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考卷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書法家

2020-12-23 讀天下史

「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這是歐陽修描繪的科舉考試場景,緊張而又肅穆,滿堂靜不可聞,唯有落筆的沙沙聲。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正式創立,由此打破了寒門子弟和貴族子弟之間的界限,世間讀書人也擁有了一展才華的場地。科舉制度綿延了一千多年,最終在1905年停止,那我國最後一個狀元身上又有什麼故事呢?

1872年,一個小孩出生河北省肅寧縣,家人為了好兆頭給他取名為劉春霖,那時他們也並不知這名字改變了他的一生。劉春霖家境並不富裕,祖上都是靠種田為生,而他的父親後來去了衙門當差,也十分重視劉春霖的教育問題。

在劉春霖8歲的時候,他便去了私塾讀書,由於天賦秉人,又努力上進,他很快學到了很多知識,詩詞書畫樣樣精通。等到他稍微大了一些,便去了蓮池書院讀書,後者乃是北方最高的學府,劉春霖也在這裡學到了很多,同時獲得了很多老師的喜愛。

1904年,劉春霖參加科舉考試,以他的文採和字體要想考得好,那是輕而易舉。不過當時有另外一個人,他的文採更為出眾,他就是朱汝珍。這個人字寫得好,文章作得好,可是偏偏名字不受當時的統治者喜歡。

慈禧在閱卷之前,看到朱汝珍的作品,非常開心,可當視線落在了他的名字上時,嘴角迅速耷拉下來。因為珍字讓她想起了自己最討厭的女人珍妃,她處處和自己作對,好勸光緒變法。一看朱汝珍是廣東人,慈禧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想起了康有為、洪秀全、孫中山等人正是廣東人。

就這樣,原本第二名的劉春霖成為了第一名,而因為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他也成為了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雖然沒有做幾年官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他的拳拳愛國之心卻讓人無法忽視。

偽滿洲國建立時,劉春霖被邀請去擔任教育部部長一職,但是他嚴厲拒絕了。而1937年以後,有漢奸想要邀請劉春霖擔任北京市市長,同樣被劉春霖無情拒絕了。而惱羞成怒的日偽軍竟然還把劉春霖的家給抄了,把他家所有人趕出去了。劉春霖便捐資贈書,立身於教育事業。

除了有愛國之心外,劉春霖的字也是別具一格的。早年時期,他的字已然自成風格,而等到了退隱後,他更是以賣字為生,書法有了很大的精進。整體來說,他的字偏官方的館閣體,圓潤平正,就如同印刷出來的一樣。而他的小楷尤為出名貴,既娟秀又端莊,當時的人還將他和顏真卿並列,認為學大楷要學顏真卿的,學小楷則需要學劉春霖的,由此可見他書法造詣之高。

除了這幾種,劉春霖的隸書行書都寫得特別好,而他的書法作品早被日軍洗劫一空,美國的美術館中還掛著他的多部書法作品。1944年,劉春霖離開了人世,儘管他並不如晚清大將們那麼出名,但他的人生也是值得豎一個大拇指的,尤其是他的書法讓很多書法家都自愧不如,現代的人也很難寫出他這樣的作品了。

