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大咖·張宇:疫情期間患者如何防護?免疫不良反應有何徵兆?九個...

2020-12-16 咚咚腫瘤科號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隨著醫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肺癌的生存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近些年來,分子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的不斷湧現,肺癌的治療逐漸向精準化、個體化發展,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療選擇,也看到了更多的治癒希望。

近日,針對肺癌治療的相關問題,我們有幸邀約南京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宇教授進行了專訪,希望能指導廣大肺癌患者科學治療、早日康復。

張宇

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南京市胸科醫院呼吸一科主任

江蘇省免疫學會轉化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江蘇省預防醫學會環境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委江蘇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成員,IASLC會員澳大利亞墨爾本阿爾弗雷德醫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肺癌的診治以及呼吸科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對肺癌的早期診斷、精準治療及全程管理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

問題一:目前國內新冠疫情還沒有徹底平息,而冬季更利於病毒傳播,作為一線臨床醫生,您覺得肺癌患者在防疫方面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

張宇教授:肺癌患者屬於免疫力相對低下的人群,因此在防範新冠肺炎方面相比普通人群要更加謹慎。

就診住院時,必須特別注意:

就診前做好預約,避免在醫院長時間逗留,同時減少跟其他患者的接觸。對需要住院的患者來說,現在大部分醫院入院前都要經過核酸檢測和CT檢查,而且院內對病房的消毒和管理也很嚴格,所以總體來說都是安全可控的。

日常生活中,患者還需注意:

第一,戴口罩、勤洗手。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防疫手段。戴口罩能夠防止病毒、細菌、支原體的入侵,外出回家以後第一時間用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能夠有效減少病毒的接觸傳播。

第二,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尤其是超市、菜場等密閉環境,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家中注意通風清潔。

第三,適量運動。在做好防護和保暖的情況下,可以到空氣清新、通風良好的地方,堅持適當的體力鍛鍊。

第四,保持良好的心態。心情愉快,免疫系統也會更加健康。

第五,保證均衡、多樣化的飲食。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也是對患者最基本的保障。

問題二:您能不能給廣大癌症患者介紹一下,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哪些?

張宇教授: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抗血管生成治療等。對於早期患者來說,以手術治療為主;中期患者需要內科、外科和放療科等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晚期患者則主要是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和以及與抗血管生成治療的聯合。

近10多年來肺癌的治療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例如外科手術微創化,放療設備和化療藥物更新迭代,還湧現出了許多靶向和免疫治療的藥物,使肺癌的治療取得長足的進步,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顯著的延長。

展開來講,對早期患者來說,微創手術的創傷非常小,相比以前二十幾公分的大切口,現在單孔胸腔鏡只有4釐米左右的小切口,有利於快速康復。早期患者大多通過手術就能達到根治。

對於中期患者來說,針對初診有縱膈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通過新輔助的化療或者免疫治療,實現腫瘤降期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能夠讓患者的預後更好;對於不能根治性切除的中期患者,經過根治性的放化療之後,再進行免疫鞏固治療,也能明顯延長生存期。

對晚期患者來說,以往只有化療一種治療手段,但隨著靶向和免疫治療的加入,能讓這部分患者活得更長、更好。例如針對PD-L1高表達的患者,單純的PD-1抑制劑就能夠讓1/3的患者活過5年,是非常振奮人心的。

問題三:相比於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藥物有什麼特點?

張宇教授:放化療和靶向治療都是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來進行殺傷的,而我們現在說的免疫治療(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它不是直接殺傷癌細胞,而是激活病人自身的T淋巴細胞去識別和殺傷癌細胞。

打個比方,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就像是護衛我們健康的一支軍隊。正常情況下,這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每天會巡查我們的身體,一旦發現腫瘤細胞,就會把它視為異己,「原地處決」,把腫瘤扼殺在「搖籃」裡。但是腫瘤細胞非常狡猾,它會偽裝自己,從而躲過免疫系統的識別,也就是我們說的腫瘤免疫逃逸。免疫治療可以揭開腫瘤細胞的偽裝,打破免疫逃逸,讓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從而清除腫瘤細胞。

為什麼我們那麼期待、看好免疫治療呢?因為它有著傳統療法無可比擬的優點:

第一,它一旦起效,療效可以長久維持。患者能夠得到長期生存,這是醫患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

第二,與化療相比,免疫治療總體來說副作用比較小,患者的耐受也比較好。

第三,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雖然免疫單藥的有效率偏低,不超過20%,但是免疫聯合化療/放療/抗血管生成藥物等,有效率可能達到50%,也是目前腫瘤免疫治療一個重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治療提倡早用,在病人一般情況良好的時候應用,能充分調動起免疫系統,給病人帶來更好的療效。

問題四:目前,國內已經有8款免疫治療藥物獲批上市,在肺癌免疫治療方面,有哪些藥物值得關注?

