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為推進雙創工作深入開展,成都大學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以下簡稱創新創業學院)。學院成立至今,已經成為成都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驗田和創建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創業學院以培養「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融合型雙創人才為核心,以產教合作帶動創業團隊培育,引入優質行業資源豐富創業教育內涵,努力營造高校創新創業良好發展環境,為大學生初創企業修築起最重要的「第一公裡」。
為推進創新創業學院工作的全面開展,學院成立雙創服務中心,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創業政策諮詢、創投導師對接、創業法律合同擬定、工商註冊協助辦理、代理專利申請等十餘項創業相關的業務服務。
成都大學雙創服務中心
成都大學每年投入創新創業專項教育經費250萬-300萬,為學生和導師提供強有力的學習和研究保障。通過定期舉辦各項活動和沙龍,給予學生實踐和表現的機會,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同時,為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都市教育局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資金,加大創新創業公共實訓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師資培訓和課程建設、眾創空間建設等的投入力度,為成都市高校「雙創」教育工作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讓高校能夠大膽地對人才進行挖掘和開發,讓改革創新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成都市教育局還與成都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搭建了一系列面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研究平臺,並取得了諸多矚目的成果,也為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持續輸出新的想法和理念。
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搭建的平臺,成都大學一大批高質量萌芽項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例如,「變廢為寶---地溝油轉換新能源電池新工藝」項目,解決了我國餐飲行業規模加速膨脹的時代中地溝油問題頻發的問題,獲得四川省第六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華瑞農業項目團隊研究出了全球首創產品——生物液態地膜,獲得四川省第六屆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該項目團隊規劃在完善產品製造技術之後,通過以公司出售技術的方式對生物液態地膜進行推廣,實現對方互利共贏。
為了促進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創新創業學院搭建校內外平臺,注入資源,精心輔導創業項目。據悉,今年成都大學在四川省「挑戰杯」獲得金獎的兩個項目——「BI雙側棒——『一新兩用』的HBV及HIV檢測棒」和「S.AUREUS菌株二次電子信號成像系統及其製備試劑盒」,均立足於生物科技創新。
除了上述創業項目外,成都大學同樣不乏優秀的創業公司:成都海逸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逸機電)、四川眾行智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蘊成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蘊成)等企業。這些企業獲得了量級的融資規模,達成許多國家級、省級的項目合作。如:海逸機電於2019年喜獲四川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蘊成則於2015年始承接了省市級課題和實踐項目,為推進成都市行政內控工作建設做出貢獻。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還促使「成大創客」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助力新時代鄉村振興。會東縣寶園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針對「林下還原野生」的種植模式專門研發適宜在涼山州生長的新菌種,填補了涼山州無猴頭菇的空白。該項目獲得了四川省第六屆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儘管創新創業學院成立時間只有短短5年,但目前已在項目和創業大賽方面獲得諸多成就。學院的創新孵化項目包括CC眾創空間、「成龍谷」孵化器等,基本形成生態型創業園區建設。CC眾創空間打造出以學帶創的「平臺+課程+實訓+孵化」特色模式,獲得學界和業界的一致好評。
2016年-2019年,成都大學獲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375項,其中創新類項目272項、創業類項目103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176項。2017-2019年,校級立項創業團隊182支,新增技術專利93個,在校大學生創辦企業營業收入5194.1萬元,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就業崗位129個。
今年,更是好消息不斷——成大學子在第六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賽及省賽上取得佳績,獲省級金獎1項、銀獎2項、銅獎10項。9月,在剛剛圓滿落幕的2020年「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選報的20個項目共有18項獲獎,其中金獎3項、銀獎7項和銅獎8項,進入全省獲獎第一方陣,成績斐然。
這些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成都市教育局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與支持,亦離不開成都大學營造的創新創業育人氛圍。未來,創新創業學院將繼續「乘風破浪」,為成大學子做好「雙創」服務,提供因人而異的「定製化培養」、嫁接更多資源與平臺,持續為社會輸送高水平、高素質、高技能的雙創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