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年輕人要把自己當人,不要盲目服從權威

2021-02-08 日課live

日丨課丨寫丨作丨平丨臺

我想,你們年輕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當人,不要盲目服從上面的權威。我認為每個人要爭取自己基本的人權,不要隨便被人剝奪了。如果人家給你「恩賜」,給你點好東西,你就感激涕零,這就不太好了。人就應該量才適性,自己有多少本事,在什麼環境,儘量做自己該做的事。——餘英時



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 

時代周報記者專訪餘英時


01

國學「大師」太多了



時代周報:現在的「國學熱」似乎越燒溫度越高,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餘英時:我覺得沒有真正的「國學熱」可言。真正的學是不能熱的、熱不起來的,只有五分鐘。學是要冷冷清清長期做的,如果要帶一個「熱」,就可以不考慮了。等於是流行歌曲,大家都狂熱,流行歌曲能流行多久,就不知道了。


我看「國學熱」本身跟國學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有些人的思想被挖空了,要找東西代替。老祖宗的東西就是很好的,我們不用向國外求什麼,光老祖宗的東西已經用不完了——無非就是這樣一種想法,才會搞出「國學熱」來。

  

時代周報:有人認為現代社會「人心不古,物慾橫流」,所以必須倡導「國學」,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餘英時:我想「人心不古,物慾橫流」的說法,每個時代都能聽見。古代就有了,漢代可以這樣說,唐代可以這樣說,明代可以這樣說,現在還是這樣說,什麼才是把人心復古呢?


從前提倡經學的人,就以為經學可以解決一切,中國人念經學念了幾千年,去翻翻清朝《四庫全書》提要,經學有多少書?每一代都有發展,還不是繼續「人心不古,物慾橫流」?


我想每個時代都有問題,沒有任何一種萬靈藥可以通治所有的病症,只能對症下藥。


時代周報:在現代學術史上,「國學」一說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背景?

餘英時:「國學」基本是日本的名詞,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就有了。最初就是要恢復日本的國粹,先是對抗中國的漢學,後來又對抗西方的東西。這個「國學」後來就傳到中國來了。當初也經過許多演變,也有「國粹」的說法,同樣是日本傳來的。後來中國有《國粹學報》之類。

章太炎提出,這些東西有所誇大了,所以改用「國故」,他有一本書就叫《國故論衡》。胡適他們提出「整理國故」,整理跟中國有關的歷史種種。這樣「國學」就變成中性的名詞。

清華大學辦國學研究院的時候,就用過這個名詞。包括我的老師錢穆先生寫過《國學概論》,他說,「國學」這個名詞恐怕也不是能持久的。

我認為,把「國學」變成某一種神聖、美妙的意義,讓它發生精神嚮導作用,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和考古學家李濟之先生反對用「漢學」這個名詞一樣,不想把中國考古變成「漢學」的一支。

時代周報:在學術研究上,通與專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

餘英時:在學術上,通與專是看個人的。有人願意是專家,他不想「通」,對「通」沒有那種意識。有人故意學「通」,那種是很虛的通,許多抽象的廢話,聽起來冠冕堂皇。

尤其是現在用西方各種理論的名詞,人家也不知道葫蘆裡賣什麼藥。我想真正求通,是在專中求通,通中求專,兩者分不開。沒有具體研究,通什麼呢?一到具體研究就進入專的領域。

這專不是就事論事,要看看前面,看看後面,看看左右,把有關的都聯繫起來,那就是專中有通,通中有專,不能空談專與通。

時代周報:為什麼現在大陸的學者動不動就稱「大師國學」,動不動就是「通才」?


餘英時:還是精神空虛吧。這是最大的問題。學術界的人精神也空虛,總要有一些東西填補,變成大師的話,當然就得到很大的滿足感了。


明朝末年官封得太多,「都督多似狗,職方滿街走」,現在的大師太多了,就是通貨膨脹,貶值了,什麼都是大師,就沒有意義了。人人都是大師,那誰是小師呢?


時代周報:那些頂尖聰明的學者為什麼熱衷於當大師?


