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如何轉危為安?

2021-01-19 騰訊網

腫瘤免疫治療的興起,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曙光。其中,PD-1藥物免疫療法是通過阻斷PD-1信號通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PD-1藥物免疫療法在肺癌治療領域,已經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後新興的有效治療方法。雖然免疫治療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產生確切療效,但是因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關鍵在於人們能否識別它,並設法解決;無論不良反應如何變幻,盡在把握。

老郭是一名接受PD1免疫治療肺癌患者,正當他與家人感受著醫學進步時,治療出現了波折。一月前,他突然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胃腸道不適,噁心嘔吐,甚至到了無法進食、無力行走的境地。家人趕緊將他送至仁濟醫院急診,血檢報告結果令經驗豐富的急診科醫生咋舌,老郭的血鈉僅117mmol/L(正常值為136-145mmol/L)。血鈉是維持人體血漿滲透壓的重要電解質,血鈉降至125mmol/L以下時,易並發腦水腫,病人表現為頭痛嗜睡、肌肉痛性痙攣、神經精神症狀和可逆性共濟失調等。若腦水腫進一步加重,可出現腦疝、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當務之急就是合理補充鈉離子,糾正血液電解質的紊亂,但是急診科醫生發現,經過積極補充鈉離子後老郭的血鈉指標依然達不到正常水平,主診醫師立即聯繫內分泌會診。敏銳的會診醫生發現老郭的低鈉非同尋常,迅速收治入內分泌科病房。

內分泌科主任麻靜及其團隊仔細評估老郭內分泌激素水平後發現,老郭的低鈉血症源於垂體功能減退,孤立性ACTH缺乏。垂體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腺體,分泌多種激素控制人體代謝及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功能。垂體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缺乏將引起腎上腺的內分泌功能減退,導致身體抗應激能力下降、電解質紊亂等。老郭低鈉血症的原因終於找到了,經內分泌科綜合治療後,他的血鈉迅速恢復正常,症狀顯著改善。同時在PET-CT腫瘤評估中,團隊欣喜地發現,經過腫瘤科PD1腫瘤免疫治療1年後,原本已處於肺癌晚期轉移的老郭,體內的腫瘤活性基本得到抑制,腫瘤控制非常好。

腫瘤科主任王理偉表示,PD1對腫瘤治療效果好,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該類藥物可能造成內分泌系統損傷,須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然會有生命危險。老郭目前採用PD1腫瘤免疫治療收效很好,雖然出現了副作用,但療程尚未結束,如果中斷治療,腫瘤復發的風險非常高,需要內分泌科團隊介入管理,評估補充內分泌激素,確保患者治療安全。

麻靜團隊在診治過程中發現,老郭的垂體功能減退,表現為孤立性ACTH激素缺乏,即垂體分泌的眾多激素中僅有ACTH一項缺乏,導致頑固性低鈉血症。這種情況在臨床比較少見,罕有報導。團隊查閱了最新診療指南和研究文獻資料,考慮腫瘤免疫治療損傷內分泌腺體功能,導致患者自身免疫性垂體炎表現。麻靜主任表示,除垂體外,腫瘤免疫治療還會導致身體其他內分泌腺體例如甲狀腺、腎上腺、胰腺的損傷,進而表現各種腺體內分泌功能的紊亂。內分泌科應當通過規範的評估及早發現此類併發症,積極治療,幫助患者更好地治療腫瘤。

