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榔橋鎮:貧困戶不懼身體殘疾 奏響致富樂章

2020-12-17 中安在線網站

  範玉良是涇縣榔橋鎮黃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年過六旬的他和老伴一起生活,2014年因視力二級殘疾被識別鑑定為貧困戶。在享受國家各項幫扶政策的同時,範玉良意識到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幫助來實現脫貧致富,「現在政府各項扶貧政策很好,但作為農民我還有勞動能力,雖然我視力患有殘疾,但我想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走上致富路」。

  如今範玉良除了摸索著照顧自己和老闆的生活起居外,還餵養養了6頭豬, 60隻鴨、40隻雞,開墾田地種植玉米、黃豆、水稻等作物共8畝,今年預計收入可達4萬元。範玉良計劃著,還想再養幾頭豬,想辦個養豬場,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找到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脫貧致富通道。

  在與範玉良的交談中,他提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雖然我眼睛看不清楚,但我能幹的活我都儘量去做」。為了給地裡除草,又擔心早晚地裡有蛇,範玉良頂著中午的炎炎烈日,在田間拔草。老伴看了心疼不已,「這麼熱的天,年紀大了身體也沒先前硬朗,可千萬別中暑」。範玉良總是笑著說,「沒事,我還能幹」。

  身體殘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志氣殘疾。身殘志堅的範玉良也給全村的貧困戶樹立了榜樣。範玉良經常鼓勵村裡其他的貧困戶,「幫扶幹部每周都上戶走訪,想方設法幫助我,確保我們精準享受國家扶貧政策。有這麼好的幹部、這麼好的政策,我們貧困也要加倍努力才行,只要我們貧困戶勤快肯幹,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王擁軍 金漢)