餘英時:有人學問好,聰明才智高,不一定有智慧,智慧是另外一回事。人生的智慧不是看人的聰明。中國古人講,這個人「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罵人的話,是讚美的話。


西方經典《贊愚》中就說,越是愚鈍的人越有智慧,愚鈍的人不是言詞辯詰,而是對人生有某些很深的體驗。越聰明的人越是糟糕,聰明等於是一個工具,就像科技一樣,用在好處也行,用來製造殺人武器也可以。


這就是古人講「術不可不慎」,做哪一行也要謹慎。這跟智慧沒有什麼關係,千萬不要迷信什麼學者大師之類。

  


02

但求面對死亡而視為平常


時代周報:一些在文化、學術上很有成就的人物,到了晚年為什麼會產生「不朽的焦慮」?


餘英時:人到老的時候,怕死是一定的。你要記住孔子的一句話:「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年輕的時候是好勇鬥狠,要跟人家拼打、鬥爭,老年就越怕自己失去這個世界,越想抓緊「得」。這個「得」不光是財,主要是名譽:人家承認不承認。怕寂寞。


這就是黃宗羲早年講的一句話:「士大夫不耐寂寞,何所不至。」只要你不耐寂寞,什麼事都會幹。


老年人就怕這個世界把他丟掉了,他沒有地方可去,沒有東西可以抓得住,所以一抓住一個東西就佔有,無所謂節不節了。越到老年越可怕,年輕的時候不會意識到死亡,到了中年以後,死亡的威脅就存在了。


儒家講死亡,就是面對它而視為平常,這是真的儒家精神。胡適到英國去見劍橋的大主教,就說:對死根本就不怕,死了就死了,沒死以前就做我該做的事。這就是張載所說:「存,吾順事。」


活一天,我就要盡一天責任。責任有很多,對子女有責任,對太太有責任,對父母有責任,對兄弟姐妹和朋友都有責任,能盡多少算多少,不能人人都靠你,盡我最大的努力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我的專業是研究歷史,就希望把我的歷史研究好,不是曲解歷史,不是為了某一種利益而搞一個學說,也不是為了賺錢而寫一本人人都買的書。做歷史研究也罷,做哲學研究也罷,得到某種程度的真理,把已有的真理向前推進一步,那我的責任就盡了。


至於人家的評價怎麼樣,對你是不是欣賞,生前是不是得到承認,這都不重要。這樣你就心安理得了,就沒有那麼多的惶恐。最怕的就是不安,老想要怎麼樣,這是心理上最難克服的問題。



03

要恢復人的尊嚴


時代周報:為什麼你現在把「知識分子」一詞都改用「知識人」?


餘英時:「知識人」這個名詞是我現在提倡的,第一次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士與中國文化》第二版,我在序裡提出這個問題。以後我就儘可能用「知識人」,而不用「知識分子」。


原來我也用「知識分子」,那是隨俗,因為語言應該隨俗。但我現在覺得這是一個問題,過去「分子」用得太可怕了,分子是右派分子、壞分子,什麼都在裡頭。「知識分子」已經用了幾十年,從前是一個中性的詞,後來就變質了。所以我不想再用。


我記得可能是看了已經去世的語言學家陳原談「分子」的文章,受到他的影響。西方用「intellectual」,就是知識人,日本人也用「知識人」。我給日本學界寫過一篇文章,用的是「知識人」這個名詞。


講知識人等於中國人講讀書人一樣,講政治人、經濟人、文化人都可以,為什麼不能用知識人呢?


我的意思是,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我要恢復人的尊嚴,因為語言是影響很大的東西,語言一定限制你的思想,用暴力語言,就是鼓動暴力。


時代周報:人的地位要受到尊重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源流可以追溯?


