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嘉玲
臨近年底,某民營信託公司部門總經理張碩(化名)打算帶領全部門「轉會」另一家國資信託公司。
誰料卻被告知:「團隊不符合公司業務方向。」
曾幾何時,信託公司相互挖角、整體「轉會」那都是常有的。這位部門總經理或許也想著,憑藉豐富的地產和城投項目資源以及過往不錯的業績,能夠和新東家一拍即合、皆大歡喜。
「我們不要做非標的。」北京某信託公司財富管理總部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說道:「非標額度這麼緊,還招個新的團隊來搶蛋糕?現在我們招人的重點是看誰能賣權益類、淨值型產品。並且,原有團隊裡轉型慢的,也要逐步被淘汰。」
新規催熱「轉標」業務
「想做非標,先做標品。」這已成為了信託圈2020年的行業共識。
公開招聘信息也顯示,2020年多家信託公司高薪招聘標準化信託業務相關的崗位,包括證券信託產品經理、固收團隊信評經理、量化投資研究、FOF投資經理等。
上述受訪財富管理總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信託公司標準化業務的招人方向是券商基金和頭部的第三方財富機構。」
資金信託新規要求,信託公司對同一融資人及其關聯方非標債權融資額度上限為淨資產的30%、非標債權集合資金信託任何時點佔全部集合資金信託的比例上限為50%。
由此,頭上頂著「壓降融資類規模」「50%非標比例限制」緊箍咒的信託業,方向盤一扭,快速駛入標品投資業務這一新賽道。
中國信託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的信託資金總額為2.2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538.14億元,增長幅度達12.95%,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投向領域;規模佔比為12.84%,也較上年末提升1.92個百分點。
平安信託證券投資部董事總經理周俠曾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兩年來資金端的配置方向發生改變,房地產投資逐漸呈現擠出效應,股票市場火熱,投資者對FOF、TOF產生更多的想像空間和需求。以平安信託為例,其2020年前三季度已經向市場供應標準化產品超過600億元。
此外,本報記者採訪還獲悉,多家信託公司的家族信託業務已經開始配置TOF等權益類資產;有的信託公司零費率「參戰」,試圖快速做大標準化業務規模;更有信託公司業務團隊在考核指標壓力下,「衝量式」地去發行一些高位接盤的開放式產品或現金管理類產品。
「很多信託公司都在做『非標轉標』業務,信託投行業務也更加關註標品業務,由非標向標轉變。」民生信託投資銀行總部副總裁扈豪告訴本報記者,「非標轉標」,一類是信託產品直接參與證券市場投資,如投向中資美元債的債券信託產品、主要參與新股市場打新的信託產品、主要參與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定增產品、投向不同私募基金的TOF產品等。另一類則是信託公司通過巧妙的產品設計,將非標資產池或投向非標資產的信託受益權打包,通過交易所、交易商協會發行ABS,這是2020年新的業務方向。
事實上,兼具標準化與服務信託特質的資產證券化業務(ABS),更是逐漸成為信託公司轉型的重要「武器」。
本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2020年內將近40家信託公司參與到資產證券化業務。資產證券化產品供需兩旺,2019 年新增發行規模已超過 2 萬億元,過往 5 年複合增長率高於 40%。其中,信託公司參與的項目規模佔比51.36%,佔據半壁江山。
收入頂梁柱何在?
被寄予轉型厚望,未來又能否撐起信託公司的業績?這是所有創新業務逃不開的重要命題。
中鐵信託總經理陳赤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光可及的信託發展中級階段,按照資金信託新規的要求,信託公司將構建兩大主業,一個是以債權融資為主的賣方業務,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企業部門的資金需求;一個是以權益投資為主的資產管理業務,屬於買方業務,服務於家庭部門的理財需求,這兩者應該是信託公司未來的「頂梁柱」。
陳赤還認為,證券投資類等信託業務,拓寬直接融資,親近資本市場,既符合監管導向,又具有規模化、可複製、可持續和收益性的特點,可以塑造為信託公司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誠信託戰略研究部總經理和晉予則認為,當前,信託業持續強監管,壓降融資規模,管控房地產規模。此前的存量規模會產生一定的收入效應,若按照產品平均期限來看,信託公司轉型的時間窗口大約是1.5年到2年左右。
「投資類、標品類等業務能不能完全接棒融資類呢?這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做大規模;二是做長期限,例如資產證券化報酬率較低,但期限通常是三到五年、甚至十年;三是提升信託機構的主動管理能力,賺取超額收益分成,如國外的家族信託一樣,可以在取得超額收益的基礎上獲得分成。」和晉予這樣分析道。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近期批評信託業靠投機賺錢。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黃洪在2020年中國信託業年會上強調,信託業要樹立賺「辛苦錢」的理念,埋頭實幹,通過提供高質量服務獲取相應報酬,靠創造價值來獲取利潤,不要總打量著利用全能性金融牌照的優勢,靠投機賺錢。
畢馬威中國聯合北京信託於2020年11月發布的《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中國信託行業發展趨勢和戰略轉型研究報告》分析認為,過去信託公司的收入結構以融資利差為主,通道費為輔;目前則在過去的基礎上增加部分超額投資收益和管理費;未來信託公司的收入結構將以超額收益為主,管理費、託管費、佣金為輔,再加上少量的融資利差和通道費。
靠能力賺利潤
「在新的發展階段,信託公司比賽的是,優質資產的發現和捕捉能力,低成本、長期化資金的募集能力,具有不同安全、收益和期限特徵的產品設計能力,與各類專業機構的業務協同能力,駕馭複雜業務、新興業務的風控能力,在特定細分市場的深耕能力,等等。」
陳赤向本報記者分析指出,「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業務的拓展,需要付出艱辛努力,需要奮鬥才能結出碩果,需要『打工人』埋頭苦幹,這不就是賺辛苦錢嗎?」
以資產證券化業務為例,「信託公司要從被動受託向主動管理轉型,不斷向ABS價值鏈的上遊(資產孵化)、下遊(投資)延伸,讓證券化業務有利可圖。」平安信託ABS及債券承做部高級董事總經理白洋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中,信託公司要擺脫自身通道化的角色定位,比如,深入參與資產篩選、現金流切割、證券分層設計等環節。
事實上,信託公司長期深耕非標債權,轉型標品投資業務還需要時間積累。
「由於標品信託的風險收益特徵,其業務邏輯和非標業務並不一樣。」和晉予分析表示,TOF等產品是信託公司證券投資業務切入主動管理的一個重要角度或方式。例如,產品設計上,需要關注收益率、流動性和波動性。投研能力上,則包括宏觀趨勢研判、大類資產配置研究、投資標的選擇以及產品定價、產品估值等方面。
「投研體系建設確實是各家信託公司所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挑戰。」上海國際信託證券信託總部、投資研究部負責人簡永軍對本報記者表示,投研體系的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信託公司內部樹立投研文化,藉助於外部研究和公司內部資源將研究工作專業化。並且,信託公司投研體系建設定位應該是為公司所有業務提供研究支持,助力創新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