相關焦點

  • 涇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政協委員在行動
    截至今年7月底,住丁家橋鎮的縣政協委員共解決當地群眾就業329人,其中貧困戶增收每人每年不少於2萬元。    8月6日至7日,涇縣政協副主席王曉東帶領部分政協委員赴涇縣蔡村鎮和汀溪鄉開展委員「三進」活動,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委員們通過實地查看和聽取匯報,在了解到這兩個鄉鎮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後,感到十分欣喜。
  • 巧媳婦脫貧帶富故事②丨河南確山:巧媳婦奏響小提琴致富樂章
    但從2015年至今,我們有10萬把大小手工提琴走出國門,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人用『確山造』演奏華麗的樂章!」夏至前後,確山縣有幾天難得的清涼,郭新社說。工人在塗裝上漆 宋朝 攝手工作坊式生產轉變為專業化製造不緊不慢、不急不躁,從走路到做人,郭新社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並且是一段舒緩的曲子。
  • 北投環保水務集團:精準扶貧奏響民族團結樂章
    2015年以來,北投環保水務集團作為宏偉村的後援單位,攜手北投集團總部、廣西新發展交通集團,成立駐村工作隊,發揮國企資金、技術等優勢資源,團結全村群眾,凝聚智慧和力量,帶領宏偉村逐步過上了脫貧致富路,奏響了一曲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樂章。
  • 涇縣安吳:老城舊村新變化
    要變「輸血」為「造血」,為了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確定了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菸葉種植、扶持私營企業等多元化產業思路。,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創立「海納農業」的佘王劍,就以這種模式將15戶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建立的農業扶貧基地精準對接了30戶貧困戶,推動了貧困戶的長期受益。
  • 貧困戶養鴿「飛」出致富路
    王中培是懷寧縣石鏡鄉踏水村人,因患有先天性肢體殘疾,個子不高還駝背,因此無法正常的工作和外出務工,家庭缺少主要經濟來源,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將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要想鴿子養得好,關鍵是自己要真正掌握養鴿的技術,為此他利用空餘時間通過看視頻、向養殖大戶和農業專家請教等多種方式學習養殖技術,憑著勤奮好學和刻苦鑽研,很快就掌握了鴿子餵養、培育及日常防疫等技術,從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變成「養鴿專家」。
  • 大關縣壽山鎮:奏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難題,壽山鎮科學規劃、統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全力以赴幫助群眾搬離大山;積極促進就業、發展致富產業,攜手群眾共奔小康。搬出去,拆舊斷窮根據介紹,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壽山鎮積極組織對轄區內已遷出宅基地全面摸排,全鎮易地扶貧搬遷四類可不拆戶數60戶,應拆702戶,目前,已拆291戶。
  • 寫春聯、貼福字,做豆腐、包餃子……與貧困戶話脫貧奏響致富曲
    大家一起寫春聯、貼福字,做豆腐、包餃子,分享2019年貧困戶入股養殖的「山地雞」,「一家人」一起做年夜飯喜迎新春佳節,「追夢人」話脫貧,共奏新年致富曲。團聚日,家裡來了一群「特殊人」「哎呀!你們來看我們就已經很高興了,還帶了這麼多東西!」
  • 涇縣:「非遺+旅遊」開創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近日,「中國丹寨非遺周」活動期間,發布了「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徵集宣傳活動」入選線路名單,其中由涇縣文旅局策劃、指導和推薦,安徽青檀研學旅行社實施並申報的「徽文化非遺研學之旅」旅遊線路,從全國163條線路脫穎而出,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 3歲時患小兒麻痺症落下殘疾,如今他成了貧困戶學習的榜樣
    3歲時患小兒麻痺症落下殘疾,因敢想敢幹、自立自強,四處「取經」,不僅發展起自家的特色產業,還成了全村的致富帶頭人。割草,把飼草、豆渣、玉米等攪拌均勻……8月23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中壩鄉學房村51歲的黃雲華和妻子像往常一樣,一起床便扎進自家養殖場。給400多頭豬和30多頭牛餵完食,已到了晌午。
  • 貴州省勞動模範楊正武:脫貧路上帶頭人 致富不忘家鄉人
    貴州省勞動模範楊正武:脫貧路上帶頭人 致富不忘家鄉人 2020-12-21 1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領貧困戶致富的「跑腿書記」——記磐石市黑石鎮黃瓜營村黨支部...
    圖為於洪源組織村民學習刺嫩芽種植技術為了幫助貧困戶找到致富的路子,於洪源通過遠程教育自學了刺嫩芽種植技術,自己試種成功後,打算帶著村民一起種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面對新事物都怕擔風險,當時村裡沒有一戶同意種植。
  • 涇縣:「四帶一自」讓貧困群眾脫貧更穩定
    近年來,涇縣大力推進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培育發展園區、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社等「四帶一自」優秀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張國新是丁家橋鎮後山村建設組村民,因為身體原因,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寧鄉市歷經鋪街道貧困戶賀佳鴻:獨腿闖出致富路
    獨腿闖出致富路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曼斯 通訊員 周水龍 譚檀只有一條腿,還能幹什麼?寧鄉市歷經鋪街道建檔立卡貧困戶賀佳鴻曾反覆問自己這個問題。3歲失去整個左腿、母親精神三級殘疾、父親肺癌晚期,妻子多重一級殘疾……在命途多舛的人生裡,賀佳鴻摸爬滾打經歷了多年磨難後,還是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就算兩條腿都沒有,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
  • 民兵帶頭致富,遼寧省清原縣百餘貧困戶脫貧
    7月7日,遼寧省清原縣人武部政委侯慶明接到了該縣敖家堡鎮于家堡村貧困戶劉桂英的電話,劉桂英激動地告訴他,自從跟民兵連長胡景髮結成幫扶對子,日子一天一個樣,脫貧摘帽指日可待。胡景發是于家堡村的民兵連長,同時也是縣人武部培養的致富帶頭人。
  • 陳小龍:身殘志堅的致富帶頭人
    他先天性肢體殘疾,卻憑著不服輸的拼勁和闖勁,用勤勞的雙手艱苦創業,成功拼搏出一番事業;他致富不忘鄉鄰,帶領大家發展產業,成為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他就是宣漢縣曉龍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小龍
  • 【中華文藝大賽】廣西作家呂正華獲獎作品《奏響和諧華美樂章》
    奏響和諧華美樂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家和萬事興,天清則地更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近,總書記提出實現「中國夢」,全面決勝小康社會,怎樣才可以奏響和諧的華美樂章呢?
  • 山亭區桑村鎮上門為貧困戶鑑定殘疾等級
    7月30日上午,棗莊市山亭區桑村鎮殘聯、扶貧辦聯繫山亭區人民醫院外科醫生免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上門進行殘疾等級鑑定,讓殘疾人士在家門口就可以進行殘疾等級鑑定,享受貼心又暖心的服務。按照規定,辦理殘疾人證需本人帶相關證件到鎮殘聯領取殘疾評定表,經專業醫師進行殘疾鑑定才能進行辦證,很多癱瘓在床、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殘疾人,不方便到區人民醫院進行評殘鑑定。針對這一情況,桑村鎮積極深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家中為其提供上門服務,在進行鑑定的同時,積極宣傳各項扶殘惠殘政策。
  • 奉獻微薄之力,點亮希望之燈 ——涇縣法院結對幫扶責任人張英蓮
    趁著每月走訪慰問貧困戶的時候到了,我便跟著張法官一同趕到她心心念念的紅嶺村去。一個多小時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將我最初的興致勃勃澆滅了大半,體質顯然也不好的張法官蒼白著臉色,講述著大山深處貧困戶的艱難與奮鬥,多年的扶貧經歷,她對這山水人文如數家珍,有心酸也有欣慰。直至到了半山腰上,車已無法開進荊棘遍布的山路,張法官抱歉地說:「後面得辛苦走一走啦。」
  •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他用一年多就辦到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兩萬多株益腎子幼苗,是連樟村村民陸奕和的致富 「法寶」之一。.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清遠連樟村時,走進貧困戶陸奕和家,詳細了解他的家庭情況,詢問他生活怎麼樣、有哪些困難。當時,陸奕和一家六口主要靠賣麻竹筍維持生活,收入來源單一。
  • 濟寧這所小學的足球聯賽奏響健康成長樂章
    濟寧這所小學的足球聯賽奏響健康成長樂章 2020年10月07日10:4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李軒