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是位11歲的小男孩Billy,年代背景是1984年,他生活在英格蘭一個小鎮的礦工區,媽媽已經去世,爸爸哥哥在鬧罷工,奶奶也年邁需要人照顧,生活條件不是很好。爸爸節省下50便士讓Billy去學拳擊,但Billy卻對隔壁的芭蕾課更感興趣。試過一次後,他每周都會偷偷去學芭蕾。
爸爸和哥哥發現後不允許他繼續,低沉的Billy只能用跳舞來讓自己忘記煩惱。聖誕節晚上,他再一次跳舞被爸爸發現,但這一次他沒有退縮,父親反而改變了主意,帶他去參加英國皇家芭蕾學習的甄選,最終他順利拿到錄取通知書。
這部電影有幾處讓我難忘,或者說值得讓人深思。
一,父母的偏見。
當爸爸看到自己的兒子在一堆女孩子中間跳芭蕾時非常憤怒,回到家,他和Billy談話。
「你不能學芭蕾。」
「為什麼?」
「因為你是男孩。」
「為什麼男孩不能學芭蕾?」
「男孩可以去學拳擊,去學足球,但絕不能是芭蕾,太娘娘腔」爸爸說出芭蕾兩個詞甚至有點羞恥感。
「**就是很好的芭蕾舞男演員,如果媽媽在,就肯定讓我學!」最後談話以爸爸追著兒子打結束。
一代又一代,我們總是本能地認為,小男孩應該喜歡藍色,玩汽車玩具,學跆拳道,長大後的職業也要具備男子氣概;小女孩應該喜歡粉色,玩洋娃娃,學跳舞,長大後做一些安穩不太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即可。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以至於不能更好地「看到」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希望我們再克制一點,能在孩子選擇自己並不喜歡的選項時對他說,大膽地去做你想做的吧。
二,熱愛與堅持。
當男孩從拳擊課緩緩加入到一群芭蕾小姑娘中間起跳的那一刻,
當他偷偷在床下藏起老師送他的芭蕾舞鞋未怕父親發現的興奮,
當他在洗刷時上學路上夜以繼日地練習並不熟練的一個動作,
當他被父親禁止學舞但自己卻在礦工區街道或樓頂不停地創作舞步,
還有,那個聖誕夜,他和好朋友去舞蹈工作室跳舞,他看到父親趕來,並未停止,反而越跳越有激情,每一個動作都在訴說著他的堅持,他的熱愛,那短短的幾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卻勝過千句萬句。
看得出,最後父親的雙眼有點溼潤,父親改變了主意,來支持孩子的夢想。
正如巴西作家科埃略所說:當你下定決心去完成一件事,整個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三,愛。
當舞蹈老師發現Billy有舞蹈天才的潛質時,為了讓這孩子能夠發展得更好,她甘願免費單獨為他上課,她陪Billy度過一個個難熬的關頭,她冒著風險去Billy家裡去遊說父親,她寫推薦信給皇家芭蕾學校甚至可以出車費……
當父親決定讓Billy去參加甄選,他在聖誕夜趕去舞蹈老師的家裡,在沒有足夠的費用時,他把珍藏的妻子的首飾拿出來去當掉,他摒棄原則離開罷工的隊伍選擇繼續去礦區上班,在大兒子質疑並阻止他進入礦區時,他說「我們已經完了,可Billy還是個孩子」後兩人緊緊地相擁在一起痛哭時……
當哥哥最初嘲笑他學跳舞是個娘娘腔到後來同樣支持,在護送Billy上大巴後說出的那句弟弟永遠不會知道的「我會想你」時,當奶奶在孫子離開前,坐在板凳上不停地搖擺最後一把拉過來抱住又一把推開時……
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愛。
這些愛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卻都是他成長路上永不掉色的背景。
很多年後,爸爸哥哥和好友在皇家劇院看Billy演出,最後在舞臺聚光燈下,他像白天鵝一樣的縱身一躍,將所有美麗和努力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