相關焦點

  • 錢學森96分試卷曝光,這字體令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在高考中,賞心悅目的字體書寫,毫無疑問能夠博得閱卷老師的欣賞,很可能在主觀題中大方地給出高分。同時近年來有許多「印刷體」爆紅網絡,比如衡水中學的印刷體作文,小學生印刷體作業等等。
  • 科舉最後一名狀元的答卷,這字跡讓現代人膜拜,書法家看到也汗顏
    倒是歷史上那些科舉狀元的答卷,字跡看起來往往非常養眼。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狀元比較特殊,他是「第一人中最後人」,清末科舉最後一名狀元爺。 原來,老佛爺喜歡疏淡清新的字體,朱汝珍正好不得她歡心。再加上朱汝珍來自廣東,名字裡還有個「珍」字,老佛爺就更不喜歡了;劉春霖呢?
  • 最後一位狀元考卷被發現,字體讓現代人汗顏,字跡遠超許多書法家
    科舉考試源自隋唐時期,一直以來都是平民躋身官場的唯一途徑,如果考得好,中了狀元,更別是多大的榮耀了。但如果你是中國的最後一位狀元呢?剛取得佳績,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那可真的別提多麼無奈了,而劉春霖就是這個不幸的「獲獎者」。
  • 古代最後一位狀元考卷原件
    古代最後一位狀元考卷原件,一手字讓後世驚嘆,遠超當今書法家。 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面的最後一位狀元,在當時中了狀元這個名號的時候,他32歲。
  • 女神林徽因的字跡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其實,女性寫字較之於男性,更難掌握力度,若是輕了,字就飄了;若是重了,又顯得有一股蠻勁,這也是為何男性書法大家遠遠多於女性的原因。 再看林徽因的第二幅字,這是林徽因寫給梁思成二妹梁思懿的詩稿,這時候的林徽因已經和梁思成結婚,梁思懿也經常去他們家裡做客,林徽因很喜歡活潑可愛的梁思懿,經常和她聊天,於是寫下此詩送給小姑子,由於是女孩子之間送的小詩,所以林徽因並沒有特意將字寫得很工整,較之《李成江村秋晚》,這首小詩反而充滿了俏皮感,字也有些圓潤。
  • 清末瑾妃用小楷書寫帳單,字體遠勝許多書法家,讓現代人膜拜
    談到中國的書法藝術,那真叫一個源遠流長,就算是書法門外漢,閉著眼睛也能數出一大堆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懷素、張旭、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等等,不知怎地,近幾年書法界突然颳起一陣奇怪的「醜書」風潮,出現了「射書」、「盲書」,甚至還有「吼書」、「鼻書」,最後一個我琢磨了好久也沒明白怎麼一回事
  • 光緒的瑾妃用楷書記的帳單,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古代的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即使是清末年間的書法家也不少,比如說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現代曾經流傳出他當年考試的手寫體,那一手小楷比列印出來的還漂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啊,現代書法家恐怕都難以比過。在之前也流傳過瑾妃曾經用小楷記的帳單,這個字跡雖比劉春霖的稍差些,但依然是比現代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很多書法家都要好的。
  • 清朝太醫手稿曝光,這字體令現代醫生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草書是書法界最不能被大眾欣賞的書法,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純粹的鬼畫符,在網上有著這麼關於草書一個段子,說全國最優秀的草書作品不在任何一家博物館中,而是在各大醫院醫生開的處方單上。 這只是一個網友編出來的段子,但是現實生活中醫生開的處方單上的字跡確實是非常潦草,常人難以辨認。
  •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筆跡像列印出來一樣,連書法家都...
    文/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筆跡像列印出來一樣,連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在古代,改變命運的方式就是讀書,讀書也好像就是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科舉在當時顯得尤為重要,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成敗在此一舉。今天小編帶你們了解一下我國的最後一個狀元。
  • 清朝狀元紙卷真跡:慈禧看後愛不釋手,工整大氣就像印刷出來的
    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有700多名狀元名列史冊。僅清朝就曾舉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第一位狀元是傅以漸,最後一位狀元是劉春霖。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試卷真跡,藏於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6號樓,目前已被聚協昌博物館當做鎮館之寶。
  • 古代唯一留下了的狀元試卷,字跡堪比印刷體,令書法家膜拜
    那時候有句話叫做「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為了得到這狀元的名號,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年,所以這狀元都是百裡挑一的人才。而這狀元可不好當,全國上萬考生,最後只取一人,這競爭力可想而知。這狀元的成績不僅要好,而且對字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我們都知道河北的衡水一中很多學生的字體就像印刷體一樣,今天咱們也來說一份像印刷體一樣字體的試卷,這張試卷還是一位狀元的遺物。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科舉試卷真跡堪比「印刷體」!大師:無藝術美
    提到書法家,我們最先想到是書聖王羲之,具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以及趙孟等書法名家,而今天小編想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家有點特別。字跡堪比「印刷體」的書法家今天所要介紹的書法家名為劉春霖,他是清朝晚期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甲辰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被稱作「第一人中最後人」。
  • 清朝狀元的試卷公諸於世,看到上面的字跡,網友:這也太漂亮了
    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科舉考試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只知道科舉考試是官府選拔人才的方法,但陌生的卻是科舉考試的流程。 科舉考試第一名的稱為「元」,比如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就成了狀元了。而狀元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地位,而歷史上能榮獲狀元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
  • 許多人強調字體要「橫平豎直」,眾多書法家為何堅決反對?
    但是,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同學沒時間通過練書法將字體改善,那該怎麼辦呢?不要著急,一位至少改過一萬篇作文的老師指出,考場字體想不丟分應注意七個字!能做到這七個字,你的作文在考場上就不至於丟分了!明朝的狀元試卷這七個字就是——「橫平豎直中間靠」!它是一位改過至少一萬篇考場作文的老師提出來的,她所帶班級常年語文平均120分以上,作文平均50分以上,曾創造過3個月將學生成績由平均80提到115的紀錄。
  • 最後的「狀元郎」:中狀元沒幾年,清朝就滅亡了,靠賣書法為生
    事實上,史上最後的「狀元郎」離我們也並不遙遠,他就是一百一十六年前大清王朝最後的狀元劉春霖。 這個狀元郎的一生有如黑色幽默劇,出身貧寒、歷經寒窗磨練,飽讀詩書熬到三十多歲才取功名,但中了狀元還沒幾年這東家就沒了——大清朝沒多久說亡就亡了。
  • 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試卷:比印刷的還漂亮,當今書法家也自愧不如
    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古代上到貴族下到平民,無一不希望自家能出個進士,如果高中狀元,那更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以前的科舉考試除了考寫作功底,還很看重考生書法水平,因此,狀元們的字通常寫得很不錯,比如今天這一位。
  • 「古代學霸字體」上熱搜,這位狀元卻有辛酸故事
    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
  • 中國最後一位科舉狀元,誓死不做漢奸,書法清秀剛勁和顏真卿比肩
    書法不僅有藝術性,更具有實用性,並且相比現代書法家重視書法的藝術性,在古代很多書法家重視的是書法的實用性,造成兩者差距的原因就是科舉制度,古代科舉有一手好字就可以在科舉考試中先聲奪人,而奪得科舉狀元更是基本就決定了這位書法家的後半身命運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剛金榜題名,科舉就被廢除,他的人生有多戲劇
    這就是人生四大喜事,自古以來,沒有人能逃脫這四大喜事。但是,人生卻是充滿變數的,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只以最後一個「金榜題名」為例,高中狀元自然是讓人高興的事,但要是成為朝代最後一個狀元,恐怕也沒什麼好高興的。生於1872年的劉春霖,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劉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早年,劉春霖的父親曾在府衙做過差事,母親是知府,家中生活十分艱苦。
  • 錢學森96分的試卷曝光,字體清秀堪稱「印刷體」,遠勝許多書法家
    ——馮·卡門 1936年,世界級科學家卡門迎來了一個特別的學生,這名學生是個中國人,目光如炬,眉藏英氣,嘴角常帶的笑意卻又讓他顯得十分謙遜。 但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卻遠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