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的發明時間,至今已不可考。
據《範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範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藥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書中說「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火盡屋舍」的現象。這裡的「密」應該是蜂蜜的「蜜」。蜜加熱能變成炭。硫磺、硝石與炭混合,這就是火藥的配方。
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製藥實踐的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中國人將火藥應用於戰爭的時間是非常明確的。根據宋《九國志》的記載,唐哀帝在位期間,鄭王在討伐豫章時應用了火藥。
只不過,當時鄭王的軍隊對火藥的使用方式相當原始,僅為「發機飛火」,以此來達到燒毀木質城門的戰略目標。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火藥雖用於攻城,但卻不具備人員殺傷的能力,僅用於破壞防禦工事。
到了兩宋時期,火藥在軍事上的應用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根據《宋史》記載,兵部令史馮繼升向朝廷進獻了「火箭」的製作方法,這種火箭是在傳統的箭矢上綁火藥筒,以火藥筒為箭矢提供助推力,讓箭矢的飛行距離更遠,殺傷力更大。
公元1000年,神衛隊長唐福發明了新式火器,其中,既有傳統火箭的改良版,又有火球、火蒺藜等新式裝備。兩年後,冀州團練使石普再次對火箭進行了改進,並首次將火器訓練融入到軍事演習中。早期火藥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比較簡單,就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達到焚毀戰略目標的目的。
由於這一時期的火藥武器飛行速度較慢,所以往往不具備人員殺傷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火藥的爆炸性能被加以利用,憑藉火藥燃燒時產生的巨大動能,能夠讓承裝火藥的容器體積膨脹並爆炸。這種爆炸效能能造成極大的人員殺傷,殺傷效率遠高於傳統的冷兵器。
當然,不論是火球和火蒺藜,這些應用了爆炸效能的熱武器的威力有限,根本無法與近現代的手雷、手榴彈相提並論。在戰場上火蒺藜並不能造成大規模殺傷,大多數情況只是作為引燃毒藥煙球的載體出現。到了北宋末年,時人研製出殺傷力可觀的「霹靂炮」以及「震天雷」,這種武器在攻堅和防守期間效果顯著。
公元1126年,鎮守開封的李綱大量應用了霹靂炮,以此擊潰了數倍於守軍的金兵。在《水滸傳》中,我們亦能看到這一時期震天雷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相比於石制的霹靂炮,震天雷是一種鐵殼承裝火藥的爆炸性武器。
提到火槍,很多歷史愛好者都會認為這是火藥流入西方國家後的產物,實則不然。兩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火槍,只不過,其構造比較簡單,是由長竹竿製成的。竹竿的內部裝有火藥,在使用時引燃竹竿的一端,將其指向敵軍,以濺射的火藥進行殺敵。
從原理上來看,這種最原始的火槍與現在的煙花頗為類似。陳規鎮守安德期間,其麾下的士兵就配備了「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公元1259年,壽春一帶的工匠改良了火槍,製造出「突火槍」。這種「突火槍」,便是現代槍械的雛形。
在竹筒中裝有子巢和火藥,通過點燃火藥的推力將子巢發射出去殺傷敵人。這裡的子巢,無疑是最原始的子彈。由於火藥的爆炸效能巨大,所以可想而知的是這種突火槍經常會發生炸膛一類的故障。
所以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元明時的工匠改良了突火槍的工藝,用鐵管來取代竹筒,製成火銃。由於鐵材質比竹筒穩定得多,所以這項工藝的改良極大地提高了火銃的安全性。明代火器發展再創新高,明朝工匠發明了「多發火箭」,在火銃內部裝填更多的彈藥。
例如「火弩流星箭」,就是一種裝填了十枚箭矢的火器;而「一窩蜂」則可一次性發射三十二支箭簇;威力最大的「百虎齊奔箭」,甚至能一次性發射一百支箭矢。燕王朱棣靖難之役期間,曾在軍隊中部署了「一窩蜂」,簡直就是無敵般的存在。
可惜史料的記載比較模糊,我們無從得知這種多發齊射火箭在戰場上的效能如何。
明朝火器發明中最值得一書的,是一種名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根據《武備志》的記載,這種火器發射的彈藥能在貼近水面的情況下飛行三四裡。其結構類似於現代的火箭,有二級助推結構。在主火箭的內部,有若干支小型火箭。在大火箭飛行一段距離之後,引線點燃內部的小火箭,小火箭自大火箭的「龍口」射出,殺傷目標。
除此之外,在當時還有一種名為「神火飛鴉」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的原理已與現代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大同小異了。
參考資料:
【《宋史》、《九國志》、《武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