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2020-12-12 幻之獅

二次大戰結束後,納粹德國的那些大魔頭們紛紛得到了應有的清算,但同時也有不少人逃之夭夭,其中的一條漏網的大魚就是阿道夫艾希曼。

他在二戰期間專門負責執行和組織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被稱為「納粹劊子手」。不過二戰一結束,他就潛逃到了阿根廷,直到15年之後才被以色列情報機關的幹員逮捕,最終被判處了絞刑。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

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首先,實驗小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和郵寄廣告信的方式招募了40個人參與實驗。這些人的年齡從20歲到50歲不等,職業和背景也各不相同,從小學畢業到博士各種學歷都有。這其中會有4個人扮演學生的角色,其他的人都是扮演老師的角色。而決定每個人扮演什麼角色是由抽籤決定的。

當然了,抽籤的過程已經做了手腳,因為那4個扮演學生的人是內定的。為什麼要內定,後面咱們再揭曉。

實驗的過程就是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但是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打錯了,老師就要按下一個接通電擊的開關,學生就會以電擊的方式受到懲罰。而電擊的電壓是從最低的15伏開始,每多錯一道題就增加15伏的強度,直到450伏為止。

我們知道,對於人來說,安全的電壓是36伏,一般到了200伏人是會有生命危險的,所以實驗設計450伏為最高上限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看看這些人在明知學生有危險的情況下還會不會服從權威。

實驗開始之前,實驗小組的成員會讓每一個扮演老師的人以最低的強度測試一下電擊設備,目的是讓他們能夠體會一下遭到電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隨後,實驗按照既定的要求進行了。學生和老師被分配到不同的房間,雖然不能看到彼此,但卻可以聽到隔壁方面的動靜。每次有學生答錯老師就需要摁下電擊的開關,隔壁房間就會傳出學生痛苦的叫聲,並且這個聲響會隨著電擊強度的增大而變得更加慘烈。

實際上那幾個扮演學生的人並沒有遭到電擊,隔壁房間僅僅是在播放提前錄製好的聲音而已。但是老師們並不知道,所以一切看上去是非常真實的。當強度足夠大的時候,假冒學生的人會配合以敲打牆壁和抱怨有心臟病,甚至突然保持沉默、不做任何反應,目的就是給旁邊房間的老師們施壓。

隨著實驗的持續,一些「老師」開始質疑這個實驗的可行性,但是實驗小組的人會命令他們繼續,並告知他們有義務完成實驗,不會為此承擔責任。

如果一個參與者在經歷了這樣4次勸說之後仍然希望終止實驗,那麼實驗才會被終止。否則,實驗就會繼續,直至強度上升到450伏並持續三次之後才會停止。

當然,這一切「老師們」並不知道。實際上,他們才是被實驗的對象,整個過程就是為了搞清楚人在遭遇權威下達的違背良心的命令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最終,有超過65%的「老師們」選擇了完成實驗。也就是說,只有不到35%的人對這種違背良心的權威指令說不。

米爾格倫對此做出了總結,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的時候,即便參與者受到非常強烈的道德不安,但多數情況下還是會選擇服從。

這就讓人想到了戰爭中的那些殺人惡魔,其中不乏一些打著服從旗號幹惡事的角色。他們之中,或許也有人備受煎熬,但行為上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服從。

這就像我們上一篇文章中說的那樣,高強度的壓力環境下會讓一個好人去做壞事,即便他明明知道不應該幹,但還是幹了,並且振振有詞,認為自己是另一種善。

而真正能夠遏制住人心向背的往往是信仰。就好比米爾格倫實驗中的「老師們」,他們可以信仰「服從」,同樣也可以信仰「違背良知的命令可以拒絕服從」。不同的選擇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可見「信仰」就是很多時候在一念之間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

