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艾薩克‧牛頓
戈弗雷·內勒作於1702年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頓力學
萬有引力
微分學和積分學
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者,經典力學的奠基人,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牛頓身後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艾薩克·牛頓爵士英語發音[ˈaɪzək ˈnjuːtn̩])[ 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1726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鍊金術士。1687年他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學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在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進行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在被調查的皇家學會院士和網民投票中,牛頓被認為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
由於篇幅有限,後續會詳細介紹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生平故事,敬請關注:維基百科,點擊上方名字,或長按文章底部二維碼識別皆可!
語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如果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作勻速直線運動,只要沒有外力作用,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出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原文:Every body continues in its state of rest, or of uniform motion in a right line, unless it is compelled to change that state by forces impressed upon it.
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力的方向相同。
兩個物體的相互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出現或消失且作用於同一直線上。
出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牛頓第三運動定律
原文:To every action there is always opposed an equal reaction; or, the mutual actions of two bodies upon each other are always equal, and directed to contrary parts.
宇宙中每個質點都以一種力吸引其他各個質點。這種力與各質點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出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原文:every particle in the universe attracts every other particle with a force tha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ir masses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有些人一生在偉大真理海洋的沙灘上拾集晶瑩的卵石。
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大學裡絕不會教你如何生存這事,同樣道理,大學教授們也和我們一樣,簡直對這事一無所知。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不時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可與此同時對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視無睹。
原文:I do not know what I may appear to the world, but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我能計算天體運行的軌跡,但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