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狀元考卷被發現,字體讓現代人汗顏,字跡遠超許多書法家

2020-12-14 無風卻起念

科舉考試源自隋唐時期,一直以來都是平民躋身官場的唯一途徑,如果考得好,中了狀元,更別是多大的榮耀了。但如果你是中國的最後一位狀元呢?剛取得佳績,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那可真的別提多麼無奈了,而劉春霖就是這個不幸的「獲獎者」。

出身貧苦的劉春霖,不得不被父母送回老家,倚靠親戚的救助。8歲進私塾讀書,天資聰穎且刻苦耐勞,很快便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成績,特別是他的書法作品,更是直至現在都被人大為誇讚。

他的父母雖然讀書不多,也沒有很多的積蓄,但還是很支持劉春霖的學習教育。於是把劉春霖送到保定的蓮池書院讀書,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得益於自身的優異成績和良好的學習教育,劉春霖參加科舉,中了狀元。

聽說本來那年科舉中狀元的人一開始並不是劉春霖,而是一個叫朱汝珍的人,慈禧本想選朱汝珍為狀元,但是因為這個人的名字有一個「珍」字,和珍妃同字,且還是廣東人。

有人會問,為什麼廣東人就這麼不討好呢?因為當時廣東的動亂頻發,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讓慈禧煩心,所以慈禧看到這個人的名字出身都不吉利,才沒有選他為第一名。就這樣,劉春霖的試卷才有機會被慈禧看到,並順利地成為了科舉狀元。

但劉春霖並沒有一路「開掛」,科舉考試竟然第二年就被廢除了。後來他進入翰林院任職,還去日本的政法大學留學學習,回國後擔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劉春霖的輝煌時期,要數他擔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的時候了,當時的他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主祭,一下子成為了人們熟知的大人物。但是作為一個接受了多年聖賢書的君子,劉春霖在任職期間,體驗到了當時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官場腐敗至極,根本毫無行動力,於是後來一氣之下,辭職回鄉。

同時,劉春霖也是一個愛國人士,日本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國,想要找劉春霖擔任偽滿洲的教育部部長,但是劉春霖並沒有答應日本,而是嚴詞拒絕了這一官職。結果被日本人抄了家,受盡屈辱。從這裡可以看出,劉春霖雖為一介柔弱書生,但是民族氣節還是很高的。從此,劉春霖在家潛心學習,與外界幾乎沒有接觸。

但劉春霖雖然沒有入仕,心裡卻時時刻刻為百姓擔憂操心,雖然自己已經辭去官位,只能靠自己的書法作品養家掙錢,但他還是存下了自己為數不多的積蓄資助自己老家的年輕一代讀書認字,還在洪水泛濫之時,捐贈錢財給河北人民。也正是因為這樣,劉春霖很受當時百姓的尊重和愛戴。

不過可憐的是,這位才華橫溢且品格正直的「狀元」,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裡,並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就連書法作品都被狡猾的日本人洗劫一空。無奈的劉春霖最終鬱鬱而終,享年72歲。

