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灣 疍 家
同 舟 之 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東莞有這樣的人家。
天還沒亮他們就出海,
出海打魚,歸來織網。
鬧市離他們不遠,卻儼然兩個世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東莞有廣府、客家和疍家三種民系。
而疍家人以船為家、漁為業,
世代生活在沿海港灣河道上。
1970年代,政府組織疍民遷移,
此後,虎門新灣成為東莞疍民的聚集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東莞有新灣這樣的傳統漁村。
在虎門西南,1988年撤鎮併入虎門,
是東莞傳統漁村,有東莞市唯一的省級漁港。
有大、中、小漁船幾百艘,
有海產乾貨琳琅滿目。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新灣疍家文化保育」這樣的項目在推進。
這是虎門政府與東莞市中山大學校友會、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同開展的文化保育項目,通過收集整理歷史資料、收集文物、展館建設、文化教育和文化產業創新等方式,保護和傳承東莞疍家文化。
如果沒有人去走訪、記錄和傳播,
我想很多人可能還是不知道,
少數族群帶著他們安身立命的傳統,正瀕臨消失。
新灣漁港
社區裡的漁船大多在這個漁港停泊,這些船對很多漁民來說,既是生活的房子,也是謀生的工具。周末上午的新灣漁港,顯得安靜祥寧,一些漁船已經出海打魚了,停在港灣的漁船裡上不時有漁民忙碌著的身影。
捕魚的漁民
漁民勞作的模式基本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妻子負責搖船,丈夫則負責撒網捕魚。漁民們撒下的不僅是漁網,也是他們深深的希望,期待今天能滿載而歸。
回家
打漁為生的漁民懂得看「水勢」,就像陸上的農民看天種田一樣,「水勢」決定了漁民出港和回港的時間。周六早上,漁民六點多就開始出港了,中午11點多,漁船陸續回港了。
收穫
打漁回來的漁民要第一時間把漁網中的魚「解放」出來,因為沒有去到深海海域,所以捕到的魚都比較小,品類最多的是一種叫「黃魚」的魚,魚身略呈黃色,不過十餘釐米長。在漁民收魚的時候,已經有買魚的人前來問價。
賣魚
漁民把漁網中的魚收好後,會拿到市場去賣掉,不過很多時候,他們不用去市場交易,會有買魚的人主動過來買魚。買魚的人向漁民問了有什麼魚、多少錢一斤,就開始買賣了。
在新灣的海鮮市場,裡面有漁民捕撈到的各種各樣的魚,魚販們一邊宰魚一邊吆喝生意,整個市場充滿了活力。
買魚的人也是漁民,他們把買來的魚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用來做魚餌,到深海裡去捕撈大魚。「黃魚」的售價很低,一斤不到2元,老漁民辛苦了一上午,撈到的二十多斤魚一下子全部被買走了。
為了方便賣魚,漁船上一般配有一把秤,如果魚的數量比較多,就用桶或盆裝著秤,如果數量少,用網裝著秤完就倒到買魚人的桶裡。
新灣漁民捕到的魚,除了直接售賣,還會用來製作海鮮產品。離新灣漁港不遠,兩位婦人在忙著曬魚乾,她們事先把魚剖好裝在桶裡,運到空地上,把魚整齊地排列在篩子上。她們說,按照3月的陽光來說,一般曬一天就可以成魚乾了。
漁民之手
賣完魚後,買魚的人要付錢給漁民,鏡頭捕捉到這一付一收的瞬間,左邊是老漁民的手,右邊是買魚人的手,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上了年紀,老漁民只能在近海海域用網捕魚,全憑自己動手完成所有工作,雙手布滿了勞作留下的痕跡。
