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鐵證?全球變暖,北極的春天提前了半個月!

2021-01-19 中國氣象愛好者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時令變化,你或許已經有所察覺——春天的到來似乎開始提前。這並非錯覺,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而這研究則發現了另一個更為驚人的事實,春季向北推進的速度大約是以往的3倍,而在北極,春天可能提前了16天,也就是半個月!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享的這項研究驗證了多年來一直在科學界和報導中傳播的觀察結果,比在如洛杉磯,紐奧良或達拉斯,該研究表明春天可能比十年前更早一天到達。而更往高緯度走,在西雅圖,芝加哥或華盛頓特區,春天會比十年前提前四天左右到來,越往北,春天提前的程度越高。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極地生態學家Eric Post表示,更高緯度地區的春季提前到來實際上與地球更加迅速的變暖之間有著眾多的關聯。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北半球春季最為全面的分析,這些跡象包括鳥類遷徙、花朵開放、兩棲類活躍和葉子的出現。春天的發展和動植物的變化緊密相連。比如候鳥,在冬天,高緯度寒冷地區的候鳥會向南飛行越冬,春天到來飛向北邊繁殖。而現在,春季在高緯度地區推進得更快,在低緯度地區發生的速度相對就變慢了,這使得北方的昆蟲提前開始活動,鳥類可能會發現——自己錯過了晚餐。

北半球正在發生的一系列變換不僅影響著天氣,也影響著物候,目前,研究人員還不清楚加速的春季如何在這個星球繁雜的物種中發回作用。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變化或正在打亂中高緯度的生態系統,候鳥必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而這一變化又提醒了人們另一個潛在危機——春季提前的必然結果是冬季變短,北極最冷的時間似乎正在被壓縮,這可能會危及永凍土和冰蓋,並且不利於海冰的恢復,一些地區的冰可能會在提前到來的溫暖春天中變得脆弱。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到底有沒有變暖?
    不知道小夥伴兒們現在有沒有感覺到,現在到了嚴寒的冬天的時候,對比往年的冬天,其實沒有那麼冷了,很多人都告訴我說,全球氣候不是在變暖嗎?其實全球氣候系統它是由海洋、生物、大氣、冰凍、巖石、等五大圈層一起組成的。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升高,使得拉尼娜現象更為突出,對於亞洲等區域的影響,可能持續到2021年的3到5月份。
  • 中日韓超長雨季或因氣候變暖 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
    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  韓聯社4日稱,韓國濟州道今年梅雨季從6月10日持續至7月28日,共49天,刷新歷史新高。韓國南部地區梅雨季從6月24日至7月31日,共38天;中部地區降雨天氣已持續41天,有可能將超過2013年(49天)的歷年最長紀錄。中國、日本同樣遭到強降雨襲擊。7月初,日本九州地區暴雨造成70多人死亡,中國南部地區也遭遇嚴重的洪災。
  • 為什麼說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世紀大騙局?!
    而且,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進而影響我國冬季的氣候異常。所以,今年到底會不會出現極冷冬天,還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說了這麼多關於拉尼娜現象的內容,你知道嗎?拉尼娜現象的形成,跟太陽黑子活動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在這一場發生在遠古時代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簡稱PETM)」的「全球變暖事件」期間,陸地遭受了強烈的傾盆大雨,而海洋酸化與溫度升高,導致許多海洋物種滅絕。同時,陸地動物也即將滅絕,取而代之的是體形矮小的物種,開始奪取陸上霸主的地位。如今,我們已經在北極地區發現大量目前常見於佛羅裡達地區的鱷魚、巨型烏龜與植被遺蹟,且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約300英尺。
  • 中國迎數九寒冬,美國遇狂風暴雪,氣候真的在變暖?
    汽車被封凍在公路上什麼是氣候變暖?1988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提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一直保持快速升溫趨勢,由此,「全球變暖」在科學界開始引起重視。在進入21世紀後,「氣候變化」的提法日漸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研究溫室氣體增加與地球升溫之間的聯繫。
  • 全球氣候並沒有變暖!