張宇教授:目前國內獲批的進口免疫治療藥物有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度伐利尤單抗和阿替利珠單抗,價格比較昂貴,年治療費用大概是20萬到30萬,也分別獲批了不同的肺癌適應症。我們國產的PD-1也有4個,分別是替雷利珠單抗、卡瑞利珠單抗、特瑞普利單抗和信迪利單抗,年治療費用大多不超過10萬。

在肺癌的免疫治療方面,這幾個PD-1都公布了一些臨床研究數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無論在晚期NSCLC一線鱗癌以及非鱗癌免疫聯合化療的兩大Ⅲ期臨床研究中都取得了陽性結果,而且臨床數據非常的好。同時,替雷利珠單抗還有一個獨特的藥學優勢,它在Fc段進行了結構優化,進一步提高了藥物的抗腫瘤療效。

目前替雷利珠單抗已經提交了晚期鱗癌和非鱗癌一線治療的適應症申請,近期有望獲批。

我們也期待未來這些研究能獲得更多、更好的數據,讓更多的肺癌患者能從我們國家自主研發的免疫治療藥物當中獲益。

問題五:免疫治療藥物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實現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根據您的臨床經驗,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一般包括哪些?一般該如何處理?

張宇教授:前面我們提到了免疫治療不是直接殺傷癌細胞,它是激活病人自身的T細胞去識別和殺傷癌細胞。因此,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是彌散性的,意味著幾乎全身的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不良反應。由於作用機制不同,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譜與化療、靶向治療也是不同的,需要我們進行不同的應對和管理。

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膚的毒性,比如皮疹、瘙癢、白癜風;呼吸系統的毒性,比如免疫相關性的肺炎;肝毒性,免疫相關性的肝炎,表現為轉氨酶、膽紅素的升高;內分泌毒性,比如甲亢、甲減、垂體炎;胃腸道的毒性,比如結腸炎。相對少見的有神經系統毒性,比如腦炎、重症肌無力、外周神經病變;眼毒性,比如葡萄膜炎、虹膜炎和鞏膜炎;血液系統的毒性,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血細胞減少。還有致死率非常高的免疫相關性心肌炎等。

說起來好像很多,但其實大家也不要害怕,因為免疫治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顯著低於化療的。在臨床研究當中,免疫單藥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總體發生率大概是60%多,三四級也就是相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僅僅10%~15%。而化療單藥不良反應的總體發生率超過80%,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達到了35~55%。

總體來說,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是低於化療的,而且大部分免疫相關的不良反應通過暫時的停藥和激素處理都能得到控制,並且是可以逆轉的。

但是,對於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我們必須要重視早期識別。如果說病人感到特別疲勞,出現了一些心慌、胸悶、咳嗽、氣喘等症狀,要及時聯繫醫生。比如眼睛疲勞,眼睛睜不開了,可能是早期肌無力的表現,這樣的病人有可能會發生免疫相關性心肌炎。比如咳嗽氣短,有可能就是一個早期的免疫相關性肺炎的症狀……如果能夠早期識別、診斷,儘早地給予激素治療,通過我們醫生的分級管理,都能夠妥善地處理好。

問題六:目前免疫治療大多應用於晚期患者,那麼針對早期肺癌患者,可不可以使用這些療法呢?

