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醫手稿曝光,這字體令現代醫生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2020-12-14 騰訊網

草書是我國的一種書法形式,由漢朝的隸書發展而成,到了東晉時候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草書是書法界最不能被大眾欣賞的書法,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純粹的鬼畫符,在網上有著這麼關於草書一個段子,說全國最優秀的草書作品不在任何一家博物館中,而是在各大醫院醫生開的處方單上。

這只是一個網友編出來的段子,但是現實生活中醫生開的處方單上的字跡確實是非常潦草,常人難以辨認。最有趣的是醫院藥房中的工作人員卻能夠準確識別出醫生寫的「草書」,或許這就是醫生與藥師之間的默契吧!其實醫生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每天看病的人實在太多,字跡自然就潦草了很多。

而古代宮廷御醫開的處方單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和現在一樣非常潦草呢?我國就保存了清朝嘉慶皇帝時期御醫汪必昌五十本秘方手稿。2017年我國嘉德拍賣公司曾經對這些手稿進行過估價,因為2007年晚清一名御醫的手稿曾經拍出過200萬元,平均一種秘方4萬元。

汪必昌的醫術比那名御醫任錫庚還要高明許多,所以嘉德公司認為汪必昌的手稿應該是任錫庚手稿的十倍,也就是說汪必昌留下來的所有手稿加在一起應該在2.16億左右。

消息公開之後網友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憑什麼他的手稿能賣出這麼多錢?但是當公司將手稿的照片公布到了網上之後網友紛紛表示:「就衝他的書法功力就值這麼多錢。」「真該讓現在的那些醫生來學習一下他的字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汪必昌的事跡和手稿真跡吧!

1754年汪必昌出生於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區),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也算是一個貴族子弟。但是汪必昌10歲左右的時候他的父親捲入了一場風波之中只能賦閒在家,汪必昌的家庭條件也因此急轉直下。之後汪必昌的母親生了重病,當時家庭條件已經不再允許請大夫上門來看病,汪必昌只能自己看醫術來幫母親看病。

令全家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汪必昌這個門外漢竟然真的治好了他母親的疾病,從此汪必昌開始對行醫感興趣,一直在研究醫學方面的知識,同時開始研究民間盛傳的一些偏方是否真的有效。經過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汪必昌在1801年成功考入太醫院,連嘉慶皇帝都對汪必昌的醫術讚不絕口,兩三年之後就當上了嘉慶皇帝的專用御醫。

在嘉慶皇帝50年壽辰的時候(1810年)對汪必昌和他的家人都進行了封賞,汪必昌接過上次之後卻對嘉慶皇帝辭行,他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再適合維護龍體,而且他也想到其他地區去了解一些其他的醫學知識。嘉慶皇帝雖有不舍但還是放汪必昌離開了京城。

離京之後汪必昌寫下了五卷《聊復卷》,在書中寫上了自己從醫幾十年對於診脈、開藥、治療眼疾心疾等各方面的心得,被估價2.16億的就是《聊復集·怪症彙纂》,這本書又被中醫教授傅延齡稱為「中醫藥第一秘方集」。

