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先生自幼習醫,學朮精湛,性情豪爽,喜歡遊歷,所到之處,鹹以醫鳴。1820年(嘉慶廿五年)開始居北京行醫。由於技朮高超,頗負盛譽。應診之外,致全力於研究工作。1830(道光十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醫林改錯》。此書刊行後不久,先生就病故了。可以說,他一生的精力,全獻給了祖國醫學的革新事業。
先生著《醫林改錯》,原意是以解剖部分為重點的。目的在於改正古籍對臟腑記敘的錯訛,從而有利於對疾病的防治。在這方面,王氏前後下了42年的功夫,尋找機會,實地現察,殷勤訪間,調查了解,終於在1830年繪成《王氏親見臟腑全圖》一套,並抱著「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的態度,毅然刊行發表,充分表現了一個醫學革新家的大無畏精神。
由於先生進行了多年觀察思考,收穫確也不少。如指出肺下無透竅,糾正了前人「肺有六葉兩耳廿四孔」的錯誤描述;指出膽附於肝右第2葉;指出靈機在腦;發現會厭與視神經;特是胰管的發現,是他對祖國醫學在解剖方面的一大貢獻。但畢竟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他不能親手進行人體解劊,只能伺機觀察一些犬食之餘、刑殺之後的殘損屍體,所以也導致了一些錯誤的判斷。近人閻德潤對此曾有專論,可以參閱。總之,以今日水平言,王氏在解剖學方面的成就,不算很大。但在當時,已不知超越前人多少了。特別是那種重視實際,勇於實踐,調查研究,觀察探索,決不迷信古人,決不囿於古書的求實態度與革新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發揚光大。
《醫林改錯》在解剖學方面的貢獻雖然有限,但對臨床飯學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雖然王氏謙虛地說:「記臟腑後兼記數證,不過示人以規矩,」 「何敢言著書,」但實際上,他所訂諸方,全是通過反覆驗證而總結下來的。後世醫家驗之臨床,的確療效顯著。大量實例證明,王氏諸方療效甚高多而據王氏氣血治療理論,發揮運用活血逐瘀法,也是屢建新績。故對王氏氣血治療理論及其手訂諸方,特別是幾個逐瘀湯在臨床醫學上的運用,作進一步的研討與發揚,是很有必要的
四個有代表性的逐瘀湯
《醫林改錯》中,共載有33個處方。相當大一部分使用逐瘀活血法或補氣活血法。乍看起來,王氏似乎是偏於補氣、逐瘀兩個方面,其實不然。在《醫林改錯》中,王氏再三聲明,說他這部著作「並非全書」,只不過是臨床研究的收穫之一。僅由於這一研究成果,對漢代張仲景所立「逐瘀療法」有較大的豐富與發揮,足以「補前人之缺」所以特別加以總結罷了。
在《醫林改錯》33方中,王氏手訂並以「逐瘀」或「活血」命名的處方有:(1)會厭逐瘀湯;(2)血府逐瘀湯;(3)膈下逐瘀湯;(4)少腹逐瘀湯;(5)通經逐瘀湯;(6)身痛逐瘀湯;(7)通竅活血湯;(8)解毒活血湯。
其中以「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最有代表性。是後世醫家試之屢驗、喜用樂道的通個名方。這4個處方可治疾病範圍相當廣泛。僅王氏在《醫林改錯》中「記數條示人以規矩」而列舉的,就達50種。包括了眼、耳、鼻、牙、咽喉、皮膚、腫塊、跌打、痛證、勞瘵、情志,腸胃、小兒及婦科多種疾患。王氏認為,這些疾患統統是血瘀為患,採用了異病同治的辦法,立此4方,按人體部位分治,使各有所主,針對性強。如以通竅活血湯治頭面四肢瘀血;以血府逐瘀湯治橫隔以上、胸部瘀血諸證;而治療膈下兩脅及少腹血疲諸證,則有腑下逐瘀湯與少腹逐瘀湯(前者主治血瘀偏於熱者,後者主治血瘀偏於寒者)。既合乎科學,又有其待色-執簡馭笨,是前人所未備的一種創新方法。後世醫家驗之臨床,屢獲卓效,往住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醫學雜誌上時見報導。近年來多見報導用於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療效亦高。故有必要對各個逐瘀湯從藥理機制及制方原則等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現對此4方作簡略分析,以供同志們深入研究時參考。
(一)血府逐瘀湯
生地9克、當歸9克、赤芍6克、川芎4.5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柴胡3克、枳殼6克、牛膝9克、桔梗3克、甘草8克