張宇教授:除了把免疫治療應用於晚期、局部晚期的肺癌患者,現在我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嘗試把免疫治療往前移,移到圍手術期,用於術前的新輔助或者術後的輔助治療。從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免疫治療也確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療效比用於晚期、局部晚期的患者更有前景。

比如阿替利珠單抗和納武利尤單抗用於新輔助治療的臨床研究在國際會議上報告的初步結果顯示,取得了非常好的病理緩解數據。從患者切下來的腫瘤裡發現,殘存的腫瘤細胞已經不足10%。新輔助免疫治療的效果可謂短平快,幾乎在術前的2~3個周期就看到非常明顯的效果。這跟我們通常說的「免疫治療用於晚期患者起效慢,平均兩個月才能看到療效」似乎不太一樣,術前的這種新輔助的免疫治療起效更快,效果更加明顯。

所以現在我們外科醫生也都很關注這方面的研究,非常願意嘗試把免疫治療放在術前的新輔助,希望能讓患者更大獲益。我們國家自主研發的這幾款PD-1也在做免疫新輔助的一些臨床研究,比如替雷利珠單抗用於肺癌新輔助治療的Ⅲ期臨床研究RATIONALE 315正在開展,數據還有待公布。

問題七:使用靶向藥耐藥的患者,可以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嗎?

張宇教授:一般來說,有著驅動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療效是不佳的。所以對於初治的驅動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還是以靶向治療為主。但是在靶向藥耐藥之後,我們首先應該考慮,除了免疫治療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治療方案。

其實有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腫瘤進展的原因可能與新通路的開放有關。所以在治療過程當中,我們要時刻注意是否存在著一些異常通路的激活。

發生進展的時候,我們通常建議患者進行再次的活檢,找尋耐藥的機制。對於有著明確耐藥機制,仍然能夠找到可以使用靶向藥物靶點的患者,可以根據檢測的結果繼續靶向治療。舉個例子,比如TKI耐藥以後出現了MET的擴增,通過聯合MET抑制劑,仍然可以讓這部分患者得到比較好的療效。

對於靶向治療耐藥後,沒有其他方案可選的患者,PD-1的治療也是可行的,不是禁忌。目前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靶向耐藥之後,免疫單藥治療的獲益非常有限,但是免疫聯合化療、免疫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以及免疫+化療+抗血管生成的四藥聯合可以給這部分患者帶來獲益。

問題八:隨著靶向藥和免疫治療藥物的普及,有些患者認為傳統的放化療已經沒用了,甚至讓患者情況更糟,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肺癌患者應該如何科學地選擇化療、靶向和免疫治療呢?

張宇教授: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驅動基因的不斷發現,還有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的不斷推出和普及,現在肺癌的診療已經進入了一個精準化的全程管理時代。

我們說「有靶打靶,無靶免化」,也就是說有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我們首選靶向治療;對於驅動基因陰性的患者,可以考慮免疫聯合化療。如果是PD-L1高表達,也就是PD-L1表達水平大於50%的患者也可以單用PD-1抑制劑治療。應該說免疫治療的加入,讓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實現了長期生存。對於不適合免疫治療的患者,可以選擇含鉑的雙藥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的治療,或者單純的化療。

在肺癌的全程管理中,放化療仍然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我們提「去化療」的概念,不是說把這些治療都去掉,而是在合適的時機和情況下給病人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式。患者也應該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個體化治療方案,而不是輕易地拒絕或者放棄自己認為沒有用的治療,這樣才能讓自己最大程度獲益。

問題九:很多人體檢結果會提示肺結節,您是這方面的專家,哪些肺結節值得警惕?一旦查出來肺結節,需要注意什麼?

張宇教授:通常我們把直徑3釐米以下的結節稱之為肺結節。從影像學上看,可以分為純磨玻璃結節、亞實性結節和實性結節。亞實性結節的惡性概率最高,磨玻璃結節其次,實性結節相對低。

我們會根據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和生長方式,來辨別它的良惡性。很多病人覺得肺部長了結節可能就是得了肺癌,因此非常焦慮,覺得不手術不行。其實肺癌篩查的臨床研究發現90%以上的結節是良性的。發現肺結節應該到呼吸專科就診,醫生會對結節進行風險評估,決定隨訪時間,必要時活檢或者手術幹預。

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對於初次影像學檢查發現肺上有結節的時候,不要恐慌,要給予一定的觀察時間,有部分結節是能夠吸收的。還有磨玻璃結節並不可怕,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即便是肺癌也通常是癌前病變或者早癌,比如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原位癌、微浸潤癌,像這些早癌通過手術切除是能夠達到根治的,術後也不需要放化療。跟病人溝通時說明這些情況,也能讓他們相對放心,減輕不必要的焦慮。

