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一聊:日本刀之「打刀」、「太刀」與「肋差」

2021-02-13 武士刀傳奇

太刀和打刀(也就是現在日本刀劍界所說的「刀」),說到底其實是日本刀發展歷程中出現的不同形態。 


太刀(Tachi)專為騎兵戰而設計。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弧度(「反」)較大。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戴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兵,太刀一般都是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戴,並吊在腰帶以下。而打刀或者說刀(Katana)專為步兵戰而設計,一般比太刀短,刀身的弧度也較平直。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都是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戴,刀鞘插在腰帶裡。 


但是,單純從長度來區分的話,打刀與太刀並不容易區別。雖然一般來說,太刀比打刀要長,可是也不排除有例外。但是打刀與太刀是有明顯區別的,那就是刀的銘文的所在側不一樣。通常帶刀時,刀銘應當向著外側,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打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見上圖)。 

武器的發展變化,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特別的軍事需求。打刀代替太刀也是因為時代的需求。 

在古墳時代到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之前(古墳時代——707年),日本刀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弧度,而是直刀的樣式,利於步戰。因為當時無論政治制度、科學技術還是文化藝術都深受天朝影響,刀劍製作技術自然也不例外。這段歷史可以從日本正倉院館藏的直刀裡得到印證。當時唐朝出口到日本的刀劍稱為「唐大刀」,而日本山寨的刀劍稱為「唐樣大刀」。 


到了平安時代(794——1192年),當時處於武士擴權時期,戰鬥方式主要由步戰改為馬戰,直刀在騎馬戰鬥中使用起來並不方便,於是日本刀由直刀逐步改變為刃長較長的彎刀,也就是「太刀」。當時武士出徵所需要的刀劍、弓矢、馬具大多都是自備。基於適合自己使用的出發點考慮,刀劍等武具都是量身定做的。為了彰顯格調,武士們無不盡力追求儘量完美的作品。同時由於騎兵馬戰的流行,造型適合劈砍的彎形刀刃應運而生,刀刃造形由直刀時代的切刃造進入鎬造時代。現存的平安期刀劍絕大多數是太刀。太刀的切先橫手處寬度大約是刀柄的一半,先幅和元幅寬窄比例懸殊,弧度高腰反,切先小帽子,刃文多為直刃。 

之後經由鎌倉、室町,直到江戶時代,為了適應劍術決鬥的需要,出現了比太刀更為輕便的打刀(簡稱「刀」)。特別是在室町時代,戰爭方式由原來的騎兵戰逐漸演變成步兵集團戰,隨著這一過度,太刀刃長太長、弧度大的特點不便於步戰,於是刀刃彎弧縮小、刀刃向上插在腰間的打刀樣式開始盛行。由於講究拔刀的迅速方便,打刀長度大多二尺一、二寸左右。 


這裡順便說說日本刀的寸法,也就是指刀的刀刃長度。說寸法的時候並沒有將刀柄長度包括在內。一般來說,刃長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脅差的長度在30~60CM之間,超過60CM的,就是打刀或太刀了。即使是比較長的太刀,刃長也不會超過80CM,換算成寸法的話,即是不會超過二尺六寸六分。 


