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林清真寺概況
劉家林老清真寺座落於老莊西頭。有大殿、南北講堂、水屋、教長屋、古柏、水井、槓房。後因莊子搬遷,已不存在。現在的清真寺在新村的西北山腳下,一座阿拉伯式的雄偉建築,有大殿、教長室,能供百餘人沐浴的大水房,周邊院牆、高臺級寺門,綠樹成蔭,非常壯觀。
劉家林清真寺的歷代阿訇
首任老阿王長勝,在劉家林清真寺任教長數載;他之後請來楊佔吉阿匐;以後請長清縣趙家營唐振林老阿訇任教長數載;隨後唐長子文海任教長數載;再後來分別是楊建忠;楊岱興;金茂元老阿訇;近年來有王希臣、王希方、王宏廷、王緒廷、王儒廷、王亮廷在本寺守教,現任教長馬文利。
劉家林王氏家庭在外做阿匐人員
王兆惠老阿訇曾在泰安城東孫莊清真寺任教長;王希亮曾在泰安城裡和西界南寺任教長數載;王希茂在藩村大寺任教長數載;王希廉在天寶寨、下旺、生家莊、城東山崗上等四處清真寺任教長數載;王希春在天寶村及大山東、下旺和大黃、泥溝四處清真寺任教長數載;王希泰在長清縣鳳凰莊任教長二十餘載;王樹廷在小金莊清真寺及長清縣青楊兩處清真寺任教長數載;王官雪從濟南伊協被請到廣州懷聖清真寺任教長;王成任南大寺副教長;王興闖堤口清真寺任教務。
劉家林王三陽墓碑
王氏,山西汾陽府洪洞縣老鸛鎮人也,自康熙二十五年遷居山東濟南府歷邑西南党家莊,於莊西立瑩,恐日久年遠,忘其本源,故勒石以志之雲。
清真教阿轟王公諱三陽字弼公府君之墓
順治十五年五月初五日生
雍正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終
男珮、瑞暨孫輩起泰、起明、起盛、起曾、起能、起升、起清、起興
曾孫輩 相、俊、振、祥、□、斌、成、全、口、志、英、鰲
元孫輩 永康、永財、永和、永壽、永寧
敬立
大清嘉慶八年歲次癸亥仲夏上浣 穀旦
譯文
王姓是山西汾陽府洪洞縣老鸛莊人,自康熙二十五年遷居到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党家莊,在莊西邊立下祖瑩,恐怕時日久遠,王氏後人忘記了根本,所以立下這塊碑刻來記錄下來。
告示碑
撫提部院營務處,在任候補府,濟南長清縣正堂,加六級,隨帶加一級,紀錄十次,蘇,為出示嚴禁事。案據,長清沉、左孝臣,州吏目,金盛德等稟稱:切城東九頂山,舊有清真洞一處,真人墳墓數塚,禮拜房垣一區。茲因日久年遠,無人料理,山上樹株墳墓以及房屋垣牆,均被附近不法之徒,牧放牛羊,作踐不堪。甚至赴洞賭博、偷竊門窗。種種擾害,不可枚舉,亟應嚴行禁止,以保山場。為此,稟懇示禁等情到縣。據此除稟批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該莊暨附近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後,爾等毋得再赴該山放牧牛羊,任意作踐,並赴洞偷竊、賭博。倘敢故違,許該首事等協同鄉約等指名稟究,第亦不得挾嫌妄稟,至於反坐,本縣言出法隨,決不稍事姑寬。其各凜遵毋違,切切,特示。
典籍 宛在廷 書丹
右仰知悉
光緒十五年三月三十日
註:因原文通俗如話,注釋文全略。
後 記
二OO六年春末夏初,參於劉家林王氏家譜的收集、整理,並為劉家林家譜寫「序」和「後記」,本人深感榮幸。續寫家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涉及各個方面,要以科學的、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心態對待,不應受個人恩怨、不同觀點之影響,並且要寓以新的時代內涵,這是一件長期而永遠的、世代繼嗣傳承的不朽之作。我們在這裡約定:家族譜牒在這次較大規模整修之後,可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延續不斷。
經過這次挖掘探索,我認為與我們劉家林王氏家譜有著密切關係的歷史古蹟很多,如劉家林原清真寺修建年代,主要設施、舊址照片,清峰洞(巴巴洞)、巴巴墳、聖人墓、青松泉、古碑照,碑文,及劉家林村村名來歷等,這次收集僅是些表面,更深人的考究,有待後人繼續完成。再就是那些多年以前以種種原因,離開劉家林而久居他鄉的分支,如清朝鹹豐五年,入住濟南府五路獅子口的王起泰,他有許多後人,現僅能聯繫上的後人只有王海廷;又如分支王梓,住濟南府石棚街,後人名叫王希勇,前些年曾與劉家林有過聯繫;還有一分支住濟南府曾叫王家磨房;還有一分支老祖,上山拾柴,因大風颳沒了柴草,無法面對家人而遠去他鄉,至今未續。還有在解放前因生計外出未歸,異地留有後人的,因我們現在人力、物力、財力所不及,未能一一續整,還有一部分人是解放後陸續久居外地的,他們本人情況村裡都了解,就是他們的後人,一代又一代的能與劉家林王氏家譜歸宗續接,這就需要後人多做些工作 了,這次家譜成冊就是為了使本家族的後人能在遠方傳閱。據傳我王氏族人及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美國、阿根廷、臺灣、雲南、新疆、寧夏、西安、北京、德州、東營、充州、上海等地,面廣量大,這給今後的家譜續編帶來一定難度。但我家族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我家族的興旺與發展充滿了希望。
劉家林村王氏家譜整理、續編,歷經五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和二千年代初三次修編,五十年代初那次整理就很重要,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八十年代初是第二次整理續編,是承上啟下,使家譜續編走向正規化的時期。而第三次也就是二00六年春開始的這一次,使得劉家林村王氏家譜更加理性化、科學化,富有時代內涵,這次規模大,是在第十代孫王官林的組織指導下,由各分支家族代表二十餘人共同努力完成的。他們逐戶統計核對,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後來者要有更多的人參與,使我們這個旺門大族的家族史,代代相傳,永不亂宗。王官旺敬書第十代二○○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