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役開始前,為什麼英、法、德三國都曾經想要進攻蘇聯?

2021-01-09 鮮花暢談歷史

法國戰役開始前,英法德三國都曾經想要進攻蘇聯,但是三國在權衡利弊之後,都沒有優先對蘇聯發動進攻。法國戰役結束後,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盟友,開始改變對蘇聯的態度,德國則將進攻的矛頭轉向了東方,最終發動了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二戰前期蘇聯沒有明確的陣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便遭到了英法等國的孤立。由於英法等國都不喜歡蘇聯,二戰爆發前蘇聯一直沒有明確的站隊,因此英法兩國將蘇聯列為跟德國一樣危險的敵人,英法兩國最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德國和蘇聯打的你死我活。

德國跟蘇聯的關係也十分微妙,蘇聯知道德國遲早要進攻自己,德國也知道蘇聯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即使德國不去進攻蘇聯,蘇聯遲早也會進攻德國。因此德國在跟英法對峙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放棄進攻蘇聯。

蘇聯的擴張比德國更過分

納粹德國在歐洲崛起的時候,英法兩國為了藉助德國進攻蘇聯,縱容了德國的發展。然而蘇聯的手段更加高明,蘇聯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相約共同瓜分波蘭。

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對波蘭發動了攻擊,波蘭戰役的結果是蘇聯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之後蘇聯開始組建東方戰線,吞併和入侵了多個東歐國家,英法兩國明白蘇聯的野心不亞於德國,都想要對蘇聯宣戰。德國也擔心蘇聯背後捅刀子,想要先下手為強進攻蘇聯。

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聯的外強中乾

芬蘭是東歐的一個小國家,蘇聯為了奪取芬蘭北部的入海口,悍然發動了對芬蘭的入侵戰爭。蘇芬戰爭以蘇聯的慘勝告終,蘇聯損失了數十萬軍隊,才勉強從芬蘭手中割讓走了一小塊領土。

由於芬蘭是英法兩國的盟友,蘇聯入侵芬蘭的時候,英法兩國一度想要派遣遠徵軍進攻蘇聯。而德國也在蘇芬戰爭中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希特勒甚至想要暫緩對英法的進攻計劃,優先進攻東方的蘇聯。不過由於英法德三國相互牽制,三國都沒有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總結