餘英時:從前中國還有士大夫階層來控制,政權也是開放的,開放到一定程度就是科舉,要做官必須先考試,這個考試是比較公平的。從漢武帝開始,中央設有太學,地方上也推舉人才再送上去。這是中國很早就有的好事情,不要以為是小事情,這是不容易的。


西方在中古時候一個是武士階級,一個是有錢的商人可以有特權,然後是世襲的貴族。這些在中國很早就消滅掉了,世襲制度基本上在春秋戰國以後就不再實行了。唯一世襲的就是皇帝,這個沒有人碰它。


中國的政權很早便開放到「四民之首」的「士」(即知識人)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成就,但這一開放並沒有形成「民主」。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知識人便自覺地努力,想作進一步的開放。


追求民主,便是承認每一個人都有「人的尊嚴」。儒家早已有「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念,這一思路在現代與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大潮流匯合了起來。


時代周報:在今天這個時代裡,如何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


餘英時:我想,你們年輕人自己要努力,要自己把自己當人,不要盲目服從上面的權威。我認為每個人要爭取自己基本的人權,不要隨便被人剝奪了。如果人家給你「恩賜」,給你點好東西,你就感激涕零,這就不太好了。


人就應該量才適性,自己有多少本事,在什麼環境,儘量做自己該做的事。但是人不能光為自己著想,我們念中國書,受中國文化影響,不能只管我一家,其他就不管。因為小時候受影響,有社會責任感,但是責任感也不能無限膨脹,膨脹到連家都不顧了。


起碼的責任是對家裡人有承擔,這以後才有餘力為公家做事,這是很簡單的人生道理。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中國才能夠慢慢走上現代社會,只能求一點一點地變。


我從來不把任何個人當神一樣看得不得了。古人、今人中好多人我都很欣賞,很尊敬,但我不覺得我要崇拜某一個人,想變成某一個人。


我怎麼可能變成愛因斯坦呢?愛因斯坦是一個個體的生命,我也是一個個體的生命,為什麼要做他呢?就算有一個人是物理天才,也不一定能成得了。


每個人都要成就自己,完成自己。我沒有崇拜某一個聖人,我不崇拜孔子、孟子、朱熹,只是覺得在中國精神史上,這些人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從內心欣賞他們,尊敬他們。


現在想到的是,在這個時代我能做什麼,那就是做自己。我沒有英雄崇拜主義,也不會自愧不如,因為我天生就只有這麼多本錢,只有這麼多才力。這不是我能決定的,這是遺傳決定的,還跟我的環境有關係。


如果小時候沒有八到九年在鄉下,我對傳統的社會與文化便不可能有親切的認識。但我沒有機會上現代小學、中學,便註定不能成為數學家或物理學家了。


我只有一點對中國文史的底子,就只能做我自己。


我並不是傲慢或者自負,人只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錢,就做多大的生意。不要看別人是大富翁,我也要去做大生意,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


