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比德國的話,雖然英法在1940年無力擊敗德國,但是如果按照雙方在紙面的兵力,那麼英法聯軍也不該輸的如此之慘。然而事實結果卻不如紙面數據的對比那樣樂觀,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轉瞬間就輸掉了戰爭,英軍也只能依靠他們的海軍支援從海上撤退回本土。在當時而言,法國戰役的結果打破了一切的軍事推論,畢竟德國贏得了一場他們本不應該取勝的戰爭。那麼會發生這種結果的根源在哪?今天我們就從英法在戰前的準備和心態角度,來解釋為什麼他們會輸掉法國戰役。
一、法軍的優勢
在戰爭爆發前,法軍享有兵力上的優勢——這取決於法軍有較多的可動員兵力。在波蘭戰役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其中包括有65個常備師。在刨除了需要部署在法國南部和北非的兵力之後,法軍仍舊可以在面對德國的北部國境上集中85個師。這些師按照計劃應該在波蘭戰役時對德國發起一次牽制性的攻擊,不過因為法軍行動上的遲緩和波蘭局勢的變化,法軍遂放棄了這種念頭。在草草的結束了他們毫無成果的薩爾攻勢後,便退回了法國境內,開始死守他們的馬其諾防線。
而在波蘭淪陷後,法軍進一步的加速了他的動員速度。此時法國已經動員了相當於其國內三分之一的20歲至45歲的男性人口,這讓他們的總兵力達到了紙面上的600萬人,超過了德國國防軍的540萬人,當然真正部署在法國北部的法國軍隊只有224萬人。如果再加上包括英國遠徵軍,比利時軍隊和荷蘭軍隊的話,那麼聯軍的兵力儲備就更加龐大。在戰爭爆發前,英國有儲備兵員165萬,比利時65萬,而荷蘭則有45萬。就紙面數據而言,聯軍享有莫大的優勢。畢竟就當時的觀念而言,如此龐大的軍隊足以讓他們據守防線了。
拋開人數之外,聯軍在技術裝備上也享有優勢。比如說法國現役坦克就有3254輛,同時還有1200輛坦克預計可以在未來交付給法軍,而法軍本身也從倉庫裡開出了他們那些早已過時的FT17輕型坦克用於支援作戰,總數有1500輛。而英國遠徵軍的投入在戰前為13個師,且都已經達到了機械化的標準。
如果對比德軍的話,那麼英法在機械化上佔據了優勢。且坦克質量上英法也享有優勢,比如法軍裝備的索瑪S35中型坦克和B1重型坦克,以及英國的瑪蒂爾達Ⅱ型坦克。這些坦克享有很大的優勢,在當時是德軍坦克從性能角度上難以匹敵的。
更為重要的則是英法享有後勤上的優勢,其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為其提供了足夠的資源。儘管英法和德國一樣,都屬於資源貧乏的國家,有差不多二十種戰爭所必需的資源是匱乏的——比如說生產方面所必需的煤炭、用於煉製汽油等燃料的石油、具備多種用途的橡膠和諸如銅、鐵、棉花、鉛等等原料。但是與德國只能靠戰前儲備不同,英國和法國卻可以通過海外殖民地來進行運輸,且他們自身強大的海軍也可以用來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這些都成為了英法在戰前對德國所具備的優勢,且德國短時間難以打破這種優勢。
二.英法的劣勢
不過這些優勢本身,也是一種劣勢的體現。比如說法國引以為傲的動員制度。它是基於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所制定的。這種動員制度本身是為了塹壕戰和消耗戰所準備的,大量的預備役人員會被動員進軍隊,並被編入常備師之中,而常備師中的部分老兵和軍官又會被抽調出來與預備役人員共同編組為新的師。按照法軍的計劃,這些師會在戰場上獲得經驗,通過部隊的輪換讓所有部隊都具備作戰經驗,並最終讓所有的部隊都成為老兵。如果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話,這確實是一種可取的措施。
然而不幸的是,此時已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內燃機的興起讓傳統的戰術化為了泡影。法軍大部分士兵都只是受過駐紮於靜態防禦工事中的訓練,對於如何在機動狀態下展開進攻和防禦是毫無訓練的。在戰前法軍曾對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有關於機動作戰的訓練,然而這種突擊性訓練也僅僅能讓部隊掌握最低水準的機動作戰能力。這些部隊根本無法在機動狀態下快速展開防禦,更無從談起去發動一次進攻。可想而知,把這樣的部隊送到戰場上,無異於是一種自殺。