    不是寫氣候變化嘛,咋寫到楊玉環身上了,一寫女的就來勁是不?再跑題就別寫了,有多餘勁就抓緊把地板擦了!」哥哥連忙答道,馬上寫回來!馬上立刻現在!揉揉腦瓜子開始往回寫。教科書對於《過華清宮》的解讀有一點是令人生疑的。八百裡加急究竟能不能次日到達,答案是不能,依據騰訊地圖可知廣西距離長安超過三千裡,顯然一天不可達,三天也不可達。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李志青: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教授的文章《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 氣候臨界點被激活,核能發電或能阻止全球變暖,科學家稱有點懸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讓全球變暖的速率不斷加快。《巴黎協定》籤署之後,各國開始了拯救地球氣候的徵程。但情況似乎並不樂觀。2020年開年後,澳大利亞山火、疫情蔓延、南極紅雪、綠雪事件,地球的環境似乎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近年來,地球兩極海冰不斷縮減,北冰洋甚至即將出現無冰之夏。
  • 韓國專家:中日韓超長雨季或因氣候變暖
    原標題:中日韓為何遭遇強降雨襲擊,韓國專家:與全球變暖有關【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多國近來都遭到強降雨襲擊,大量人員受災。韓國專家認為,東亞遭遇的這些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
  • 氣候變化或致秋葉提前凋落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預計,在氣候持續變暖的情況下,溫帶樹木的葉子凋落時間會越來越晚。早期的觀察結果支持這種理念,因為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變暖導致樹葉留在樹上的時間較久,令生長季節變長,而這有可能幫助延緩氣候改變的速度。
  • 北極的冰何時候會消失?氣候學家給出了北極冰含量變化的最新趨勢
    什麼時候北極的冰都會消失?這是媒體、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經常要求氣候學家和海冰研究人員提出的一個問題。最近的幾份報告詳細描述了北極夏季海冰正在加速消失。此外,觀測到的北極冰消失速率通常比氣候模型預測的要快。
  • 地球日的思考:氣候變化對全球沙漠造成了什麼影響?
    地球日的思考:氣候變化對全球沙漠造成了什麼影響?2020年地球日主題是「氣候行動」,這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可是在過去的近百年間,氣候變化一直影響著全球,並且改變了世界許多地區的地貌和陸地生態系統,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地球上那幾處最乾燥的地區,比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國地質局對沙漠的定義為地球上年平均降水量小於250毫米的地區, 而撒哈拉沙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不到50毫米。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都說全球變暖,為何今冬這麼冷?專家釋疑
    再往更深層看,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沒有變,但是在此趨勢上會出現年際尺度上的冷暖波動,以上兩個年際尺度的外強迫信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整體趨勢背景下對氣候的一個年際變率調製,它們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氣候變暖趨勢,但會影響個別年份的冬季氣溫出現冷暖波動。  甚至,其波動都與全球變暖密切相關。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而且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進行溝通協商解決,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改善的。但是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很嚴峻,為此世界各國多次召開有關全球變暖的商討大會,但是由於利益糾纏原因這些大會的結果都很不理想。地球處於變暖時期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我們退化到工業革命之前,並且多多植樹造林,那麼全球的溫度就會一點一點下降,其實這是不對的。全球的氣候是周期性的。
  • 全球變暖是真的嗎?
    我們挑選了數個有關氣候變化的問題,約稿多位研究氣候變化的專家、媒體人,希望藉由回答這些問題,讓中文世界的讀者能夠對氣候變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第一篇文章將會回答關於氣候變化最根本的問題:全球變暖到底是不是真的?
  • 全球變暖,北極圈八國爭霸
    更早之前(2018年1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名為《中國的北極政策》的白皮書,並在文件中指出:「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中國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關係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中國是「近北極國家」,希望在北極建立「極地絲綢之路」。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怎麼今年還這麼冷?」很多民眾不解。 「殊不知,我們現在感覺到的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說。 12月2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園路上,行人冒雪出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圖 北極增溫 冷空氣得以長驅南下我們知道,北極是北半球冷空氣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