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刀和打刀(也就是現在日本刀劍界所說的「刀」),說到底其實是日本刀發展歷程中出現的不同形態。
太刀(Tachi)專為騎兵戰而設計。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弧度(「反」)較大。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戴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兵,太刀一般都是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戴,並吊在腰帶以下。而打刀或者說刀(Katana)專為步兵戰而設計,一般比太刀短,刀身的弧度也較平直。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都是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戴,刀鞘插在腰帶裡。
但是,單純從長度來區分的話,打刀與太刀並不容易區別。雖然一般來說,太刀比打刀要長,可是也不排除有例外。但是打刀與太刀是有明顯區別的,那就是刀的銘文的所在側不一樣。通常帶刀時,刀銘應當向著外側,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打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見上圖)。
武器的發展變化,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特別的軍事需求。打刀代替太刀也是因為時代的需求。
在古墳時代到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之前(古墳時代——707年),日本刀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弧度,而是直刀的樣式,利於步戰。因為當時無論政治制度、科學技術還是文化藝術都深受天朝影響,刀劍製作技術自然也不例外。這段歷史可以從日本正倉院館藏的直刀裡得到印證。當時唐朝出口到日本的刀劍稱為「唐大刀」,而日本山寨的刀劍稱為「唐樣大刀」。
到了平安時代(794——1192年),當時處於武士擴權時期,戰鬥方式主要由步戰改為馬戰,直刀在騎馬戰鬥中使用起來並不方便,於是日本刀由直刀逐步改變為刃長較長的彎刀,也就是「太刀」。當時武士出徵所需要的刀劍、弓矢、馬具大多都是自備。基於適合自己使用的出發點考慮,刀劍等武具都是量身定做的。為了彰顯格調,武士們無不盡力追求儘量完美的作品。同時由於騎兵馬戰的流行,造型適合劈砍的彎形刀刃應運而生,刀刃造形由直刀時代的切刃造進入鎬造時代。現存的平安期刀劍絕大多數是太刀。太刀的切先橫手處寬度大約是刀柄的一半,先幅和元幅寬窄比例懸殊,弧度高腰反,切先小帽子,刃文多為直刃。
之後經由鎌倉、室町,直到江戶時代,為了適應劍術決鬥的需要,出現了比太刀更為輕便的打刀(簡稱「刀」)。特別是在室町時代,戰爭方式由原來的騎兵戰逐漸演變成步兵集團戰,隨著這一過度,太刀刃長太長、弧度大的特點不便於步戰,於是刀刃彎弧縮小、刀刃向上插在腰間的打刀樣式開始盛行。由於講究拔刀的迅速方便,打刀長度大多二尺一、二寸左右。
這裡順便說說日本刀的寸法,也就是指刀的刀刃長度。說寸法的時候並沒有將刀柄長度包括在內。一般來說,刃長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脅差的長度在30~60CM之間,超過60CM的,就是打刀或太刀了。即使是比較長的太刀,刃長也不會超過80CM,換算成寸法的話,即是不會超過二尺六寸六分。
打刀與太刀的銘文的所在側不一樣。通常帶刀時,刀銘應當向外,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打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