打刀與太刀的銘文的所在側不一樣。通常帶刀時,刀銘應當向外,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打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淺談日本刀之「打刀」、「太刀」與「肋差」
    (也就是現在日本刀劍界所說的「刀」),說到底其實是日本刀發展歷程中出現的不同形態。 而打刀或者說刀(Katana)專為步兵戰而設計,一般比太刀短,刀身的弧度也較平直。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都是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戴,刀鞘插在腰帶裡。
  • 同為刀類器具太刀和打刀的區別在哪裡?
    ,雖然太刀在日本是最出名的,但是實際上有一種說法是,太刀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只不過當時的日本為了某些原因將這種刀進行了改造,在傳播到日本之前這種刀在中國境內的名字叫做唐刀。雖然說日本的太刀是從中國的唐刀轉化而成的,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差別的,尤其是在形狀上差別比較明顯,日本的太刀在唐刀的基礎上有了非常大的變動,中國的唐刀原本是直的,類似於劍,但是日本的唐刀在之後卻變成了稍顯彎曲的唐刀,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太刀的形狀特點是比較明顯的。
  • 你真的了解日本刀嗎?根據形態,日本刀可以分為那幾種?
    多年,應該說打刀佔了絕大多數,但也不一定,現在咱們詳細的講下每種刀太刀:太在古文裡可以通大,當然太刀也可以理解為大刀了。只是這種大也是幅度很大的,因為太刀裡面分類也相當得多。一般來說的太刀是指刃長60釐米以上90釐米以下的太刀,而又和打刀形狀不同。另外刀反(刀身彎曲)較大的都可以稱作太刀,太刀在日本鎌倉到室町時代(12-15世紀末)十分流行
  • 讓你見識下日本動漫名刀背後的故事,網友感嘆:名不虛傳!
    動漫中的刀與傳說故事有什麼關聯呢。聊一聊日本刀及盤點出現的動漫。日本的刀,大部分都叫XX文字,XX太刀等等統一的名字。其實他有屬於自己的命名規則。(一)日本刀的命名1、按年代分的,直刀、古刀、新刀、新新刀、現代刀。
  • 5分鐘帶你了解日本刀的種類!
    一般來說的太刀是指刃長60釐米以上90釐米以下的太刀,而又和打刀形狀不同。另外刀反(刀身彎曲)較大的都可以稱作太刀,太刀在日本鎌倉到室町時代(12-15世紀末)十分流行。相比普遍在歷史上比較矮小的日本人來說,這絕對是有如歐洲claymore一樣的重兵器了。傳說中在日本有九州軍神和雷神之稱的立花道雪的雷切,應該就是野太刀或者是大太刀。因為立花道雪的女婿(也是養子)立花宗茂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景流劍術,用的都是野太刀,景流的刀和一般劍術的刀的對比
  • 日本山口組頭目專用—千鳥紋太刀
    太刀是日本武士刀的一種,除了太刀之外還有大太刀、小太刀、打刀、肋差等。太刀的主要特點就是刀尖到刀柄的彎曲度,和打刀的直把比弧度很大。
  • 日本刀中的貴族級佩刀——衛府太刀
    太刀,作為日本刀中較為高檔的一種,和普通的打刀不同,打刀一般是武士以及步兵使用,而太刀,則是軍官,騎兵這種相對於高層的使用。太刀是一個比較靈活的武器,那麼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一:裝具太刀的裝具一般相對華麗,相對於普通打刀,設計更精緻一些,而且刀身的弧度也更大。
  • 5分鐘讓你了解日本刀 圖文詳解
    相比普遍在歷史上比較矮小的日本人來說,這絕對是有如歐洲claymore一樣的重兵器了。傳說中在日本有九州軍神和雷神之稱的立花道雪的雷切,應該就是野太刀或者是大太刀。因為立花道雪的女婿(也是養子)立花宗茂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景流劍術,用的都是野太刀,景流的刀和一般劍術的刀的對比
  • 了解一些粗略淺顯的日本刀小知識!
    分大中小(但均比短刀要長一些),非正式刀,多輔助用。非武士之人也允許持有。【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日本戰國俠盜石川五右衛門就佩戴脇差,而明治維新時代的新選組局長近藤勇就以善用脇差出名(他在赴京前並非武士,只是試衛館的道場繼承人)。 脇差中文簡體寫作脅差,以人隨身佩戴的位置來命名。脅骨屬於肋骨一部分,最早見於《周禮》。「脇」字原意為從腋下到腰上的部分,日語同樣。
  • 帶你走進「日本刀」的前世今生丨日本物語
    日本歷史上有記載的刀劍鍛造,自古墳時代(公元4~7世紀)就已經開始了。然而真正被稱為「日本刀」的則是平安時代(公元194年~1192年)末期出現並成為主流的彎刀。在狹義上包含了刀(太刀、大刀)、肋差、短刀等,而廣義上又包含了剃刀、長卷、槍等一系列兵器。另外關於「日本刀」這一稱呼,事實上最早是由外國人(主要是中國人)提出的,日本刀一詞直到幕末以後才廣泛被日本人使用。
