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推廣#中華傳統美食#,尋古探今,展示中華民族吃貨的智慧結晶。黃燜雞源於宋朝美食古譜《浦江吳氏中饋錄》,宋朝廚娘精心製作,專門為當時的富豪家庭研製。本文著重分析原汁原味的宋版黃燜雞。
上一期介紹了鹽焗雞的來龍去脈,歷史文獻的記載略有不足,然而今天介紹的這款黃燜雞,很值得大家試一試,因為有確鑿的文獻證據。
另外吃雞美食系列已經介紹到第九期了,中華文明以九為尊,本篇是結束篇,接下來將從另一個角度來介紹關於雞的傳統美食,敬請期待。
為什麼把黃燜雞作為吃雞美食的結束篇呢?我認為這道菜最接地氣,應該是全國人民都吃過或都做過的一道美食。
而這道菜在宋朝不叫黃燜雞,而是叫「爐焙雞」,用雞一隻,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塊。鍋內放油少許,燒熱,放雞在內略炒,以碹子或碗蓋定。燒及熱,醋、酒相半,入鹽少許,烹之。候幹,再烹。如此數次,候十分酥熟取用。
製作方法我們這裡不需要討論,主要是因為古時候的炊具實在簡單,直到宋朝才有便宜耐用的鐵鍋進入千家萬戶。
而現今,我們用壓力鍋之類的炊具,輕鬆可以製作這道黃燜雞,省時省力,還營養健康。
這裡有一個問題,菜譜沒有介紹清楚,可能是當時的人們怎麼也想不到若干年後的今天,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雞的品種發生了巨變。
宋朝這道「爐焙雞」的作者是浙江人,而現今浙江的本地雞僅存的是桃渚雞,又名仙居雞,也是中華第一雞。更早的來源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在品種是否有保留應該是有疑問的。
所以這裡要向大家介紹和仙居雞類似的本地土雞,以浙江為圓心,周邊有江西寧都黃雞,福建河田飛雞,湖南湘黃雞,廣東鬍鬚雞,懷鄉雞,清遠雞等,屬於黃雞的品種才是做黃燜雞最好的材料。
大家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看看,參考參考,要不然買到雜交快大雞來做黃燜雞,就不正宗了,味道和口感也不會很好的。
宋朝做黃燜雞時用了黃酒和醋,這裡也可以看到江西三杯雞的前身。
因為作者是浙江人,所以首選紹興黃酒及當地米醋,這些佐料,平常超市都有,就不向大家推薦了。
現在做黃燜雞一般會添加醬油,這個清朝的叫法是「秋油」,也是生抽。
不加一滴水,烹之。候幹,再烹。如此數次,候十分酥熟取用。這些古時候的做法,現在可以修改。主要是社會進步了,我們在家用電飯鍋就可以輕鬆製作。
孩子胃口不好,身體瘦弱時,寶媽們應該多做些藥食同源的美食,給寶寶補一補。
特別是準備畢業的學生們,學習任務繁重,應該多吃雞肉,雞肉肉質細嫩,滋味鮮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追本溯源,總結吃貨記憶中外婆家的雞腿味道,江浙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