本方以活血逐瘀、通調氣血、化瘀止疼為立方原則。方中當歸、生地,川芍、赤芍4味,即婦科良方四物湯。有活血、養血、補血的作用;桃仁,紅花破血去瘀,合成桃紅四物湯,攻中有補(桃仁、紅花攻逐,四物活、補),以此6味,行血分之瘀。柴胡功能疏肝昇陽,枳殼職在寬中消積,桔梗寬胸利膈,以此3味為主,解氣分之鬱。牛膝既降低上部充血,又引藥下行;桔梗祛痰止咳,又載藥上行,此二味並用,使氣血升降,各得其所,寓理氣於活血之中。最後加甘草,調和諸藥,使全方協調統一。正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的意思。
王氏此方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究其源流,實集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為一方,化裁而出。其妙處在於加入了桔梗、牛膝2味,使清升濁降,各得其所,遂成推陳出新、別開生面之名方。
(二)膈下逐瘀湯
靈脂炒6克、當歸9克、川芎6克、丹皮6克、赤芍6克、桃仁研9克、紅花9克、烏藥6克、元胡3克、香附4.5克、枳殼4.5克、甘草9克
本方以活血逐瘀、消積化痞,疏氣止疼為立方原則。方中靈脂直入肝經,通利血脈,散瘀止疼;當歸甘溫補血、辛苦活血、氣香行滯;川芍辛散溫通,行血中之氣。丹皮、赤芍寒涼,除血中瘀熱,桃仁、紅花。破血洩滯,7味並用,能涼血而不成瘀,活血而不妄行。再加入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之元胡,重在活血逐瘀、消積化痞。烏藥為胸腹逆邪要品,順氣降逆,香附為疏肝利膽妙藥,開鬱散結;枳殼寬中消脹,甘草緩急止疼,兼司調和諸藥,四味協同,功能疏肝解鬱,利氣行滯,開胸快腑。本方可使人氣血通暢,達到「通則不痛」。
此方以逐瘀消積為重點,與血府逐瘀湯比較,本方使用活血逐瘀藥較多,用藥較峻,故方中甘草用量較大,藉以緩和,寓攻中有制之意。再者,本方用藥,多入肝、脾。蓋因王氏從解剖角度出發,認為膈下所居,肝脾為主,故本方選藥注意歸經,側重肝脾。此點亦為本方恃色,不可不知。王氏創立此方,立法選藥,均極謹細,秩序井然。有人謂此方「有藥無方」,實未識王氏此方之奧秘也。
(三)少腹逐瘀湯
小茴香炒七粒、乾薑炒0.6克、官桂6克、元胡8克、當歸9克、川芎3克、沒藥研8克、赤芍6克、靈脂炒6克、蒲黃9克
本方以溫通經脈、活血化瘓、散結止疼為立方原則。方中靈脂、蒲黃、川芎、沒藥、元胡活血行氣,當歸、赤芍活血行血,乾薑、肉桂溫經散寒,小茴香行氣活血、消瘀止疼,兼能引藥下行。用治少腹血瘀之偏寒者,效價甚高。
按當歸、川芍即佛手散,有活血去痛之用,輔以赤芍、去瘀益血,效用更佳,功近四物。靈脂、蒲黃為失笑散,通利血脈,散結定疼,頗有實效。元胡、沒藥,行氣去滯安痛。而當歸、川芍配伍乾薑、肉桂,有生化湯意,更以小茴為嚮導,引藥下行,直趨下元,行氣活血。實則博採眾長,冶數方於一爐、鼓鑄而成活血化瘀、溫經止疼之劑。此方之立,亦可見王氏習古不泥之憂良學風,承前啟後之創新能力。
(四)通竅活血湯:
赤芍6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生薑9克、大棗七枚、老蔥9克、麝香0.15克、黃酒250克
本方以活血逐瘀、通陽透竅為立方原則。方中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消瘀。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老蔥通陽和絡,為諸藥之使。麝香活血透竅通路,是本方主藥。這裡要指出的是,原書指明麝香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療效,證之臨床,確乎如此。作者還體會到,黃酒之用,不可忽視。蓋黃酒性溫,通利血脈,活血散察,通行十二經,其助藥勢之力最猛,用之確有事半功倍之效。
總括而言,上述4個處方,皆以活血逐瘀為主。其基礎藥物是: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血府逐瘀湯證,位在隔上胸部,故配柴胡、枳殼、桔梗,開胸行氣。膈下逐瘀湯證,位在膈下兩脅,故配香附、枳殼、烏藥,疏肝行氣。少腹逐瘀湯證,位在少腹,故配小茴香、乾薑、肉桂,溫通下焦。順便指出,此方重在溫經活血,故去桃仁、紅花不用,以防攻逐過甚。而通竅活血湯證,著重在於頭面,故配麝香、老蔥,透竅通陽。另外,膈下逐瘀湯證及少腹逐瘀湯證,均瘀痛較重,故配入元胡、靈脂、蒲黃,袪瘀定疼。又因膈下逐瘀湯主血瘀之偏於熱者,故用丹皮配伍赤芍,涼血活血,少腹逐瘀湯主血瘀之偏於寒者,故用小茴香、肉桂、乾薑,溫經散寒。此大其要,均應知道。
【本文選自網絡。由「中醫五運六氣」微信公眾號選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中醫五運六氣
學習傳統中醫,回歸自然生活。
(致力於中醫運氣學的推廣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