所以我們給病人的建議就是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明確結節屬於哪一種結節?惡性概率如何?隨訪的頻率怎麼安排,是需要1個月再複查,3個月複查,半年複查還是1年複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隨訪和治療選擇。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相關焦點

  • 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如何轉危為安?
    腫瘤免疫治療的興起,為人類攻克癌症帶來了曙光。其中,PD-1藥物免疫療法是通過阻斷PD-1信號通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PD-1藥物免疫療法在肺癌治療領域,已經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後新興的有效治療方法。雖然免疫治療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產生確切療效,但是因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
  • 3問3答,直擊疫情下肺結節、肺癌患者就診熱點問題
    截至2020年2月17日,中國有超過7萬例確診病例,其他有25個國家一共805例確診病例。  不論是門診還是網上問診,遇到越來越多的肺結節、肺癌患者不能及時到醫院診治,充滿了焦慮和緊張,問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大概分為3種:①如何區別肺磨玻璃結節是新冠狀炎症還是惡性結節?②之前預約住院的肺結節手術能否推遲?
  • 疫情時期,肺癌患者如何進行中醫調理?
    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腫瘤科 孫韜 肺癌患者的病灶在肺部,常常伴隨咳嗽、氣短、胸悶、乏力等症狀,中醫辨證為肺脾氣虛、痰溼蘊肺的證候。同時,肺癌患者抵抗力不足、營養不良的狀態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一旦感染,極易發展為重症甚至威及生命。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這個數據對於全球肺癌發生率和致死率第一大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免疫治療能否助力實現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在2030年提升15個百分點?對於「偏好」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的胸外科醫生來說,免疫治療能否讓手術刀「插上翅膀」,讓更多患者獲得根治,並降低術後復發率,從而助力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
  • 直播回放:疫情期間腸癌患者靶向治療的注意事項
    有研究表明,瑞戈非尼作為四、五線用藥與安慰劑對比,生存時間從5.0個月延長至6.4個月。另一項呋喹替尼的研究中60%-70%的受試者既往未用過抗VEGFR治療,受試者應用呋喹替尼後,生存期延長約2個月。
  • 小細胞肺癌合併副癌症候群,還能用免疫治療嗎?
    小細胞肺癌(SCLC)在所有肺癌中佔比約15%,它的特點是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倍增時間短,治療手段匱乏,患者預後較差。免疫治療的出現顯著改善了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目前指南推薦的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度伐利尤單抗的劑量為1500mg,化療期間每三周一次。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位患者最終選擇了620mg劑量,會影響治療效果嗎?
  • 疫情之下 肺癌晚期再次多處轉移
    在疫情籠罩下一個特殊的群體,抵抗力差的高危人群——腫瘤患者! 瀘州敘永縣75歲的張婆婆肺癌晚期伴肺內、腦多發轉移。疫情來襲時,正是她肺癌第二次復發轉移後治療轉折點……
  • 過來人告訴你:人體死亡前有徵兆?晚期肺癌去世前有哪些徵兆?
    換句話說,追問晚期肺癌活多久,不如想辦法讓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中過得更舒適。雖然患者和家屬會害怕面對死亡,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也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一些家屬會不斷詢問:晚期肺癌患者去世前會有哪些徵兆?了解一些徵兆,知道死亡即將來臨,一則以便於應對死別,一則也好妥善安排患者身後事。人體死亡前真的有徵兆嗎?
  • 看一下你離肺癌的距離有多遠!生活中肺癌又該如何預防?
    但有意思的是:約3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杵狀指,約4%的小細胞肺癌患者有杵狀指。它也出現在一種被稱為間皮瘤的癌症患者身上,這種癌症通常會影響胸膜。最後,要提醒大家,「斯卡姆羅特窗口測試」並不是確診肺癌的「金標準」,杵狀指也並不是癌症的明確標誌。
  • 龍浩:肺癌局部晚期也能「全消除」,新輔助免疫治療傳佳音
    CT檢查結果讓大吃一驚:他並沒有得新冠肺炎,卻查出了早期肺癌。 「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現跟早期肺癌十分相似,臨床症狀也有容易混淆之處。」 中山大學肺癌研究所所長龍浩教授坦言,疫情的發展對肺癌病人的治療有相當大的影響,但醫生通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雲診室」、APP、醫患微信群等渠道,竭盡全力為病人提供支持,助他們渡過難關。