  • 別再說日本武士是用肋差切腹的了!因為太痛苦後來開了外掛
    ▲日本動漫中出現的薙刀現在日本的動漫中薙刀經常是由女性使用的,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女性的武器。這是由於在江戶時代,,有一段時間幕府禁止當時的日本武士攜帶薙刀。這就導致薙刀只能扔在家裡。▲毛拔形太刀太刀可以算是日本武士刀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刀具。太刀的出現才是日本被認可的日本武士刀的分界線。日本的平安時代中期受到了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阿依努人所用的蕨手刀的影響,出現了毛拔形太刀。
  • 日本刀中的精品冷兵器——太刀
    此刀現存於新潟県彌彥神社中,為日本的國寶之一。太刀與同屬刀劍類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區別之一在於刀鞘,太刀刀鞘上有兩個金屬環(稱為「足金物」:靠近鞘口的一個稱「一足」,另一個稱「二足」)用緞帶相互穿插編織成型,使之便於攜帶。緞帶與足金物之間又用一小塊金屬(稱為「革先金物」)連接。刀鞘頭部由金屬包裹(稱為「石突金物」)。拔刀時必須要下壓刀鞘口的條狀金屬物(稱為「口金物」)。
  • 讓人印象深刻的日本武士刀,性能VS外觀,你更想擁有那個?
    提起日本刀,就想起美國電影裡的殺伐利刃,電影裡的日本刀斬汽車、斬殭屍、斬鐵血戰士,似乎是無堅不摧,讓人印象深刻。 而在日本,日本刀作為武器的同時又以其優美造型而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藝術珍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之含義。
  • 世界各類名刀、名劍,你更喜歡哪一種?
    世界各類名刀、名劍,你更喜歡哪一種? 中國唐(橫)刀 日本武士刀(太刀、打刀)
  • 【知識】快速認識日本刀
    在日本近現在考古挖掘中有不少這一時期的環首刀被發現,表明此期日本造刀形制中除了本土特有的蕨手大刀之外,漢環首刀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模仿對象;二是唐朝前後,些次傳入規模和意義之重大猶在漢時之上。簡稱「刀」。打刀的出現始於日本南北朝末期,比太刀晚了很多,而廣泛的應用則是從室町中期開始。它與太刀不同之處在於它並非是為了騎兵設計,而是因地面步戰的需要而產生。
  • 日本刀裝具科普:武士刀上的「拵」和「白鞘」
    下面,我將對日本刀的「拵」和「白鞘」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拵」(Koshirae)和「白鞘」(Shirasaya):「拵」一般來說是指刀身與刀柄、刀鞘等刀裝具裝配完畢的形態,但按照裝配方式不同,還可以細分為「拵」和「白鞘」(Shirasaya) 兩種。
  • 每日兵器:漲姿勢|快速認識日本刀(攻略)
    在日本近現在考古挖掘中有不少這一時期的環首刀被發現,表明此期日本造刀形制中除了本土特有的蕨手大刀之外,漢環首刀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模仿對象;二是唐朝前後,些次傳入規模和意義之重大猶在漢時之上。所這些處理的原則,都是為了實現自古相傳的十二字目標:剛柔相濟,不彎不折,鋒利易切日本刀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先後出現了太刀,短刀,打刀,脅差,錐刀,槍等等眾多的形制(日本古代的各種長兵器也是由刀工製作,並因與刀劍同樣的製作工藝而併入日本刀的範疇)。
  • 日本刀的鼻祖——唐刀之水龍劍
    這些寶物分為三部分:一為唐代傳入日本之中華精緻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許多都是國寶級文物。但這些唐代珍寶輕易不會示人。水龍劍局部至於日本將刀叫做劍,蓋因古代日本以劍為貴之故,這在日本是習以為常之事。如日本最陳舊的史書、自和銅五年(712年)開端編寫的《古事記》裡,凡觸及神性之刀劍,多以劍名以尊顯其尊貴。
  • 大隱於市,南海太郎朝尊之小太刀
    >元重: 6.6毫米 先幅: 20.6毫米 先重: 4.4毫米 南海太郎朝尊南海太郎朝尊本名森岡友之助,新新刀上作!他出生於幕末時期的土佐國高岡郡(現今高知縣),在化政文化時期(公元1804年)赴京都,拜新新刀巨匠水心子正秀為師。南海太郎朝尊的背景並不簡單,因為他不光是一位著名的刀匠,也是一位刀劍學者。他與其老師水心子正秀提倡「復興古刀」,同時也是著名刀劍鍛造書籍《刀劍五行論》的作者。《刀劍五行論》是每個刀友必讀的文章之一,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