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相對較新,臨床醫師對於腫瘤免疫治療中內分泌紊亂的認識和處理經驗不足。為此,仁濟醫院腫瘤科聯合內分泌科,對於免疫治療中的腫瘤病人進行內分泌相關指標監測和管理,為此類患者的腫瘤治療保駕護航。隨著該類藥物納入醫保,相信會有更多的腫瘤病人獲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來源:光明科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一文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及其相關標記物
    腫瘤免疫治療作為新的治療手段,改變了腫瘤的治療模式,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之後的第四種治療模式。 但免疫治療應答率有限,如何提高療效,減少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研究的重點,亟需更加清晰的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作為靶標或檢測及評價指標,以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 肺癌大咖·張宇:疫情期間患者如何防護?免疫不良反應有何徵兆?九個...
    問題五:免疫治療藥物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實現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根據您的臨床經驗,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一般包括哪些?一般該如何處理?張宇教授:前面我們提到了免疫治療不是直接殺傷癌細胞,它是激活病人自身的T細胞去識別和殺傷癌細胞。
  • 血液腫瘤治療界的「天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
    而CAR(「嵌合抗原受體」)則是一種人為設計的、用來幫助T細胞識別腫瘤的裝置,就相當於「定位導航儀」。當CAR與T組合,就成為令腫瘤細胞聞風喪膽的殺手天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它能夠精準識別並消滅腫瘤細胞,堪稱「定向巡航生物飛彈「。
  • 劉韜:免疫治療,抗腫瘤的有效利器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消化道腫瘤多學科高峰論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消化道和胃腸道腫瘤治療和康復領域的專家齊聚深圳,大咖們圍繞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展開了熱烈的學術探討和交流,尤其是大會的執行主席,來自深圳市羅湖人民醫院腫瘤康復科的劉韜教授進行的PD-1聯合NK細胞治療結直腸癌初步探索的主題演講,
  • 腫瘤靶向藥可能會引起皮膚不良反應?不要慌快來看一看!
    這些靶向藥物較傳統化療藥針對性更強、治療效果更好、且較傳統化療藥物相關的副反應減少。但隨著腫瘤靶向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及患者對生活質量期望的不斷提高,這些新型藥物的特殊不良反應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皮膚不良反應事件較為常見,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藥物的進一步治療。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雖然科利毒素因受制於不良反應、療效等原因沒能發展到今天,但不可否認,科利的研究打開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篇章。經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沉寂,20世紀50年代末期,澳大利亞免疫學家伯內特(Macfarlane Burnet)等人提出了「免疫監視理論」,該理論認為免疫系統具有完備的監視功能,能區分「自己」和「非己」,腫瘤中存在腫瘤抗原,能夠被淋巴細胞視為「非己」而清除,這為腫瘤免疫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 罕見腫瘤不罕見,免疫治療顯奇效|嗜鉻細胞瘤|腎上腺|皮質癌|-健康界
    而對於罕見腫瘤的治療,顯著有效的治療方案寥寥無幾,超過60%的病種更是處於「無藥可救」的狀態。由於診斷困難和治療效果不佳,罕見腫瘤的五年生存率比其他常見腫瘤低15%至20%,嚴重危急患者生命,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治療罕見腫瘤的有效治療手段。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因此,近幾十年來的抗腫瘤治療發生了轉變:除了靶向治療以外,新的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運而生,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 腫瘤患者治療中最大的挑戰是轉移,並且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治癒的,造成了90%的腫瘤死亡率。本文關注的是原發性腫瘤如何幹擾局部和全身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慢性炎症狀態和免疫抑制狀態,從而促使免疫逃避和轉移的形成。
  • 北京食道癌的生物免疫治療效果如何
    說到食道癌,相信大家就會知道這是一種發生在人體食管內的癌變情況,普遍認為食道癌與不良飲食有關係。實際上,食道癌的發病原因還有很多,如環境、致癌物等,需要大家從諸多細節做好預防,降低食道癌的發病率,讓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那麼,北京食道癌的生物免疫治療效果如何?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大部分腫瘤細胞就是充分利用「免疫負調控」,來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的免疫活性,從而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殺。具體地說,在正常狀態下,當炎症反應發生時,NK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免疫細胞,以及表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表面會被誘導表達PD-L1蛋白。當這些細胞和被激活的T細胞接觸時,PD-L1與T細胞表面的PD-1結合,從而抑制T細胞的免疫活性,避免過激的炎症反應對自身的傷害。
  • 李軍教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損害的診斷及治療
    ICI通過激活機體自身免疫功能達到抗腫瘤目的的同時,導致免疫系統非特異性激活,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不良反應,被稱為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皮膚、肝臟、肺、垂體、
  • 【名醫對話】秦東春:深度解析腫瘤免疫治療與檢驗,為腫瘤患者帶去...
    問題三:您剛才也說了,免疫治療雖好,但也不是適合於所有人,那麼如何確定患者能夠進行免疫治療呢?都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答:和靶向治療一樣,免疫治療一樣需要尋找癌症特異性的生物標記物,針對癌細胞獨有的特徵去精準的作用。這有賴於患者特異性的生物標誌物的認識和確定。
  • 金斯瑞解讀|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新秀-CD24
    卵巢癌與三陰性乳腺癌作為難治療的癌症類型,它們對抗PD- L1/PD-1免疫療法的反應都弱於其他癌症,這意味著需要一種替代策略來治療多種癌症。CD24作為一種在多種癌症中高表達的「別吃我」信號,阻斷CD24信號通路在癌症免疫治療中展現了強大的治療潛力,為罹患癌症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 抗4-1BB抗體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前言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人體免疫系統恢復或增強對腫瘤的自然防禦的一種治療方法。這種治療通常針對癌細胞表面的特定生物分子,如腫瘤相關抗原(TAAs)。抗腫瘤活性是通過將宿主免疫系統導向TAAs來實現的,從而建立或誘導針對癌細胞的適應性免疫反應。
  • 【在行動】重慶市腫瘤研究所: 讓免疫治療精準殺死腫瘤細胞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腫瘤精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錢程教授給出的答案是:免疫療法。12月9日,他向重慶日報記者講述了他和團隊研究腫瘤免疫療法背後的故事。2003年,美國《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療法作為當年六大科學領域值得關注的內容之一。而錢程對腫瘤免疫療法的研究,早在11年前就開始了。1992年,錢程在國外攻讀博士,研究方向是當時大熱的腫瘤靶向治療。
  • 免疫治療藥物為食管鱗癌開啟治療新篇章
    近日,全球首個獲批食管癌免疫治療的藥物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在國內獲批,用於通過充分驗證的檢測評估腫瘤表達PD-L1(綜合陽性評分(CPS)≥10)的、既往一線全身治療失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的治療。這是帕博利珠單抗在國內獲批的第5個適應證,之前獲批適用於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
  • Science: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反應
    研究人員提出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可促進免疫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反應。Fig 2| A為臨床試驗方案流程圖;B為十名FMT受體經射線檢測腫瘤大小變化;C為連續隨訪影像學研究顯示FMT和重新誘導免疫療法對受體腫瘤大小和轉移灶的影響。
  •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和治療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6:44:30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antiago Zelenay研究組發現,拮抗炎症表型決定腫瘤的命運以及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 CAR-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 腫瘤;CAR-T;嵌合性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治療自1985年以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就把腫瘤的生物治療列為腫瘤綜合治療第四大模式。2000年舉行的國際腫瘤生物基因治療年會也指出:「生物治療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望完全消滅癌細胞的治療手段,21世紀是腫瘤生物治療的世紀」。
  • 2項婦科腫瘤重磅LBA:免疫聯合治療新發現
    在bal單藥治療試驗中,有49(30%)例患者出現與免疫相關毒副反應,13(8%)例出現3級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而在bal/zal聯合治療試驗中,50(35%)例患者出現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其中15(10.5%)例為3級及以上。Bal單藥試驗中有22例患者(13.7%)治療中斷,而bal/zal聯合治療試驗中有15(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