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物新「國保」丨湘昆古戲臺:鑼鼓敲下 秋後唱大戲

2021-01-17 紅網

編者按: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公布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762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與50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其中,湖南有45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以及6處和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10月17日起,紅網時刻帶您一一走近湖南這些新晉國字號的文保單位……

紅網時刻記者 文建美 歐群軍 通訊員 陳勇 桂陽報導

近日,桂陽縣湘昆古戲臺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類)。這是一個有著怎樣歷史的古戲臺呢?記者帶你去看看……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桂陽縣湘昆古戲臺優周崗遺址位列其中。

古戲臺。

桂陽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湘昆的發祥地,崑劇、湘劇、祁劇、花燈戲在桂陽薪火相傳。現在,縣內保存完整的古戲臺有310餘座,尚在使用的有200餘座,古戲臺數量居全國縣級前列。

桂陽的古戲臺大多依附於宗祠,是宗祠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宗祠完美有機地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作為宗祠核心部分的古戲臺,其設計巧妙、布局科學、結構別致、雕刻精美、形式多樣,堪稱一絕。其形制一般後有廂房依託,前有柱子支撐,鬥簷飛拱,像展翅鯤鵬,極具張力與動感。封簷板的木雕、柱基的石雕、牆上的壁畫,內容與題材都豐富多樣,藝術形象栩栩如生、精美絕倫,刀筆細緻靈活,技術爐火純青。

從古戲臺壁題和文史中獲悉,明清時期桂陽昆班多達28個。桂陽崑曲藝術的發展大大刺激了桂陽戲臺的建設,桂陽的古戲臺就大多建於明清時期。成為戲曲與建築兩種藝術形式相映生輝的動人景象。

此次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共確定762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與50處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其中,郴州地區入選7處。

