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結束後,納粹德國的那些大魔頭們紛紛得到了應有的清算,但同時也有不少人逃之夭夭,其中的一條漏網的大魚就是阿道夫艾希曼。
他在二戰期間專門負責執行和組織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被稱為「納粹劊子手」。不過二戰一結束,他就潛逃到了阿根廷,直到15年之後才被以色列情報機關的幹員逮捕,最終被判處了絞刑。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
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首先,實驗小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和郵寄廣告信的方式招募了40個人參與實驗。這些人的年齡從20歲到50歲不等,職業和背景也各不相同,從小學畢業到博士各種學歷都有。這其中會有4個人扮演學生的角色,其他的人都是扮演老師的角色。而決定每個人扮演什麼角色是由抽籤決定的。
當然了,抽籤的過程已經做了手腳,因為那4個扮演學生的人是內定的。為什麼要內定,後面咱們再揭曉。
實驗的過程就是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但是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打錯了,老師就要按下一個接通電擊的開關,學生就會以電擊的方式受到懲罰。而電擊的電壓是從最低的15伏開始,每多錯一道題就增加15伏的強度,直到450伏為止。
我們知道,對於人來說,安全的電壓是36伏,一般到了200伏人是會有生命危險的,所以實驗設計450伏為最高上限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看看這些人在明知學生有危險的情況下還會不會服從權威。
實驗開始之前,實驗小組的成員會讓每一個扮演老師的人以最低的強度測試一下電擊設備,目的是讓他們能夠體會一下遭到電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隨後,實驗按照既定的要求進行了。學生和老師被分配到不同的房間,雖然不能看到彼此,但卻可以聽到隔壁方面的動靜。每次有學生答錯老師就需要摁下電擊的開關,隔壁房間就會傳出學生痛苦的叫聲,並且這個聲響會隨著電擊強度的增大而變得更加慘烈。
實際上那幾個扮演學生的人並沒有遭到電擊,隔壁房間僅僅是在播放提前錄製好的聲音而已。但是老師們並不知道,所以一切看上去是非常真實的。當強度足夠大的時候,假冒學生的人會配合以敲打牆壁和抱怨有心臟病,甚至突然保持沉默、不做任何反應,目的就是給旁邊房間的老師們施壓。
隨著實驗的持續,一些「老師」開始質疑這個實驗的可行性,但是實驗小組的人會命令他們繼續,並告知他們有義務完成實驗,不會為此承擔責任。
如果一個參與者在經歷了這樣4次勸說之後仍然希望終止實驗,那麼實驗才會被終止。否則,實驗就會繼續,直至強度上升到450伏並持續三次之後才會停止。
當然,這一切「老師們」並不知道。實際上,他們才是被實驗的對象,整個過程就是為了搞清楚人在遭遇權威下達的違背良心的命令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最終,有超過65%的「老師們」選擇了完成實驗。也就是說,只有不到35%的人對這種違背良心的權威指令說不。
米爾格倫對此做出了總結,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的時候,即便參與者受到非常強烈的道德不安,但多數情況下還是會選擇服從。
這就讓人想到了戰爭中的那些殺人惡魔,其中不乏一些打著服從旗號幹惡事的角色。他們之中,或許也有人備受煎熬,但行為上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服從。
這就像我們上一篇文章中說的那樣,高強度的壓力環境下會讓一個好人去做壞事,即便他明明知道不應該幹,但還是幹了,並且振振有詞,認為自己是另一種善。
而真正能夠遏制住人心向背的往往是信仰。就好比米爾格倫實驗中的「老師們」,他們可以信仰「服從」,同樣也可以信仰「違背良知的命令可以拒絕服從」。不同的選擇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可見「信仰」就是很多時候在一念之間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
這個話題,真的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