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車來模擬交通事故撞擊場景的碰撞測試,已成為當下汽車安全檢測的「照妖鏡」。車型撞罷後的假人受損情況、車身碰撞程度、評級得分等,都將成為汽車安全的參考數據。
而目前,參與碰撞測試的大多是燃油車,新能源車在碰撞測試中佔比還很小,其安全測評工作是如何進行的?與燃油車有何不同?為此,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測評管理中心技術管理部長周博雅。
新能源車初涉碰撞測試
據公開資料,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汽中心)系第三方權威汽車測評機構,於2006年3月發布首版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對車輛進行全方位安全性能測評。
在C-NCAP近日的測評通告中,出現了理想ONE 2020款的身影。而像理想一樣參與測試的新能源車型在官網上並不多見。
中新經緯記者查詢C-NCAP官網,截至發稿共有463項測試數據,通過「EV/HEV(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為關鍵詞搜索,共有12款新能源車型,測試時間均在2018年以後。
C-NCAP搜索結果截圖
最早的測試在2018年,共有3款,分別為雲度π3、北汽新能源EX 360、比亞迪唐DM智聯創享型。2019年C-NCAP又測試了8款新能源車型,除了傳統自主品牌以外,蔚來、威馬和小鵬等熱門造車新勢力的車型也參加了測評。
周博雅介紹,C-NACP每隔三年就會更新一次,在新的測試車型或測試項目推出的時候,一般已經布局和研究了多年,新項目的加入要充分考慮技術和市場成熟度。有關電動汽車的碰撞測試要求在2018年版裡才加入。C-NCAP的測試車型原則是自主抽取和隨機抽樣,抽選的標準主要參考車型的銷量情況。
「對於測評來講,規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它是衡量所有系統的一把尺子,沒有這個就無法開展實驗。現在公布的12款新能車,雖然在整體的數據裡佔比很小,但在現版規程(2018版)中佔測試車型20%以上,應該說是不小的份額,我們現在越來越關注新能源汽車的安全問題。」周博雅表示。
測試難度更大,性能體驗受重視
新能源汽車的測評要求和燃油車有何不同?
周博雅表示,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在進行碰撞試驗時必須滿足傳統燃油車的所有要求,這是前提。此外,在燃油車的基礎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還新增了電氣安全方面的新要求。「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新能源汽車要求會更多,難度會更大。」
關於電氣安全的額外要求主要體現在C-NCAP乘員保護部分。據C-NCAP 2018年版管理規則,為防止碰撞後高壓電對車內外人員造成額外傷害,碰撞後都要檢查車輛是否有絕緣問題、電解液洩漏、電器件是否會出現冒煙起火等情況。滿足電氣安全要求的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除公布星級結果之外,還會採用電安全標識單獨表明。
周博雅介紹,隨著新能源汽車日漸進入尋常百姓家,用戶在車輛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各項性能體驗也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要點。
為此,中汽中心聯合行業推出了《中國電動汽車評價規程》(EV-TEST),自2017年起開始對電動汽車進行性能測試,目前規程已更新至2019年版。
據介紹,EV-TEST主要是從續航與電耗、充電、安全、動力、操控、舒適、便利性與品質七個項目來對電動汽車進行測評。「碰撞安全」只是「大安全」裡的其中一項指標,規程中還包括充電安全、涉水電安全、人體電磁防護等。
冬天低溫天氣下,電動汽車跑不動了是很多車主不可言說的「痛」。這一點也在EV-TEST的試驗結果中得到論證。
「在零下七度且車內空調開啟的測試環境下,30款車的續航能力平均要下降30%-40%,有的車甚至會下降超80%,電動汽車在低溫情況下的真實續航裡程會大大折扣。」周博雅表示。
而夏季電動汽車的自燃、起火事件又頻頻成為輿論焦點。今夏,廣汽Aion S、理想ONE等熱門車型都陷入自燃風波。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曾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為解決用戶的「裡程焦慮」,市場上興起盲目追求長續航、超級充電的風潮,實際上給新能源汽車帶來了不小的安全隱患。
周博雅表示,他們在制定相關測試指標時也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比如,將續航裡程的考核滿分定為400km。「其實大部分車企都能達到這個標準,但我們很早就意識到,續航裡程並不是越高越好,我們更看重車輛在各種環境或工況下實際的續航表現,也就是真續航。」
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仍處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之中,周博雅表示,隨著補貼退坡到來,行業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而他們的責任之一,即通過測評工作持續引導企業生產更安全、用戶體驗更好的新能源汽車。
以下為中新經緯客戶端與周博雅的部分訪談實錄(略有編輯):
中新經緯:新能源汽車的測評工作未來還會增加哪些內容?
周博雅:根據汽車「新四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我們現在已經對測評體系展開了第二輪升級,即制定對智能電動汽車的測試規程,除了車和電之外,我們加入了智能化的指標。比如說,我們會充分利用專業試驗室和專業測試場地去進行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測試,去評估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功能和用戶體驗,還有一些娛樂化和人機互動的功能。下一步我們會進行更多用戶痛點、場景的收集,從而構建一個更完善的智能化測試評價體系。
中新經緯:基於相關測試情況,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有何建議?
周博雅:第一,建議要以中國的消費實際用車場景為出發,去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補貼已經開始退坡,誰來引導技術進步?一定是消費需求引領技術進步,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除了傳統的「三電」,要更加注重電動車駕駛和乘坐方面的體驗。誰能讓用戶在真實使用當中有更好的體驗,就可能會贏得市場。
第二,續航裡程不要以越大越好來進行開發,充電速率也不是越快越好。續航越長,充電越快,電池材料活性越高,不穩定性越高,風險也就越大。要鼓勵用戶去慢充慢放,充分地去平衡汽車安全和壽命的關係。同時,要更加關注車輛在低溫和高速狀態下能效的保持,要引導消費端關注「真續航」。
第三,要加速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融合,但要注意功能和安全保障之間的關係,「幫你開車」「替你開車」一定要以安全為最基本前提,不能片面追求功能。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很好的融合智能化、網聯化的平臺,這已經成為未來競爭的熱點。
中新經緯:由於多款測試車型成績為「五星」,有網友將中汽中心稱為「五星批發部」,如何看待這個評價?
周博雅: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樂見行業內的所有車企都能夠達到五星的水準,共同推進中國汽車安全水平的總體提升。當車輛基本達到了某一個版本的五星水平,就到了測評規程更新換代的時候。
制定標準本身不是為了成為企業發展的「攔路虎」,應基於中國真實道路交通事故實際,去制定一個有廣泛共識度,並且可以適度超前的測評規程。我們希望更多的企業可以認同我們的理念,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推動汽車安全的良性進步。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