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各地習俗,你怎麼過?

2021-02-08 迪傑特教育

冬至是中國農曆一個重要的節氣,各地群眾過冬至的習俗卻不同。今天豆派小編搜集了一些資料,帶大家了解一下各地的冬至習俗。

老北京的冬至習俗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清代,有的旗人為了消災祈福。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碼兒」或牌位,殺豬祭天。順便祭「祖宗杆子」(系兩、三丈高的旗杆,頂端為葫蘆形,稍下為「刁鬥」,鬥下懸旗,代表祖先)。祭罷,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謂之「神餘」。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燕俗則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溼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臺灣冬至的「補冬」

漳臺民間認為過了「冬至」算又添了歲,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凡外出者這天必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合家品嘗"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是日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有"冬節圓"。有《漳州竹枝詞》話冬至:"家家碾米煎圓香,祭祖祠堂共舉觴。刺繡傳聞添弱線,一天添得一條長。"門窗、倉庫、桌櫃、牛舍、豬圈、雞窩、水井、廁所等處,凡人們以為有神的地方,都貼上一兩粒"冬節圓",可求諸神保佑居家平安。《重修臺灣府志·風俗一》也有類此記述。

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漳臺兩地家家「做牙」,敬「地基主」。「做牙」分「頭牙」、「尾牙」,農曆二月初二為「頭牙」,十二月十六為「尾牙」。「尾牙」這天,各鋪戶商賈皆備牲禮祭福神,以酬謝神靈一年來的佑助。同時,老闆備酒犒勞夥計,向夥計發"年賞"。倘若老闆要辭退某夥計,可能會多發些賞銀給他,並在席上特地斟酒敬他,或席上特意把雞頭朝向他,以示謝意(閩南宴俗,雞頭朝向誰,誰為最尊者)。假如夥計決定明年不再受老闆之僱,也會有所暗示,即散席時將筷子倒置。故古時商界有俗諺:"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反映了夥計在"頭牙"和"尾牙"不同心情。


無錫人過冬至與「添歲」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裡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裡預先放兩隻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

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糰子,故有詩云:"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泉州人冬至回家謁祖

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儘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誌. 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蘇州人過冬至節——吃餛飩憶西施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冬至這天,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鬱、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上海人的冬至習俗

上海的冬至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俗節日,在這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這項活動沒有誰提倡,但老百姓對傳統的文化熱情不改,至今保留著濃厚的冬至節的氛圍,在風俗上有「冬至大如年」一說。

上海人過冬至還有祭祖掃墓的習俗。舊時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湯圓之前,還要在桌子上把肉塊壘起來祭奠祖宗。有點類似於清明,只不過清明時節,在上海是要吃青團的。也許每逢祭奠祖宗的時候,便會和鬼聯繫起來,於是便要人們早點回家了。

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福建冬至"搓米時"

冬至是農時節令,在福清是個民間節日,叫冬節。冬節有兩項民俗活動,都在冬至前一天進行,一拜祖宗,二搓圓。冬節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勸圍坐一起,點紅燭,插搓米時,放鞭炮,然後搓糯米粉。家長搓"米時母","米時母"有銀元、元寶錠等人們祈求的東西形狀。小孩們一邊搓米時,一邊唱"搓米時歌",米時歌多吉利語,表過心中的祈求。如"搓米時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找老媽,依弟單身哥。"依弟唱這首"搓米時歌",即向父母提出婚娶的要求。父母如要回答兒女的話,也可編成"搓米時歌"唱出來;"搓米時之搓搓,依哥討依嫂、依哥歲數大,依弟莫羅嗦"。這一唱一和,把家庭節日氣氛搞得暖融融的。

長沙人冬至做黴豆腐

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裡);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人行道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人行道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鬥笠。」

由於冬至曾為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為「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為開天闢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於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皮膚,防手腳凍裂。

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燻烤,或掛柴灶上燻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黴豆腐,俗稱「貓乳」,為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採制的桑葉為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