二戰爆發前英、法、德三國都想要進攻蘇聯,主要是因為蘇聯的立場不明確,又屢次對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一直到了德國發動蘇德戰爭,蘇聯才開始跟反法西斯同盟國站到了一起,最終在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幫助下,蘇聯擊敗了德國侵略者,取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相關焦點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先進攻蘇聯,反而先進攻英法兩大世界霸主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之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不過英法兩國雖然對德宣戰,卻是宣而不戰。這兩個國家眼睜睜看著波蘭被德國滅亡。在德國滅亡了波蘭之後,這兩個國家都以為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參與瓜分了波蘭。
  • 波蘭戰役兩天後,蘇聯仍按兵不動,德軍司令部:只沿鐵路線進攻
    波蘭戰役爆發之後不久,希特勒便開始秘密催促蘇聯,從東部進攻波蘭,按照合約,蘇聯應該在恰當的時候從東面向波蘭發起進攻,但是史達林似乎並不著急,這是因為蘇聯高層認為這場戰爭有可能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演變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 從英法聯軍的戰前準備和戰前態度,剖析英法為何會輸掉法國戰役?
    在當時而言,法國戰役的結果打破了一切的軍事推論,畢竟德國贏得了一場他們本不應該取勝的戰爭。那麼會發生這種結果的根源在哪?今天我們就從英法在戰前的準備和心態角度,來解釋為什麼他們會輸掉法國戰役。 一、法軍的優勢 在戰爭爆發前,法軍享有兵力上的優勢——這取決於法軍有較多的可動員兵力。
  • 1935年法蘇兩國結成同盟,為何法國戰役時蘇聯卻袖手旁觀?
    1935年3月希特勒公然撕毀《凡爾賽條約》,開始讓納粹德國放開的發展軍事,面對這一形勢,同為歐陸大國的法國與蘇聯在1935年5月2日籤訂的《法蘇互助條約》,並在第二年,即1936年3月正式生效。但是在1940年5月,當納粹德國進攻法國時,蘇聯卻袖手旁觀。
  • 英法因不適應德軍戰法所以在法國戰役中不能戰勝德軍
    1940年夏天爆發的法國戰役,是德軍在二戰中最輝煌的勝利。作為協約國臺柱子的法國在短短六個星期就被德軍滅亡。實際上,雙方當時的兵力對比,聯軍(英、法、比、荷、盧五國,以英法為主力)和德軍兵力都是130多個師,聯軍是2000多架飛機、3000多輛坦克;德軍是2000多輛坦克、3000多架飛機。可以說雙方基本勢均力敵。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美、英、法等國之所以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奉行綏靖政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1929年起從美國紐約華爾街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以深陷危機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國都希望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危機;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國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牽制、防範蘇聯。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美、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選擇袖手旁觀。
  • 法國戰役時,為何英法聯手都打不過德國
    文/寂寞的紅酒1941年5月,在法國東北部以及荷蘭、比利時一帶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這就是著名的法國戰役。法國戰役中,以英法為首的五國聯軍和德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終德國人成功的擊敗了法國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英法堅持綏靖政策,拋棄盟友波蘭!德國閃擊波蘭,蘇聯參與瓜分
    從地圖上看,德國如果想向東進攻蘇聯,首先要拿下的就是波蘭,把進攻蘇聯的道路給打通。要是德國要向西進攻法國,也要拿下和英法結盟的波蘭,鞏固自己的後方,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因此波蘭不管是站著還是躺著,都是要中槍的。德軍和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達成了瓜分波蘭的秘密協定。
  • 1939年德國為何選擇進攻波蘭,而不是英法?因為一戰埋下了禍根
    波蘭是歐洲一個面積較大的國家,二戰前的波蘭是世界上十大工業強國之一,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100多萬軍隊,連同預備役軍隊數量也超過了250萬,整體軍事實力位居歐洲第五。陸軍方面,波蘭不僅擁有坦克700餘輛,還有騎兵,數量高達20萬,火炮數量也有4300枚,各型火炮一應俱全,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卻被德國打得狼狽不堪。由于波蘭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歷來都是歐洲各強國爭奪的焦點。
  • 蘇伊士運河戰爭,美國一反常態聯手蘇聯對英法施壓,原因何在?
    8月底,以色列指示國防軍制定「卡達西」作戰計劃,同法國建立合作關係,購進武器裝備。到9月中旬,英、法、以三國已經完成了戰爭準備。此時馬爾他島、賽普勒斯、利比亞和以色列等地區三國共投入了22.9萬人,7艘航空母艦,178艘其他作戰艦艇,飛機1261架。
  • 盟軍為什麼沒有在柏林戰役結束之後進攻蘇聯
    ,經激烈巷戰,於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衛戍司令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柏林會戰結束。 柏林戰役中進攻的蘇聯紅軍,遇到了德軍拼死抵抗,紅軍傷亡超過三十萬。
  •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打印度,那麼當初為什麼不讓日本進攻蘇聯呢?
    二戰開始後,蘇聯一路勢如破竹,橫掃歐洲,就連法國都投降了。不過德國在面對英國的時候,遇到了麻煩。於是德國調轉槍口開始對付蘇聯,可是,局勢也沒有像希特勒想的那樣發展,尤其是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後,形勢逆轉了。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
    早在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和史達林這兩大冤家都進行了相互探底,希特勒一直摸不透史達林的心思,最擔心的是一旦歐洲開戰蘇聯很有可能背後扎刀、下山摘桃,因此,希特勒通過駐蘇聯大使館向史達林表達了友好的信號。
  • 英法聯軍於敦刻爾克命懸一線之際,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表面上履行同盟國義務,向德國宣戰,實際上並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牽制德軍,而是呆在馬奇諾防線內進行「靜坐戰」,坐視波蘭覆亡。之後希特勒並沒有如英法所願那般繼續向東擴張去進攻蘇聯,而是矛頭西向,開始蠶食西歐。
  • 抗戰時期,德、意、英、法、美、蘇都對中國做了什麼?
    比如說起德國、義大利,就一句「抗戰時是日本盟友」,殊不知德意日三國開始結盟時,全面抗戰已開打數月;而三國軸心正式達成時,二戰都已經打了一年。且不論結盟後納粹德國也有約翰·拉貝這樣的人物,與日本結盟前的德、意與正在進行抗戰的中國關係如何呢?答案是:好!而且是超過多數人想像的好。
  • 東西德合併的時候,為何英法跳出來極力反對,甚至不惜一戰?
    數百年間,歐洲各國進行了多次戰爭,最終確定了英法德三國鼎立的局面。現在英國雖然退出了歐盟,但這三個國家依然在美國北約的體系下,互相合作非常緊密。然而,在幾十年前卻不是這樣。1990年,東西德終於迎來了合併的契機,美蘇兩國都表示支持,但唯獨這個時候英國和法國跳出來,極力反對東西德合併,甚至揚言不惜一戰。難道德國在英國和法國眼裡,就是「表面兄弟」?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 為什麼史達林不相信6月22日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
    蘇德戰爭爆發前,駐日本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向史達林發出德國將攻打蘇聯的情報。戰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根據所掌握的情報電告史達林,6月22德國將進攻蘇聯,史達林並不相信。為什麼史達林不相信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
  • 德意日三國同盟拉蘇聯加入,蘇聯如何做?結果證明它是個謀略大國
    於是,視英、美、法等列強為共同對手的德國和日本開始了惺惺相惜,兩國走到了一起,但是日本和德國還不敢公開對抗英、法、美,也害怕兩國的合作會遭致英、法、美的反彈。在德、日兩國眼裡,除了英法美以外,還有一位實力雖然不如英、法、美,卻也是德、日兩國共同對手的大國—蘇聯,對日本來說尤其如此,1936年8月,日本廣田內閣正式將「北進」和「南進」定為國策,一旦「北進」就要對蘇聯作戰。
  • 索姆河戰役:一場被法國遺忘的大戰
    圖片來源:網絡索姆河戰役比凡爾登戰役意義更為重大也更為慘烈,而凡爾登戰役則更能象徵德法從老歐洲的流血衝突過渡到新歐洲的和解發展。在7月1日舉行的索姆河戰役100周年紀念儀式上,法國總統奧朗德成了80多年來首位參加這項紀念活動的法國元首。
  • 蘇聯的解體和美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興登堡死後,德國就成了蘇聯最重要的外部威脅。蘇德之間只隔著一個弱國波蘭。蘇聯和德國瓜分波蘭後,兩國已經變成了鄰國,都把對方視作敵人,隨時可能發動進攻。 從日俄戰爭開始,兩國就成了死敵。之後日蘇之間還爆發過張鼓峰戰役、諾門坎之戰。日本佔領了庫頁島南部和中國東北,隨時都能出兵蘇聯遠東。 除此之外,英國、法國、美國也一向對蘇聯不友好。一戰結束後,以英法美為核心的協約國集團還派兵幹涉蘇俄內戰,造成俄國死亡一千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