  • 肺癌開始骨轉移,身體有何徵兆?醫生:夜間1處總會疼,需警惕
    而不同的癌症喜歡轉移的部位也不容易,比如肺癌,更容易出現骨轉移。當肺癌不斷的發展,難以控制癌細胞的動態,很容易隨著人的血液進入骨骼,出現骨轉移。陳大爺是個農民,在近期睡覺的時候經常覺得自己的腰疼,買了膏藥貼了一陣子,覺得好轉了不少,但沒過幾天又開始疼,實在難忍,去醫院一查,居然是肺癌,還出現了骨轉移。
  • 卡瑞利珠聯合化療肺癌患者生存期長達27.9個月
    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中,無論一線還是二線,鱗癌還是非鱗癌,都強調了免疫治療的地位。單抗聯合化療及雙免疫組合療法等治療方式,讓患者進入長生存時代。——《柳葉刀-呼吸醫學雜誌》(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昨天的文章從PD-1獲批適應症上看各家企業今日殺價底氣有何不同有說過
  • 史美祺教授:卡瑞利珠單抗獲批肺癌適應症 質優價美收益大
    此次獲批,將使中國肺癌患者能夠用上價格更便宜的優質免疫治療藥物,也將促使進口藥物適當降價,因此對於我國肺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自主創新藥物的研發不僅需要民族品牌,更要有民族質量。卡瑞利珠單抗的成功與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密不可分。
  • Lancet Oncol:晚期轉移肺癌的免疫治療臨床實驗獲得成功!
    在四分之一的晚期肺癌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會擴散到腦部。到目前為止,放療是唯一的治療選擇,但它有毒性副作用。耶魯大學癌症中心(YCC)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檢查點抑制劑pembrolizumab代替放療可以延長患者的壽命,而且在這一人群中幾乎沒有副作用。
  • 小細胞肺癌合併副癌症候群,還能用免疫治療嗎?專家討論太精彩了!|...
    小細胞肺癌(SCLC)在所有肺癌中佔比約15%,它的特點是分化程度低,惡性程度高,倍增時間短,治療手段匱乏,患者預後較差。免疫治療的出現顯著改善了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目前指南推薦的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度伐利尤單抗的劑量為1500mg,化療期間每三周一次。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位患者最終選擇了620mg劑量,會影響治療效果嗎?
  • 持續肩痛是肺癌徵兆?哪類人是高危人群,需早做篩查?
    不過好在現在很多人的健康意識非常強,身體有一些不良的反應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患有什麼疾病,在網上搜內容看病,就會查到說有癌症的風險,就很擔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麼,持續肩痛是不是肺癌的徵兆呢?有些肺癌患者會在早期的時候有明顯的肩膀疼痛,這是因為腫瘤在人的肺部生長,癌細胞對人的身體組織進行破壞,導致人的神經和血管受到損傷,肩膀就會出現持續性的疼痛。
  • 中國首個國產三代靶向新藥獲批上市 打破晚期肺癌患者耐藥困境
    在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肺癌臨床研究領域又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由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主任陸舜教授領銜的臨床研究獲得成功——國內首個、世界第二的肺癌第三代EGFR靶向藥「阿美替尼」 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 「腫瘤雲學堂」(第六期)-肺癌專題圓滿落幕
    12月18日,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0藥物性肝損傷多學科」腫瘤雲學堂(第六期)-「肺癌患者肝損傷的症狀管理」圓滿落幕。會議分為「主席致辭」、「專題報告」、「案例分享」、「互動答疑」、「大會總結」環節。
  • 「超級曲線」力證免疫治療能為晚期肺癌帶來長期生存獲益!
    核心提示:2019年AACR年會上,公布了史前最大規模的肺癌免疫治療的長期生存匯總結果,再次證明了免疫治療能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長期生存,近日,該研究正式發表在 Lancet Oncology雜誌(影響因子:35.386),並同期刊發了專家述評。
  • 中國新冠疫苗種類有多少?有不良反應嗎?有效性多久
    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相關權威專家做出解答。我國新冠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國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疫苗研發工作。6萬多名疫苗接種者去境外高風險區 未有嚴重感染報告  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是評價疫苗最為關鍵的兩項指標。  --疫苗接種是否安全?有無嚴重不良反應?  鄭忠偉介紹,如接種後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則疫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