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闡明90S前核糖體轉化為原始40S亞基過程

2021-01-14 科學網

研究闡明90S前核糖體轉化為原始40S亞基過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4:32:05

德國慕尼黑大學Roland Beckmann和德國慕尼黑大學Ed Hurt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闡明了90S前核糖體轉化為原始40S亞基過程。相關論文於2020年9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他們通過沿酵母中該途徑中間體的生化和冷凍電鏡分析闡明了90S前核糖體轉化為原始40S亞基過程。首先,重塑RNA解旋酶Dhr1與90S前核糖體結合,然後在位點A1處進行Utp24內切核酸酶驅動的RNA切割,從而從18S核糖體RNA中分離5'-外部轉錄間隔區(ETS)。接下來,5'-ETS和90S裝配係數被移開,但這是順序發生的,不是整體發生的。

最終,原始的前40S出現,仍然保留了包括Dhr1在內的90S因子,現在已經準備好釋放最終的小核仁U3-18S RNA雜合子。他們的數據闡明了從90S到40S之前難以理解的過渡,並闡明了大型核糖核蛋白組裝和重塑的原理。

據了解,小型核糖體亞基的產生最初需要形成90S前體,然後再重組為原始前40S亞基。

附:英文原文

Title: 90S pre-ribosome transformation into the primordial 40S subunit

Author: Jingdong Cheng, Benjamin Lau, Giuseppe La Venuta, Michael Ameismeier, Otto Berninghausen, Ed Hurt, Roland Beckmann

Issue&Volume: 2020/09/18

Abstract: Production of small ribosomal subunits initially requires the formation of a 90S precursor followed by an enigmatic process of restructuring into the primordial pre-40S subunit. We elucidate this process by biochemical an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of intermediates along this pathway in yeast. First, the remodeling RNA helicase Dhr1 engages the 90S pre-ribosome, followed by Utp24 endonuclease–driven RNA cleavage at site A1, thereby separating the 5′-ex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ETS) from 18S ribosomal RNA. Next, the 5′-ETS and 90S assembly factors become dislodged, but this occurs sequentially, not en bloc. Eventually, the primordial pre-40S emerges, still retaining some 90S factors including Dhr1, now ready to unwind the final small nucleolar U3–18S RNA hybrid. Our data shed light on the elusive 90S to pre-40S transition and clarify the principles of assembly and remodeling of large ribonucleoproteins.