相關焦點

  • 滄桑歲月古戲臺 飽經風霜活化石
    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卷棚頂,六檁無廊式構架,簷下施裝飾性鬥栱及彩繪。臺中設隔斷,將戲臺分為前、後臺,隔斷正中牌匾書「歌且舞」。2001年11月,五寨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
  • 在古田,有一方與清朝慈禧太后宮中相媲美的古戲臺
    臨水宮中,與陳靖姑神像咫尺相對的古戲臺十分引人注目。專家認為可與清朝慈禧太后宮中的古戲臺媲美,並被列入《中國戲劇志》精品戲臺名錄。
  • 灣頭都神殿古戲臺將原址保護
    本報訊灣頭地區不久將成為時尚的城市濱水休閒商務區,但是有著150多年歷史的灣頭都神殿古戲臺
  •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豫東南一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既可單獨表現,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民間以鑼鼓為活躍身心、激人奮進、驅邪慶喜的主要器具。
  • 新鼓源威風鑼鼓培訓——第三章:威風鑼鼓的樂器
    鑼銅製,為全國統稱,直徑30公分-40公分之間,鑼邊5至7公分,但是威風鑼鼓裡的鑼是最有特點的,敲起來不像京鑼那樣純正清脆,也不像蘇鑼那樣低沉,而是渾厚沙啞,帶有粗獷風味,現在鑼的重量輕了,便於推、端、託、舉、表演靈活,頗受群眾歡迎,由於它體小年輕,數量眾多,所以編排隊形,考慮動作時,總是以它為基礎。
  • 【神山風】北王威風鑼鼓 鑼鼓威風八面
    表演到結束處,全場鼓點鑼聲鈸音齊齊敲在一處,千聲合一,似萬馬奔騰,慷慨激昂,氣壯山河,在所有表演者的一個「嗨」聲中,鼓樂聲嘎然而止,滿場寂靜。而後全場觀眾才發出熱烈的掌聲和興奮的歡呼聲,經久不息。這樣的鑼鼓讓人熱血沸騰,這樣的場面令人豪情滿懷!我的心跳動不已,激動萬分。站在場邊真切地觀賞這樣的威風鑼鼓,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崇敬和驕傲!
  • 湖湘年味丨網友實拍春運第一天:溼冷的天氣也阻擋不了回家的腳步
    寧黨保/攝自助服務,很方便。 寧黨保/攝爸爸,我來幫你提袋子。 寧黨保/攝自己的箱子自己拖。 寧黨保/攝我來幫你推。 寧黨保/攝喂,我馬上就上車了。寧黨保/攝下雨了,趕快進站。 寧黨保/攝一拖二,一樣走。 寧黨保/攝放假了,一起回家。 寧黨保/攝行李再重,也要扛回家。 寧黨保/攝過年了,回家。
  • 湖湘潮 百年頌②丨湖湘青年:勇立五四潮頭
    百年前的湘江兩岸,浩浩蕩蕩的新思潮奔騰澎湃,啟迪一批批湖湘新青年發現自己的力量,融入時代的鐵流。(五四運動中,遊行隊伍向天安門進發。)時間回到1919年春,26歲的毛澤東結束「北漂」,從上海回到長沙,從事他人生當中第一份正式工作——在長沙修業小學任歷史教員。
  • 【新春走基層】家鄉新變化: 村民重建古戲臺留住鄉愁記憶
    古戲臺是村民集體的鄉愁  近年來,城鎮化的浪潮也席捲到農村,記者的家鄉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到交通方便的新村居住,因為這裡有一條馬路直通縣城。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老村子很多房子空了起來,在風雨的侵蝕下顯得破敗不堪,尤其是老村莊裡的一座古戲臺僅剩「殘垣斷壁」。
  • 文博新聞丨發布會實錄:山西省第八批國保單位申報及我省文保利用等有關情況答記者問!
    首先,請省文物局趙曙光副局長介紹我省第八批國保單位申報有關情況及省文物局下一步工作重點。非常高興就山西的文物工作與同志們再次會面。我受劉潤民局長委託,代表山西省文物局,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山西文物事業的媒體界朋友們表示感謝,也感謝大家對我省八批國保申報情況的關注。下面,我就山西第八批國保的申報情況和省文物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向大家作個介紹。
  • 濟南章丘區石匣子村「過半年」了,看大戲、吃伏羊快...
    石匣村依託豐富的山水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致力於村莊景區化建設、全力爭創3A級景區的同時,打出了「看大戲、吃伏羊、過半年」的文化名片,擦亮了更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啟動儀式結束後,現場進行了章丘梆子戲曲表演。渾厚悠揚的唱腔、流傳百年的故事,這一出出梆子大戲,唱的是傳統文化,流傳的是文化底蘊。古老的活力在戲臺上一觸而發,贏得陣陣喝彩和掌聲。
  • 秦腔傳承-傳統名劇《忠保國》全本唱詞
    九月十三韓信喪,天降鵝毛下濃霜。長安城百姓都亂嚷,保國忠良無下場。千歲你去臣不往,誠恐怕學了三齊王,千歲呀!臣我無有下場徐彥昭:啊!(唱)好一個精細伶俐楊老將,未曾進宮講比方。本宮怎比蕭何相,國太怎比呂娘娘。吾兒不比陳倉女,侍郎官大膽比齊王。只要你忠心耿耿保聖上,願保你出宮進宮兩無傷。楊侍郎:(唱)千歲願保臣願往,徐彥昭:(唱)本宮保定楊侍郎。手兒裡託上楊老將,楊侍郎:(唱)一文一武進昭陽。
  • 山西國保單位以總數530居全國首位,領先河南、陝西!
    近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之後,山西省的「國保」數量,從之前的452處上升為530處,增加78處,領先位列全國第二的河南省111處,居全國第一。地上文物看山西,實至名歸!「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古建築,一直是山西人的自豪。
  • 南鄉鑼鼓:建始本土鑼鼓與中原戲曲的完美融合
    建始南鄉鑼鼓就是其中的優秀文化代表形式之一。建始南鄉鑼鼓發源於建始縣高坪鎮乾溝村,廣泛流傳於建始縣高坪、三裡、龍坪、紅巖、花坪等鄉鎮以及巴東縣綠蔥坡、大支坪等地。從其起源時間考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南鄉鑼鼓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傳承方式,其原始記譜方法為工尺譜。它是在本地鑼鼓的基礎上,融合中原舞臺戲曲藝術而成的。
  • 文物專家:衝毀的國保古橋怎麼救
    彩虹橋受災前(上)、後(下)對比6月5日,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做好文物汛期防災減災及白蟻防治工作的通知》。接到當地報告後,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前往現場調查,並指導當地對受損文物進行評估,加緊商量解決對策和整修防護措施。專家根據現場勘查情況表示,彩虹橋受損情況比外界擔心的要好得多,目前僅橋面部分木質建築物及橋墩面層受損,原因是河邊倒下的一棵大樹,在山洪的強力衝擊下,撞擊橋頭東面的橋墩,導致局部損毀。
  • 太原鑼鼓鼻祖「社家鼓」與西寨「龍鳳鑼鼓」!
    這種對抗和較量,成為西寨鑼鼓的一個傳統習俗,恰似兩軍對壘,誓必決一勝負。太原西寨鑼鼓代代傳承,並結出曲牌套路豐富的碩果。「一二五」則是根據馬鑼擊打節奏而得名。反映人民對豐收的喜慶,反映出太原人的粗獷彪悍,也反映出西寨村民對幸福生活不屈不撓的嚮往和不斷進取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構成了太原鑼鼓聲色雄壯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西寨村「社家鼓」是太原鑼鼓鼻祖在太原民間「社火」習俗中的重要地位。
  • 「拉鋸,扯鋸,姥姥門上唱大戲」童年
    "拉鋸,扯鋸,姥姥門上唱大戲,搬閨女,叫女婿,沒臉外甥也要去,氣得大舅沒主意。"為了減輕母親撫養孩子的壓力,我和姐姐們的童年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姥姥家度過的。物質極度匱乏的那個年代,能吃飽肚子是不容易的事情,姐弟三人輪換著在幾個舅舅家吃飯。沒有童謠裡說的那樣,舅舅舅母對我們極好,幾個童年的姑舅更是好得要命。
  • 專項檢查丨治多縣公安局國保大隊開展反恐專項檢查
    專項檢查丨治多縣公安局國保大隊開展反恐專項檢查 2020-12-29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難忘當年聽「大戲」
    過年的時候,縣劇團來了,唱年大戲、是農村過大年生活的一大亮點。高粱一砍,場光地淨,幾場球一踢,平平坦坦,是天然的演出場地。幾輛大平車並排起來,上面鋪上木板用鐵鏈相連,在上面翻筋鬥、打倒體,平平穩穩。四周有秫秸箔一圍,藍布幔子一拉,遮風擋雨還保音。兩側一邊一個,吊上兩個大汽燈,賊亮賊亮,與室內大舞臺相比十分敞亮。劇團多為一縣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