相關焦點

  • 冬至吃啥?冬至吃啥這些各地習俗你了解多少
    冬至吃啥?冬至吃啥這些各地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12-21 13:43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吃啥?冬至吃啥這些各地習俗你了解多少 冬至吃啥?冬至吃什麼,各地風俗不同吃什麼,就有所不同的,那麼大家是不是想知道冬至其他地區吃什麼,想知道大家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吃啥 1、北京人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餃子餛飩這類象徵團圓   原標題:冬至吃啥?冬至吃啥這些各地習俗你了解多少    冬至吃啥?
  • 冬至各地的習俗
    《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溼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臺灣冬至的「補冬」 漳臺民間認為過了「冬至」算又添了歲,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 年年過冬至,你知道冬至的起源和習俗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年過冬至,你知道冬至的起源和習俗嗎? 今天就不講三國了,寫了那麼多的三國故事,也該讓三國的人休息一下了.主要是今天經朋友提醒了一下,我才發現,呦呵,明天就是冬至了啊!這日子過得...可是真快啊,轉眼間又過了一年了,可是過了三十年的冬至了,這冬至是個啥?
  • 看全國各地冬至習俗
    臺灣冬至的「補冬」 漳臺民間認為過了「冬至」算又添了歲,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凡外出者這天必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合家品嘗"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是日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有"冬節圓"。有《漳州竹枝詞》話冬至:"家家碾米煎圓香,祭祖祠堂共舉觴。刺繡傳聞添弱線,一天添得一條長。"
  •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冬至吃什麼+為啥說「冬至大過年」?
    說到廣東冬至習俗,很多人都摸不到頭緒,其實廣東冬至習俗多樣,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習俗,如陽江吃鹹湯圓,佛山蒸「松糕」、中山吃「水欖」等,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廣東冬至習俗廣東冬至習俗:陽江冬至習俗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廣東冬至習俗:佛山冬至習俗
  • 冬至習俗 | 冬至究竟吃什麼?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據說人們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在過冬至了。冬至正式成為節日是在漢代的時候,盛行於唐宋,沿用至今。在唐宋時期冬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是要到郊外去舉行祭天大典的,而平民老百姓要去拜會父母長輩。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兩廣人的眼裡,冬至卻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兩廣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兩廣人心目中的地位.
  • 在河源的你,冬至應該怎麼過?
    ①12月22日12時48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②古說,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南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最後一個地方的人們居然愛吃這個!
    因為不同的地域氣候差異,種植的糧食不同,飲食文化風俗習慣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所以在冬至這一重要節氣裡,我國各地人們過冬至的飲食也各式各樣。餃子。北方人過冬至,大多都會選擇吃餃子,北方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理解,冬至到了要吃餃子,到了夏至就要吃涼麵了。據說,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的「醫聖」張仲景留下的。
  • 冬至吃什麼|冬至的習俗和來歷?
    冬至為何總要吃餃子?這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2020年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農曆十一月初七。以下為冬至吃什麼|冬至的習俗和來歷!冬至吃什麼?冬至的習俗和來歷?冬至為何總要吃餃子?
  • 冬至大如年,全方位介紹冬至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 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
    冬至|冬至節日祝福|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冬至節日習俗、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相關內容 。冬至節日吃什麼過節的習俗南方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南方地區有在冬至酬神祭祖的傳統。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後通常還有宴飲活動。
  • 冬至吃貨地圖來了,帶你領略冬至習俗
    今天,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了,真正的隆冬開始了。今天是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是我們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漫漫冬日正是進補好時機,吃貨們已經蠢蠢欲動。冬至吃什麼,怎麼吃?一起來看看吧!
  • 冬至習俗,冬至詩詞, 冬至諺語!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 今日冬至:冬至你們怎麼過?
    圖片源於《權力的遊戲》可不知為何,每次聽到這個冬至節氣心裡總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熱騰騰的餃子,軟糯糯的湯圓,暖呼呼的藥膳,冬日的溫暖的斜陽,冬夜圍坐在一起的家人,寧靜又祥和的一天。冬至應該怎麼過?應該吃什麼?
  • 冬至:習俗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云:「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2016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起源及各地習俗(圖解)
    通過萬年曆我們可以看出冬至節氣是2016年12月21日。  冬至是哪天  2016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 18:44:07,農曆 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017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0:27:53,農曆 2017年十一月(大)初五  2018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06:22:38,農曆 2018年十一月(大)十六  2019年冬至時間:12月22日 12:19:18
  • 小布說節氣丨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今天你打算怎麼過?
    小布說節氣丨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今天你打算怎麼過?這次我們推出《小布說節氣》,一起來聽聽,金華各地鄉音中的二十四節氣,看看金華人對節氣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 各國的冬至習俗你都了解嗎?
    民間也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在北方,人們多食餃子和餛飩。 南方則稍有不同。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
  • 今年的冬至是什麼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年的冬至是什麼時候?有哪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也許我們不知道冬至是什麼,但冬至是節氣之一.這並不意味著冬天已經開始或結束.冬至也是數字9的開始,我們每年的數字9是從冬至開始,那麼你知道冬至的起源和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