有非常多的犧牲。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前一句說的是我想要回報父母的恩情,後一句昊天指的是蒼天,罔極這兩個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蒼天為何無邊無際,沒有定律,沒有規則,我才想報答他們,他們就過世了,不肯給我這個機會。還有一種解釋是,罔極指的是沒有極限,沒有邊界,父母從生我養我,撫我畜我到現在,直到他們過世,我們應該報答的恩情,應該是比蒼天還要大的,父母給我的東西是無法去衡量的,報答當然也報答不過來。更遑論作者說想要報答,但是父母已經過世,沒有機會了。個人更喜歡後一種解釋,感覺每次唱到這裡,也就感受到了平時常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吧。  進入到第四章,仍然是由自然景觀的引入,情景搭配。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南山不一定指的是具體哪座山,高聳的南山,「烈烈」指的是路徑難走,強風吹過,「發發」指的是風吹的聲音。民莫不穀,我獨何害!穀指的是好的意思,民莫不穀,我獨何害!每個人都是好的(不能不好),想要報答父母的恩情,為什麼只有我這樣呢,只有我這樣慘呢?
  下一句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律律」和「弗弗」和前一句一樣,也是山的高大和風的猛烈。民莫不穀,我獨不卒!卒指的是不能終了,為什麼我的狀況卻不好呢?上天對我為何不公平呢?當然,責怪上天的時候,我們也會考慮自己,是不是自己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呢?  對於蓼莪這首詩,有些學者解釋的會更多一些,比如為政者派遣作者或者與作者同齡之人去打仗,去服役等等,作者在服役的途中思念自己的父母,而趕回家時父母已經不在人世,故而有這般感嘆等等。這些詮釋同樣可以作為參考。
  《蓼莪》這首作品的作曲者始終沒有確定,因而在東籬詩社的樂譜上寫的是孫永忠整理,系本人在聆聽音頻過程中整理記錄而成。
  從1994年開始,輔仁大學在每年清明節前夕,舉行敬天祭祖感恩大典,全校集合大一的學生,舉行這場重大的儀式,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由中文系全體大一的學生,共同吟唱《詩經·蓼莪》。  在「敬天祭祖感恩大典」以及歷屆「古韻新妍」活動中,唱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我們會從100多位學生中挑一位女生來唱,呈現感情細膩的表達。而「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是整首曲子的高點,會指定給男生來唱,需要男生以比較雄壯、滄桑,甚至沙啞的感情來表達。以求實現不同的情感呈現。
  至於「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的吟這一部分,100多個學生在齊唱的過程中,會跟隨鼓點,用不同的速度反覆三次,這在一開始大家或許不太習慣,甚至會有一點口齒不清的感覺。但是隨著速度越來越快,一切的聲音都在「我」上面,這樣帶來的心靈撞擊聲音會表現的非常強烈,產生很強的情感共鳴。
  在過去2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唱到這首詩中的一些高潮點,比如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比如南山烈烈,因為情緒的變化,特別是有單獨solo的環節,可能在後面的幾句中出現升高調位的情況。希望各詩社在排練《蓼莪》的過程中,引起一定的注意,並由此做一些針對性的設計。

