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源:新課標大語文。作者:新課標語文課題組 段現鳳、王彥偉)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7月9日報導,2020年7月8日,高考結束後,湖北武漢第二中學大門口,有數千名家長接到孩子後陸續離開,環衛工人像往年一樣來到現場,卻發現沒有留下一片垃圾,10多名環衛工撲了個空。
有人聚散的地方,都難免會留下垃圾,曾幾何時,某些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更出現過垃圾扎堆、環衛工不堪重負的「壯觀」場景。武漢二中考場外,家長散去卻沒留下一片垃圾,環衛工連聲感嘆市民素質明顯提高,網友更是直呼「家長做了好榜樣」,經歷了疫情中的種種,人們的改變很多很多……
班級計劃圍繞上述事件舉行一次討論會,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命題說明:本題來自九師聯盟高三聯考試題。
命題方向
實踐創新:問題解決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
審題
限制性
1.真實情境的限制。材料部分以簡練的文字為考生寫作提供了思考的「情境」:高考結束後,湖北武漢第二中學大門口,有數千名家長接到孩子後陸續離開,卻沒有留下一片垃圾。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改變是經歷疫情之後發生的。第二段內容是評價部分,第一句描述「某些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更出現過垃圾扎堆、環衛工不堪重負的『壯觀』場景」,與今年「武漢二中考場外,家長散去卻沒留下一片垃圾」的場景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表達價值取向,再引述環衛工人及網友的評價,表達對這種變化的肯定。「經歷了疫情中的種種,人們的改變很多很多……」,這個總結句引導考生進一步思考:經歷了疫情中的種種,人們還有哪些好的變化?這是考生思考的方向,武漢二中考場外家長的變化僅僅是一個例子,若考生僅停留於此展開寫作,只能算基本符合題意。
2.典型任務的限制。「圍繞上述事件」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暗示考生要針對湖北武漢二中大門口數千名家長沒有留下一片垃圾這一事件,並聯繫「評述」部分環衛工人的感嘆和網友的評論展開聯想和思考。「班級討論會」暗示發言的場景是討論會,寫作對象是同班同學;「寫一篇發言稿」限制文體為發言稿,考生要有交流意識和對象意識。
3.價值觀的限制。考生對不留下一片垃圾的數千名家長應持褒揚態度,比較某些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垃圾成堆的現象,更應該激濁揚清。但武漢二中考場外數千名家長不留下一片垃圾的現象僅僅是一個例子,考生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褒揚經歷了疫情中的種種後人們產生的種種改變,從而表達自己的正確認識和積極的價值取向。
開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家長層面:潛移默化,在維持公共衛生方面「做了好榜樣」,經歷了疫情中的種種,還有其他變化可做榜樣。
公眾層面:講究公共衛生,維護公序良俗,人人有責;見賢思齊,感動更要行動、點讚更要看齊。
社會層面: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習慣;引導公眾,維護公共衛生,創建健康文明社會。
國家層面:抗擊疫情,凝聚人心,提升了公民覺悟。抗疫也是一次很好的公民實踐教育,疫情並未結束,要抓住抗疫這個契機進一步提升公民覺悟。
2.聯想思考自由。考生可以由武漢二中考場外家長不留下一片垃圾的行為展開聯想,去思考經歷了疫情中的種種後國民的其他變化;可以由環衛工人與網友們的評價,結合材料展開聯想和思考,援引素材佐證觀點。還可以聯繫抗「疫」背景,思考這時、這地、這「人」的所作所為還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去探求更深層次的原因。
解題
本題為時事類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目由材料(事件描述)、評述(事件解讀)、寫作要求三個部分組成。考生要認真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剖析現象、追及本質,明確立意方向,準確立意。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價值觀,也引導考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題目語料貼近考生生活,考生有話可說。