總而言之,盡力完成自我,同時也知道尊重別人,這是所謂「博學知服」,即做一個有尊嚴的知識人的最好辦法。


END


相關焦點

  • 65%的人會服從權威做壞事?米爾格拉姆實驗告訴你,不要挑戰人性
    不過在其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為了給自己辯護,他一再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這樣的自我辯護在我們平常人看來就是為了脫罪的詭辯,但是美國的一位名叫米爾格倫(也有翻譯為米爾格拉姆的)的社會心理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來研究服從權威會不會令好人去作惡。這個實驗就是非常著名也頗受爭議的米爾格倫實驗(也有翻譯成米爾格拉姆實驗的)。
  • 當權威的命令與良知的衝突,你是否選擇服從?
    《對權威的服從》這本書的作者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這本書記錄了他在上世紀60年代做的一系列服從實驗。這個實驗在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上都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因為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心理現象:人不僅會服從權威,而且會違背良心盲從權威。第一,實驗過程。
  • 華為任正非說,年輕人應該多服從領導,不要高談闊論,你認同嗎?
    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曾經說過這麼一個觀點,他說年輕人應該學會多服從領導,不要整天高談闊論,也不要動不動就談戰略。並且,圍繞他這個觀點,江湖上還有一個流傳非常廣的關於華為的段子:說有一位博士生剛剛入職華為不久,就給任正非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書,裡面大談自己對華為的看法,以及華為應該如何發展,等等這些戰略性的東西,但是最終得到任正非的答覆是:建議帶此人去看一下醫生,如果確認沒有毛病的話,就開除掉。
  • 權威原理:為什麼人們會盲從他人
    社會等級制度形成的強大心理壓力,使一直在服從權威的人已經習慣了被命令,天性已經被抑制,即使讓他們去殺人他們也會毫不眨眼去做。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盲目聽從權威,就可能導致錯誤的發生。 據一份來自航空部門統計,在20%的墜機空難中,副駕駛不願挺身指出機長的錯誤判斷是導致災難發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 人物|餘英時家族與中國近代史
    從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恰好是中國大陸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餘英時及其身後的潛山餘氏家族的百年變遷,恰恰是中國近代史劇烈變動的縮影,二十世紀上半葉,潛山家族的分化,折射出國共政爭中近代史的戲劇性,而餘英時本身成長的歷程,經歷了自抗戰之後中國近代史中若干重要轉折點,餘英時都和這些轉折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任正非:年輕人要多服從領導,小事做不好怎麼證明能做大事?
    年輕人要多服從你的領導,多與你的團隊合作,踏實做好本職工作,小事做不好,怎麼能證明你能做大事呢?這是今天華為心聲社區刊發了創始人任正非與戰略預備隊學員和新員工座談會上的講話。除此之外,任總還表示不需要每個員工都去閱讀公司的總戰略,不要關注太大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沒有處在一定的位置,讀了也不一定理解,適應你的崗位,提高業務技能,搞好周邊協同關係,把本職工作做好,這才是最重要的。
  • 新華經典·每周一書|《對權威的服從》:一場實驗,揭露人性差異
    1960年代,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系列以服從為主題的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個人道德的自信和對自由意志的迷信。《對權威的服從》(中文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完整地記錄了此項實驗。實驗的基本方法是:實驗者招聘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告訴他們參加一項名為「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的研究。
  • 浙大教授:不要盲目崇拜洋品牌,我就開奇瑞怎麼了
    抖音等短視頻上流傳了很多鄭強教授在各大高校的演講視頻,他的很多觀點都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他針對體育精神、國外留學生、科學有國界等言論都激起了年輕人的強烈反響、引發了年輕人的共鳴。今天就針對他所說的「不要盲目崇拜洋品牌」來發表小編的看法,小編完全同意鄭強教授的這個觀點,教授在演講中談到自己在浙江大學的第一輛汽車時說自己的第一輛汽車的排量是1.6,結果浙江大學不給他蓋章覺得與其身份不符,但鄭強教授說自己就願意開奇瑞車,並不覺得丟臉,還說自己不願意開大排量的車。
  • 行走職場不要有這三種情況,否則會盲目從眾,容易被別人左右
    ,在遇到互相競爭的事情時,很容易讓自己出現吃虧的結果;大部分年輕人,在與身邊的同事合作時,都沒有意識對自己形成保護,要是完全聽從別人的命令,不僅自己會喪失判斷能力,而且盲目從眾的心裡,也會讓自己不斷吃虧。