相關焦點

  • 錢學森96分試卷曝光,這字體令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在高考中,賞心悅目的字體書寫,毫無疑問能夠博得閱卷老師的欣賞,很可能在主觀題中大方地給出高分。同時近年來有許多「印刷體」爆紅網絡,比如衡水中學的印刷體作文,小學生印刷體作業等等。
  • 女神林徽因的字跡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其實,女性寫字較之於男性,更難掌握力度,若是輕了,字就飄了;若是重了,又顯得有一股蠻勁,這也是為何男性書法大家遠遠多於女性的原因。 再看林徽因的第二幅字,這是林徽因寫給梁思成二妹梁思懿的詩稿,這時候的林徽因已經和梁思成結婚,梁思懿也經常去他們家裡做客,林徽因很喜歡活潑可愛的梁思懿,經常和她聊天,於是寫下此詩送給小姑子,由於是女孩子之間送的小詩,所以林徽因並沒有特意將字寫得很工整,較之《李成江村秋晚》,這首小詩反而充滿了俏皮感,字也有些圓潤。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考卷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書法家
    「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這是歐陽修描繪的科舉考試場景,緊張而又肅穆,滿堂靜不可聞,唯有落筆的沙沙聲。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正式創立,由此打破了寒門子弟和貴族子弟之間的界限,世間讀書人也擁有了一展才華的場地。
  • 光緒的瑾妃用楷書記的帳單,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現代社會來說已經很少有人能夠靜得下心來好好的練字了,但在古代來說,稍微有些條件的人家都會要求練字。古代的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即使是清末年間的書法家也不少,比如說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現代曾經流傳出他當年考試的手寫體,那一手小楷比列印出來的還漂亮。
  • 一位清朝大臣的書法,字體端莊嚴謹,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說到書法,大家並不陌生,從古至今出現很多書法家,書法作品也是讓人稱讚不已。但是有一個人名氣不大,書法功底卻很深,他的書法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這個人就是張百熙,他是清末大臣,一生勤勤懇懇。雖然張百熙並不是以書法為業,但是他的書法絲毫不遜色於書法家。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書法家用大拖把寫巨幅書法,動輒幾十平米,最後讓人看不懂。還有用噴墨書法,一邊寫一邊大吼,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如何運筆,最後寫完墨色淋漓,最後大家直呼看不懂。如果這些書法家看大張百熙的書法,會不會感到汗顏呢?張百熙的書法布局合理,在字與字之間的布局疏朗,字之間的距離平均得當。
  • 鞏俐為《中國女排》題字,字裡行間洋溢著青春氣息,令書法家汗顏
    不管是哪個朝代,書畫界總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性,那就是文人墨客難免要「加持」風花雪月,古代書畫家寫字作畫,一般也少不了戲子相伴,鶯歌燕舞,羨煞旁人,而在現代,也是如此。古時佚名《我本戲子無情勝有情,怎配青梅煮酒筆墨丹青》,道盡了古今文人騷客與戲子之間的愛恨情仇,而在現代,明星大放異彩,書畫淪為小眾,但仍有許多明星書畫家存在,雖然有些附庸風雅的嫌疑,但也有真物質存在,鞏俐就是其中之一。
  • 成為清朝太醫並得以善終,到底有多難?這大概是清朝風險最大的官
    清宮太醫嚴苛的錄取、考核制度根據清朝官方文獻記載,清宮太醫來自全國各地,從各省民間醫生以及舉人、貢生等有職銜的人中,挑選精通醫理,情願為宮中效力的人,量材錄用。除此之外,太醫院還設有專門的太醫培訓機構——教習廳,用以培養醫務人才,而教官一般由資歷老、名氣大、醫術高明的高級別太醫充任。
  • 一位清朝大臣的書法,字體端莊嚴謹,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張氏名人故事
    說到書法,大家並不陌生,從古至今出現很多書法家,書法作品也是讓人稱讚不已。但是有一個人名氣不大,書法功底卻很深,他的書法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 紫禁城裡的白色巨塔:錢少事多、難升遷,動不動背黑鍋的清朝太醫
    在古代,專為帝王及其家族成員、重要官員看病的醫生稱為太醫。 《後漢書》記載宮廷有醫官、醫吏、主管藥物的藥丞、主管藥方的方丞。唐朝太醫供職的地方稱為太醫署,宋朝設立了太醫局,它和太醫署不僅是宮廷的醫療保健機構,還負責傳授醫療知識、發展醫學教育。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太醫院」為官方醫療機構,職能、官員品秩和執掌項目都有嚴格規定。
  • 錢學森96分的試卷曝光,字體清秀堪稱「印刷體」,遠勝許多書法家