DOI: 10.1126/science.abb4119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0/147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Cell:可視化觀察核仁中的核糖體大亞基組裝過程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作為細胞的蛋白工廠,由蛋白和幾種RNA組成的核糖體必須大量地產生它們自己。一個生長中的酵母細胞每小時產生10萬個核糖體,每個核糖體包括80個核糖體蛋白和4個核糖體RNA(rRNA),這些核糖體蛋白和rRNA分布在每個核糖體的兩個不同的功能上相互作用的亞基(即大亞基和小亞基)之間。
  • 科學家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科學家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2 14:17:36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課題組解析出過渡狀態下90S小核糖體亞基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核糖體的生物生成是一個非常複雜及高度耗能的分子過程,在真核細胞中超過300個因子(包括蛋白質和snoRNA)參與核糖體亞基的生物生成。它們參與了rRNA的轉錄、加工、修飾及摺疊,80種核糖體蛋白的修飾及組裝,以及核糖體前體顆粒的構象成熟及跨核膜轉運等一系列過程。
  • 人類40S核糖體成熟最終步驟的結構基礎獲解析
    人類40S核糖體成熟最終步驟的結構基礎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47:51 德國慕尼黑大學Roland Beckmann研究組報導人類40S核糖體成熟最終步驟的結構基礎。
  • 首個人工核糖體設計出爐
    核糖體的兩個亞基(由RNA和蛋白質構成)一個較大、一個較小,它們與mRNA共同作用,構成轉錄過程中組裝蛋白質的一種功能單位。一旦蛋白質分子完成,核糖體的兩個亞基自動分道揚鑣。  研究人員對於核糖體亞基在每一個蛋白周期中都會分開又合併的情況感到很沮喪,因此他們設計出將兩個亞基永遠連結在一起的方案。
  • 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機制
    polypeptide exit tunnel」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在細胞核中的多個高分辨的前體結構,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核糖體的組裝與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化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人類細胞中參與核糖體組裝過程的蛋白發生突變會導致組織特異性缺陷的人類疾病,統稱為核糖體病變(ribosomopathy)。
  • 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
    nascent polypeptide exit tunnel」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在細胞核中的多個高分辨的前體結構,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核糖體的組裝與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分化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人類細胞中參與核糖體組裝過程的蛋白發生突變會導致組織特異性缺陷的人類疾病,統稱為核糖體病變(ribosomopathy)。
  • Ccr4-Not監控翻譯核糖體的密碼子優化
    他們發現Ccr4-Not 複合物監控翻譯核糖體的密碼子優化。這一成果由該研究於2020年4月17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他們結合了冷凍電鏡、核糖體圖譜和信使RNA(mRNA)穩定性檢測等技術,通過啤酒酵母中Not5亞基與核糖體E位點的特異性相互作用來檢測Ccr4
  • 高寧研究團隊在原核核糖體的組裝和翻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工作發現,細菌核糖體大亞基中23S rRNA的U2552位點甲基化修飾的缺失,既會減緩細胞內核糖體50S大亞基的組裝速度,也會降低核糖體翻譯蛋白質的效率,揭示了RNA甲基化修飾對核糖體生物合成與翻譯功能調控的重要意義。
  • Neuron|陳一茗等開發核糖體標記神經胞體成像技術
    將相互連接的神經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是理解其原理必不可少的一部。當下,螢光成像可以說已成為了主流的觀測神經網絡的方法:螢光蛋白可用來標記特定的神經組織,展示其結構;螢光探針可將生物信號比如鈣離子濃度轉化為光學信號,展示其動態。通過螢光蛋白,光學成像可以同時檢測上百甚至上千個神經元,於此同時,將信號歸納到其中各個神經元也成了既必要也棘手的一部。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
    為有效預防與精準治療ACL損傷、恢復並提高患者運動能力,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敖英芳教授帶領項目組開展「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圍繞難治性運動傷病ACL損傷的基礎與臨床轉化開展研究與應用,取得了系列理論創新並成功實現臨床轉化,該項目榮獲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頂刊發表5篇研究,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這些結構與生化研究相結合,揭示了蛋白質和RNA亞基的共同進化已將RNase MRP轉化為獨特的核糖核酸酶,該酶通過識別短而鬆散定義的共有序列來處理單鏈RNA。這種廣泛的底物特異性表明RNase MRP可能具有無數但未被識別的底物,這些底物可能在各種細胞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
  • 【學術前沿】卞小瑩/武大雷/張友明組合作首次工程化改造和闡明非...
    目前非核糖體肽聚肽骨架的組合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顯著進步【6】,但卻少有利用遺傳操作對非核糖體脂肽的脂肪酸鏈進行改造的研究,究其原因是對Cs結構域裝載脂肪酸鏈的特異性尚不明確【7】。而且,該研究闡明了在非核糖體脂肽的脂鏈啟動過程中Cs結構域的三種不同構象,提出了此結構域 「從底物結合到產物釋放」的動態結構變化模型。該研究為非核糖體肽的脂鏈啟動機制和工程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 李陳龍團隊發現植物SWI/SNF染色體重塑複合物的新亞基
    雖然人們認為典型的植物SWI/SNF複合物主要由一個ATPase,兩個SWI3亞基,一個SWP73和一個SNF5亞基組成,但是,目前仍不清楚植物中SWI/SNF複合物的亞基組成究竟是怎樣的。同時,大部分亞基在SWI/SNF複合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沒有被闡明。
  • GABAA受體β3亞基敲除的斑馬魚對麻醉藥物敏感性的研究
    GABAA受體是由5個亞基組成的配體門控氯離子通道,目前已鑑定出的亞基有19種(a1-6,b1-3,g1-3,d,e,q,p和r1-3)。大多數神經元的GABAA受體包含兩個a亞基和兩個b亞基以及g、d或另一個b亞基。每個亞基均由一個細胞外結構域、跨膜結構域以及胞內結構域組成。
  •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8:52 德國哥廷根生物物理化學MPI Reinhard Lührmann和Holger St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