這個話題,真的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相關焦點

  • 揭露了人性的惡根,卻被全世界排擠——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
    如果你真的身處那個耶魯大學的地下室裡;如果當你想停止的時候旁邊看似很「權威」的身穿白大褂的觀察人員一直告訴你「這很安全」;如果你已事先被支付了4美元(約等於今天的100美元)……不過良心過不去啊~你可能咬咬牙,還是會說:「退錢,中止實驗吧。」就是65%的人持續電擊「學生」到了450伏特,而且堅持按了3次!
  •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如果希特勒叫你電擊一個陌生人,你會服從嗎
    在正式實驗以前,米爾格拉姆曾經對大學生做過調查。調查表明,就平均而言,普通人在違背實驗者的命令並放棄教師這一角色時,他們所給予的電擊強度可能會達到135伏特。絕大多數人認為,沒有人會達到450伏特的電擊強度。平均起來,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們估計100人中會有1個人會堅持到底。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菲利普·津巴多:從人性之惡到英雄主義
    這當中會伴隨著欺詐、腐敗、逼迫、漠視、無動於衷等各種形式的人性之惡。他進一步解釋說,凡人變成惡人的原因並不複雜,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喪失人性,缺乏責任心,不當地服從權威,群體壓力,缺乏德行,匿名化/去個性化。對於「系統性的惡」,他以中國的吸菸人口一直居高不下為例來說明。中國每年因吸菸而死亡的人口達到100萬人。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年關前後,一部由黃天仁執導,柯佳嬿、許光漢、施柏宇等主演的都市奇幻懸疑愛情劇《想見你》火遍海峽兩岸,使得臺劇再次成功抓住觀眾的眼球。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與惡》中蔣靜雯飾演的女主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的總監,同時也是李曉明案件中的受害者家屬之一。
  • 淺析評分高達9.1的《飛越瘋人院》影片中,所潛藏的人性弱點
    這裡人們的表現體現著人性中的一個劣根性,那就是對權威的服從。人的本性中有對代表極權與勢力的敬畏,遇到代表權勢的一方下達指令,很多時候會選擇服從,哪怕是敢怒但是不敢言。形成這種心理,一般與幼時的教育、整個社會的氛圍有關。
  • 服從,剝奪對他人疼痛感知的惡魔
    這是心理學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爭議的實驗之一:1963年,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報告說,當人們服從命令時,竟願意對他人施加明顯具有危險性的電擊。一些研究者認為,該項實驗以及該團隊所做的後續研究揭示了服從命令是如何破壞我們的道德準則的。米爾格拉姆對他的研究發現所作出的解釋,以及他所採用的實驗方法都受到了指責。可是,在美國、波蘭及其它地方所做的大量同樣的實驗均得出了與他相同的結果。
  • 餘英時:年輕人要把自己當人,不要盲目服從權威
    日丨課丨寫丨作丨平丨臺我想,你們年輕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當人,不要盲目服從上面的權威。
  • 每個人都可以變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圖片來源:SPENCER SHWETZ,SUNDANCE INSTITUTE在斯坦福監獄實驗不到十年之前,米爾格拉姆服從性研究(Milgram obedience study)表明,一經權威人士鼓舞,普通人便樂於以他們認為痛苦或者可能致命的電流電擊同伴。
  • 在《輻射:新維加斯》中掩埋了一個充滿人性黑暗面的避難所 | 杉果遊戲
    這裡雖然名為「11號避難所」其實是座不折不扣的人性實驗室,所有的實驗材料就是被騙進來的老百姓。主要的實驗目的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看人們到底會在什麼時候才會願意站出來反抗權威。但令當初設計者未能設想到的是,11號避難所中的居民在只剩下最後5個人時,才決定不再獻祭任何人了。當我走出11號避難所,再次看到門口那四具骷髏時,我無法想像他們在聽到「自動相應方案」後的表情與心理活動。
  • 嗚呼,在500萬元面前,請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都是好人吧,但為什麼會變成醬樣子? 嗚呼,不要挑戰人性,你我他她都一樣。 ——至尊寶 那這下把愛情換成500萬元,一大箱子放在你的面前,告訴你不犯法不偷不搶不印假鈔,有這樣一個賺錢發財的機會,不是龐氏騙局,不是詐騙簡訊,不用眾叛親離或還皆大歡喜,如果非要在這500萬前加一個期限
  • 每個人都是惡魔,一個作家和影評人主宰電影圈的時代
    每個人都是惡魔,作家和影評人主宰電影圈的時代。影片中,老師利用和隔壁班的比較,就順利的把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實驗之初,工作人員將實驗室改造成了一所監獄,給每個「牢房」的門前都裝上了鋼鐵護欄,還配有牢房的監號。隨後,通過招募選定了24名大學生參與實驗。
  • 不要去挑戰人性,因為您頂不住它的反饋
    人性,有時聖母光環,有時深淵凝視,有時兩面光輝,總之五彩斑斕。人性,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並非只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而是會受到所處社會環境影響起伏變化。小編第一次感覺出人性的多樣化和可怕,我一遠方親戚,家裡是做生意的,每年幾百萬收入,在我們縣城還是能說上話,縣裡很多小區,都是他承包的,那個時候他附近很多所謂的朋友,還有親戚,特別過年,家裡成堆成堆的人,但人有錢了,總喜歡挑戰下刺激的,沾上了賭博,最後輸了很多,然後想急於賺錢,生意上也賠了,房子車子都沒有了,然後他身邊的朋友也遠遠地躲著他,親戚也開始疏遠了他
  • 「作文解析」面對權威,你會做敢於質疑者,還是沉默旁觀者?
    我多少年都是這麼下棋的,我下棋的時間可比你的年齡長多了!你竟然敢質疑我!」瓊斯上尉正好路過,他是西洋棋下得最好的人。於是將軍請他來判。「您錯了,將軍。」「我錯了?」將軍大叫了起來,說:「瓊斯上尉,你連我走的哪步棋都不知道,你就能判斷我錯了?」「是呀,將軍,我是不知道您走的哪步棋,也不知道你們在爭論什麼,可是你看,你們旁邊的這幾位可都會下棋,假如你是對的,他們幾個人早就站出來支持您了。」
  • 影評:《死亡實驗》警衛還是囚犯?! 一場設計成功的崩潰實驗!
    史丹佛監獄實驗可能有些朋友沒有聽說過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一九七一年,由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 菲利浦·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實驗。他們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也就是觀察人們被囚禁的反應、與獄警的權威程度對囚犯的影響。
  • 在賭博面前,請收起你的「理性計劃」,永遠不要試圖挑戰你的人性
    相信很多參與過網賭的人都有一個上岸計劃,那就是準備一兩萬的本金,每天盈利多少就收手,也就達到輕鬆月入過萬了,這個看似很「完美」的計劃,經過很多很多的人前赴後繼的嘗試,得出的結果就是輸得一敗塗地。為什麼會這樣?
  • 心理學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人和動物的一個最大的差別便是人有著人的本性。大家受到限制於人的本性下,不可以做違反人性的事情,如果超過規定的限制,那麼作為一個人,也喪失了與生俱來的人性了。人性,心理學將人的本性定義為是作為一個人們差別於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性有三種屬性,即精神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