而法軍雖然擁有強大的裝甲部隊,且他們的英國盟友也擁有高度機械化的部隊,可其高層的軍事理念卻落後了整整20年。而他們那極具數量和質量優勢的坦克,雖然遠勝於德軍所配備的坦克,但他們的將軍們卻用1918年的眼光來看這些坦克——將坦克作為步兵的僕人,或是充當搜索部隊以彌補騎兵的不足。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他們也就不曾和他們的德國同行們一樣,將坦克集中以便於大規模使用。相反他們始終將坦克分散為小股兵力用來支援步兵,而組建裝甲師的計劃則一拖再拖。
而在空軍方面,盟國也並不佔據優勢,儘管這本該是他們的一個優勢。法國空軍共有1562架飛機,如果連同其作為預備的飛機,則應該擁有近2000架,英國方面也提供了680架飛機用於作戰,如果加上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的392架飛機,則英法空軍的總數可達到3000架左右。不過在戰前,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對於自己的空軍過於自信,所以開發的新飛機數量很少,戰爭爆發前也不曾擴大自己的軍需生產,所以其空軍就不足以左右空戰局面。其中法國無疑是局面最糟糕的,因為其空軍疏於維護,維修備件的匱乏也導致了其空軍的實力銳減,近2000架飛機裡只有539架可用來作戰,這就進一步了加大了英法的劣勢。
三、指揮階層的盲目自大
如果從實際角度來考慮,法軍擁有近代化軍隊的諸多構成因素,但他們卻並不能將這些有利條件組合成一個整體。法軍醉心於他們所謂的優勢,而忽略了時代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慘烈的廝殺,也讓法軍為數不多的進攻熱情被進一步削減。
法國的將軍們相信,他們可以依靠堅固的防線來取得勝利,而非採取一次進攻。這讓法軍內部的進攻學派倍感挫折,他們的領導者年輕的裝甲部隊指揮官戴高樂則無疑是最失望的。法國進攻學派深知時代已經變化,如果繼續採用保守且落後的塹壕戰思維,無疑會讓他們失去戰爭的勝利。
而法軍高層卻對此無動於衷,盲目熱衷於由法軍統帥甘末林所制定的D計劃——加強聯軍的左翼,在戰爭爆發時就以強大兵力進入比利時境內構築防線,並儘可能的向東推進,以威脅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相信,德軍的進攻仍舊會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施利芬計劃」,自低地國家向法國進攻。
而發生在1940年1月的梅赫倫墜機事件則加強了聯軍高層的看法,因為繳獲的德軍「黃色方案」證明了這一點。但從戰略態勢來講,這幾乎是一個自殺的做法,因為聯軍將深陷比利時中部,而德軍則可以順利的穿過阿登地區。
諷刺的是,對於阿登地區是否能夠讓機械化部隊通過這一點,聯軍內部早有定論,那就是阿登地區是完全可以讓裝甲部隊通過的。早在1937年和1938年的法軍統帥部的兵棋推演裡,法國進攻學派在模擬德軍的進攻時,就證明了裝甲部隊可以通過阿登地區。
而英國方面知道的則更早,在1933年英國參謀本部在組建裝甲部隊時,英國著名的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就表示未來戰爭中,德國很可能派遣裝甲部隊通過阿登地區進入法國。英國參謀本部認為裝甲部隊無法通過阿登地區,而利德爾·哈特則表示基於他的研究證明,裝甲部隊是可以通過阿登地區的。
也就是說,有關阿登地區的警告早在1933年就出現了,但是法國人仍舊拒絕相信這一點。法軍仍舊計劃在戰時將自己絕大部分的機動部隊送入比利時,而面對著阿登地區的就只剩下一個由二流師所組成的脆弱屏障保護著。讓情況變得更為惡劣的是,這是一道缺乏防禦措施的屏障,不曾有過任何像樣的防禦工事——因為這裡是馬其諾防線的終點和英軍所構築的工事起點之間的空白地帶。
換句話說,一旦德國人從阿登地區衝過來,那麼這裡的守軍幾乎不可能去抵抗這種進攻,德軍那強大的裝甲部隊也就可以通過阿登地區進入法國平原,而聯軍的機動部隊則身陷比利時境內,戰爭的勝利也將在德軍突破阿登地區時徹底歸屬於德軍。
結語
英國陸軍大臣霍爾·貝利沙曾經在戰時內閣裡公開批評這一點,但結果卻是他自己在1940年1月初辭職——因為受到了來自法國的壓力。對此邱吉爾曾在他的回憶錄裡是這樣描述的:「陸軍大臣霍爾·貝利沙在戰士內閣中幾次提及這一點……不過內閣和我們的軍事領袖都不願批評法國人,因為他們的陸軍實力要比我們自己的強10倍。」從這裡可以看出,法國人有著盲目的自信,以至於他們不願意接受任何批評。而英國人則因為自己的陸軍實力不如法國,所以也不願意做出建議。這種態度的最終影響,就是讓他們輸掉了法國戰役。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邱吉爾回憶錄》
《閃擊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