本文節選自孫永忠教授主講《古韻新妍:中國古典詩詞吟唱課程》

相關焦點

  • 古詩鑑賞:《詩經·小雅·蓼莪》
    古詩鑑賞:詩經·小雅·蓼莪《詩經》蓼蓼者莪,遠望那高高的蒿草,我以為那是美味的莪蒿,✦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蒿草,即莪蒿。俗稱抱娘蒿,嫩時可食,味道鮮美。匪莪伊蒿。然而它並不是莪蒿,只是普通的蒿草。✦匪:同「非」。✦伊:是。
  • 詩經吟唱走進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耦園上演夏日浪漫
    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近日,在世界文化遺產蘇州耦園,古樂響起,《耦園落成紀事》以詩經吟唱的形式呈現,在這盛暑夏日帶給遊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靜坐在耦園雙照樓上,聽山水間內琴瑟和鳴,看宛虹槓上佳人娉婷,品一杯碧螺春,嘗一口精美的蘇式糕點,讓人流連忘返。當天活動上,詩經吟唱和獨具蘇州特色的美食展覽相融合,吸引了大批遊客駐足欣賞。
  • 《詩經》中先民採採芣苢,往復迴環吟唱:興高採烈,醉心勞動快樂
    「神農嘗百草」無法查證,但中國歷史的第一部文化典籍《詩經》記載了先民勞動的情況。其中詩歌《芣苢》中人們洋溢著安居樂業,陶醉於勞動快樂,歌頌幸福的農家生活。芣苢先秦:佚名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
  • 河北故事|古稀老人十餘載吟唱傳承千年歌詩
    在毛亨、毛萇叔侄二人傳播《詩經》的同時,河間出現了歌詩。2006年,河間歌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緣起機緣巧合,愛上歌詩王壽增講述河間歌詩傳承。當時村子裡一位老人告訴他,河間歌詩音調抑揚頓挫,極富韻律感,不僅可以吟唱《詩經》,還可以吟唱唐詩宋詞及現代詩詞。那時,王壽增對河間歌詩還沒有概念。王壽增退休後,回到行別營鄉西莊村居住。這一年,他參加了河間毛公詩苑協會,認識了河間歌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今年82歲的裘孝信。裘孝信也在行別營村居住,兩人交往很多也很深,不僅談詩詞創作,也談河間歌詩。
  • 經典品讀——《詩經·芣苢》每句都在重疊,卻吟唱出歡樂之情
    《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是從民間「採詩」而來,所以常用勞動時候吟唱的詩歌來表達更深層的意思,比如《卷耳》是在採集卷耳時候思念遠徵的丈夫;《採葛》是熱戀中的人想念採葛的姑娘;《摽有梅》是採梅子的姑娘們表達愛情。但唯有《芣苢》是不同的,它就是個單純的勞動之歌,處處充滿勞動的歡樂。
  • 《詩經》草木情緣(四):《詩經》時代最佳約會地點是桑林
    本文轉自「央廣新聞」公眾號 《詩經》草木情緣(四): 《詩經》時代最佳約會地點是桑林《詩經》時代,人們除了種五穀外,還會種很多樹,桑樹正是其中之一。
  • 詩經經典篇目:48字寫出婚禮盛大場面,巧妙吟唱的一首小詩
    此詩名為《國風·召南·鵲巢》,收錄於《詩經中》。是一首描寫貴族婚禮的盛大場面,男方有所成就,建成家室,迎娶他的夫人過來居住的短詩。喜鵲築成了巢,鳩便住在這裡。這個人要出嫁,車隊便來迎接她。喜鵲築成了巢,鳩便佔據這裡。這個人要出嫁,車隊便來保護(送走)她。
  • 古詩鑑賞:《詩經· 小雅 · 蓼莪》
    古詩鑑賞:詩經·小雅·蓼莪《詩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遠望那高高的蒿草,我以為那是美味的莪蒿,然而它並不是莪蒿,只是普通的蒿草。✦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蒿草,即莪蒿。俗稱抱娘蒿,嫩時可食,味道鮮美。✦匪:同「非」。✦伊: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舞 雩】《詩經》211《小雅·甫田》
    在今《詩經》中,沒有單獨的向神靈祈求甘霖時所用的祈禱之詞或歌詞。相反,表現人的求神典禮活動本身的樂章,卻屢見於《雅》《頌》的農事詩篇中。這表明,在周人的意識中,求神是農事的一個方面,但人的行禮如儀 和 按時耕種,亦即人的努力,才是更重要的。與此相伴,敬神之詞只是篇章的一個部分,對儀式過程的描述才是篇章所注重表現的內容,「自古」云云,與《楚茨》一樣,是強調傳統的古老而不可輕忽。
  • 李山:《詩經》離我們其實很近
    李山說,「《詩經》講的是北方,北方在自然、在花鳥魚蟲方面千百年來變化不是很大,所以給我們很多的代入感。」從農村走出的古代文學教授李山,在講述《詩經》的時候,不時地憶起他的鄉村往事,正如他說的,「別的文學作品離我們很遠,比如屈原的作品,但《詩經》一直就在身邊。」在讀到《詩經》中的河流、花兒、草兒的,都會讓他憶起家鄉,這呱呱而叫的綠頭雁也讓李山懷疑是不是就是《詩經》中的雎鳩呢。
  • 【視頻】《群書治要•詩經》蓼莪——蕭祥劍老師吟誦
  • 《詩經•蓼莪》賞析
    《蓼(lù)莪(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小雅》中的一首詩。全詩共六章,首尾四章每章四句,中間二章每章八句。
  • 最早出現在詩經裡追憶母親的詩,母親節這天讀起來更讓人淚眼婆娑
    從古代的《詩經》到現在的歌曲,都表達了我們對媽媽們的無限眷戀。我們很少把對媽媽的愛掛在嘴邊,也幾乎不記得上一次的擁抱是什麼時候,但是,隨著年齡大了、閱歷多了,總不會忘記媽媽的肩膀永遠都是能讓我們安心停靠的港灣。
  • 聽《詩經·木瓜》,詩意縈繞,太美了太美了~
    這首朗朗上口的詩歌現今廣為傳誦,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名篇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禮尚往來的美好寫照,是中華禮儀的典範之作。視頻:哈輝《詩經·木瓜》視頻中,新雅樂歌唱家哈輝與身穿白色漢服、手持蠟燭的孩子們一同牽手吟唱此曲,氣象聖潔而莊重,悠揚的樂聲飄蕩在四場,如再回西周,禮樂重現。現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與感動。
  • 古詩詞吟唱:《楚辭·九歌·湘夫人》
    曲調來源:傳統吟誦調歌詞:九歌《楚辭·九歌·湘夫人》(節選)吟唱:劉冬穎編曲:何洋錄音混音:董宇總策劃人、出品人:劉冬穎「九」在古代漢語中往往並非實數,而是泛指。《九歌》本是楚地古老的民間祭神樂歌,屈原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傳世的《九歌》11篇。
  • 【詩經之美】《螽斯》子子孫孫繁盛綿綿
    至於其他書籍,雖然作者聲名煊赫,但各種解釋也充滿了問題和錯誤。而那些作者聲名不煊赫的普通讀物,往往充滿了人云亦云、隨手為之的注音和意思詮釋。看到這些讀物,我感覺到特別痛心。我們真的要這樣隨意或者扭曲的把《詩經》教給我們的後人嗎?我們真的讀懂了先民的心嗎?
  • 《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豈曰無衣,源自《詩經·秦風·無衣》,全文如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 《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句式和章法的特點
    簡述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的表現,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詩經的現實精神在國風和大雅中表現尤其突出。具體說來想,詩經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寫實精神和樸素自然的風格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