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一次外出考察,無錫把「課堂」放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對外開放的窗口——上海!
11月26日,市委書記黃欽率無錫市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實地考察上海人工智慧發展、城市更新等經驗做法,為今年的「學習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省會南京、到「金鄉鄰」蘇州、常州,從隔江相望的泰州、南通,到南北共建的徐州,最後到「東方明珠」上海,今年是無錫近年來外出考察最為密集的一年。
在一次次的學習交流、務實對接中,無錫在新時代的發展棋盤上,「高」位謀勢、「新」處落子,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
融入、接軌、服務
「小上海」按下對接「大上海」加速鍵
素有「小上海」之稱的無錫,與上海的淵源,相當深!
有這麼一組數據可見「水弄堂」與「石庫門」的親密關係:
上世紀初,有近10萬無錫人在上海發展,有近30%的上海產業工人來自無錫;上海800多位實業家中有137位是無錫人,而「上海灘」民族工商業「十個大王」中更有六個是無錫人;
1926年,京滬長途電話線上海至無錫段架設完成;至1930年,無錫長話去話業務量約2萬次,其中南京約1200次,上海約9000次。
難能可貴的是,這種親密關係一直延續至今。特別是近年來,無錫與上海的合作發展成果豐碩:共同策劃舉辦16個重大活動,在錫落戶的兩地合作項目22個、協議投資超1200億,華虹項目落地並投產,是目前無錫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產業項目。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按下了無錫全方位對接上海、實現一體化發展的「加速鍵」。
今年6月,無錫在上海陸家嘴,成功舉辦了2020無錫(上海)科技合作洽談會,包括錫滬科技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錫滬科技創業資源共享平臺等在內的59個科技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全面推動錫滬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此次,無錫市黨政代表團赴滬考察:
——是一次學習取經之旅。上海上生·新所從昔日的老建築、老廠房,蝶變成為最洋氣的國際化文化藝術生活圈。這種城市更新的新理念、新做法,同樣適合文化底蘊深厚、工商特色鮮明、工業遺存豐富的無錫。
——是一次加快融入、接軌、服務上海的具體行動。上海商湯科技是人工智慧平臺公司,在無人駕駛和遙感、人臉識別等領域很有建樹。眾所周知,無錫的物聯網產業在國內外打出了知名度,當前又在加快推進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城市建設,與平臺公司、頭部企業加強對接,能更好實現產業鏈跨區域協作協同。
正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與無錫市黨政代表團座談時所言,上海和無錫淵源深厚,要緊緊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推進,加強產業協作,深化創新協同,鍛造長板、貢獻長板,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譜寫合作新篇章。
無錫打算如何做好融入、接軌、服務上海大文章?從黃欽當天的話語中可知一二:積極做好「東向接軌融入」大文章,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的產業聯動、科技聯創、設施聯通,推動無錫成為全球資源集聚的「小上海」、科技創新應用的「小上海」、高端產業承載的「小上海」、開放樞紐拓展的「小上海」、金融貿易活躍的「小上海」。
風從海上來,潮湧長三角!「小上海」要努力成為「大上海」的重要支點,可期!