    ——馮·卡門 1936年,世界級科學家卡門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學生,這名學生是個中國人,目光如炬,眉藏英氣,嘴角常帶的笑意卻又讓他顯得十分謙遜。 而這個學生,就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正因為錢學森如此高才,已經成名多年的卡門才會說完全是錢學森發現了他,是錢學森進一步地成就了他,兩人合力研究出了「卡門-錢學森」公式,在高速空氣動力學取得了極大的突破。 但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卻遠不止於此。
  • 科舉最後一名狀元的答卷,這字跡讓現代人膜拜,書法家看到也汗顏
    科舉考試,經常被用來與現代的高考作對比。從唐高祖五年(622年)皇帝下詔讓士人「投碟自應」、寒門子弟「亦聽自舉」算起,科舉制度在中國的歷史有1282年。當然了,隨著考試內容的更改,越往後,它就越成了糟粕製造機。
  • 許多人強調字體要「橫平豎直」,眾多書法家為何堅決反對?
    但是,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同學沒時間通過練書法將字體改善,那該怎麼辦呢?不要著急,一位至少改過一萬篇作文的老師指出,考場字體想不丟分應注意七個字!能做到這七個字,你的作文在考場上就不至於丟分了!下面我來簡單解釋一下這七個字。一 橫平豎直考場字體的要求是工整(清楚、易識、整潔),這個工整跟書法之美是兩碼事。書法中的唐人張旭、懷素的「狂草」是藝術中的珍品,然而拿到考場上老師認不清你寫的是啥,那就遭殃了!再如拿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的書法與田英章的比較,許多人竟說田字更好看。
  • 亞美尼亞軍人被斬首細節曝光!不只場面血腥,阿軍做法令納粹汗顏
    目前全球疫情形勢仍舊在持續惡化,世衛組織多次呼籲全球停戰抗疫,但許多地區仍舊衝突不斷。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積怨已久,雖然以前也有爆發軍事衝突,但通常在俄羅斯介入後雙方都能達成停火協議。
  • 清朝御醫手稿值兩個億?別胡扯了
    汪必昌所著《聊復集·怪證彙纂》手稿近日,清朝嘉慶年間御醫汪必昌所著《聊復集·怪證彙纂》手稿被發現,其中記有治療疑難雜症的藥方600餘個。——當時,共有6名醫生,輪流給光緒帝看病,分別診斷、分別開藥,醫生們之間互相也不通訊息,任何一名醫生都沒有辦法持續用藥。內務府大臣的回答是:「內廷章程向來如此,予不敢言」。這種多人分別診斷、前後不通訊息的「內廷章程」,在某種程度上,乃是針對御醫「從眾診斷」這一自保之道而設。
  • 趙子昂的一幅行書作品,於日本東京問世,此作令當今書法家汗顏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趙子昂《臨蘭亭序及十三跋》明朝的大才子王世懋(mào)是這樣評價趙子昂書法的:「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
  • 面對「電視劇神預言」,《急診科醫生》編劇的回答令同行汗顏
    而這一幕幕熟悉的場景,似乎在哪見過,3年前鄭曉龍、劉雪松執導的都市醫療劇《急診科醫生》中就曾將醫護人員搶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一幕搬上銀屏,而該劇也因為病字和症狀高度吻合而被稱為「電視劇神預言」,面對突如其來的關注目光,《急診科醫生》的編劇給出的回答令同行汗顏。
  • 清末瑾妃用小楷書寫帳單,字體遠勝許多書法家,讓現代人膜拜
    談到中國的書法藝術,那真叫一個源遠流長,就算是書法門外漢,閉著眼睛也能數出一大堆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懷素、張旭、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等等,不知怎地,近幾年書法界突然颳起一陣奇怪的「醜書」風潮,出現了「射書」、「盲書」,甚至還有「吼書」、「鼻書」,最後一個我琢磨了好久也沒明白怎麼一回事
  • 誰還嘲笑醫生處方像「天書」?看了這些,書法家們自慚形穢!
    關於當代醫生開的處方,歷來為人所詬病,基本上都屬於「天書」一類——除了自己,可能外人基本上都只能靠「猜」!一來,現在的醫生幾乎都不是文科出生,本身就沒有練習書法的基礎,底子差,寫出來的字七扭八歪不足為奇;二來,也存在個別醫生「故弄玄虛」的情況,字跡潦草,讓外人看不懂,不明覺厲。
  • 北魏真書X叄語設計|重塑香港街頭字體魅力
    追根尋源,反尋到古字寶藏,香港獨有的北魏楷書字體在街招上發揚光大,流傳數十載,形成獨有街頭美學及庶民文化。如今,無處不在的筆跡隨市區重建,老舖倒閉,工藝失傳下消失,不如跟惜古字如金的他們,展開一段字體救亡潮。陳濬人:清朝趙之謙魏碑是寫書法,區建公再將之變成招牌字,今天我以電腦加工,融入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字型設計最精妙之處。
  • 清代最美行書,飄逸瀟灑,這麼好的字,足以讓當代書法家汗顏!
    一部分書法家以「創新」為名,把後現代行為藝術融入書法之中,其代表有曾翔的「吼書」,邵巖的「射書」,張強的「人體書法」等等,追求是線條之美,我們把他們稱之為」創新派「!歐陽中石創新派的書法家說學院派太」俗「,沒有創新,而學院派又說創新派是」醜書「,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