參考文獻:《清史稿》

相關焦點

  • 科舉最後一名狀元的答卷,這字跡讓現代人膜拜,書法家看到也汗顏
    倒是歷史上那些科舉狀元的答卷,字跡看起來往往非常養眼。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狀元比較特殊,他是「第一人中最後人」,清末科舉最後一名狀元爺。 原來,老佛爺喜歡疏淡清新的字體,朱汝珍正好不得她歡心。再加上朱汝珍來自廣東,名字裡還有個「珍」字,老佛爺就更不喜歡了;劉春霖呢?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考卷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書法家
    科舉制度綿延了一千多年,最終在1905年停止,那我國最後一個狀元身上又有什麼故事呢?1872年,一個小孩出生河北省肅寧縣,家人為了好兆頭給他取名為劉春霖,那時他們也並不知這名字改變了他的一生。劉春霖家境並不富裕,祖上都是靠種田為生,而他的父親後來去了衙門當差,也十分重視劉春霖的教育問題。
  • 光緒的瑾妃用楷書記的帳單,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古代的書法家更是數不勝數,即使是清末年間的書法家也不少,比如說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現代曾經流傳出他當年考試的手寫體,那一手小楷比列印出來的還漂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啊,現代書法家恐怕都難以比過。在之前也流傳過瑾妃曾經用小楷記的帳單,這個字跡雖比劉春霖的稍差些,但依然是比現代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很多書法家都要好的。
  • 古代最後一位狀元考卷原件
    古代最後一位狀元考卷原件,一手字讓後世驚嘆,遠超當今書法家。 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面的最後一位狀元,在當時中了狀元這個名號的時候,他32歲。
  • 女神林徽因的字跡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和觀察後,會發現,「字如其人」確實是有道理的。 那些習慣寫「大字」的,通常性格比較外向活潑,甚至喜歡表現自己;反之,喜歡寫「小字」的,會比較內向敏感,做事情也是十分謹慎。而愛慕虛榮之人寫的字,通常是筆壓不穩、字形飄忽的;無主見之人寫的字,則往往結構鬆散,讓人覺得輕描淡寫。
  • 清末瑾妃用小楷書寫帳單,字體遠勝許多書法家,讓現代人膜拜
    談到中國的書法藝術,那真叫一個源遠流長,就算是書法門外漢,閉著眼睛也能數出一大堆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懷素、張旭、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等等,不知怎地,近幾年書法界突然颳起一陣奇怪的「醜書」風潮,出現了「射書」、「盲書」,甚至還有「吼書」、「鼻書」,最後一個我琢磨了好久也沒明白怎麼一回事
  • 錢學森96分試卷曝光,這字體令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現代書法家
    引言 俗話說「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字跡就能夠展示出這個人的品行,因此我國中小學教育非常注重學生的書寫。在高考中,賞心悅目的字體書寫,毫無疑問能夠博得閱卷老師的欣賞,很可能在主觀題中大方地給出高分。同時近年來有許多「印刷體」爆紅網絡,比如衡水中學的印刷體作文,小學生印刷體作業等等。
  • 清朝狀元的試卷公諸於世,看到上面的字跡,網友:這也太漂亮了
    我們現代人對古代的科舉考試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只知道科舉考試是官府選拔人才的方法,但陌生的卻是科舉考試的流程。 科舉考試第一名的稱為「元」,比如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就成了狀元了。而狀元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地位,而歷史上能榮獲狀元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
  • 許多人強調字體要「橫平豎直」,眾多書法家為何堅決反對?
    考試卷上的字體顯得非常重要。作文評分標準專門有一項字體要求,字跡工整的作文才能進入一等,而字跡潦草難認的作文難免進入四等了。不僅如此,字體在其它題型以及其它學科的考試中也非常重要。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字體好的話改卷老師看著眼前一亮,心情一好,你的整個成績無形中就能提高几分。
  • 一位清朝大臣的書法,字體端莊嚴謹,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說到書法,大家並不陌生,從古至今出現很多書法家,書法作品也是讓人稱讚不已。但是有一個人名氣不大,書法功底卻很深,他的書法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這個人就是張百熙,他是清末大臣,一生勤勤懇懇。雖然張百熙並不是以書法為業,但是他的書法絲毫不遜色於書法家。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書法家用大拖把寫巨幅書法,動輒幾十平米,最後讓人看不懂。還有用噴墨書法,一邊寫一邊大吼,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如何運筆,最後寫完墨色淋漓,最後大家直呼看不懂。如果這些書法家看大張百熙的書法,會不會感到汗顏呢?張百熙的書法布局合理,在字與字之間的布局疏朗,字之間的距離平均得當。
