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山谷林間、山地灌木叢中,有一種豆科植物、攀援木質大藤本密花豆,
開花時節,總狀或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紫色、玫瑰紅色或白色花冠組成蝶形花,在風中搖曳如一隻只的小蝴蝶,爭奇鬥豔,招惹關注。
但好看的花萬萬種,密花豆最搶人眼,最與眾不同的部位,非花,是藤莖。
老莖扁圓柱形,灰棕褐色,砍斷後有鮮紅色汁液流出。這個汁液,是密花豆的養份,通過其橫斷面上的數圈扁圓形環輸送,就如人類的血液為人類提供活動所需一般。
而若將這個藤莖用於人體,能起到祛風活血、舒筋活絡之效。
藥用名均與血相關,雞血藤,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血鳳藤、大血藤等,血色一片,藤絡一片,由形見意,補血活血通絡不在話下。
性溫,性味苦甘。工作於肝經腎經。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主治腰膝酸痛、麻木癱瘓、月經不調等症。
選方:
1、治風溼痺痛:雞血藤15克,半楓荷15克,當歸15克,牛膝9克,楓香寄生15克,海風藤15克,豆豉姜15克。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雞血藤湯)
風溼痺病是由於風寒溼熱等外邪入侵,閉阻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引起全身關節呈遊走性紅、腫、重著、疼痛。常指風溼性關節炎。
半楓荷甘辛溫,風溼痺痛,偏癱,頭痛均可治。
當歸甘溫,活血補血。
牛膝根苦酸平,能補肝腎,強筋骨。
楓香寄生辛苦平,祛風除溼,舒筋活血,止咳化痰。
海風藤辛苦,微溫。祛風溼,通經絡,止痺痛。
五味與活血通絡的雞血藤共同活血化淤,去風通絡,消腫止痛。
2、治老人血管硬化、腰背神經痛:雞血藤20克,杜仲15克,五加皮10克,生地黃15克。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每日3回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杜仲性味甘溫,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等。可治療腎陽虛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軟無力,肝氣虛引起的胞胎不固,陰囊溼癢等症。
五加皮性味辛苦溫。歸肝腎經。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風利水消腫。
生地性味甘涼。歸心肝腎經。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三味與雞血藤共同補血活血,祛風除溼,強健身體而治痛。
3、治腰痛、白帶:雞血藤30克,金櫻根、千斤拔、杜仲藤、旱蓮草各15克,必要時加黨參15克。每日1劑,2次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金櫻根性味甘香平,歸脾肺腎經,用來壯陽,養腎補虛,強筋活絡,平肝、潤肺均可。
千斤拔性味甘辛溫。可治風寒咳嗽、扁桃體問題,腎炎,風溼關節痛等。
杜仲藤性味苦、微辛,平。歸肝腎經,祛風活絡,強筋壯骨。
旱蓮草甘酸寒,歸腎肝經。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與祛風活血的雞血藤既補腎陽又補腎陰,祛風除溼,舒筋壯骨,共治病症。
4、治經閉:雞血藤、穿破石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益壽中草藥選解》)
穿破石,連石頭都可以穿破。其性味苦涼,有散寒祛風利溼,活血化淤,通經絡之妙。其湯品鮮紅似血,尤其能除血熱,血毒。
與雞血藤相遇,共同活血通絡,攻寒除溼而治病。煮出來的湯品,稱得上是血染的風彩了。
5、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雞血藤60~120克,雞蛋2~4個,紅棗10個。加水8碗,煎至大半碗(雞蛋熟後去殼放入再煎)。雞蛋與藥汁同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彙編》)
以上便是雞血藤的藥用選方啦!你還知更多雞血藤的運用嗎?
由於血淤絡阻百病生,肝腎不足體質虛,難怪活血化淤通絡,歸肝腎經的雞血藤可治多種雜症。
提醒提醒:由於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