蘇錫常會盟
率先為長三角一體化探路
深秋時節,泛舟太湖,與友把盞,不亦樂乎。
11月24日,第二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在無錫召開。時隔七個月,在一艘名為「太湖之星」的船上,蘇錫常三市黨政主要領導再度會盟。
蘇錫常,一個在中國「經濟版圖」上響噹噹的區域。經過多年發展,三市早就「連成一片」,在夜景衛星圖中形成了連綿150公裡的「耀眼光區」。
這個光區的亮度是世界級的:2019年,蘇錫常「三傑」的GDP總額為3.85萬億元,佔江蘇省的38.6%,佔長三角三省一市的16.2%。
東連上海、西接南京,與南通、揚州、泰州隔江相望,蘇錫常是江蘇接軌上海、輻射長三角的橋頭堡。
暢通小循環,才能支撐中循環、助力大循環。積極推進蘇錫常一體化,是在為長三角一體化探路。
這一年,蘇錫常幹群交流頻繁、合作升溫:4月17日,常州市黨政代表團赴蘇州、無錫考察;4月20日,無錫市黨政代表團赴蘇州學習考察;次日,首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在「江蘇第一高樓」蘇州國金中心召開,邁出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實質性的一步;9月,無錫市黨政代表團又赴常州考察。
蘇錫常三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
行走姑蘇,學的是「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園區經驗」。無論是張家港南豐鎮永聯村、崑山中科院安可信息技術產業化基地項目,還是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蘇州在基層治理、重大項目招引、特色園區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做法,讓人獲益匪淺。
走在龍城,學的是常州在構建智能製造體系方面的「獨門秘笈」。從理想智造常州基地、天合光能,到中國以色列常州創新園,所見之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光伏等產業發展勢頭正勁,成為蘇南產業高地上的一道獨特「常州風景」。
在一次次的相互學習、互動交流中,三地各揚所長、各展所優,達成了「太湖之約」。
這當中,最矚目的當屬共同發布的《蘇錫常共建太湖灣科創帶倡議書》,三市將通過一體化布局、戰略化協同、開放式共享、系統化推進,攜手打造成為長三角科創「高原」、若干重點領域科創「高峰」。
說到創新,不得不重點說一下江蘇「老大」南京。依託豐富的科教資源,「創新」一直佔據著南京經濟發展中最有分量的「C位」。在今年外出考察的重要一站南京,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南京創新中心、華為軟體南京研發基地、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這些創新「行動派」「實力派」,令人讚嘆。
「合」則共贏,勢在必「合」!
從「隔江相望」
更好走向「跨江融合」
今年9月,無錫市黨政代表團先後去了徐州、南通、泰州,目的只有一個:跨江融合。
徐州
這是一次「江南盛地」與「淮海中心」的再牽手
2001年,兩市正式確立南北掛鈎合作關係,至今合作共建7家園區、入駐824家企業、累計引進615個項目、完成1047億元投資,一大批項目落地徐州。
今年6月9日,兩市在無錫又開啟新一輪南北掛鈎合作與園區共建新徵程。時隔三個月,9月12日,無錫市黨政代表團赴徐州,召開南北合作共建聯席會議,無錫徐州工業園區(籌)正式揭牌,進一步推動南北合作共建工作走深走實。
在這次聯席會議上,黃欽開門見山:這次到徐州是為了推動掛鈎合作協議落地落實、促進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可以說是為加深感情而來、為共謀發展而來。
深化「多點」、「多鏈」、「多域」合作,錫徐兩地將著力打造南北合作共建、區域協同共贏的新標杆。
南通
這是一次「太湖明珠」與「江海明珠」的再相逢
一個是近代民族工商業和現代鄉鎮企業發祥地,一個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錫通兩地同有鮮明的工商基因,兩市於2010年正式合作共建錫通科技產業園。
如今,錫通科技產業園雖已與蘇通科技產業園融合,成立了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但總面積已擴展至100平方公裡,發展空間更大,合作前景更好。
繼今年4月南通市黨政代表團來錫籤訂加強跨江融合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後,9月25日,無錫市黨政代表團來到南通,就深化兩地合作、加強跨江融合發展進行考察交流。
未來,錫通兩地將協同構築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綠色發展標杆、推進文化旅遊合作,真正從「隔江相望」走向「跨江融合」。
泰州
這是一次「產業強市」與「項目為王」的新對話
一個把「產業強市」作為主導戰略,一個把今年作為「重大項目攻堅年」,說起無錫和泰州,其下轄的江陰與靖江的融合發展,無疑是「跨江融合」的典範。
早在本世紀初,江陰就到對岸的靖江共建工業園區。這個跨越行政區劃的創舉,在為江陰贏得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大大提升靖江的經濟實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園區發展勢頭強勁,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5%,其中工業投入同比增長14.8%,服務業投入同比增長8.4%。
今後無錫與泰州將圍繞錫常泰都市圈建設戰略,全力推進江陰—靖江高質量跨江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書寫出新時代跨江融合發展的「雙城記」。
東向接軌融入,北向引領輻射,
南向協同聯動,西向湖灣一體,
無錫正加快建設世界格局中的無錫、現代化形態中的無錫。
每一個落子之處,就是一項重要工作的著力點。
當下,無錫各項工作相連成線、穩步推進,
一盤大棋局已然布下!
記者:高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