  • 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試卷:比印刷的還漂亮,當今書法家也自愧不如
    在這樣的價值觀影響下,古代上到貴族下到平民,無一不希望自家能出個進士,如果高中狀元,那更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以前的科舉考試除了考寫作功底,還很看重考生書法水平,因此,狀元們的字通常寫得很不錯,比如今天這一位。
  •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筆跡像列印出來一樣,連書法家都...
    文/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筆跡像列印出來一樣,連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在古代,改變命運的方式就是讀書,讀書也好像就是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科舉在當時顯得尤為重要,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成敗在此一舉。今天小編帶你們了解一下我國的最後一個狀元。
  • 山東一老農珍藏狀元考卷多年,全國僅此一張
    在1903年,就有一位叫劉春霖的考生因為字跡深受慈禧喜愛,最終取消之前的狀元頭銜轉過頭頒給了他。而早年乾隆也幹過這事,一位叫王傑的考生殿試上考中探花,最後因為字跡工整,被乾隆直接提拔為狀元。可見,卷面分在古代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古代書生除了要背那些四書五經外,還要勤練書法的原因。
  • 一位清朝大臣的書法,字體端莊嚴謹,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張氏名人故事
    說到書法,大家並不陌生,從古至今出現很多書法家,書法作品也是讓人稱讚不已。但是有一個人名氣不大,書法功底卻很深,他的書法讓很多書法家感到汗顏。
  • 古代唯一留下了的狀元試卷,字跡堪比印刷體,令書法家膜拜
    那時候有句話叫做「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為了得到這狀元的名號,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年,所以這狀元都是百裡挑一的人才。而這狀元可不好當,全國上萬考生,最後只取一人,這競爭力可想而知。這狀元的成績不僅要好,而且對字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我們都知道河北的衡水一中很多學生的字體就像印刷體一樣,今天咱們也來說一份像印刷體一樣字體的試卷,這張試卷還是一位狀元的遺物。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科舉試卷真跡堪比「印刷體」!大師:無藝術美
    字跡堪比「印刷體」的書法家今天所要介紹的書法家名為劉春霖,他是清朝晚期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甲辰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被稱作「第一人中最後人」。尤其擅長寫小楷,小楷的字跡之間流露出靈動之氣,清新中不乏堅毅剛勁之感。他的不少佳作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一氣呵成,落筆如雲煙,給人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劉春霖在平時書寫時,字跡也頗為工整,上圖為他參加科舉考試時所書寫的試卷,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後都會覺得很驚訝,這種用毛筆寫出來的小楷字體竟然像印刷出來的一樣,字跡非常的乾淨、工整。
  • 「古代學霸字體」上熱搜,這位狀元卻有辛酸故事
    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
  • 名校誕生特殊字體,有的說像印刷體,寫作文卻能拿滿分!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自古以來狀元一直是個熱點潮流,而無論是哪朝哪代,不可錯過的就是狀元的筆墨之美,可以說除了「蘇乞兒」那樣的,每一位狀元都是一位書法大家,時至今日,字體不再是重中之重,尋常人家也不再講究書法章法,但字跡在高考之中仍然一直是被看作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所名校之中誕生了一種特殊的字體。
  • 清朝太醫手稿曝光,這字體令現代醫生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這只是一個網友編出來的段子,但是現實生活中醫生開的處方單上的字跡確實是非常潦草,常人難以辨認。 而古代宮廷御醫開的處方單是怎麼樣的呢?
  • 總在考試中吃字跡潦草的虧,你知道原因嗎?高考狀元:用錯了字帖
    字如其人,從一個人的字跡是否工整即可看出這個人的學習素質和涵養。從小學階段,語文老師反覆強調要認真寫字,把字寫好,並不是強人所難,也不是給家長找麻煩,而是真的在為學生打好寫字的基礎。明確書寫的規範,讓學生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找到寫字的規律,不是要人人都當書法家,而是把字寫工整、寫整齊,為了在考試中佔據更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