  • 「偽精緻」正讓年輕人深陷其中,別盲目跟風!
    在雞湯大肆宣揚「人生要精緻」之下,的確該對自己好一點,將自己從粗糙與節儉中解放出來。然而,活得精緻要建立在量入為出的基礎上,哪怕一到月底就「月光」,總比月初就「月光」好得多。「精緻主義」消費觀其實是有錢時該花則花,無錢時不會超出自身能力去開銷,至少不會太離譜。而「偽精緻主義」消費觀則是衝動消費觀,今天揮霍、明天吃土,挎的是LV、吃的卻是方便麵,外表看起來精緻無比,口袋裡卻空空如也。
  • 父母不要把自己當成絕對權威
    老師說:「你最好不要填報師範院校,老師這個職業確實很好,但很多老師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除了在學生面前有老師的架子,在其他人面前,還可能繼續擺出老師的架子,忘了自己不一定是老師,這雖然是慣性作用,其他人卻認為這個老師,是一個好為人師的人」。學生問:「你在學校教我們的地理課,親戚交往時,大家也沒感覺到你在擺老師架子呀」。
  • 不要盲目相信捂大被,中暑的難受還是要自己承擔
    炎炎夏日坐月子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天氣熱,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一些習俗,在這些習俗裡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要遵守的。坐月子本身就是一件比較讓人難受的事情,況且這麼熱的天氣更加讓人煩躁,一不小心就有中暑的危險。長時間呆在高溫環境中,肯定是要中暑的。家裡有剛剛分娩完的產婦的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聽信傳統坐月子方法,這幾件不能完全相信。
  • 前輩們,要不要聽聽年輕人的酒文化
    前一陣子,茅臺集團的前董事長季克良「火了」,他在評價年輕人不喝茅臺酒的時候稱,20歲的小孩子不懂事,不了解好酒的妙處,自己每天都來上半斤茅臺酒,算起來,現在大約喝了2噸的量了。網友紛紛表示:這是過期了多久的虎狼之詞?
  • 商業套路之權威效應,你是否有想過耐克為什麼會請劉翔來代言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第9期的時候,我們就聊到過銷售最好不要把自己定位為銷售,而要把自己定位為專家,因為專家專業的同時會給別人一種安全感。今天我們就聊聊專家這兩個字背後在起作用的「權威效應」。「權威效應」,意思是大家對權威有盲目的服從感。
  • 中青報:青少年不要盲目進入電競行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原標題:青少年不要盲目進入電競行業12月8日,在由團上海市委、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舉辦的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上,RNG電子競技俱樂部英雄聯盟戰隊負責人阮琛表示
  • 不要盲目追求網球價格的高低,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球拍!
    不要盲目追求網球價格的高低,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球拍。快來看看,為自己選購一款吧!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網球拍,看上去就很讓人眼花撩亂,在選擇上可能也會不知從何下手,別著急,其實我們可以從網球拍的參數方面下手,逐個突破,最後選擇出適合自己的。一起來看看該怎樣選吧!
  • 餘英時回憶錄——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餘英時一九四五至一九四六年,我在桐城縣舅舅家裡住了一年。那是我少年時代唯一記得的「城市」,其實也是閉塞得很。桐城人以人文自負,但仍然沉浸在方苞、姚鼐的「古文」傳統之中。我在桐城受到了一些「鬥方名士」的影響,對舊詩文發生了進一步的興趣。我的二舅父張仲怡先生能詩、善書法。
  • 現在的年輕人要不要考慮買房?
    我發現現在走在街上討論房子的人多了,在人多聚集口發傳單,做宣傳,接到中介的電話也多了。目前的房價確實不太平。#買房#今天來說一下年輕人現在要不要考慮買房手裡稍微有些積蓄的年輕人覺得不買吧,沒有個安定的住所,還會擔心以後房子更貴會買不起。買吧,又要掏空家裡幾個錢包,父母也是不容易,還要需要考慮每月的房貸,也是不小的壓力,買過了也怕買在高位以後站崗,成為韭菜。我感覺第一次買房應該都會有這樣的心理。主要還是要考慮下自己的成本和買房的目的,如果確實比較適合自己,就不要糾結那麼多,該買還要買。
  • 陳勝為何一定要殺吳廣?司馬遷《史記》道出原因,年輕人要牢記
    吳廣和陳勝是從大澤鄉開始起義的,他們一開始總搞神弄鬼,像什麼「大楚興,陳勝王」,還支愣動物,不過動物不肯幫忙,只好找人學狐狸叫「天亡大秦」之類的。為什麼陳勝要殺他?其實這件事情在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答案。
  • 「思想」可以解放 但「權威」不能全然否定
    從某個角度來說,太陽花學運展現的自由與奔放,對臺灣社會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華人社會向來保守,有著濃厚的家父長制色彩,即使在臺灣這個歷經民主化轉型的社會,「大人」的權威仍然相當強固,在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上,不同社會位置的人相互「平等對話」始終還只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