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作為家長的你,如果聽到子女跟你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你會是怎樣教育的感覺?是不是感覺自己很失敗?在面對子女的教育上,完全束手無策。是不是感覺很心疼?子女居然絕望到放棄自我。是不是感覺很迷惘?該如何扭轉孩子的這種人生態度?
02
近日,杭州的一名中學男生小陶與爸爸、媽媽到醫院心理門診諮詢,從小在奶奶嬌寵中生活的他,顯然不適應爸爸和媽媽的嚴厲管教和嚇唬教育,面對學業的壓力和家庭的壓力,顯然地選擇了退縮和逃避,向爸爸和媽媽直呼:你們再生一個吧,放棄我算了。
爸爸媽媽聽到他這麼說,感覺到很震驚,甚至媽媽感覺到委屈,我不是處處在為你著想嗎?處處在為你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嗎?你居然不顧爸爸媽媽的用心良苦,放棄自己,為什麼這麼不爭氣呢?
我相信,這是絕大多數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退縮,孩子的自暴自棄時,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用心良苦。這應該也是所有家長的通病,我們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出發,沒有換位思考去考慮孩子到底遭遇了什麼樣的壓力。
正如心理諮詢師的分析,小陶在家庭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奶奶事無巨細的生活上的照顧,剝奪了他應有的作為獨立個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爸爸望子成龍心切,早從幼兒園開始就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天才」學習計劃;媽媽因為從小教養上的缺席,導致孩子因被奶奶的寵壞而不聽媽媽的管教,媽媽經常的教育手段是嚇唬模式,以學校老師來嚇唬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嚇唬越陷越深,當孩子有辨識能力的時候,再也不被媽媽所嚇倒,而是增加了對媽媽的幾分怨恨和性格上的叛逆。
03
在孩子有自暴自棄情況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如何處理?這是擺在每個家長面前的難題。
作為家長,當孩子自暴自棄時,最不應該的是對孩子進行打罵。有的家長,當孩子嘴裡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肯定會火冒三丈,情緒激動,認為自己對孩子付出了那麼多,辛辛苦苦地將孩子養大,換回的卻是孩子的自我放棄,這時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肯定會帶有情緒。有些脾氣暴躁的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對孩子就是一頓的打罵,以發洩手中的怒火。其實這是一種最不可取的方式,這樣只會將孩子推向了家長的對立面,迫使孩子採取更加極端的行為,如做出自我傷害或傷害父母的行為。
作為家長,當孩子自暴自棄時,最應該的是學會換位思考。孩子在人生態度上,出現厭世和厭學的情緒,家長其實最應該的是從自身的教育方式找原因,因為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孩子長成怎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在這種白紙上畫上什麼。孩子身上的行為,孩子的缺點,孩子的三觀是否正確,其實都來源於家長的影響,所以,孩子出現問題時,與其教育孩子,倒不如先反思是否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行為對孩子帶來了不好的影響。父母從自身找原因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作為家長,當孩子自暴自棄時,需要完完全全地接納孩子。與孩子產生一種共情的能力,讓孩子感受到向你尋求幫助是一種安全的,是會獲得幫助和不會受到懲罰的,取得孩子的信任,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作為家長,當孩子自暴自棄時,需要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溝通。親子溝通,很多時候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如果孩子不是那種將心窩禁閉,將自己收藏的人,那麼家長只要與孩子進行必要的親子溝通,事情是不會繼續往壞的方向去走的。要讓孩子敞開心扉,就要看平時有效溝通的頻次。長期有效的親子溝通是建立在子女和父母互信的基礎上的,這當然也要靠平時的努力。
作為家長,當孩子自暴自棄時,需要引導孩子將精力轉移到相關的興趣愛好上。如果孩子因為學習的壓力太大,而平時又有一定的興趣愛好時,就可以鼓勵孩子將精力轉移到興趣愛好上,進行一段時間的心理療愈。
作為家長,當孩子自暴自棄時,必要時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什麼,什麼才是值得自己去追求的?當然了,這些不能以說教的性質進行,得讓孩子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己去悟。
當然了,面對孩子自暴自棄,家長可以做的很多,如果在自我能力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尋找必要的專業幫助也是可以的,但必須記住的一點是: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地位永遠無人能替代。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內容:
丁真人生第一次看電影上熱搜:康巴少年的成名之路
公務員上岸是怎樣一種體驗?過來人與你分享7年考公艱辛路
小學生留字條後跳樓:活得太累是因壓力無處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