休息的漁民
魚賣完了,漁船清潔好了,漁民開始進行短暫的休息。他們的生活與岸上人不同,他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出海捕魚前吃一頓,第二頓則在傍晚時分。當我們問到為什麼只吃兩頓時,漁民說整天都這麼忙,哪有時間再煮多一頓飯。
清理漁網
簡單的休息之後,漁民又要開始忙碌了。他們要清理好漁網,為第二天的捕魚工作做準備。雖然每次收網,漁民都能感覺到另外一頭的沉重,但是他們並沒有過於高興,因為他們知道那其中有很多「不速之客」。隨著海洋汙染的日益嚴重,捕到的海洋垃圾越來越多,有時甚至比魚還要多。
海洋捕魚的方式越來越科技化,一些外市來的漁民甚至通過電擊來捕魚,這樣捕到的數量比較多,而且可以減少人工投入。但是,對新灣的漁民來說,這不僅意味著競爭加大了,還要承受漁網被擊壞所帶來的損失。原本捕到的在網裡的魚都散去了,收網後他們還要投入人力和時間去修補漁網。
漁民在賣完魚、清潔乾淨漁網後,要開始著手修補漁網,夫婦倆的下午基本就耗在補網的工作中。
桂叔,新灣一位老漁民,也是一位醉心於漁船模型製作工藝的手藝人。
像其他漁民一樣,桂叔平時要出海打漁,甚至會有好幾天不能回家的時候,但是,只要有時間,他就埋首於他的手工藝。
在貴叔家的客廳,擺滿了他自學製作的不同年代的漁船模型,或大或小,或新或舊,擺放整齊,精緻如真。
桂叔說,這些漁船模型是按照漁民所使用的船仿製的,款式各不相同,每一艘模型,他都能詳細地道出它們的特色。
一艘這樣的船要耗時半月乃至數月才能製成,細節俱全,可撥可動,讓人忍不住想到《核舟記》的名句:「嘻,技亦靈怪矣哉!」桂叔的得意之作,還曾被借到琶洲會館展覽。
如今在新灣掌握這項手藝的,只有貴叔一人。
他甚至在家門口弄了一個小工作間,那裡就是他平時製作漁船的地方,低矮的板凳、小巧的工具,還有大小不一的板木材料。打魚回來,桂叔就是一位沉迷漁船模型製作的手藝人。
疍家婦女的特色髮髻——圓尾髻。
這種髮髻是已婚婦女的專屬髮髻,未婚少女一般梳兩條辮子。
這是新灣社區年紀最大的漁民。
在我們採風時,她正扶著欄杆從家裡往外走。今年94歲的阿婆自己獨自住在木棚。木棚,是漁民從水上的「船」到岸上的「屋」一種過渡居住環境。
新灣社區的「新橋文化娛樂室」。
東莞中大校友會連同「一時半刻」讀者,跟隨社工李夢偉,拜訪了當地居民的曲藝團,老文藝愛好者們見到年青人非常熱情,唱起了特色漁歌,滿堂喝彩。
座中的老人當年都是漁民,大部分目不識丁卻能熟記歌詞,令人讚嘆。卻也不知老人們是忙裡偷閒,還是閒裡偷忙,有不少阿婆在唱歌之餘,還不忘整理漁網和帶孩子。此情此景,煞是有趣。
新灣漁民捐贈的生產工具。
在新灣文物惠贈站,裡面擺滿了新灣居民捐贈的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各式用品,這些「文物」將作為未來的疍家文化館的重要展品。
這是只很有靈性的喵星人,常年在漁港附近活動,漁民都認得它。
每逢到了漁船回港的時間,它都會站立在碼頭,遙望漁船靠岸,就像盼著父母回家的「孩子」。
漁民要收魚了,它會喵喵地叫喚,直到善良的漁民扔給它一兩條魚,它才轉身在一邊靜靜地品嘗,之後,又溫柔地喵喵數聲,像是感謝漁民贈予的美味。
攝 影 作 者
東 莞 中 山 大 學 校 友 會
版 權 所 有,請 勿 另 用
請 關 注 支 持
【 新 灣 疍 家 文 化 保 育 項 目 】
保 護 和 傳 承 東 莞 疍 家 文 化
【 一 時 半 刻 】
第 3 5 1 篇
城 市 人 文 新 媒 體
一個兼顧文化和社群的公眾號
掃 二 維 碼
遇 有 趣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