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珫墓誌》,全稱《宋故海陵太守散騎常侍謝府君之墓誌》。南朝劉宋永初二年(421)刻立。由6塊長方形的青磚合成一篇完整的志文,青磚規格與墓磚相同,33.3×17×4.5釐米,每塊刻字8行,滿行15字,共計681字,字體為隸楷。保存基本完整。現藏南京六朝博物館。
《謝珫墓誌》字形欹正參差,時縱時斂,排列更為隨和而顯得行氣自如,變化多端而不失和諧統一之美,屬於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字體。《謝珫墓誌》的出土,對書法演變和東晉、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一、東晉謝氏家族及《謝珫墓誌》的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先後出土了6塊謝氏家族墓誌。出土最早的是《謝鯤墓誌》,於1964年出土於南京南郊戚家山。1984-1987年在南京南郊的司家山先後出土了5方謝氏墓誌。詳見下表。
南京出土的謝氏墓誌列表
南京出土的謝氏墓誌中,以《謝珫墓誌》年代最晚,也最為詳細,不僅載明了其祖謝弈八子三女和其父謝攸三子四女的名諱、官位,還載明了他們妻族和夫婿的姓名、郡望,涉及其祖、父及妻子數十人,為後世對東晉、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及謝氏家族的發展研究提供了詳細的資料。
謝氏祖籍晉豫州陳郡陽夏縣(治今河南太康縣),徵之史傳,謝鯤乃謝氏家族中最早渡江南來之人,其先於永嘉之亂避地豫章(今江西南昌),為「豫章內史」,既離東晉都城建康較遠,也非顯職,其時謝氏當為一般士族。
晉康帝建元(343-344)初,謝鯤子謝尚「出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轉督江夏、義陽、隨三郡軍事,江夏相,將軍如故」,建元二年,「為南中郎將,餘官如故。會庾冰薨,復以本號督豫州四郡,領江州刺史。」謝尚於建元初不斷升遷,仕途通達,與其父謝鯤在豫章十餘年的經營不無關係。
謝尚之後,其從弟謝弈、謝萬相斷出任豫州刺史一職。據《謝珫墓誌》,謝珫祖父謝弈「使持節都督司豫幽并四州,揚州之淮南、歷陽、廬江、安豐、堂邑五郡諸軍事,鎮西將軍,豫州刺史。」
至肥水之戰後,謝安(謝珫從叔)因功由「建昌縣公」改封「廬陵郡公」、謝玄(謝珫親叔)由「東興縣侯」改封「康樂縣開國公」,陳郡謝氏威望與勢力均達極致,成為與琅琊王氏並稱的一流望族。
《謝珫墓誌》最後一段記載:「大宋革命,諸國並皆削除,惟從祖太傅文靖公安廬陵公降為柴桑侯,玄復苻堅之難,功封康樂縣開國公,餘諸侯爵南康、建昌、豫寧並皆除國。」
謝氏因肥水之戰而至鼎盛,此後開始走向衰落,復經孫恩、盧循兵亂的衝擊,更是元氣大傷,盛況不再。劉宋朝,謝珫也只謀得個海陵太守,其「豫寧縣開國伯」最終還是遭到除國,南朝時代謝氏凋零之象畢現無遺。
二、從謝氏墓誌看東晉、南朝世族聯姻現象
關於東晉、南朝世族聯姻,史學界通認以士庶不婚為特徵。這在謝氏墓誌所載姻親中也有所反映。
據學者研究,從謝氏墓誌所載,謝氏聯姻家族達14家、25例,分別是:
中山劉氏1例(謝鯤妻);陳留阮氏1例(謝弈妻);琅琊王氏6例(謝淵妻;謝道韞婿王凝之,王羲之子;謝令愛婿王□之;謝球妻王德光,王羲之子渙之女;謝簡妻,纘之女;謝溫妻);潁川庾氏2例(謝攸妻庾女淑,庾翼女;謝靖妻);泰山羊氏1例(謝玄前夫人);譙國桓氏2例(謝玄後夫人;謝道輝婿桓石民,桓溫弟桓豁子);順陽範氏1例(謝道榮婿範少連,安北將軍範汪子);高平郗氏1例(謝道粲婿郗道胤,郗超子);陳郡袁氏3例(謝令芬婿袁文子;謝珫妻袁婉,袁勖子邵女;謝奉妻,謝一言難盡正好袁婉從弟袁松子女);太原王氏3例(謝琰妻;謝令和婿王萬年;謝寧妻,王萬年、謝令和長女);潁川陳氏1例(謝令範婿陳茂先);河東衛氏1例(謝璵妻,衛準女);陳郡殷氏1例(謝雅妻,殷仲文女);太原溫氏1例(謝璵婿)。
以上14個家族,除順陽範氏地位較低外,無一不是東渡江左的僑姓大族。其中與琅琊王氏、同郡袁氏的聯姻更是連綿數世。
謝氏聯姻集團不出僑姓士族範圍,表明士族身份內婚制仍是當時社會的主流。肥水這戰後,謝氏雖然政治地位下降,但從墓誌所記姻親集團來看,其社會影響仍在。
但也有學者認為,《謝珫墓誌》執著地對謝氏謝攸一支所有成員及姻親的詳細的記載,既是炫耀門楣,也是對昔日繁華一時的謝氏家族的紀念,對東晉末年及南朝劉宋時期謝氏家族的沒落的感慨。永初二年謝珫去世時,其長子謝寧官駙馬都尉、奉朝請,這只是一個寒門的起家官。其他兒子的官職也未加記錄。從謝珫墓誌中,我們看到的不是高門貴族的繁榮盛況,而是一幕衰敗的場景。
謝氏家族墓誌書法風格由隸書偏向於隸楷,早期的《謝鯤墓誌》 屬於隸書,而東晉後期的謝氏墓誌書風就相對奔放,隸楷兼備,刻寫草率,這跟當時社會書風以及刊刻工藝等有著極大關係。
東晉時期的謝氏家族墓誌在書法及史料價值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