參考立意
切題立意:
1.疫情洗滌人心,榜樣彰顯素養。
2.民德躍新高,共築文明國。
3.在抗疫中提升公民覺悟。
4.提升公民素質是國家發展的「必修課」。
5.新冠過後,文明永留。
……
偏題立意:
1.殷憂啟聖,多難興邦。(只關注到疫情,卻忽略了核心事件)
2.改變。(只關注了人們的改變很多很多,卻忽略了核心事件)
3.磨難。(變成了話題作文)
4.透過疫情看中國。(同上)
範文展示一
為文明發聲,做榜樣獻力
一考生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很榮幸在此發言。
疫情浪潮去,華夏春光來。經此一疫,武漢二中因遍地一塵不染而被貼上「高素養」的標籤,千名家長展素養保護環境而獻出榜樣偉力。時代的考量急需榜樣的身影,國家的進步需經素質,因此,我在此倡議「為文明素質而發聲,為榜樣英雄而助力」。
涵品養慧,重德講禮。提升市民素質是國家發展的「必修課」。
連聲感嘆的環衛工、不染一塵的潔淨地面、井而有序的考場周遭……一個個細小的鏡頭折射出國民素質的飛躍,國家容貌的嶄新,但誰曾料想,百年溯回,行走在北京街頭的市民依然面容枯槁、頹敗虛弱,國民風貌竟被「東亞病夫」框定?誰曾記得,昔日解放後的中國依舊是粗鄙骯髒、汙言穢語充斥在人們的口中?仍舊記得,當初並排齊行,歡聲笑語將「紅視」視若不見的不文明行為……「大人,時代變了」,鏡頭中的臣子如是說,而在我看來應是素質的提高引領了時代的變遷,庚子新冠無疑從側面為人們列印上了「文明」的烙印。
英雄輩出,榜樣頻現。楷模是國家發展的「頂梁柱」。
基辛格曾經在《論中國》中寫道:「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這群「環衛衛士」的模範家長又何嘗不是榜樣?疫情戰場催發著英雄的身影:「國士無雙」鍾南山,「競速死神」張定宇,「生命預警」李文亮……奪得光彩勳章,尊為「人民英雄」,可這背後的真正意義在於呼喚更多的英雄與榜樣。道不遠人,「人人皆可當英雄」的美好願景終將實現,爭做榜樣才能湧現更多榜樣!家長此舉,必定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眾人合力,躬身入局。擔負起責任是疫情帶給我們的反思。
疫情猝不及防,白衣執甲,英雄逆行,幹部下沉,他們以凡人之勇,比肩神明,這是場磨難,也是精神的洗禮。經此一疫,武漢的人民對守望相助、共擔風雨更加感同身受。所以武漢二中高考考場外家長身上的不止有對「孩子的期盼」,更有為他人留一份清潔空間,為環衛工工作減壓的「環境責任」,而當今的我們也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力摒「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淡然,弘揚「家國同心,人人有責」的價值理念,為中華文明的復興賡續不盡的「文明聖火」!
握文明素養,當文明有禮中國人;揚榜樣意識,做英雄無畏楷模標杆,時代布棋,願為一子。時代等待你我發聲,未來靜候你我躬行!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點評
本文從三個角度,緣事析理,圍繞家長為孩子做出榜樣這一核心事件,緊扣疫情後的反思,體現班級舉行討論會的真實情境,又符合發言稿的格式,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佳作。
範文展示二
公共場所顯素質,要留「清白」在人間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武漢二中考場外家長散去,沒留下一片垃圾,迥乎從前,這正是素質提升的體現,也是疫情帶給每個人的反思與改變。今天,我發言的題目就是:公共場所顯素質,要留「清白」在人間。
經歷疫情的武漢人民更加深刻地懂得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的道理。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同一方天地之下,我們活動於這片相同的土地之上,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關乎他人、社會,因此在公共場所提高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流雲秋風金黃,月落舟窗,歌一曲個人素質的笙簫。
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今天更注重立德樹人,智育與德育並重。行為端正、品德高尚是為人之本,武漢二中考場外的家長從自身做起,將垃圾丟進垃圾桶內的舉動很美,可是若丟在地上就一點也不美,這不僅僅是個人習慣問題,更是一個人道德水平、品質修養的體現。隨手一丟,丟掉的不僅是垃圾,更是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品質修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們要努力做一個高級而有素質的人,還給大地一片清白。
花開歲晏沉香,文明生長,奏一曲國家形象的琴調。
朔方的雪帶來北國的問候,江南的風吹來南方的祝福,這就是我們站立的中國。她美麗、寬廣、莊嚴、厚重。我們立足於這個偉大的國度,就是她的一分子,就應當為它的發展和美好負責。我們的素質代表的不僅是個人形象,更是這個國家的形象。我們的道德素養體現的是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涵。增強文明底蘊,提高個人素質,就是在弘揚文明禮儀,肅清社會風氣,為這個國家的文明生長繁榮提供滋養。
飛鴻遙踏雪泥,莫問徵程,唱一首實幹精神的羽聲。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我們不能空喊口號,而要腳踏實地,用實際行動彰顯個人素質。從不亂扔垃圾到保護花草樹木,從垃圾分類到綠色出行,從減少外出到常態防疫,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我們的修養在發光。希望我們能用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向周圍的每個人傳遞這種思想,踐行這種理念,匯聚螢火,便成星河。攬星光淬火,借晨露微雨,讓行動的翅膀,載著文明禮儀扶搖萬裡。
山河清影,錦繡未央。讓個人素質的清風拂過大地,帶走塵埃,留得「清白」在人間。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本文從材料切入,寫疫情過後人們素養的提升,從個人、國家的層面分析意義,並落到實幹踐行上,條理清晰,富有文採,但論證分析部分略顯空洞。
範文展示三
凌冬散去,星河長明
來時雨雪紛飛,歸去草長鶯飛。在疫情中一度淪陷的武漢人民正是經歷了生死,見證了感動,受到了鼓舞,才出現了武漢二中考場外家長散去卻沒留下一片垃圾以至讓環衛工感嘆、讓網友盛讚的狀況。這正可謂凌冬散去,星河長明。
前事茫茫,山河猶在。回憶那段艱難的歲月,猶如風霜雕刻,然而英雄四起,八方支援,換得櫻花絢爛。這秩序井然、這歲月靜好來之太不易,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縱使山河有恙,不敵世間盛情,無數人民逆行而上的背影挺拔堅毅,挺起了這座城市,英雄猶如火種,點亮了每個人的心靈,也照亮了著整個星空。
細柳夾道生,飛鳥何翻翻,凌冬散去點亮了衛生意識的火種。
有位哲人說:衛生安全之殤亙古痛徹人心,此言誠不欺也。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的現代化社會,衛生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經歷新冠疫情,人們對待衛生安全問題愈發小心翼翼。今可見武漢第二中學高考後大門口無一片廢紙,整潔如初;今可見,人們不再追求舌尖上的刺激,謹慎吃食;今可見,餐廳內的環境愈發乾淨,讓人放心,如此種種不僅讓人為之欣喜。提高安全衛生意識,點亮繁星下的火種,幸甚至哉!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凌冬散去點亮了責任意識的火種。
倘若盛世在候,深淵在側,我等當萬死以赴。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株責任之花,在英雄事跡的鼓舞下勇敢綻放。憶往昔,醫護人員逆行而上,風雨兼程,扛責在肩,救治萬千民眾;看今朝,陪考家長牢記責任,焦急等待垃圾在手,卻不肯丟下垃圾一片。提高責任意識,點亮了團結的火種,幸甚至哉!
夭夭桃李花,灼灼有光輝,凌冬散去點亮了團結意識的火種。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點點螢火,匯成星河。君可見逆行之路上,九州同在,河山壯麗;君可見,在家之期,鄰裡互助,讚歌嘹亮;君可見,高考之中,家長齊心保持環境清潔。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團結力量大。疫情之後,民族團結力空前凝聚,苦難磨礪出的是更閃耀的家國,幸甚至哉。
凌冬已散,星河長明,而人們忘不掉為什麼能出發?又因什麼而感動?疫情的洗禮,使人們的素質大大提高,使我中華民族的意志永遠向東,向著熱氣騰騰的太陽。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文從核心材料切入寫疫情帶來的改變,合理拓展延伸,又處處回應材料,多用比喻的手法,頁大量引用古詩詞,營造優美意境。
(來源:新課標大語文。本號尊重原創,公益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